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縣丞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元愷不好再推辭,便叫李管事去準備一應用品,接受路祭。同時又叫府兵們都打疊起精神來,隨時準備跑路。
時傾在一邊聽著,漸漸明白過來:這位蔡大人之所以路祭,絕對不是奔著柴卓氏來的,她一個避難寡婦,沒那麽大的麵子,人家是衝著柴大儒柴老先生來的。
因為沒想到會有人路祭,王府方麵完全沒有準備,臨時用幾塊木板搭了個搖搖欲墜的供桌,香爐供品,素酒墊席等物,都是七拚八湊,看來很不成禮數。
蔡立群帶著一群穿著儒服的學子,站在道路中間,等著王府手忙腳亂地搭供桌,擺祭品,鋪墊席,他們神色靜默,肅穆,恭謹,顯得非常有耐性,沒有一絲一毫看笑話的意思。
等王府把供桌等物擺好,左右執事就位,元愷扶著時傾跪坐在供桌左後方,孝子就位之後,蔡立群等一群人,忽然從中分開,一個人,自人群之中,大步走到起祭位上,揖手朗聲道:「學生鄒凡塵,恭祭柴門卓氏。」
他這一自報名頭,把王府眾人都驚到了。
鄒凡塵呀,世子爺三番幾次給他送信,想誑他去王府,他卻並不理會。
此時,他本應該在鳳景城裏做著他的禮部閑官,王府的人全都想不到,他竟會跑這麽遠的路,借著蔡立群的名頭,在這個小地方路祭。
時傾聽到鄒凡塵,也是吃了一驚,借著供桌的遮掩,偷偷抬眼打量鄒凡塵。
隻見鄒凡塵是一個麵容清臒,眉目疏朗,身形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舉手投足之間,一股書卷氣息,撲麵而來。
雖然,這是時傾初次看見鄒凡塵,心頭卻沒由來地生出親近之感:這是他母親遺言,要他拜訪投靠的人,也是他出生不久,便答應收他為徒的人。
鄒凡塵仿佛並沒有注意到供桌後側跪著的孝子,大步上前,走到上奠位上,一撩長袍,跪了下去。蔡立群站在領祭位,帶著隨祭位上的一眾學子,也跟著齊齊跪了下去。
左執事遞上素香,鄒凡塵接過,敬香之後,插入香爐,右執事遞上三杯素酒,鄒凡塵一一端起,敬過天地之後,傾入塵埃,跟著,叩首,站起,揖手。蔡立群同隨祭眾人,也跟著一起叩首,起,揖。
接下來,鄒凡塵移至右上奠位,揖,跪,拜,起,揖……
鄒凡塵九揖九拜,其中,第一拜和第三拜,都敬了酒,竟行了一個鳳凰雙展翅九拜禮,蔡立群同隨祭眾人也各九揖九拜。禮畢,鄒凡塵已是淚流滿麵,哽咽不已。
時傾心知,鄒凡塵拜祭的,不單是自己的母親,還包括了自己的祖父。
當年柴老先生被殺,柴門學子因局勢不明,不敢表態,也不敢前去祭奠柴老先生,這在他們心裏,多少是個遺憾。
現如今,逃過一劫的柴卓氏客死異鄉,其子扶柩回鄉,鄒凡塵不能前往王府祭奠,隻能奔波幾百裏,在個小縣城邊上路祭,他心頭,多少懷著幾分祭拜柴大儒的心思。通過拜祭柴卓氏,彌補當年未能拜祭恩師的遺憾。
換句話說,鄒凡塵拜的其實是柴大儒,柴卓氏是替她公公受禮。
如果是拜祭柴大儒,自然該用二十四拜禮,不過柴卓氏隻是柴大儒的兒媳婦,寂寂無名,跟鄒凡塵又是同輩,當不起二十四拜禮,鄒凡塵便採用了九拜禮中最隆重的鳳凰雙展翅。
母親離世之後,時傾隻是沉默著,幾乎沒有落一滴淚,此時,祖父最得意的弟子,以隆重的喪儀,路祭母親,時傾感覺像一個孤單的遊子,終於見到了親人一般,悲從中來,淚水滾滾而下。
