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戰車並不是什麽過時的武器,至少在這個時代的技術與戰術前提之下,隻是要看它的使用者在何種具體的條件下,如何使用它了――比如齊國還是如一千年之前一樣,用它的濟水兩岸的平原上衝殺,依然是所向無敵的神兵利器,因為於生具來天然優勢,就算是趙括改進出來類似於後世具裝騎兵的車騎兵與驃騎兵也不能與之對正麵相抗;又如趙國的同樣是一馬平川的北方大草原上,把戰車作移動的營寨或是重型機弩載具使用――這些都使古老的戰車延續了生命,或者是得到了新生。
不過像上郡郡丞這樣在上郡這種所謂平原不過是山穀林間的盆地、台塬之類的支離破碎的平整土地上,依然用著千百年前的戰術的來對付想以於車兵來說,是個新興兵種的騎兵,顯然就是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之上,還要使用錯誤的戰術了。
“快快!快列好隊!不能讓趙國騎兵就這麽衝過來了!”站在指揮全軍的戎車上邊,郡丞就像是站在將台之上的名將之般,用不停的跺腳,抖著威風,像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吸此秦國兵士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正是因為他的錯誤命令,才導致了數百袍澤白白地當了趙騎的活靶子。
郡丞一麵催促車兵們為他們的小夥伴――那些隨車而戰的甲士、步卒複仇,一麵還要擔心趙國騎兵趁著先前射殺步卒之勢衝向精神上小受挫折的秦軍主陣,甚至於衝入他的本陣。
不過讓郡丞暫時鬆口氣的是,因為自己的指揮失誤而小勝一籌的趙騎並沒有趁勝衝擊,而是在緩緩退後,在先前的戰場之後整起隊來。
不慣怎麽說,自己最擔心的事沒有發生,郡丞回過氣來的同時,又以為自己發現了李牧的破綻,逮到了萬萬不可坐失的戰機。
不等車兵們完全收攏從趙騎箭雨之下幸存的隨車步卒,郡丞便又下達了要生原者再度出擊的命令――在他的眼中,此時正是攻擊隊列未齊的趙國騎兵的機會;隻是他卻不知道騎兵跟本不需要如步兵一樣組成整齊劃一的陣列就能作戰。
“快,我大秦的猛士們,我們都是獄神皋陶的後代,我們也要回擊趙人,同時偉大的先祖之後,怎麽能比不過趙人呢!”看著趙國騎兵就在自己眼皮之底下若無其事地重組隊列,郡丞就像看不下去窮人吃肉的鄉裏士財主一般,歇斯底裏了,也不管自己的話語有無邏輯性,隻管大聲地嚎叫著,要車兵衝殺趙騎,好為後方緩緩進兵的步兵方陣開出道路。
又是郡丞幾聲近乎於咒罵的命令與催促之後,秦軍的戰車片斷終於準備好了下一次衝擊,他們所在麵對的不光是正欲再戰的趙國騎兵,還有趙騎馬下前一具具袍澤的屍體......
四乘的戰車再次從秦軍主陣中衝出,直向李牧騎軍前鋒而來;青色的天空中也出現了幾個黑點兒,那是不祥的烏鴉,它們在空中盤旋著,等待著地麵上奮力搏殺的秦趙兵士為它們獻上鮮美的血肉――一聲聲戰馬的長嘶伴著烏鴉的鳴叫而起,新的一回合戰鬥又開始了。
因為前方死屍的阻擋,秦國戰力的衝擊已經不如彰一次那麽犀利,禦手總是要竭力避開亂陳於戰場上的屍體――一來,是由於死屍已經成為戰車前進的血肉路障,會減慢戰車的車速,降低它們的衝擊力;二來,是信奉鬼神之事的車兵們出於對死者的尊重,屍體多半是他們的袍澤所留,秦兵們又何以忍心用戰車的重輪從其上碾過,再次碾開死者的肚腸呢。
於是原本以一條大約整齊衝鋒線而進的秦國戰車,卻成了散漫衝擊的散兵,比起趙騎之前用的散騎衝鋒的無力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秦國戰車的無力攻擊相反,在五原城尉指揮下的趙國騎兵們,明明就是精於騎射,卻敢於毫不畏懼地戰車直麵戰車,竟然直直地迎了上去。隻是這回兵力增加了兩倍的趙騎不在以一列單薄的人馬對付戰車的衝擊,而是以密集的隊形與戰車展開了對攻。
如是數日之前,五原城尉定是想出了這樣的戰法,也不敢做出如此行動――不光是出於他個人對戰車衝擊力的畏懼,還有他擔心部下們在麵對巨大的戰車之時,會哄作鳥獸四散。可是現在他不怕了,因為連日之戰把他的膽子練大了,他的自信心也在次次勝利麵前增長了不少,他變得敢於用兵、勇於用兵了。城尉知道車兵最害怕的就是在與敵手的戰鬥之中失去速度,而騎兵可以用密集的隊列射擊車兵或是於他們纏鬥在一起;他更知道在現的五原兵已與雁門兵一樣,成為決心背鄉一點的勇者了――所以,他才敢把兩支趙國騎軍混在一起的前鋒之軍推到貌似強大的秦國戰力之前,然後一戰而定輸贏。
“隻要解決了秦人的戰車,剩下來就是我軍對那些平水參差不齊的秦國步兵們的單方麵屠殺了!”五原城尉知道他所麵對的秦國戰車是上城秦最唯一可能要了趙軍性命的利器,為了這才最後一戰的勝利,他不能不以部下的血肉之軀來斬斷秦人的“利劍”。
