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好!”


    “長官好!”


    “弟兄們辛苦了!”


    “為人民服務!”


    在改編後,秦時竹決定,黨內稱同誌,軍隊內部下級稱上級為長官,上級稱下級一般帶職務,如果是通稱,則稱“弟兄們”……


    “弟兄們:


    你們為了革命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代表北疆各級官員、人民群眾對你們表示衷心地感謝!(掌聲)從現在起,你們將由東北革命軍騎兵第一師改編為陸軍第一騎兵師,我希望你們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是人民的隊伍!當兵打仗,都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這一點希望你們牢牢記住!(熱烈的掌聲)


    編組完畢後,你們每人都將按照不同的職位、年限,授予不同的軍銜,將來發放軍餉,就以這個為標準。^^^^我希望你們切實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的方針,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沒有一個是孬種,我們要對得起養育我們的老百姓,要對得起中國人這個堂堂正正的名字!(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授旗!”李春福昂首闊步走上檢閱台,從秦時竹手中接過了師旗,該旗以紅色為底色,象征鐵血精神,左邊套住旗杆部分為白色,上書“中華民國陸軍第一騎兵師”字樣,中間是一輪二十六顆星的圖案(象征全國二十三個行省,外蒙古、青海、西藏,出於可理解的原因,台灣沒有包括在內),各星圍成一圈,中間包含著一顆大星。象征中華民國,大星中央,是一匹駿馬圖案,象征騎兵部隊(若是步兵就是兩杆槍交叉,若是炮兵就是一門炮。其餘部隊依此類推),若是軍事機關所掛軍旗,則直接為二十七星。中間大星無圖案。==


    李春福從秦時竹手裏接過師旗。代表全師官兵宣誓:“旗在人在,誓與師旗共存亡!”


    “旗在人在,誓與師旗共存亡!”台下慷慨激昂地宣誓。


    “經北疆巡閱使提名。大總統簽發任命書,特任命李春福為陸軍第一騎兵師師長,授少將軍銜,宋士傑為副師長,代將軍銜,周維藩為參謀長,代將軍銜,傅政霖為副參謀長。上校軍銜……”司儀每點到一個,便上來領取全套仿製德國的新軍服、軍銜,任命書一直到少校營長為止,副營長以下,由師長授予軍銜、委任狀。


    次日,何峰在一處秘密產地向大家展示新式馬槍:


    “此種馬槍,是新式毛瑟的短管槍型。除身管略微短一些以外。其餘子彈、扳機、槍栓等基本一致。槍管縮短,一方麵有利於減輕重量。另一方麵也方便攜帶。^^^^”何峰把槍交給李春福,“李師長,你先試試看。”


    “好。”李春福接過槍,騎在馬上,對著200米外的靶標連開5槍,槍槍命中紅心。


    “好!”眾人齊聲喝彩。


    更換彈倉後,李春福駕馬後退至500米開外,然後兩腿一夾馬肚子,“駕!”馬就飛奔起來,他精神抖擻,騎在馬上,對著靶標就是一槍,然後左側身又是一槍,等馬跑近了後,右側身一槍,最後一槍是摟著馬脖子單手開的槍,距離大約150米。


    自然,這次的準頭不能和靜止情況下相比,但也有兩槍中了紅心,兩槍中了距離紅心三公分地地方,還有一槍,距離稍遠,但也在靶紙上。


    “李師長,此槍如何?”


    “非常好,這麽遠打過來準頭還如此之高。==”


    “600步的射程夠用了嗎?”


    “夠了,騎兵不像步兵,600步絕對夠用了。”


    接著李春福又讓心腹衛兵試了幾下,都反映比原先用的馬槍好!


    秦時竹、何峰、葛洪義、禹子謨等一行人在看台上欣慰地笑了。


    “何主任,此槍是最新進口的德國貨嗎?”李春福拿起槍端詳,“做工真不錯,什麽時候能給咱們部隊多配一些?”