當鄒凡塵哽咽著揖手謝過左右兩位執事後,來到供桌左首,等孝子出來答禮時,時傾更是悲不能抑,痛哭失聲,仿佛直到這時,他才回過神來,終於明白:他母親死了。沉痛的哀傷,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還是元愷扶持著,時傾才對鄒凡塵行了個答謝跪拜禮。起身之際,一雙淚水婆娑的眼,對上另一雙淚水婆娑的眼,彼此都從對方的眼裏,看出了千言萬語,但都沒有說一個字。
路祭完畢,鄒凡塵帶著蔡立群和一眾學子,讓開了道路,恭送靈柩。王府方麵收拾了東西,繼續趕路。
李管事一邊指揮隊伍進入縣城,一邊派出人手,採買供桌素香素酒等物,以防還有人會來路祭,同時還派了人手,暗中尾隨鄒凡塵,關注其動靜去向。
隊伍進城之後,李管事把元愷請到自己車上,避開時傾,問:「那位鄒先生歇在縣裏客棧裏,聽說明天便要啟程返京,咱們要不要一路尾隨,等他經過和岐州時,將其「請」到王府去?請少爺定奪。」
金川在大昌國西南方,和岐州在鳳景城西南方,鄒凡塵要返回鳳景城,勢必要從和岐州附近經過,這時候出手把鄒凡塵挾持到安若王府去,是最省事的做法。
元愷想了一想,在問過李管事人手情況之後,才道:「由咱們派人尾隨,劫持鄒先生去王府,這做法,不合適,缺少尊敬,會引起鄒先生的反感,想他幫咱們做事就難了。」
李管事倒是對王府一片赤膽忠心,覺得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太可惜了,勸小世子把握機會。
元愷道:「我沒說放棄這個機會,隻是不能照你那樣行事。咱們派三個人尾隨鄒先生返回,當確定子濯先生會經過和岐州附近時,叫一個人快馬加鞭趕去王府報信,讓我父親另外派體麵人手,去各條道上「迎接」鄒先生,剩下兩人,一個繼續尾隨,另一個各方策應,往來通報。」
時傾在一邊聽著,漸漸明白過來:這位蔡大人之所以路祭,絕對不是奔著柴卓氏來的,她一個避難寡婦,沒那麽大的麵子,人家是衝著柴大儒柴老先生來的。
因為沒想到會有人路祭,王府方麵完全沒有準備,臨時用幾塊木板搭了個搖搖欲墜的供桌,香爐供品,素酒墊席等物,都是七拚八湊,看來很不成禮數。
蔡立群帶著一群穿著儒服的學子,站在道路中間,等著王府手忙腳亂地搭供桌,擺祭品,鋪墊席,他們神色靜默,肅穆,恭謹,顯得非常有耐性,沒有一絲一毫看笑話的意思。
等王府把供桌等物擺好,左右執事就位,元愷扶著時傾跪坐在供桌左後方,孝子就位之後,蔡立群等一群人,忽然從中分開,一個人,自人群之中,大步走到起祭位上,揖手朗聲道:「學生鄒凡塵,恭祭柴門卓氏。」
他這一自報名頭,把王府眾人都驚到了。
鄒凡塵呀,世子爺三番幾次給他送信,想誑他去王府,他卻並不理會。
此時,他本應該在鳳景城裏做著他的禮部閑官,王府的人全都想不到,他竟會跑這麽遠的路,借著蔡立群的名頭,在這個小地方路祭。
時傾聽到鄒凡塵,也是吃了一驚,借著供桌的遮掩,偷偷抬眼打量鄒凡塵。
隻見鄒凡塵是一個麵容清臒,眉目疏朗,身形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舉手投足之間,一股書卷氣息,撲麵而來。
雖然,這是時傾初次看見鄒凡塵,心頭卻沒由來地生出親近之感:這是他母親遺言,要他拜訪投靠的人,也是他出生不久,便答應收他為徒的人。
