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頁
和情敵在古代種田搞基建 作者:大貓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他朝臣聞言,也紛紛上前道:「登聞鼓神聖不可侵犯,一旦敲響,必要有所回應。」
「臣附議。」
「臣附議。」
皇帝此時寬大的袖袍裏,兩隻手緊緊握住,額上青筋直跳。
此事倘若追究,勢必要追究到自己身上。當年勛國公赫赫威名響徹內外,更有百姓妄言大焱若是沒有禾家,根本無法守住北邊大門,更令人氣憤的是,竟有百姓隻知道勛國公不知道他這個皇帝。
換作是哪個皇帝,誰能忍下這口氣。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這才動了這個殺心。
如今看來,太子是有負自己這一片期望,把事情搞砸了。
太子聽到外麵連番匯報,心下早已覺得不妙,慌忙爭辯道:「禾家叛國一案當年由本宮負責,著手的官員皆是秉公執法,可卻在如今這個時候被挖出來,本宮不得不懷疑有人刻意向本宮潑髒水。」
立即有朝臣上前道:「如今隻聞鼓聲響,卻還未知全貌,倘若此時為旁人汙衊,皇上自然會還太子一個清白。」
連番情緒上頭,衝擊之下皇帝也顯得疲憊不堪,有氣無力道:「登聞鼓響,必要有所回應,將禾家後人帶上殿來。」
不多時,渾身是血的禾奇略被押上殿,懷抱一捆竹簡,正是那宮人口中所說的行軍記錄。
他站在大殿門口,遙望著另一頭高高在上一身明黃的當朝帝王,眼底的怨恨怎麽也藏不住,正是因為此人,禾家上下三百餘人,男人戰死邊關,反被汙衊叛國,女眷在家中受到牽連,上至八十老嫗下至六月小兒,皆被斬首示眾。
邊關十萬將士也皆因此喪命。
何其痛哉,悲哉,恨哉!
如此無德無良之人,不配為億兆百姓之君父,此生定手刃此人,讓其子孫後代墮入地獄,永世為禾家三百冤魂和邊關十萬將士贖罪。
然即便他心懷千般仇恨,卻還是得匍匐在地,給那位恨之入骨的君王跪地磕頭。
景仁帝此時雖然兩眼渾濁,但還是看清了數丈之外的年輕人,更是被對方眼中毫不遮掩的恨意給刺得心口突突直跳,正月寒冷的天氣之下竟讓他憋出了一頭冷汗來。
畢竟登基數十年,又自詡真龍之身,更有百名朝臣聚攏於殿中,他豈能露怯,輕咳了一聲後提高聲音道:「你就是禾鴻業的孫子?」
影七挺直著背脊道:「正是!」
「當年禾家一案發生,你在何處,如今又從何處冒出來,誰人能證明你就是禾家後人?」
影七目光不躲不閃道:「不管我是不是禾家後人,禾家世代忠君愛國這一點卻不會因此而改變,大焱的江山有賴禾家將士守護,如今忠良卻被小人冤枉,但凡受這片土地庇護的百姓都有責任站出來為其叫冤!」
皇帝被一陣搶白,臉上怒氣隱隱。
命人呈上竹簡。
待那血跡斑斑的竹簡呈在案上,那斑駁潦草的字跡,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戰況如何慘烈。
其中的內容看過一遍便不忍再看第二遍。
倘若隻是一名普通的將士百姓,他定然也會拍案而起,怒斥背後始作俑者。
可他不行,因為他就是這場慘案的始作俑者,是背後的謀劃者。
然而不待他說話,太子已直接出聲喝道:「如此竹簡,誰人能證明它就是當年北疆那場戰役的行軍記錄,誰人能辨別其真偽,你偽造行軍記錄該當何罪?」
影七似乎早就意識到他有此一問,不徐不疾回道:「竹簡乃右前鋒秋沛拚死帶回,再傳其女兒,做不得假,更何況竹簡上所述事宜,大部分皆有人證指認,包括十萬石糧草,隻遣三萬石送往北疆,還被按下不發,勛國公遭受圍困,太子下令後方不得出兵援助,還有混入軍中肆意屠戮軍官的蒙麵人,也是太子派人請來的江湖殺手所為,皇上若是想現在升堂,即可對質。」
太子聽到這話,頓時僵在了原地,而殿上的皇帝更是兩眼一黑。
倘若隻是單憑竹簡倒還好辦,但眼下一聽,對方似乎已經做了萬全之策,如此看來,根本避無可避。
正在此時,殿下又有一人上前道:「皇上,禾家一案距今已有近十年,審理起來牽扯甚廣,頗費心神,皇上龍體欠安,何不交由大理寺審理,待有結果再稟報皇上?」
景仁帝認出此人是太子的人,想來也是意識到事情不妙,隻能暫避鋒芒,將事情拖一拖,再尋其他破解的辦法。
大理寺卿是太子的人,由他來審理,至少事情能偏向太子這一方。
旁邊一人立即出列道:「上次李泰就是在大理寺被弄丟的,如此疏忽大意,依臣之見還是換刑部,否則一旦人證物證和上次一樣不翼而飛,此事豈不又不了了之?」
另一人接茬,「刑部侍郎趙鴻慍,向來剛正不阿,又深得皇上信任,依臣之見,交由趙大人負責,必定能查個水落石出。」
皇帝雖然剛愎自用,但也不能一意孤行,更何況如此多人附議。
而且說起來這個趙鴻慍也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寵臣,操縱起他來,或許比操縱太子的人更方便。
畢竟太子如今處境十分不妙,若是他不管不顧翻身咬人,連自己這個做父皇的怕是也要被他一起拉下水。
