第83頁
[綜歷史] 帝王將相在我直播間瘋狂闢謠 作者:十八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孫皇後為李世民誕下了三子四女,這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承幹、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這便是這場奪權之戰中的三位主角,另外還有一個庶子李恪,之後再說。
李世民在即位後不久,就把李承幹正式立為太子。對這個未來的接班人,李世民十分,他又是安排臣子監督李承幹的學業,找了一大幫子人來做太子的老師,又是安排太子監國,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在這樣的高強度學習和培養下,成果是很直觀的,李承幹在代理治國期間,表現良好,李世民對他也多有稱讚之辭。
但是如此高壓的弊端,也隨著時間逐漸顯露。
等到太子十八歲的時候,太子的言行舉止和從前相比出現了一些不太好的變化。
一方麵是他逐漸開始對臣子的諫言感到不耐煩。不過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和一些學者判斷的「總是裝作在聽」不同,其實他還是能聽進去的,這種情況並不算嚴重,畢竟的確是沒有人愛聽別人唱反調,即便他是一國太子。
另一方麵,他私底下喜好聲色慢遊。深宮中成長了十幾年的太子,會沾染上這樣的小毛病,貪玩沒有節製,也可以理解,彈簧壓得太久了,以至於當成年了羽翼逐漸豐滿的時候,就會驟然鬆開彈得過高。
子不教,父之過。這裏體現的便是唐太宗在教育上的偏頗。
不過這都是可以改正的小問題,然而真實的歷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貞觀十年開始,發生了兩件事情,這對李承幹的心理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第一件大家應該都能猜到,前麵提到過了——長孫皇後之死。
她的離世不僅僅對李世民和整個大唐的朝廷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十七八歲的李承幹更是如此。
李承幹是長孫皇後的長子,又腿部略有殘疾,因而長孫皇後格外地憐愛他。她常常給太子一些溫柔而包含母愛真心的建議,例如在承幹的乳母稟明東宮用度不夠時,她看到的卻是承幹作為太子,應當更關照品德與名聲,而非身外之物。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長孫皇後對這個孩子給予了厚望。
這樣一個母親,在承幹十七八歲的時候早早仙逝,對正處於教育高壓下,又身患殘疾的李承幹的打擊,是不難想像的。
母愛已經永遠地葬進陵園了,那麽父親呢?
這便要說到另一個競爭者,魏王李泰了。
第二件事便是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日漸加深,以至於大有壓過了太子李承幹的勢頭。
這種寵愛在多項史史中都可以驗證。例如魏王李泰是個胖子,對他來說爬台階行禮啥的都比較困難,李世民就特許他乘坐小轎子】上朝。
李泰喜好文學,李世民就特別允許他設文學館,可以自己招募賢能之文人。關於這一點,後世的學者也有對李泰是否真的喜好文學表示懷疑,因為這也是李世民的喜好,也就是說這很有肯恩更是李泰集團用來討李世民歡心的一種手段。
像這樣的區別對待數不勝數,不光是李承幹感覺不到父親對自己這個太子的偏愛,以至於心中鬱結,李泰在這樣的寵愛中也生出了不一樣的心思。
明明我魏王是父皇最寵愛最看重的皇子,那麽這個太子的位置是不是也可以換給我坐一坐呢?
就像當年李世民和李建成在李淵的默許不製止和和擺爛不作為下形成的兩廂對抗局麵一樣,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幹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局麵。
李建成和李世民最終演變為你死我活的局麵,李淵占一份功勞。同樣的,李承幹和李泰的明爭暗鬥也要歸功於李世民的拎不清。
一邊是弟弟的勢力日漸龐大,一邊是父親任誰都能看出的偏愛,連魏王的用度都超過了東宮。
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溫柔的長孫皇後來勸誡太子此為身外之物,你要更注重德行和名聲的養成了。
再來看一看李承幹的老師們。
唐太宗在太子東宮輔臣的選擇上一直有著很高的重視度,他先後挑選了十四人之多任職過太子輔臣。
這裏麵有李綱、於誌寧和李百藥這種拿命去諫言的良心人,他們因為每每犯顏進諫,差點被李承幹恨死。
還有一些是沒有記載有過諫言的人,是有諫但無記錄還是根本就沒有諫言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但是這兩批人加起來,我們可以看出李承幹的這一群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主打一個不看李承幹的臉色做事。
李世民對於他們的這種作風也十分鼓勵,不管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隻要你諫,那就有賞。
不知道古人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叛逆期,但是這種過分剛直的教育手段顯然沒有起到什麽好效果,從這樣的結果上來看,古今的孩子們還是很有共同點的。
這種錯誤的教育手段在李世民的鼓勵下,反覆給李承幹來回扇正義的大逼鬥,很快就加深了李承幹對諫言的逆反心理以及對李世民父愛的懷疑。
連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她問道:「太子成長,何宜屢得折麵?」