    “不是德國貨,是咱們自己製造的。”何峰笑著說,“這是韓麟春副廠長,韓中校主持改進地,特意讓我捎來給你們做試驗。”除陸海軍軍銜外,北疆國防軍裏還有空軍和技術軍銜,空軍沒有將官,最高是劉翼的上校,技術軍銜裏,除了何峰是少將,楊宇霆、韓麟春均被授予了技術中校……


    “這是真的?”一聽是自己製造地,李春福一臉興奮,“何主任,什麽時候能給弟兄們都鳥槍換炮?”


    “這麽急啊?這才剛剛造出樣槍讓你們試驗,還沒定型呢。^^^^”


    “我看比以前強多了。”李春福對新槍愛不釋手,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大帥,您看,是不是能夠盡快裝備啊!”


    “你這個急性子!”秦時竹笑著說,“不是還沒定型嘛,再等些日子吧。”


    “那一旦定型了要盡快給我們裝備啊!”李春福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槍真不錯,真想明天全師兄弟個個有一杆!”


    “我說李大師長,你可真是難為我了,你們師都6000號人呢,哪能這麽快,不急,不急,慢慢來。”


    “春福,我給你個準信!”秦時竹拍板,“明年過年,一定讓你和馬占山這兩個騎兵師全部用上新槍。^^^^”


    “那感情好!”李春福“啪”地一個立正敬禮,“多謝大帥,多謝何主任!”秦時竹在綏遠授旗,南方關於陸軍總長地爭論還在繼續。孫中山既力保宋教仁、陳其美、王寵惠進內閣,也希望黃興當陸軍部長。


    3月23日,唐紹儀抵達南京,著手組閣,接收臨時政府移交的權力,實際上是替袁世凱完成政府北遷的任務。沒有參議院地北上,袁世凱光一個總統隻能是光杆司令。合法性不足。


    當時,南方軍政界都期望黃興繼任陸軍總長一職,可黃興本人卻“清檢一切,決議歸田”。而袁世凱主張由段祺瑞出任陸軍部總長,並再次使出看家本領--唆使北洋軍通電擁段。向南方施加壓力。南方也不甘示弱,以柏文蔚為首,集會表示反對段祺瑞出任該職。==唐紹儀對黃興一再挽留。並電告袁世凱,南方軍隊因為黃興之事已出現不穩跡象,力勸讓黃興繼任。,


    眼看陸軍總長席位的爭執仍相持不下。唐紹儀擔心問題激化,便以南方非黃興不可,致電勸說袁世凱改派段祺瑞為總參謀長。袁世凱回答得很巧妙,隻有淡淡的一句話:“北軍亦為段力爭。”唐紹儀再電北方,勸顧全大局,以便內閣順利組成。這時袁世凱似乎有鬆動,但黃興不想當一個空頭總長,便向唐紹儀提出要有用人權和籌款權。


    袁世凱一聽當即就惱了。既然總統職位已到手,都城也隨之北遷,秦時竹等又表態支持,讓他覺得腰板更直了,勃然大怒,突然翻臉:“非段祺瑞長陸軍,世凱即辭總統之職。”軍人出身的袁世凱對軍權地重要性十分清楚。他本來對黃興有戒心。一聽黃興有後續要求,更難以容忍。==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25日晚。黃興傳令各軍將校,竭力勸說大家不要為自己再爭,說到最後,聲淚俱下。


    同日,秦時竹從綏遠啟程前,拍電報給袁世凱:“段既長陸軍,南方諸軍不可不予妥善安置,時竹竊以為,或任命黃興為陸軍次長統帥南方各軍,或任命為參謀總長而統禦之,能更有利於安穩局勢,穩定軍心,……”


    袁世凱再回頭想想,也不敢小覷南方軍事力量的存在,秦時竹的電報恰到好處地給了他一個台階,作為暫時安撫革命黨人的手段,他於27日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統轄南方各軍,同時答應次長一職,仍舊由革命黨人擔任。一場組閣風波終於宣告平靜。