看著趙騎不像先前一樣回避自己的衝擊,秦國車兵們也被激怒了;作為車長的戟手如發情的公雞一般引項高叫,催促著禦手加速行動,他又想以重演以重戟鉤下趙騎的頭顱,掛下他們的身體的一幕了。隻是這不過是他一相情原之望,兩軍相距已不過百步了,禦手還來得急再次揚起長長的韁繩充作馬鞭之用,使戰馬快跑,戰車提速,使迎來了趙騎一排排如蝗利箭的攻擊。
好在禦手的甲胄是車上三人之中最為厚重的,就連他整個手臂之上都有護肩、護膊、護臂的防護,又有戟手以長戟為他挑去飛來的趙矢,他自然是不怕――在禦手看到,趙騎的箭矢如蝗,其威力也如蝗蟲蹬腿,打在他的甲衣之上,不過是讓他的皮膚感到一點灼熱罷了。
麵對這點小小的傷害,身為以勇武之名絕冠天下的大秦的猛士,自然是毫不在意,手振長策,高歌猛進。
可是被激怒的秦國車兵們沒有主意到一件事情――大多數射向他們的箭,都很無力,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朝他們而來。
多數的箭都落到了他們的眼前,射向了拉動戰車滾滾向前的戰馬。
其實戰馬的身上也穿著一層厚重的皮甲,而這層皮甲的防護能力,足以保證它們的安全;隻是畜生終究是畜生,而對直麵飛來的威脅,它們還是本能的做出各中徒勞的動作,妄圖躲避。
戰車是由四馬所拉,隻要其中一匹馬兒被射殺,整個行進中的戰車就廢了;秦軍戰馬馬甲雖厚,不會被射來的趙矢洞穿,可是同樣是找在身上生痛如火燒的攻擊,戰馬確不能像人一樣能分辨出輕重,做動連眼都不眨一下;在趙軍的數箭射中馬甲,甚至是僥幸地射入秦馬的皮膚之後,馬兒變得驚恐不安起來,它的步子亂了。
一車四馬,一馬步亂,四馬皆亂,於是戰車也快不起來了――不光是戰車快不起了,禦手想要保持戰車的穩定與平衡都成了問題,秦國戟手還來不及與趙騎交陣,這失去了立足的平台,而他身邊的射手,更是無法正常瞄準,放出一箭做為反擊了。
在騎兵,即使是原始的騎射兵麵前,戰車在靈活性不足之外,又暴露出了其操作性上的巨大缺陷。
大秦的車兵果然不失為秦軍的驕傲,雖然有對手製造的種種麻煩,他們還是在片刻的慌忙之後,穩住了戰馬的驚恐中的戰馬,調整車體,使戰車又恢複了平穩地行駛。
排除了危險,禦手得意洋洋向車上同伴點了下頭,示意繼續進攻,在他眼中趙國騎兵的看家本領――猛烈的齊射,不過是給自己心愛的戰車製造了一點小小的麻煩,接下來就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可是此時的戰車不過才跑出了個中速,自以為騎射之兵好欺負的秦國車兵們好像全然忘記了當戰車失去了它最引以為傲的本領--速度所帶來的強大衝擊力之後,它就不過是一個木頭做成了小高台,或者說是他們自己的死刑台;而他們正駕駛這個這帶輪的死刑台自得意滿地衝向他們的屠夫。
秦國車兵滿心以為趙國騎兵回向上次一樣,看到自己的進攻不起作用,便立刻把馬首一側,順從地給他們這些昔日的戰爭之王讓出道來,同時在趙騎避讓不急之時,順手撂倒兩三騎;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這一回趙騎沒有再躲再避,而是正麵與他們迎上來。
車兵與騎兵交織在了一起,從遠出看去,不論是戎車上的郡丞,還是城上的郡守,又或者是已經預知結果的李牧,都隻看到了眼前塵飛煙起,血霧迷漫,耳邊更是隻聽到陣陣如來自黃圈的馬嘶人嚎。
秦國的戰車被趙國騎兵們包圍在了中間――不過在此之間,他們已經殺倒了兩倍於自己數量的趙騎。但是趙國騎兵們的犧牲是值得的,他們終於用自己血肉之軀擋住了秦國戰車前進的車輪。
失去行動力的秦國車兵被趙國騎兵們圍攻著,隻能以戰車為平台,竭力抵抗――不過是短短瞬間,禦手被拉下了戰車,讓趙騎拖出十多步,拽死在地上;射手在極近的距離上被趙騎以強弓勁矢射穿胸背,倒在車上;隻有身受重傷的戟兵,像個血人一樣,或是揮舞著斷成兩節的三戈戟,或是抽出長劍與趙騎之劍相擊――看起來不用多長時間,他們也會赴同車袍澤的後路。
作為上城秦軍實際長官的郡丞如些情況,那能不做出動作,為了挽救已經可以當成棄卒拋在一邊兒的車兵,他立刻下令全軍加快前移的速度。同時又命令本陣中的機動兵力――陷隊兵們立刻進入戰場。
馬臉鼠須的郡丞又在犯錯了。可是,這回他卻還算是清醒,知道自己現在是不能不犯的“錯”。
戰車上的乘員,那些即將一命嗚呼的車兵甲士們,多是相對平民庶子來說,高級得多的貴族,就算不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也是在城中德高望重的紳士國士,更是軍中優秀的禦手、射手、戟手;在那些臨時組織起來的秦兵壯丁的心目之中,車兵就是大秦軍隊精英和核心,在他們的眼中,車兵們老爺們一定會成為未來的關內候、徹侯(秦帝國最高的軍爵,位同大將、元帥)――為了保住這樣一支精神力量,小卒心中的大秦軍魂,就是多死一百、一千個公士、上造也是物有所值。
心中盤算著救回數十名車兵,然後再把陣戰步卒投入戰場,至少也能把趙國騎兵給避退二、三十裏,郡丞又做出果斷而剛毅的樣子,把大手揮:“陷陣兵!衝!矛兵,上!眾兵聽令,給我跟進,跟進!”
