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頁
和情敵在古代種田搞基建 作者:大貓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是敲鼓之前必須先挨三十板子, 這一關很多人就過不了。再加上普通事件衙門就可解決, 隻有大事才會有人想著通過登聞鼓鬧到皇帝麵前,而登聞鼓一響,那就意味著大事發生,沒有哪個皇帝會喜歡這種事,也沒有人願意去觸碰皇帝的黴頭,以至於數十年過去,這個登聞鼓就一直沉寂在那兒沒有響起。
如今驟然響起,怎麽不令皇帝心慌令群臣震驚。
宮人很快來報:「回稟皇上,是禾家後人勛國公禾鴻業第七孫禾奇略在庭外擊鼓,口稱要為禾家當年叛國一案申冤。」
「什麽?!」龍椅上麵的皇帝猛然站了起來。
其他朝臣更是震驚地立在原地。
「禾家不是已經滿門抄斬了嗎,怎麽還弄出個後人來?」
「禾家當年叛國坑殺十萬將士一事已然證據確鑿,他還有什麽冤可伸的,作為漏網之魚,倒是讓他多活了幾年,照我說應該抓起來立即執行死刑。」
可也有人持有不同觀點。
「當年我就覺得這事不對勁兒,勛國公忠君愛國眾所周知,他怎麽會做出叛國舉動。」
「此事定有冤屈,且聽那禾奇略怎麽說!」
底下臣子議論紛紛,皇帝卻沉著一張臉盯著太子,暗中隱隱帶著怒氣。
太子自知事情嚴重,但眼下鼓聲已響,他也沒有辦法,隻得咬著牙竭力忍耐,隻想著看看眼下擊鼓的這個禾家後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當初居然將他給漏掉,導致此人居然還能留著一條命活到今日敲響庭外的登聞鼓!
此時宮門之外,上千名百姓集聚在鼓台四周。
人群中的秋夢期舉起竹簡,高聲宣讀。
「……勛國公率四子七孫鎮守扶台州……將士已三日粒米未進……太子命勛國公強攻庫村……」
「……太子命左前鋒禾奇誌率三千人夜襲洪郡三萬兵馬……將士餓得連武器都扛不起,全軍覆沒……」
百姓聞言驚呼,「糧草未至,將士如何抵抗,簡直就是強人所難!」
「這個太子到底會不會打仗,當初皇上怎麽會命他前去監軍,不過才十幾歲的小兒就能拿著黃金令牌號令三軍,簡直就是不把主帥放在眼裏,皇帝到底是何意?」
秋夢期又繼續念道:「……太子命禾奇然率兩萬北軍沖入敵人包圍圈……其子禾四郎被俘,敵軍以四郎為要挾,禾奇然含淚射死兒子命戰士突圍……」
百姓聽到這裏,皆紛紛掩麵哭泣。
「讓一個父親親手射死兒子,一般人如何能做到這一步,太子簡直是不想讓禾家人活命啊?」
「可憐勛國公一生為國為民,竟然落到了這樣的地步。」
「……大軍戰至膠著狀態,忽冒出數十名蒙麵人,從背後屠戮將士,大軍一時間腹背受敵,戰況直下……」
「……太子率兵撤退二十裏,留禾齊榮帶領五千將士死守陽崇莊,其子禾七郎被敵將挑開肚子,腹內盡是樹根草皮,臨死仍握緊長矛大喊誓死捍衛大焱領土……」
就連記錄行軍記錄的隨行史官,在該竹簡的最後也留下了一句話——「禾家十來歲兒郎竟有如此血性,吾七尺男兒羞愧難當,已至此時吾雖文人也敢扔筆執劍!馬革裹……去也!」
六冊竹簡讀完,圍在鼓樓周邊的百姓此時早已淚流滿麵。