於是睇了趙鴻慍一眼。
趙鴻慍趕緊上前道:「如若陛下信任,臣自不敢推辭,隻願能盡快查清此事,給諸位一個交代。」
「臣附議。」
「臣附議。」
皇帝此時寬大的袖袍裏,兩隻手緊緊握住,額上青筋直跳。
此事倘若追究,勢必要追究到自己身上。當年勛國公赫赫威名響徹內外,更有百姓妄言大焱若是沒有禾家,根本無法守住北邊大門,更令人氣憤的是,竟有百姓隻知道勛國公不知道他這個皇帝。
換作是哪個皇帝,誰能忍下這口氣。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這才動了這個殺心。
如今看來,太子是有負自己這一片期望,把事情搞砸了。
太子聽到外麵連番匯報,心下早已覺得不妙,慌忙爭辯道:「禾家叛國一案當年由本宮負責,著手的官員皆是秉公執法,可卻在如今這個時候被挖出來,本宮不得不懷疑有人刻意向本宮潑髒水。」
立即有朝臣上前道:「如今隻聞鼓聲響,卻還未知全貌,倘若此時為旁人汙衊,皇上自然會還太子一個清白。」
連番情緒上頭,衝擊之下皇帝也顯得疲憊不堪,有氣無力道:「登聞鼓響,必要有所回應,將禾家後人帶上殿來。」
不多時,渾身是血的禾奇略被押上殿,懷抱一捆竹簡,正是那宮人口中所說的行軍記錄。
他站在大殿門口,遙望著另一頭高高在上一身明黃的當朝帝王,眼底的怨恨怎麽也藏不住,正是因為此人,禾家上下三百餘人,男人戰死邊關,反被汙衊叛國,女眷在家中受到牽連,上至八十老嫗下至六月小兒,皆被斬首示眾。
邊關十萬將士也皆因此喪命。
何其痛哉,悲哉,恨哉!
如此無德無良之人,不配為億兆百姓之君父,此生定手刃此人,讓其子孫後代墮入地獄,永世為禾家三百冤魂和邊關十萬將士贖罪。
然即便他心懷千般仇恨,卻還是得匍匐在地,給那位恨之入骨的君王跪地磕頭。
景仁帝此時雖然兩眼渾濁,但還是看清了數丈之外的年輕人,更是被對方眼中毫不遮掩的恨意給刺得心口突突直跳,正月寒冷的天氣之下竟讓他憋出了一頭冷汗來。
畢竟登基數十年,又自詡真龍之身,更有百名朝臣聚攏於殿中,他豈能露怯,輕咳了一聲後提高聲音道:「你就是禾鴻業的孫子?」
影七挺直著背脊道:「正是!」
「當年禾家一案發生,你在何處,如今又從何處冒出來,誰人能證明你就是禾家後人?」
影七目光不躲不閃道:「不管我是不是禾家後人,禾家世代忠君愛國這一點卻不會因此而改變,大焱的江山有賴禾家將士守護,如今忠良卻被小人冤枉,但凡受這片土地庇護的百姓都有責任站出來為其叫冤!」
皇帝被一陣搶白,臉上怒氣隱隱。
命人呈上竹簡。
待那血跡斑斑的竹簡呈在案上,那斑駁潦草的字跡,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戰況如何慘烈。
其中的內容看過一遍便不忍再看第二遍。
倘若隻是一名普通的將士百姓,他定然也會拍案而起,怒斥背後始作俑者。
可他不行,因為他就是這場慘案的始作俑者,是背後的謀劃者。
然而不待他說話,太子已直接出聲喝道:「如此竹簡,誰人能證明它就是當年北疆那場戰役的行軍記錄,誰人能辨別其真偽,你偽造行軍記錄該當何罪?」
影七似乎早就意識到他有此一問,不徐不疾回道:「竹簡乃右前鋒秋沛拚死帶回,再傳其女兒,做不得假,更何況竹簡上所述事宜,大部分皆有人證指認,包括十萬石糧草,隻遣三萬石送往北疆,還被按下不發,勛國公遭受圍困,太子下令後方不得出兵援助,還有混入軍中肆意屠戮軍官的蒙麵人,也是太子派人請來的江湖殺手所為,皇上若是想現在升堂,即可對質。」
太子聽到這話,頓時僵在了原地,而殿上的皇帝更是兩眼一黑。
倘若隻是單憑竹簡倒還好辦,但眼下一聽,對方似乎已經做了萬全之策,如此看來,根本避無可避。
正在此時,殿下又有一人上前道:「皇上,禾家一案距今已有近十年,審理起來牽扯甚廣,頗費心神,皇上龍體欠安,何不交由大理寺審理,待有結果再稟報皇上?」
景仁帝認出此人是太子的人,想來也是意識到事情不妙,隻能暫避鋒芒,將事情拖一拖,再尋其他破解的辦法。
大理寺卿是太子的人,由他來審理,至少事情能偏向太子這一方。
旁邊一人立即出列道:「上次李泰就是在大理寺被弄丟的,如此疏忽大意,依臣之見還是換刑部,否則一旦人證物證和上次一樣不翼而飛,此事豈不又不了了之?」
另一人接茬,「刑部侍郎趙鴻慍,向來剛正不阿,又深得皇上信任,依臣之見,交由趙大人負責,必定能查個水落石出。」
皇帝雖然剛愎自用,但也不能一意孤行,更何況如此多人附議。
而且說起來這個趙鴻慍也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寵臣,操縱起他來,或許比操縱太子的人更方便。
畢竟太子如今處境十分不妙,若是他不管不顧翻身咬人,連自己這個做父皇的怕是也要被他一起拉下水。
於是睇了趙鴻慍一眼。
趙鴻慍趕緊上前道:「如若陛下信任,臣自不敢推辭,隻願能盡快查清此事,給諸位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