本陣中的陷隊之士一軍令,皆把戰袍一脫,赤膊提劍,急步向前,做慷慨赴死之態,主陣陣戰步卒,連同兩翼護衛主陣的數伯陣兵士一起,也踏起激昂的步子,還算是整齊卻做不到劃一的加速向前。
在陣戰步兵陣列的最前麵,那壓根沒有預想到自己心中的精銳的戰兵會在如此之快的時間能,便陷入隻配充當斥侯的趙國騎兵的包圍之中的公大夫們(多為主長或是百將這兩級的中下級軍官,是五百至一百人的長官,擁有一個到數個伯陣的指揮權)也在郡丞所表現出的救人心切的情緒下,也躁動了起來。
行進在前方,可以親眼看到更前麵戰局的百將們,還有他們的主長心中皆是急如火燒,巴不得自己的兵士多生出兩隻腿來,走得很快些,好去解救他們的袍澤。所以在下令伯陣中兵士前進之時,有一點急得亂了調子,口令喊得比平時快了些――自然,他們一伯陣的百名兵士也就走得很快,隊形也就大不如前了。
在他們的後麵,看不到最前方戰事吃緊的數伯方陣的百將雖不知怎麽會事,還是下意識地加快了號子,隻是又比最前方的數伯慢上了半拍子,他們之後的數伯更慢,之後又慢……
漸漸地,原來是楔型的主陣陣形,被拉成前後兵多,中間兵少的矢型,最前方原本是塵角一般的陣線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成了一個薄弱的一字形的亂陣――雖然每個步兵方陣還保持著相對的完整性,隻是整支軍隊的陣形卻是全亂了。
可是作為上城秦軍的主將,郡丞還沒有意識到亂局已顯,危局不遠,卻還在高聲令道大軍前軍――此時他聽著後方城上的戰鼓在擂,看到前方秦軍步步急行,陷隊兵已經與趙騎前方相接,便認為己方是勝局半定,隻要再努上把力,雖不能全殲趙軍,卻也能讓把趙騎打殘,進而趕出他上郡。
風烈殺聲緊,上郡郡丞還真把自己當成指揮千軍萬馬的一代名將了。
從主將到中下級軍官身上散發出的附著與自大之氣,很快就迷漫到了上城秦軍之中,感染到了他們中間的每一名成員。
當然,秦軍的浮躁之氣的來源還不止於此。被圍趙騎圍殺的戰車兵中,有不少人是陣中秦兵的親友。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手足就這樣被可惡的趙人屠殺。
雖然主將與士兵們在戰場上的考量和取舍是不一樣的,但卻產生了相同的後果。
因為一般情況下,秦軍一個步兵方伯陣之中士卒可以是來自於一城一村,這是為了方便一隊人員的協調,同時戰時也可以對方的身體為護衛,也就所謂的“與子同仇”、“上陣不離父子弟兵”;同樣是在正常的情況之下,一支數千人的大軍,則不可能是來自於一城一地的鄉裏鄉親可,而往往是由幾城數地之兵組成,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出現為了搶救自己的親友,打亂軍陣的情況--即便是一軍之中有兩三伯陣的軍兵是一地之軍,又出現了為救人而亂戰的境況,還是不會發生全軍皆亂的情況――可是,這樣的情況卻已經在上城秦軍陣中上演了……
上城的秦國守軍的本就是一支為了嚇唬李牧騎軍而臨時組織起的,以城中壯丁為主的軍隊――這軍紀本就是無從說起,不過是靠著平時執行嚴苛的《商君法》來震懾,可是人非草木怎能無情,到了了關鍵時刻,法就不比情好用了。秦軍軍中之人多半是一城的血親之族或是朋輩之友――這支秦軍對愛自己的親友的愛隻怕是超過了對他們的秦國的愛,看到自己的主將也下令衝鋒,自然是個個救人心切了。
不過他們可能不會知道,這一回連他們自己的性命和整個雍城也會為他們的“愛”搭了進去!
整個秦國大軍就是這樣一部靠著“愛與殺”維係的戰爭機器,親友袍澤之愛使他們團結一心;以殺對殺使他們成為為武勳“獵頭”的虎狼之師。在大多數的時候,愛袍澤而殺強敵是秦國大軍所向無敵的重要助力,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之下,比如當下的上城,“愛與殺”卻這支大軍的致命傷――以上城秦軍來說,郡丞之流的官員為了武勳,而鼓動大軍殺出本因龜縮固守的城郭;現在,為了報護他們的父老鄉親,普通的秦國兵士又開始成為自亂陣腳的一份子。
當局之人渾然不清,郡丞之依然是威風八麵地指揮著已經亂得快要不成一陣的大軍繼續前進;可在站在城樓上觀戰的郡守可就沒有他那份威風了,如今的他也隻有為上城子弟兵們把一手放在胸前,捏上一把汗了――無論是自以為是的郡丞,還是心存僥幸的郡丞,兩人都已經無法掌控這支五千多人的秦國軍隊的命運,隻有讓這支黑色的洪流在城下奔騰放縱,卻不知道它將流向何方。
其實郡丞文下令陣戰步卒軍陣進攻,在“教條”上並沒有什麽錯誤。因為秦軍的矛兵一般是在敵方軍陣被己方戰車衝擊混亂之後,會相互相配合著發起衝鋒。那些在兩翼護衛主陣的戈兵、戟兵――這些格鬥之兵,雖然單兵戰力更強,卻隻能充作戰場上的禿鷹烏鴉,他們的任務是將被矛兵衝散的敵人進行屠殺。
隻是這種以步兵方伯之陣平推敵陣的戰法這僅僅隻是傳統的中原人軍隊陣戰之時所用的“教條”。單就當下上城一戰來說,李牧騎軍本就沒有打算用一個十分係統的陣形與秦軍決戰,也就是說秦國長矛陣戰之兵的衝擊不過是氣勢有餘而實用不足――當然,這也不能說是多餘的,畢竟如果能以長矛入林、軍陣如山之勢逼退趙軍,郡丞如此行動也算是未嚐不可;這也就是看得比他更清楚的郡守為什麽不越級指揮,下令收兵罷手的原因。
戰況的發展,似乎又一次回到了郡丞的計算之中,衝在最前方的陣戰矛兵端著兩丈來長的長矛,大步向前,直逼趙騎,很快就逼退了力戰不能的趙騎,解除了他們對所剩無幾的戰車兵和衝在更前麵的陷陣兵的圍攻――當然,他們的衝鋒是多半歸於徒勞,因為他們能做的不過是給他們的袍澤收斂一付比較完整的屍骨。