登聞鼓下,硬生生扛過三十大板的禾奇略一身素衣,身後血跡斑斑,揚起手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登聞鼓。
一聲接著一聲。
登聞鼓的特殊位置和方向,直勾勾的對著皇宮內院,每一下都仿佛敲在皇帝的心髒上,讓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很快第二名宮人再次進來回稟。
「稟皇上,禾家後人禾奇略今早從京城東大門出發,手持據說是當年北疆十萬將士身死的那場戰鬥行軍記錄竹簡,他更是將竹簡拓印千分,分發進城各處老百姓手中,百姓情緒激動,數千人聚在一起,口中大喊要為禾家申冤平反,簇擁著他往宮城的方向而來,行至登聞鼓樓台之後,眾人這才停下,當年禾鴻業麾下右前鋒秋沛之女秋夢期更是高聲宣讀行軍記錄,禾奇略受了三十板廷杖,起身之後搶過鼓棒敲響登聞鼓。」
皇帝此時心跳加速,更有絞痛跡象。
台下站在前頭的趙鴻慍問道:「那行軍記錄都說了些什麽,可是禾家軍消極應戰事宜?」
宮人不敢抬頭,惶恐道:「據秋沛之女所念,勛國公之所以兵敗,是因為原本後方籌集的十萬石糧食並未送到,前線官兵三日之內粒米未進……太……太子卻不顧形勢……命勛國公強攻庫村……又命左前鋒禾奇誌率三千人夜襲洪郡三萬兵馬——」
「住口——這份行軍記錄是假的,當初十萬石糧草已經悉數運往北疆,送到了禾鴻業手上,是他消極應戰,又與匈奴勾結,這才葬送十萬將士性命——定是有人見不得本宮安坐儲君之位,特意煽動宵小攻訐本宮,動搖國本!」
皇帝一聽,頓時瞳孔一縮,比起禾家後人尋求證明深挖過去的真相,他更願意相信太子如今口中的這個說辭。
而眾人聽了宮人和太子所言,皆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朝臣中立即有一人越眾而出,跪倒在地:「皇上,當初勛國公叛國一案,確實未找到行軍記錄竹簡,如今竹簡麵世,不可輕視,還是先著人看過辨別真偽,倘若禾家當真冤枉,自不能讓忠魂蒙冤,倘若是小人挑撥的伎倆,也好將其拿下進行懲罰。」
如今驟然響起,怎麽不令皇帝心慌令群臣震驚。
宮人很快來報:「回稟皇上,是禾家後人勛國公禾鴻業第七孫禾奇略在庭外擊鼓,口稱要為禾家當年叛國一案申冤。」
「什麽?!」龍椅上麵的皇帝猛然站了起來。
其他朝臣更是震驚地立在原地。
「禾家不是已經滿門抄斬了嗎,怎麽還弄出個後人來?」
「禾家當年叛國坑殺十萬將士一事已然證據確鑿,他還有什麽冤可伸的,作為漏網之魚,倒是讓他多活了幾年,照我說應該抓起來立即執行死刑。」
可也有人持有不同觀點。
「當年我就覺得這事不對勁兒,勛國公忠君愛國眾所周知,他怎麽會做出叛國舉動。」
「此事定有冤屈,且聽那禾奇略怎麽說!」
底下臣子議論紛紛,皇帝卻沉著一張臉盯著太子,暗中隱隱帶著怒氣。
太子自知事情嚴重,但眼下鼓聲已響,他也沒有辦法,隻得咬著牙竭力忍耐,隻想著看看眼下擊鼓的這個禾家後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當初居然將他給漏掉,導致此人居然還能留著一條命活到今日敲響庭外的登聞鼓!
