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凡塵點點頭:「想阻止王府謀逆,既然沒辦法勸說他們自行放棄,那就隻能從外部進行阻止,東宮跟王府之間,遲早必有一爭,咱們先行投效太子,再見機行事,才有可能達到既阻止謀逆又保全王府的目的,否則,你從何入手?」
「隻是這樣,老師的犧牲未免太大了。」
鄒凡塵聽了,又是哈哈一笑,說道:「我也不是全為了你。任何一次皇位的非正常更替,都少不了流血死亡,朝堂不穩,時局動盪,大臣們人人自危。如果能阻止王府的謀逆,能保證太子殿下順利登基,就能免了這場血光之災。犧牲些許薄名,值得。」
鄒凡塵用淡淡的語氣教導自己的學生,言談舉止之間,揮灑出一股儒雅雋逸的氣質。
時傾覺得,老師的笑容跟隨離不同,老師的笑,讓人感覺斯文儒雅,沉靜皎潔;隨離的笑,讓人感覺溫暖和熙之餘,又會生出幾分深不可測之感。
鄒凡塵使喚身邊的長隨把投誠信送去了東宮。東宮那邊很快便派人來把鄒凡塵師生兩接進了東宮。
太子殿下想必也是久聞鄒凡塵之名,待之以上賓之禮,十分客氣。
鄒凡塵對太子殿下展示了自己的「坦誠」,他帶著時傾進入東宮,對其他人介紹時傾是自己的學生「卓時傾」,但對太子殿下直接承認了時傾的真實身份。
至於投誠的原因,其一嘛,鄒凡塵對太子殿下的人品和才華進行了一番吹捧,表示敬佩之至,其二,鄒凡塵直接提出,希望太子殿下登基之後,能在適當的時候,為恩師柴老先生平冤昭雪,並撤消靖寧帝的滅門遺旨。
鄒凡塵給出的投誠理由,令太子十分受用,於是,師生兩個一起成為了東宮客卿,吃住都在東宮,若非必要,師生兩個都不願意在鳳景城裏露麵。
成為東宮客卿之後,鄒凡塵帶著時傾積極參予到為太子出謀劃策的各項事務中,憚精竭慮,極盡所能,努力爭取太子的信任,漸漸地,能參予的機密事宜,越來越多。
樂章帝很是信重東宮太子,在他身體日漸衰弱之時,把很多朝堂之事,交給太子處理。東宮議事,宛若是一個小朝廷的架式。時傾在這裏又一次開闊了眼界和胸襟,也增長了見識和閱歷。
不知不覺,便過去了一年多。樂章十七年秋,安若王六十大壽,向樂章帝遞了一道奏摺,公然邀請樂章帝禦駕親臨和岐州,為其祝壽。
安若王是當今聖上名正言順的皇伯父,在崇尚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大昌國,伯父邀請侄兒為自己祝壽,再正常不過了,侄兒不去,反倒失禮。
如果樂章帝端起皇帝的身份拒絕,那麽皇帝不孝伯父的事實便會天下傳聞,提倡的「以孝治國」,不就成了笑話?皇帝陛下都不帶頭孝親,連個表麵功夫都不做,讓底下的平民百姓怎麽想?
這本奏摺在朝堂中,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大臣就祝壽之事、以及祝壽是否包藏禍心、陛上該不該去為其祝壽、要不要引蛇出洞等等問題進行了或公開,或私密的討論。
鳳景城的形勢,雖然表麵上看,依舊一派歌舞昇平,紙醉金迷,暗地裏,卻漸漸緊張起來。
時傾聽到這個消息,心頭咯噔一下,想道:「來了!王府要起事了。」
鄒凡塵則道:「機會。」唯一的,最後的機會。
鄒凡塵有條不紊,不急不疾,不動聲色地引導太子挺身而出,主動請纓,以皇帝身體不適為由,由自己代替聖上前去和岐州祝壽。
樂章帝的年紀雖然才四十出頭,身子骨卻衰弱得很快,最近連大朝會都無法主持,多由太子代理,這樣的身體顯然不可能前往和岐州。
太子主動請纓,樂章帝便順理成章地同意了,並且下旨:祝壽的一切事宜,皆由太子自行安排。
此旨一出,太子殿下立即前往禁軍,從中挑選了八萬精兵強將,又去兵部武庫,領了許多軍備戰備物資,然後天天在城外的大校場操練這八萬禁軍。操練的項目,既有隊形操練,也有陣法操練,更多的是攻城操練。
太子殿下的舉動,給人一個明顯的信號:他此行,不是去祝壽,而是去打仗攻城的。
從鳳景城到和岐州,有百十來裏的路程,如果快馬加鞭,六個時辰之內便可到達。不過,如果是率領八萬禁軍,運載著各種戰備錙重,那麽,百十來裏的路程,隊伍得走三天。
因此,太子殿下算好日子,提前三天率領著八萬禁軍,大張旗鼓地從鳳景城出發了。
時傾裝扮成眾多隨從之一,夾雜在隊伍之中,等出城走得遠了,足以避開旁人耳目之後,他便離開了隊伍,單人獨騎,直馳和岐州。
時傾的騎術是在東宮裏現學的,選的是一匹性子溫和的馬,好不容易才堅持著跑了二刻時間,便被馬兒顛得七葷八素,一個控製不好,便摔下馬來。
時傾趴在地上,痛苦地一邊嘔吐,一邊朝馬兒跑遠的方向叫喚:「回來,回來,快回來!」
他跟老師做了這麽久的準備,萬料不到栽在了騎馬上,這馬,怎麽這麽難騎?!