後退的趙騎也沒有被秦國矛兵畢露的鋒芒嚇到,在五原城尉的指揮之下,他們可沒有閑著――眾後退的趙騎,拉弓搭箭,向因為進入戰車殘骸而陣形變得全無的的秦兵發起了反擊。
草原民族的“回馬箭”戰術,很快就被趙國騎兵學會,並運用到了對付相對死板的中原步兵方陣的戰鬥之中。
趙兵雖是且占且退,可是實際上卻是處於攻勢,他們的箭雨流矢很快就使得已出現亂象的秦陣更加混亂不堪了。各自為戰的陷隊兵們還可以放棄戰鬥,從戰場上潰逃,而使用長過三人身高的長矛的陣戰矛兵可就慘了。他們不可能把陣形散開,因為長長的矛妨礙了他們向左右散開,他們能做的隻有前後移動,而他們的後麵是另一個方防正舉著長矛前進的步軍方伯陣,隻是一瞬之間,先前還耀武揚威,大有吞沒趙騎之勢的秦國矛兵們就陷入了前有利箭,後有堅矛進退無路的死地――這些矛兵勇敢而無畏的衝鋒,到了現地,卻是以自己成為當對方的活箭靶收場。
“快快,大秦的勇士們,快點進軍,不要害怕趙人無用的騎兵!”雖然已經嗅到了失敗的味道,可是郡丞還是不怎麽甘心――現在輪到他心存僥幸了。
畢竟現在趙國騎兵用矢使箭,消耗巨大,隻要趙騎的箭矢告罄,那勝利的天枰瞬間就又回倒向秦軍這一邊――“隻要再犧牲掉三、五百人,我們就能消耗光趙軍的箭矢!”――這便是支撐著郡丞揮師再戰的最後動力。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可是戰況的發展,卻不是隨個人的想象而動的――很快,讓郡丞料想不到的事就發生了――原本衝殺在前的秦國矛兵們開始後退了。
秦軍的後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因為他們的戰術本就這趙騎的戰術克製的死死的,沒有反盤的機會。可是如果他們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非現在這支臨時拚湊出來的隊伍,他們還能體麵的退後,退到上城之中,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尚能全身而退。
看著越來越多的親人死在趙騎的箭下,終於有鎧甲都沒有穿戴整齊的小兵扔下手中的長矛想要逃出陣列了……
一個秦兵放下了長矛,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一個方伯之陣就這麽崩潰了,可是換來的不是大多數人的逃亡生還,卻是趙騎箭雨之後的一片死屍――失去了相護身體的掩護,單個的秦兵更容易成了利箭的犧牲品。
就在一陣又接著一矛兵成為五原城尉教自家兵士練習騎射之術的活箭靶時,處在他們後方的李牧,趙軍的本陣的行動也開始了。
原來李牧分出三成兵力充作前鋒,不過是在引誘上城秦軍步步向前,掉入他的陷阱――當秦軍前進之時,他們與上城城郭的距離就越拉越遠了;他們的後方,靠著上城城上守衛的後方也就不存在了――李牧正是要等到這一時刻,發起對以步兵為主的上城秦軍的致命一擊。
李牧騎軍本陣全軍分成兩隊過來,繞開主戰場上與秦軍激戰正酣的五原城尉等人,從側後方攻擊了秦軍步兵方陣。
上城秦軍的兩翼本也有騎兵與一些散兵護衛,可是對麵李牧騎兵的突然打擊,還有眼前所見前方軍陣的崩潰,他們還能做什麽呢?兩翼秦軍之中的本城子弟先退後了,接著是他們的長官――百將、主長們,也開始混入逃亡者的行列。
在李牧如此雷霆攻勢之下,上城外的秦軍與城內守軍的聯係被終斷了。
處在秦軍本陣的郡丞也吃到了個當初把弩兵分散四方的苦果--在左、右、後三個方向上的弩箭射擊密度都不足以抵抗趙國騎兵的衝殺。很快,還來不急衝向陣前的秦國步兵方陣被壓縮到了他的本陣周圍;就在此時,突在秦軍矛兵方陣已經在五原城尉令下的又一次齊射之後,被射殺殆盡。
此時此刻,郡丞和他的部下們都明白,等待他們的不是趙軍殺死,就是死在自己人處罰臨陣脫逃的鉞下;“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得有麵子一點!”,在拚死一戰的心理作用之下,馬臉鼠須的郡丞終於最後英雄了一把,他帶中本陣的大秦銳士向從他兩肋攻來的趙軍衝去――他們不但沒有後退半步,反到是紛紛“丟盔棄甲”,“赤膊上陣”。
眾秦兵口中呼喊著:“大秦沒有懦弱的甲士,隻有無畏的銳士!”,發起自己一後中最後的衝鋒。
上城的北門之外數裏,人們兩眼所能看到的隻有戰鬥掀起的沙塵,雙耳所能聽到的有陣陣砍殺聲,呼吸所能嗅到的隻有血液發出的鐵鏽般的臭味――秦兵銳士的反擊給李牧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同時也使他對這群過把英雄癮就死的秦兵生出了一些敬畏之情――就如之前他所遭遇到的以命與他們相搏的義渠戎兵的尊重一般。
有人英雄,就有人狗雄,在城樓上的郡守,看到這番情象,突然怪笑了起來:“好好!果然是我嬴秦的大好男兒,關中漢子。你們不愧天神少昊的後代,無愧於大秦的列祖列宗。你們都是光榮的戰死的......哈哈!”死撐了兩句,郡守便堅持不下去了――當一支流矢射上城樓,他立刻癱軟在地上,圓圓的肚子一收一放,才讓大家知道他們的長官沒有被嚇死。
就在這時,城上守軍忽然聽到有人在敲擊城門--那是剛才一戰之中所存數不多的生還者。
守衛城們的兵士看了看麵如士色的郡守,希望他能放這幾個人回來。雖然他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時間在這一刻仿佛凝固了一般,直到又是一支流矢射下城樓上的瓦檔,瓦檔落地,發出啪的一聲。回過神來的郡守下了一個駭人的命令:“射,給我射,不管是什麽人,一到城下,就給我射!射死他們,射死趙兵,射死他們,他們要把趙兵引進城來,趙兵要屠城的!”