    前往山西地路上,秦時竹和葛洪義一直在討論山西地建設,為了準備這次山西之行,兩人已連續熬夜躲在密室看電腦資料,對山西情況可謂了如指掌。^^^^


    兩人一致認為,山西教育雖比不上沿海,但絕對不落後,起碼比吉林強。庚子年後,岑春煊主政時期就以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提議,以山西庚子賠款50萬兩興建一所中西大學堂,分為中西兩齋,西齋由英國人敦崇禮任總教習,聘請外籍教師授予新學,實行新式教育。後來還陸陸續續地開辦了不少專門學堂,如1902年恢複的山西武備學堂,次年增設的陸軍小學堂,1908開設地陸軍測繪學堂,同年開辦地高等巡警學堂。1905設立的山西師範學堂(後改名山西兩級師範學堂),1907設立地山西高等農林學堂和中等實業學堂;1906年地法政學堂、醫學學堂。


    山西的中等學堂也頗發達,主要是由書院改造而來,有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種,以官立最為發達。1902有3所,次年增加到9所,廢除科舉後,增加到了16所,當然,各地差別很大,以太原公中學堂最優。==


    令秦、葛兩人吃驚地是:山西去國外留學也為數不少,臨汾人喬義生留學於倫敦醫學院,是最早的留學生,庚子年山西基督教公理會保送孔祥熙去美國留學,是留美的第一人。山西大學堂成立後,得益於李提摩太的幫助,前後一共選送50名官費留學生。山西居然還辦了8所女子學堂,榆次由(常讚春設立),潞安、祁縣由渠本翹創辦,後來又有太原的女子速成師範學堂,對女子教育的重視,山西其實走在遼寧前麵。


    葛洪義問道:“六個一工程是不是要重新檢討一下?”


    秦時竹搖搖頭:“這是我地規劃,具體還要看藍天蔚的點頭,我估計不會差很多。隻是這人口,實在差距太大了,今年人口,根本不是我們原先認為的1600萬,而是不到1000萬。”


    “怎麽會差這麽多?”葛洪義嚇了一跳,“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也不能差這麽多啊!”


    “沒錯,山西人口在光緒三年(1877年)達到了頂峰,是1600餘萬,但從這年開始,山西發生了兩百多年從未發生的自然災害,特別是丁戊大荒使得人口銳減,糧食價格上漲為原先的五到六倍,在最極端的年份,甚至達到了15倍至多,人民紛紛餓死。旱災一直持續了三年,人口損失不下300萬,這中間更有大量地婦女因為饑餓而被拐賣走。更可怕地是,旱災之後是大瘟疫,三年的瘟疫又造成了200萬多地人口銳減。”


    “那也不對啊,這10年過去後,山西總沒有大的災害了吧?”葛洪義不解地問到,“怎麽還會有如此之大的人口損失?照理說人口應緩慢增長才對啊!”


    “問題出在鴉片上。災後山西吸食鴉片成風,然後又因為災荒年婦女的大量被拐賣,使得人口一直下降,直到今年的最低點,990萬!”秦時竹沉痛地說,“山西絕對不是人多地少,而是人少地多(可參照暨南大學曆史係李淑副教授的文章),光是計算現有荒地,不包括荒坡、荒嶺,僅僅熟荒地就達46000頃,占全省耕地的11%。而根據英國人的統計,現在要靠農業養活一個人,大概需要4畝以上的農田,全國平均自然是不到的,但山西的平均耕地占有量卻在4畝以上,說實在的,除了東北三省,就屬山西空曠了。”


    “那山西為什麽還這麽窮?民不聊生,比遼寧農民的生活差遠了。”


    “還是出在鴉片上,由於人口銳減,清政府又不肯減免稅收,就隻好增加每人的稅收負擔,因此,種農田成了不合算的事業,一般老百姓紛紛改種罌粟,山西是中國目前最發達的鴉片產地。鴉片種多了,種糧食就少了,吸鴉片的人多了,能種地的人自然也少了,而且僅有的一點點家產也耗在這個鴉片上。自然窮困潦倒啦!”


    “鴉片一日不除,山西一日不寧,但究竟從哪裏下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