他要是不能比大隊伍提前一天趕去和岐州,他們的計劃便泡湯了。錯過了這唯一的機會,他便隻能眼睜睜看著安若王府起事。
且不論起事的結果成與不成,終歸是謀逆了,終歸是背棄了儒學教義。
「隻是這樣,老師的犧牲未免太大了。」
鄒凡塵聽了,又是哈哈一笑,說道:「我也不是全為了你。任何一次皇位的非正常更替,都少不了流血死亡,朝堂不穩,時局動盪,大臣們人人自危。如果能阻止王府的謀逆,能保證太子殿下順利登基,就能免了這場血光之災。犧牲些許薄名,值得。」
鄒凡塵用淡淡的語氣教導自己的學生,言談舉止之間,揮灑出一股儒雅雋逸的氣質。
時傾覺得,老師的笑容跟隨離不同,老師的笑,讓人感覺斯文儒雅,沉靜皎潔;隨離的笑,讓人感覺溫暖和熙之餘,又會生出幾分深不可測之感。
鄒凡塵使喚身邊的長隨把投誠信送去了東宮。東宮那邊很快便派人來把鄒凡塵師生兩接進了東宮。
太子殿下想必也是久聞鄒凡塵之名,待之以上賓之禮,十分客氣。
鄒凡塵對太子殿下展示了自己的「坦誠」,他帶著時傾進入東宮,對其他人介紹時傾是自己的學生「卓時傾」,但對太子殿下直接承認了時傾的真實身份。
至於投誠的原因,其一嘛,鄒凡塵對太子殿下的人品和才華進行了一番吹捧,表示敬佩之至,其二,鄒凡塵直接提出,希望太子殿下登基之後,能在適當的時候,為恩師柴老先生平冤昭雪,並撤消靖寧帝的滅門遺旨。
鄒凡塵給出的投誠理由,令太子十分受用,於是,師生兩個一起成為了東宮客卿,吃住都在東宮,若非必要,師生兩個都不願意在鳳景城裏露麵。
成為東宮客卿之後,鄒凡塵帶著時傾積極參予到為太子出謀劃策的各項事務中,憚精竭慮,極盡所能,努力爭取太子的信任,漸漸地,能參予的機密事宜,越來越多。
樂章帝很是信重東宮太子,在他身體日漸衰弱之時,把很多朝堂之事,交給太子處理。東宮議事,宛若是一個小朝廷的架式。時傾在這裏又一次開闊了眼界和胸襟,也增長了見識和閱歷。
不知不覺,便過去了一年多。樂章十七年秋,安若王六十大壽,向樂章帝遞了一道奏摺,公然邀請樂章帝禦駕親臨和岐州,為其祝壽。
安若王是當今聖上名正言順的皇伯父,在崇尚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大昌國,伯父邀請侄兒為自己祝壽,再正常不過了,侄兒不去,反倒失禮。
如果樂章帝端起皇帝的身份拒絕,那麽皇帝不孝伯父的事實便會天下傳聞,提倡的「以孝治國」,不就成了笑話?皇帝陛下都不帶頭孝親,連個表麵功夫都不做,讓底下的平民百姓怎麽想?
這本奏摺在朝堂中,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大臣就祝壽之事、以及祝壽是否包藏禍心、陛上該不該去為其祝壽、要不要引蛇出洞等等問題進行了或公開,或私密的討論。
鳳景城的形勢,雖然表麵上看,依舊一派歌舞昇平,紙醉金迷,暗地裏,卻漸漸緊張起來。
時傾聽到這個消息,心頭咯噔一下,想道:「來了!王府要起事了。」
鄒凡塵則道:「機會。」唯一的,最後的機會。
鄒凡塵有條不紊,不急不疾,不動聲色地引導太子挺身而出,主動請纓,以皇帝身體不適為由,由自己代替聖上前去和岐州祝壽。
樂章帝的年紀雖然才四十出頭,身子骨卻衰弱得很快,最近連大朝會都無法主持,多由太子代理,這樣的身體顯然不可能前往和岐州。
太子主動請纓,樂章帝便順理成章地同意了,並且下旨:祝壽的一切事宜,皆由太子自行安排。
此旨一出,太子殿下立即前往禁軍,從中挑選了八萬精兵強將,又去兵部武庫,領了許多軍備戰備物資,然後天天在城外的大校場操練這八萬禁軍。操練的項目,既有隊形操練,也有陣法操練,更多的是攻城操練。
太子殿下的舉動,給人一個明顯的信號:他此行,不是去祝壽,而是去打仗攻城的。
從鳳景城到和岐州,有百十來裏的路程,如果快馬加鞭,六個時辰之內便可到達。不過,如果是率領八萬禁軍,運載著各種戰備錙重,那麽,百十來裏的路程,隊伍得走三天。
因此,太子殿下算好日子,提前三天率領著八萬禁軍,大張旗鼓地從鳳景城出發了。
時傾裝扮成眾多隨從之一,夾雜在隊伍之中,等出城走得遠了,足以避開旁人耳目之後,他便離開了隊伍,單人獨騎,直馳和岐州。
時傾的騎術是在東宮裏現學的,選的是一匹性子溫和的馬,好不容易才堅持著跑了二刻時間,便被馬兒顛得七葷八素,一個控製不好,便摔下馬來。
時傾趴在地上,痛苦地一邊嘔吐,一邊朝馬兒跑遠的方向叫喚:「回來,回來,快回來!」
他跟老師做了這麽久的準備,萬料不到栽在了騎馬上,這馬,怎麽這麽難騎?!
他要是不能比大隊伍提前一天趕去和岐州,他們的計劃便泡湯了。錯過了這唯一的機會,他便隻能眼睜睜看著安若王府起事。
且不論起事的結果成與不成,終歸是謀逆了,終歸是背棄了儒學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