郡守之言,半是瘋話,半是真言――要是放殘兵入城,肯定會引趙騎順勢攻入城中。
沒有辦法,上城守軍隻好執行了他們那做事慢人半拍,又行事保守的郡守唯一一個“英明”的決定,向城門方向上射一氣,百名秦軍殘後、數十騎追擊過深的趙國騎兵一道,被射成了“箭垛”。
“退兵!我們回趙國去!”李牧見秦軍出此辣手狠招,自知攻城無望,反正他已經達到了震驚上郡,威傳千裏的戰略目標。
見李牧見好就收,疲勞不堪的趙國騎兵們自然樂於偷笑……
一陣強風過後,塵埃落定,上城之外隻留下無數死者,卻無一騎趙騎的影子;隻有還要呼嘯的北風,不時傳來戰馬的嘶鳴。當然還有李牧騎軍留給秦人無限恐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不過像上郡郡丞這樣在上郡這種所謂平原不過是山穀林間的盆地、台塬之類的支離破碎的平整土地上,依然用著千百年前的戰術的來對付想以於車兵來說,是個新興兵種的騎兵,顯然就是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之上,還要使用錯誤的戰術了。
“快快!快列好隊!不能讓趙國騎兵就這麽衝過來了!”站在指揮全軍的戎車上邊,郡丞就像是站在將台之上的名將之般,用不停的跺腳,抖著威風,像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吸此秦國兵士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正是因為他的錯誤命令,才導致了數百袍澤白白地當了趙騎的活靶子。
郡丞一麵催促車兵們為他們的小夥伴――那些隨車而戰的甲士、步卒複仇,一麵還要擔心趙國騎兵趁著先前射殺步卒之勢衝向精神上小受挫折的秦軍主陣,甚至於衝入他的本陣。
不過讓郡丞暫時鬆口氣的是,因為自己的指揮失誤而小勝一籌的趙騎並沒有趁勝衝擊,而是在緩緩退後,在先前的戰場之後整起隊來。
不慣怎麽說,自己最擔心的事沒有發生,郡丞回過氣來的同時,又以為自己發現了李牧的破綻,逮到了萬萬不可坐失的戰機。
不等車兵們完全收攏從趙騎箭雨之下幸存的隨車步卒,郡丞便又下達了要生原者再度出擊的命令――在他的眼中,此時正是攻擊隊列未齊的趙國騎兵的機會;隻是他卻不知道騎兵跟本不需要如步兵一樣組成整齊劃一的陣列就能作戰。
“快,我大秦的猛士們,我們都是獄神皋陶的後代,我們也要回擊趙人,同時偉大的先祖之後,怎麽能比不過趙人呢!”看著趙國騎兵就在自己眼皮之底下若無其事地重組隊列,郡丞就像看不下去窮人吃肉的鄉裏士財主一般,歇斯底裏了,也不管自己的話語有無邏輯性,隻管大聲地嚎叫著,要車兵衝殺趙騎,好為後方緩緩進兵的步兵方陣開出道路。
又是郡丞幾聲近乎於咒罵的命令與催促之後,秦軍的戰車片斷終於準備好了下一次衝擊,他們所在麵對的不光是正欲再戰的趙國騎兵,還有趙騎馬下前一具具袍澤的屍體......
四乘的戰車再次從秦軍主陣中衝出,直向李牧騎軍前鋒而來;青色的天空中也出現了幾個黑點兒,那是不祥的烏鴉,它們在空中盤旋著,等待著地麵上奮力搏殺的秦趙兵士為它們獻上鮮美的血肉――一聲聲戰馬的長嘶伴著烏鴉的鳴叫而起,新的一回合戰鬥又開始了。
因為前方死屍的阻擋,秦國戰力的衝擊已經不如彰一次那麽犀利,禦手總是要竭力避開亂陳於戰場上的屍體――一來,是由於死屍已經成為戰車前進的血肉路障,會減慢戰車的車速,降低它們的衝擊力;二來,是信奉鬼神之事的車兵們出於對死者的尊重,屍體多半是他們的袍澤所留,秦兵們又何以忍心用戰車的重輪從其上碾過,再次碾開死者的肚腸呢。
於是原本以一條大約整齊衝鋒線而進的秦國戰車,卻成了散漫衝擊的散兵,比起趙騎之前用的散騎衝鋒的無力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秦國戰車的無力攻擊相反,在五原城尉指揮下的趙國騎兵們,明明就是精於騎射,卻敢於毫不畏懼地戰車直麵戰車,竟然直直地迎了上去。隻是這回兵力增加了兩倍的趙騎不在以一列單薄的人馬對付戰車的衝擊,而是以密集的隊形與戰車展開了對攻。
如是數日之前,五原城尉定是想出了這樣的戰法,也不敢做出如此行動――不光是出於他個人對戰車衝擊力的畏懼,還有他擔心部下們在麵對巨大的戰車之時,會哄作鳥獸四散。可是現在他不怕了,因為連日之戰把他的膽子練大了,他的自信心也在次次勝利麵前增長了不少,他變得敢於用兵、勇於用兵了。城尉知道車兵最害怕的就是在與敵手的戰鬥之中失去速度,而騎兵可以用密集的隊列射擊車兵或是於他們纏鬥在一起;他更知道在現的五原兵已與雁門兵一樣,成為決心背鄉一點的勇者了――所以,他才敢把兩支趙國騎軍混在一起的前鋒之軍推到貌似強大的秦國戰力之前,然後一戰而定輸贏。
“隻要解決了秦人的戰車,剩下來就是我軍對那些平水參差不齊的秦國步兵們的單方麵屠殺了!”五原城尉知道他所麵對的秦國戰車是上城秦最唯一可能要了趙軍性命的利器,為了這才最後一戰的勝利,他不能不以部下的血肉之軀來斬斷秦人的“利劍”。