鄒凡塵仿佛並沒有注意到供桌後側跪著的孝子,大步上前,走到上奠位上,一撩長袍,跪了下去。蔡立群站在領祭位,帶著隨祭位上的一眾學子,也跟著齊齊跪了下去。
左執事遞上素香,鄒凡塵接過,敬香之後,插入香爐,右執事遞上三杯素酒,鄒凡塵一一端起,敬過天地之後,傾入塵埃,跟著,叩首,站起,揖手。蔡立群同隨祭眾人,也跟著一起叩首,起,揖。
接下來,鄒凡塵移至右上奠位,揖,跪,拜,起,揖……
鄒凡塵九揖九拜,其中,第一拜和第三拜,都敬了酒,竟行了一個鳳凰雙展翅九拜禮,蔡立群同隨祭眾人也各九揖九拜。禮畢,鄒凡塵已是淚流滿麵,哽咽不已。
時傾心知,鄒凡塵拜祭的,不單是自己的母親,還包括了自己的祖父。
當年柴老先生被殺,柴門學子因局勢不明,不敢表態,也不敢前去祭奠柴老先生,這在他們心裏,多少是個遺憾。
現如今,逃過一劫的柴卓氏客死異鄉,其子扶柩回鄉,鄒凡塵不能前往王府祭奠,隻能奔波幾百裏,在個小縣城邊上路祭,他心頭,多少懷著幾分祭拜柴大儒的心思。通過拜祭柴卓氏,彌補當年未能拜祭恩師的遺憾。
換句話說,鄒凡塵拜的其實是柴大儒,柴卓氏是替她公公受禮。
如果是拜祭柴大儒,自然該用二十四拜禮,不過柴卓氏隻是柴大儒的兒媳婦,寂寂無名,跟鄒凡塵又是同輩,當不起二十四拜禮,鄒凡塵便採用了九拜禮中最隆重的鳳凰雙展翅。
母親離世之後,時傾隻是沉默著,幾乎沒有落一滴淚,此時,祖父最得意的弟子,以隆重的喪儀,路祭母親,時傾感覺像一個孤單的遊子,終於見到了親人一般,悲從中來,淚水滾滾而下。
當鄒凡塵哽咽著揖手謝過左右兩位執事後,來到供桌左首,等孝子出來答禮時,時傾更是悲不能抑,痛哭失聲,仿佛直到這時,他才回過神來,終於明白:他母親死了。沉痛的哀傷,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還是元愷扶持著,時傾才對鄒凡塵行了個答謝跪拜禮。起身之際,一雙淚水婆娑的眼,對上另一雙淚水婆娑的眼,彼此都從對方的眼裏,看出了千言萬語,但都沒有說一個字。
路祭完畢,鄒凡塵帶著蔡立群和一眾學子,讓開了道路,恭送靈柩。王府方麵收拾了東西,繼續趕路。
李管事一邊指揮隊伍進入縣城,一邊派出人手,採買供桌素香素酒等物,以防還有人會來路祭,同時還派了人手,暗中尾隨鄒凡塵,關注其動靜去向。
隊伍進城之後,李管事把元愷請到自己車上,避開時傾,問:「那位鄒先生歇在縣裏客棧裏,聽說明天便要啟程返京,咱們要不要一路尾隨,等他經過和岐州時,將其「請」到王府去?請少爺定奪。」
金川在大昌國西南方,和岐州在鳳景城西南方,鄒凡塵要返回鳳景城,勢必要從和岐州附近經過,這時候出手把鄒凡塵挾持到安若王府去,是最省事的做法。
元愷想了一想,在問過李管事人手情況之後,才道:「由咱們派人尾隨,劫持鄒先生去王府,這做法,不合適,缺少尊敬,會引起鄒先生的反感,想他幫咱們做事就難了。」
李管事倒是對王府一片赤膽忠心,覺得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太可惜了,勸小世子把握機會。
元愷道:「我沒說放棄這個機會,隻是不能照你那樣行事。咱們派三個人尾隨鄒先生返回,當確定子濯先生會經過和岐州附近時,叫一個人快馬加鞭趕去王府報信,讓我父親另外派體麵人手,去各條道上「迎接」鄒先生,剩下兩人,一個繼續尾隨,另一個各方策應,往來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