此時宮門之外,上千名百姓集聚在鼓台四周。
人群中的秋夢期舉起竹簡,高聲宣讀。
「……勛國公率四子七孫鎮守扶台州……將士已三日粒米未進……太子命勛國公強攻庫村……」
「……太子命左前鋒禾奇誌率三千人夜襲洪郡三萬兵馬……將士餓得連武器都扛不起,全軍覆沒……」
百姓聞言驚呼,「糧草未至,將士如何抵抗,簡直就是強人所難!」
「這個太子到底會不會打仗,當初皇上怎麽會命他前去監軍,不過才十幾歲的小兒就能拿著黃金令牌號令三軍,簡直就是不把主帥放在眼裏,皇帝到底是何意?」
秋夢期又繼續念道:「……太子命禾奇然率兩萬北軍沖入敵人包圍圈……其子禾四郎被俘,敵軍以四郎為要挾,禾奇然含淚射死兒子命戰士突圍……」
百姓聽到這裏,皆紛紛掩麵哭泣。
「讓一個父親親手射死兒子,一般人如何能做到這一步,太子簡直是不想讓禾家人活命啊?」
「可憐勛國公一生為國為民,竟然落到了這樣的地步。」
「……大軍戰至膠著狀態,忽冒出數十名蒙麵人,從背後屠戮將士,大軍一時間腹背受敵,戰況直下……」
「……太子率兵撤退二十裏,留禾齊榮帶領五千將士死守陽崇莊,其子禾七郎被敵將挑開肚子,腹內盡是樹根草皮,臨死仍握緊長矛大喊誓死捍衛大焱領土……」
就連記錄行軍記錄的隨行史官,在該竹簡的最後也留下了一句話——「禾家十來歲兒郎竟有如此血性,吾七尺男兒羞愧難當,已至此時吾雖文人也敢扔筆執劍!馬革裹……去也!」
六冊竹簡讀完,圍在鼓樓周邊的百姓此時早已淚流滿麵。
登聞鼓下,硬生生扛過三十大板的禾奇略一身素衣,身後血跡斑斑,揚起手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登聞鼓。
一聲接著一聲。
登聞鼓的特殊位置和方向,直勾勾的對著皇宮內院,每一下都仿佛敲在皇帝的心髒上,讓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很快第二名宮人再次進來回稟。
「稟皇上,禾家後人禾奇略今早從京城東大門出發,手持據說是當年北疆十萬將士身死的那場戰鬥行軍記錄竹簡,他更是將竹簡拓印千分,分發進城各處老百姓手中,百姓情緒激動,數千人聚在一起,口中大喊要為禾家申冤平反,簇擁著他往宮城的方向而來,行至登聞鼓樓台之後,眾人這才停下,當年禾鴻業麾下右前鋒秋沛之女秋夢期更是高聲宣讀行軍記錄,禾奇略受了三十板廷杖,起身之後搶過鼓棒敲響登聞鼓。」
皇帝此時心跳加速,更有絞痛跡象。
台下站在前頭的趙鴻慍問道:「那行軍記錄都說了些什麽,可是禾家軍消極應戰事宜?」
宮人不敢抬頭,惶恐道:「據秋沛之女所念,勛國公之所以兵敗,是因為原本後方籌集的十萬石糧食並未送到,前線官兵三日之內粒米未進……太……太子卻不顧形勢……命勛國公強攻庫村……又命左前鋒禾奇誌率三千人夜襲洪郡三萬兵馬——」
「住口——這份行軍記錄是假的,當初十萬石糧草已經悉數運往北疆,送到了禾鴻業手上,是他消極應戰,又與匈奴勾結,這才葬送十萬將士性命——定是有人見不得本宮安坐儲君之位,特意煽動宵小攻訐本宮,動搖國本!」
皇帝一聽,頓時瞳孔一縮,比起禾家後人尋求證明深挖過去的真相,他更願意相信太子如今口中的這個說辭。
而眾人聽了宮人和太子所言,皆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朝臣中立即有一人越眾而出,跪倒在地:「皇上,當初勛國公叛國一案,確實未找到行軍記錄竹簡,如今竹簡麵世,不可輕視,還是先著人看過辨別真偽,倘若禾家當真冤枉,自不能讓忠魂蒙冤,倘若是小人挑撥的伎倆,也好將其拿下進行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