看著趙騎不像先前一樣回避自己的衝擊,秦國車兵們也被激怒了;作為車長的戟手如發情的公雞一般引項高叫,催促著禦手加速行動,他又想以重演以重戟鉤下趙騎的頭顱,掛下他們的身體的一幕了。隻是這不過是他一相情原之望,兩軍相距已不過百步了,禦手還來得急再次揚起長長的韁繩充作馬鞭之用,使戰馬快跑,戰車提速,使迎來了趙騎一排排如蝗利箭的攻擊。
好在禦手的甲胄是車上三人之中最為厚重的,就連他整個手臂之上都有護肩、護膊、護臂的防護,又有戟手以長戟為他挑去飛來的趙矢,他自然是不怕――在禦手看到,趙騎的箭矢如蝗,其威力也如蝗蟲蹬腿,打在他的甲衣之上,不過是讓他的皮膚感到一點灼熱罷了。
麵對這點小小的傷害,身為以勇武之名絕冠天下的大秦的猛士,自然是毫不在意,手振長策,高歌猛進。
可是被激怒的秦國車兵們沒有主意到一件事情――大多數射向他們的箭,都很無力,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朝他們而來。
多數的箭都落到了他們的眼前,射向了拉動戰車滾滾向前的戰馬。
其實戰馬的身上也穿著一層厚重的皮甲,而這層皮甲的防護能力,足以保證它們的安全;隻是畜生終究是畜生,而對直麵飛來的威脅,它們還是本能的做出各中徒勞的動作,妄圖躲避。
戰車是由四馬所拉,隻要其中一匹馬兒被射殺,整個行進中的戰車就廢了;秦軍戰馬馬甲雖厚,不會被射來的趙矢洞穿,可是同樣是找在身上生痛如火燒的攻擊,戰馬確不能像人一樣能分辨出輕重,做動連眼都不眨一下;在趙軍的數箭射中馬甲,甚至是僥幸地射入秦馬的皮膚之後,馬兒變得驚恐不安起來,它的步子亂了。
一車四馬,一馬步亂,四馬皆亂,於是戰車也快不起來了――不光是戰車快不起了,禦手想要保持戰車的穩定與平衡都成了問題,秦國戟手還來不及與趙騎交陣,這失去了立足的平台,而他身邊的射手,更是無法正常瞄準,放出一箭做為反擊了。
在騎兵,即使是原始的騎射兵麵前,戰車在靈活性不足之外,又暴露出了其操作性上的巨大缺陷。
大秦的車兵果然不失為秦軍的驕傲,雖然有對手製造的種種麻煩,他們還是在片刻的慌忙之後,穩住了戰馬的驚恐中的戰馬,調整車體,使戰車又恢複了平穩地行駛。
排除了危險,禦手得意洋洋向車上同伴點了下頭,示意繼續進攻,在他眼中趙國騎兵的看家本領――猛烈的齊射,不過是給自己心愛的戰車製造了一點小小的麻煩,接下來就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可是此時的戰車不過才跑出了個中速,自以為騎射之兵好欺負的秦國車兵們好像全然忘記了當戰車失去了它最引以為傲的本領--速度所帶來的強大衝擊力之後,它就不過是一個木頭做成了小高台,或者說是他們自己的死刑台;而他們正駕駛這個這帶輪的死刑台自得意滿地衝向他們的屠夫。
秦國車兵滿心以為趙國騎兵回向上次一樣,看到自己的進攻不起作用,便立刻把馬首一側,順從地給他們這些昔日的戰爭之王讓出道來,同時在趙騎避讓不急之時,順手撂倒兩三騎;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這一回趙騎沒有再躲再避,而是正麵與他們迎上來。
車兵與騎兵交織在了一起,從遠出看去,不論是戎車上的郡丞,還是城上的郡守,又或者是已經預知結果的李牧,都隻看到了眼前塵飛煙起,血霧迷漫,耳邊更是隻聽到陣陣如來自黃圈的馬嘶人嚎。
秦國的戰車被趙國騎兵們包圍在了中間――不過在此之間,他們已經殺倒了兩倍於自己數量的趙騎。但是趙國騎兵們的犧牲是值得的,他們終於用自己血肉之軀擋住了秦國戰車前進的車輪。
失去行動力的秦國車兵被趙國騎兵們圍攻著,隻能以戰車為平台,竭力抵抗――不過是短短瞬間,禦手被拉下了戰車,讓趙騎拖出十多步,拽死在地上;射手在極近的距離上被趙騎以強弓勁矢射穿胸背,倒在車上;隻有身受重傷的戟兵,像個血人一樣,或是揮舞著斷成兩節的三戈戟,或是抽出長劍與趙騎之劍相擊――看起來不用多長時間,他們也會赴同車袍澤的後路。
作為上城秦軍實際長官的郡丞如些情況,那能不做出動作,為了挽救已經可以當成棄卒拋在一邊兒的車兵,他立刻下令全軍加快前移的速度。同時又命令本陣中的機動兵力――陷隊兵們立刻進入戰場。
馬臉鼠須的郡丞又在犯錯了。可是,這回他卻還算是清醒,知道自己現在是不能不犯的“錯”。
戰車上的乘員,那些即將一命嗚呼的車兵甲士們,多是相對平民庶子來說,高級得多的貴族,就算不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也是在城中德高望重的紳士國士,更是軍中優秀的禦手、射手、戟手;在那些臨時組織起來的秦兵壯丁的心目之中,車兵就是大秦軍隊精英和核心,在他們的眼中,車兵們老爺們一定會成為未來的關內候、徹侯(秦帝國最高的軍爵,位同大將、元帥)――為了保住這樣一支精神力量,小卒心中的大秦軍魂,就是多死一百、一千個公士、上造也是物有所值。
心中盤算著救回數十名車兵,然後再把陣戰步卒投入戰場,至少也能把趙國騎兵給避退二、三十裏,郡丞又做出果斷而剛毅的樣子,把大手揮:“陷陣兵!衝!矛兵,上!眾兵聽令,給我跟進,跟進!”