可惜這個道理李世民不明白,這一票的太子輔臣也不明白。於是李承幹和李世民的矛盾愈演愈烈,李承幹通過一種墮落來發泄自己,李世民將他的墮落看在眼裏,也就更加對太子失去信心,動起了另立魏王李泰的心思。
這便是這場奪權之戰中的三位主角,另外還有一個庶子李恪,之後再說。
李世民在即位後不久,就把李承幹正式立為太子。對這個未來的接班人,李世民十分,他又是安排臣子監督李承幹的學業,找了一大幫子人來做太子的老師,又是安排太子監國,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在這樣的高強度學習和培養下,成果是很直觀的,李承幹在代理治國期間,表現良好,李世民對他也多有稱讚之辭。
但是如此高壓的弊端,也隨著時間逐漸顯露。
等到太子十八歲的時候,太子的言行舉止和從前相比出現了一些不太好的變化。
一方麵是他逐漸開始對臣子的諫言感到不耐煩。不過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和一些學者判斷的「總是裝作在聽」不同,其實他還是能聽進去的,這種情況並不算嚴重,畢竟的確是沒有人愛聽別人唱反調,即便他是一國太子。
另一方麵,他私底下喜好聲色慢遊。深宮中成長了十幾年的太子,會沾染上這樣的小毛病,貪玩沒有節製,也可以理解,彈簧壓得太久了,以至於當成年了羽翼逐漸豐滿的時候,就會驟然鬆開彈得過高。
子不教,父之過。這裏體現的便是唐太宗在教育上的偏頗。
不過這都是可以改正的小問題,然而真實的歷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貞觀十年開始,發生了兩件事情,這對李承幹的心理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第一件大家應該都能猜到,前麵提到過了——長孫皇後之死。
她的離世不僅僅對李世民和整個大唐的朝廷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十七八歲的李承幹更是如此。
李承幹是長孫皇後的長子,又腿部略有殘疾,因而長孫皇後格外地憐愛他。她常常給太子一些溫柔而包含母愛真心的建議,例如在承幹的乳母稟明東宮用度不夠時,她看到的卻是承幹作為太子,應當更關照品德與名聲,而非身外之物。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長孫皇後對這個孩子給予了厚望。
這樣一個母親,在承幹十七八歲的時候早早仙逝,對正處於教育高壓下,又身患殘疾的李承幹的打擊,是不難想像的。
母愛已經永遠地葬進陵園了,那麽父親呢?
這便要說到另一個競爭者,魏王李泰了。
第二件事便是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日漸加深,以至於大有壓過了太子李承幹的勢頭。
這種寵愛在多項史史中都可以驗證。例如魏王李泰是個胖子,對他來說爬台階行禮啥的都比較困難,李世民就特許他乘坐小轎子】上朝。
李泰喜好文學,李世民就特別允許他設文學館,可以自己招募賢能之文人。關於這一點,後世的學者也有對李泰是否真的喜好文學表示懷疑,因為這也是李世民的喜好,也就是說這很有肯恩更是李泰集團用來討李世民歡心的一種手段。
像這樣的區別對待數不勝數,不光是李承幹感覺不到父親對自己這個太子的偏愛,以至於心中鬱結,李泰在這樣的寵愛中也生出了不一樣的心思。
明明我魏王是父皇最寵愛最看重的皇子,那麽這個太子的位置是不是也可以換給我坐一坐呢?
就像當年李世民和李建成在李淵的默許不製止和和擺爛不作為下形成的兩廂對抗局麵一樣,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幹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局麵。
李建成和李世民最終演變為你死我活的局麵,李淵占一份功勞。同樣的,李承幹和李泰的明爭暗鬥也要歸功於李世民的拎不清。
一邊是弟弟的勢力日漸龐大,一邊是父親任誰都能看出的偏愛,連魏王的用度都超過了東宮。
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溫柔的長孫皇後來勸誡太子此為身外之物,你要更注重德行和名聲的養成了。
再來看一看李承幹的老師們。
唐太宗在太子東宮輔臣的選擇上一直有著很高的重視度,他先後挑選了十四人之多任職過太子輔臣。
這裏麵有李綱、於誌寧和李百藥這種拿命去諫言的良心人,他們因為每每犯顏進諫,差點被李承幹恨死。
還有一些是沒有記載有過諫言的人,是有諫但無記錄還是根本就沒有諫言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但是這兩批人加起來,我們可以看出李承幹的這一群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主打一個不看李承幹的臉色做事。
李世民對於他們的這種作風也十分鼓勵,不管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隻要你諫,那就有賞。
不知道古人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叛逆期,但是這種過分剛直的教育手段顯然沒有起到什麽好效果,從這樣的結果上來看,古今的孩子們還是很有共同點的。
這種錯誤的教育手段在李世民的鼓勵下,反覆給李承幹來回扇正義的大逼鬥,很快就加深了李承幹對諫言的逆反心理以及對李世民父愛的懷疑。
連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她問道:「太子成長,何宜屢得折麵?」
可惜這個道理李世民不明白,這一票的太子輔臣也不明白。於是李承幹和李世民的矛盾愈演愈烈,李承幹通過一種墮落來發泄自己,李世民將他的墮落看在眼裏,也就更加對太子失去信心,動起了另立魏王李泰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