本陣中的陷隊之士一軍令,皆把戰袍一脫,赤膊提劍,急步向前,做慷慨赴死之態,主陣陣戰步卒,連同兩翼護衛主陣的數伯陣兵士一起,也踏起激昂的步子,還算是整齊卻做不到劃一的加速向前。
在陣戰步兵陣列的最前麵,那壓根沒有預想到自己心中的精銳的戰兵會在如此之快的時間能,便陷入隻配充當斥侯的趙國騎兵的包圍之中的公大夫們(多為主長或是百將這兩級的中下級軍官,是五百至一百人的長官,擁有一個到數個伯陣的指揮權)也在郡丞所表現出的救人心切的情緒下,也躁動了起來。
行進在前方,可以親眼看到更前麵戰局的百將們,還有他們的主長心中皆是急如火燒,巴不得自己的兵士多生出兩隻腿來,走得很快些,好去解救他們的袍澤。所以在下令伯陣中兵士前進之時,有一點急得亂了調子,口令喊得比平時快了些――自然,他們一伯陣的百名兵士也就走得很快,隊形也就大不如前了。
在他們的後麵,看不到最前方戰事吃緊的數伯方陣的百將雖不知怎麽會事,還是下意識地加快了號子,隻是又比最前方的數伯慢上了半拍子,他們之後的數伯更慢,之後又慢……
漸漸地,原來是楔型的主陣陣形,被拉成前後兵多,中間兵少的矢型,最前方原本是塵角一般的陣線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成了一個薄弱的一字形的亂陣――雖然每個步兵方陣還保持著相對的完整性,隻是整支軍隊的陣形卻是全亂了。
可是作為上城秦軍的主將,郡丞還沒有意識到亂局已顯,危局不遠,卻還在高聲令道大軍前軍――此時他聽著後方城上的戰鼓在擂,看到前方秦軍步步急行,陷隊兵已經與趙騎前方相接,便認為己方是勝局半定,隻要再努上把力,雖不能全殲趙軍,卻也能讓把趙騎打殘,進而趕出他上郡。
風烈殺聲緊,上郡郡丞還真把自己當成指揮千軍萬馬的一代名將了。
從主將到中下級軍官身上散發出的附著與自大之氣,很快就迷漫到了上城秦軍之中,感染到了他們中間的每一名成員。
當然,秦軍的浮躁之氣的來源還不止於此。被圍趙騎圍殺的戰車兵中,有不少人是陣中秦兵的親友。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手足就這樣被可惡的趙人屠殺。
雖然主將與士兵們在戰場上的考量和取舍是不一樣的,但卻產生了相同的後果。
因為一般情況下,秦軍一個步兵方伯陣之中士卒可以是來自於一城一村,這是為了方便一隊人員的協調,同時戰時也可以對方的身體為護衛,也就所謂的“與子同仇”、“上陣不離父子弟兵”;同樣是在正常的情況之下,一支數千人的大軍,則不可能是來自於一城一地的鄉裏鄉親可,而往往是由幾城數地之兵組成,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出現為了搶救自己的親友,打亂軍陣的情況--即便是一軍之中有兩三伯陣的軍兵是一地之軍,又出現了為救人而亂戰的境況,還是不會發生全軍皆亂的情況――可是,這樣的情況卻已經在上城秦軍陣中上演了……
上城的秦國守軍的本就是一支為了嚇唬李牧騎軍而臨時組織起的,以城中壯丁為主的軍隊――這軍紀本就是無從說起,不過是靠著平時執行嚴苛的《商君法》來震懾,可是人非草木怎能無情,到了了關鍵時刻,法就不比情好用了。秦軍軍中之人多半是一城的血親之族或是朋輩之友――這支秦軍對愛自己的親友的愛隻怕是超過了對他們的秦國的愛,看到自己的主將也下令衝鋒,自然是個個救人心切了。
不過他們可能不會知道,這一回連他們自己的性命和整個雍城也會為他們的“愛”搭了進去!
整個秦國大軍就是這樣一部靠著“愛與殺”維係的戰爭機器,親友袍澤之愛使他們團結一心;以殺對殺使他們成為為武勳“獵頭”的虎狼之師。在大多數的時候,愛袍澤而殺強敵是秦國大軍所向無敵的重要助力,不過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之下,比如當下的上城,“愛與殺”卻這支大軍的致命傷――以上城秦軍來說,郡丞之流的官員為了武勳,而鼓動大軍殺出本因龜縮固守的城郭;現在,為了報護他們的父老鄉親,普通的秦國兵士又開始成為自亂陣腳的一份子。
當局之人渾然不清,郡丞之依然是威風八麵地指揮著已經亂得快要不成一陣的大軍繼續前進;可在站在城樓上觀戰的郡守可就沒有他那份威風了,如今的他也隻有為上城子弟兵們把一手放在胸前,捏上一把汗了――無論是自以為是的郡丞,還是心存僥幸的郡丞,兩人都已經無法掌控這支五千多人的秦國軍隊的命運,隻有讓這支黑色的洪流在城下奔騰放縱,卻不知道它將流向何方。
其實郡丞文下令陣戰步卒軍陣進攻,在“教條”上並沒有什麽錯誤。因為秦軍的矛兵一般是在敵方軍陣被己方戰車衝擊混亂之後,會相互相配合著發起衝鋒。那些在兩翼護衛主陣的戈兵、戟兵――這些格鬥之兵,雖然單兵戰力更強,卻隻能充作戰場上的禿鷹烏鴉,他們的任務是將被矛兵衝散的敵人進行屠殺。
隻是這種以步兵方伯之陣平推敵陣的戰法這僅僅隻是傳統的中原人軍隊陣戰之時所用的“教條”。單就當下上城一戰來說,李牧騎軍本就沒有打算用一個十分係統的陣形與秦軍決戰,也就是說秦國長矛陣戰之兵的衝擊不過是氣勢有餘而實用不足――當然,這也不能說是多餘的,畢竟如果能以長矛入林、軍陣如山之勢逼退趙軍,郡丞如此行動也算是未嚐不可;這也就是看得比他更清楚的郡守為什麽不越級指揮,下令收兵罷手的原因。
戰況的發展,似乎又一次回到了郡丞的計算之中,衝在最前方的陣戰矛兵端著兩丈來長的長矛,大步向前,直逼趙騎,很快就逼退了力戰不能的趙騎,解除了他們對所剩無幾的戰車兵和衝在更前麵的陷陣兵的圍攻――當然,他們的衝鋒是多半歸於徒勞,因為他們能做的不過是給他們的袍澤收斂一付比較完整的屍骨。
後退的趙騎也沒有被秦國矛兵畢露的鋒芒嚇到,在五原城尉的指揮之下,他們可沒有閑著――眾後退的趙騎,拉弓搭箭,向因為進入戰車殘骸而陣形變得全無的的秦兵發起了反擊。
草原民族的“回馬箭”戰術,很快就被趙國騎兵學會,並運用到了對付相對死板的中原步兵方陣的戰鬥之中。
趙兵雖是且占且退,可是實際上卻是處於攻勢,他們的箭雨流矢很快就使得已出現亂象的秦陣更加混亂不堪了。各自為戰的陷隊兵們還可以放棄戰鬥,從戰場上潰逃,而使用長過三人身高的長矛的陣戰矛兵可就慘了。他們不可能把陣形散開,因為長長的矛妨礙了他們向左右散開,他們能做的隻有前後移動,而他們的後麵是另一個方防正舉著長矛前進的步軍方伯陣,隻是一瞬之間,先前還耀武揚威,大有吞沒趙騎之勢的秦國矛兵們就陷入了前有利箭,後有堅矛進退無路的死地――這些矛兵勇敢而無畏的衝鋒,到了現地,卻是以自己成為當對方的活箭靶收場。
“快快,大秦的勇士們,快點進軍,不要害怕趙人無用的騎兵!”雖然已經嗅到了失敗的味道,可是郡丞還是不怎麽甘心――現在輪到他心存僥幸了。
畢竟現在趙國騎兵用矢使箭,消耗巨大,隻要趙騎的箭矢告罄,那勝利的天枰瞬間就又回倒向秦軍這一邊――“隻要再犧牲掉三、五百人,我們就能消耗光趙軍的箭矢!”――這便是支撐著郡丞揮師再戰的最後動力。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可是戰況的發展,卻不是隨個人的想象而動的――很快,讓郡丞料想不到的事就發生了――原本衝殺在前的秦國矛兵們開始後退了。
秦軍的後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因為他們的戰術本就這趙騎的戰術克製的死死的,沒有反盤的機會。可是如果他們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非現在這支臨時拚湊出來的隊伍,他們還能體麵的退後,退到上城之中,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尚能全身而退。
看著越來越多的親人死在趙騎的箭下,終於有鎧甲都沒有穿戴整齊的小兵扔下手中的長矛想要逃出陣列了……
一個秦兵放下了長矛,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一個方伯之陣就這麽崩潰了,可是換來的不是大多數人的逃亡生還,卻是趙騎箭雨之後的一片死屍――失去了相護身體的掩護,單個的秦兵更容易成了利箭的犧牲品。
就在一陣又接著一矛兵成為五原城尉教自家兵士練習騎射之術的活箭靶時,處在他們後方的李牧,趙軍的本陣的行動也開始了。
原來李牧分出三成兵力充作前鋒,不過是在引誘上城秦軍步步向前,掉入他的陷阱――當秦軍前進之時,他們與上城城郭的距離就越拉越遠了;他們的後方,靠著上城城上守衛的後方也就不存在了――李牧正是要等到這一時刻,發起對以步兵為主的上城秦軍的致命一擊。
李牧騎軍本陣全軍分成兩隊過來,繞開主戰場上與秦軍激戰正酣的五原城尉等人,從側後方攻擊了秦軍步兵方陣。
上城秦軍的兩翼本也有騎兵與一些散兵護衛,可是對麵李牧騎兵的突然打擊,還有眼前所見前方軍陣的崩潰,他們還能做什麽呢?兩翼秦軍之中的本城子弟先退後了,接著是他們的長官――百將、主長們,也開始混入逃亡者的行列。
在李牧如此雷霆攻勢之下,上城外的秦軍與城內守軍的聯係被終斷了。
處在秦軍本陣的郡丞也吃到了個當初把弩兵分散四方的苦果--在左、右、後三個方向上的弩箭射擊密度都不足以抵抗趙國騎兵的衝殺。很快,還來不急衝向陣前的秦國步兵方陣被壓縮到了他的本陣周圍;就在此時,突在秦軍矛兵方陣已經在五原城尉令下的又一次齊射之後,被射殺殆盡。
此時此刻,郡丞和他的部下們都明白,等待他們的不是趙軍殺死,就是死在自己人處罰臨陣脫逃的鉞下;“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得有麵子一點!”,在拚死一戰的心理作用之下,馬臉鼠須的郡丞終於最後英雄了一把,他帶中本陣的大秦銳士向從他兩肋攻來的趙軍衝去――他們不但沒有後退半步,反到是紛紛“丟盔棄甲”,“赤膊上陣”。
眾秦兵口中呼喊著:“大秦沒有懦弱的甲士,隻有無畏的銳士!”,發起自己一後中最後的衝鋒。
上城的北門之外數裏,人們兩眼所能看到的隻有戰鬥掀起的沙塵,雙耳所能聽到的有陣陣砍殺聲,呼吸所能嗅到的隻有血液發出的鐵鏽般的臭味――秦兵銳士的反擊給李牧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同時也使他對這群過把英雄癮就死的秦兵生出了一些敬畏之情――就如之前他所遭遇到的以命與他們相搏的義渠戎兵的尊重一般。
有人英雄,就有人狗雄,在城樓上的郡守,看到這番情象,突然怪笑了起來:“好好!果然是我嬴秦的大好男兒,關中漢子。你們不愧天神少昊的後代,無愧於大秦的列祖列宗。你們都是光榮的戰死的......哈哈!”死撐了兩句,郡守便堅持不下去了――當一支流矢射上城樓,他立刻癱軟在地上,圓圓的肚子一收一放,才讓大家知道他們的長官沒有被嚇死。
就在這時,城上守軍忽然聽到有人在敲擊城門--那是剛才一戰之中所存數不多的生還者。
守衛城們的兵士看了看麵如士色的郡守,希望他能放這幾個人回來。雖然他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時間在這一刻仿佛凝固了一般,直到又是一支流矢射下城樓上的瓦檔,瓦檔落地,發出啪的一聲。回過神來的郡守下了一個駭人的命令:“射,給我射,不管是什麽人,一到城下,就給我射!射死他們,射死趙兵,射死他們,他們要把趙兵引進城來,趙兵要屠城的!”
郡守之言,半是瘋話,半是真言――要是放殘兵入城,肯定會引趙騎順勢攻入城中。
沒有辦法,上城守軍隻好執行了他們那做事慢人半拍,又行事保守的郡守唯一一個“英明”的決定,向城門方向上射一氣,百名秦軍殘後、數十騎追擊過深的趙國騎兵一道,被射成了“箭垛”。
“退兵!我們回趙國去!”李牧見秦軍出此辣手狠招,自知攻城無望,反正他已經達到了震驚上郡,威傳千裏的戰略目標。
見李牧見好就收,疲勞不堪的趙國騎兵們自然樂於偷笑……
一陣強風過後,塵埃落定,上城之外隻留下無數死者,卻無一騎趙騎的影子;隻有還要呼嘯的北風,不時傳來戰馬的嘶鳴。當然還有李牧騎軍留給秦人無限恐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