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輔肯借兵於她,已是看在澹臺彥明的份上,她澹臺雁的名號究竟還沒有那麽好用。
更何況,澹臺雁苦笑道:「外圍這些兵馬名為練兵,並未違反朝廷政令,同樣的,他們以練兵之名守在外圍,也沒有攻打寧王軍,更不算得罪寧王。」
此話一出,玉內官背心泛起一陣涼意。
他忍不住道:「娘娘是說,他們同叛軍打的是同一個主意?」
「算不上,行宮畢竟太久沒有消息,陛下聖駕如何外人也並不知曉,或許他們前來時為的就是救駕,現下不過是隨機應變罷了。」
什麽隨機應變!不過是在救駕之功和從龍之功之間左右搖擺罷了!
玉內官聽得滿肚子火氣,不由怒道:「他們不是朝廷的方鎮藩王嗎?臣下就算沒讀過什麽書,也知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道理,他們日日吃著朝廷的供養,如今陛下有難,他們身為臣子卻隻知趨炎附勢,哪裏還有半分為臣之道!」
這樣看來,謝輔肯出兵表明支持褚霖的態度,竟已經比這些人都好上許多。
澹臺雁卻沒有他這般急火,隻垂眸淡淡道:「君不君,臣不臣,這樣的事,玉大人在陛下身邊待了多年,難道還是第一回 見嗎?」
玉內官一時語塞,長長地嘆了口氣。
當年褚霖能夠打敗寧王,順利登上帝位,太皇太後和崔氏是出了大力氣的——他本不在京城朝局中,生母是嶺南蠻民,就算他是高宗後嗣,這出身也算得上是寒微,若沒有太皇太後和崔氏率先出言表明態度,隻怕褚霖就算登基,政令也難出宮門。
然而崔氏因為一樁不明不白的謀刺案牽連倒台,嫡係一脈死傷殆盡,曾經的半朝崔氏皆成了天子劍下亡魂。崔氏已是半朝親族,富可敵國,當今皇帝又並沒有留下擁有崔家血脈的後嗣,他們在這太平時節謀刺皇帝,根本就是得不償失,也根本沒有必要這麽做。
這分明就是天子羽翼已豐,持握劍柄躍躍欲試,殺雞儆猴,旁人豈能不齒冷?崔氏倒台之後,寒門同世家爭得不可開交,朝局一片混亂,分明就是不祥之兆,那些與褚霖同姓同宗的藩王又豈能不懷有異心?
更何況,崔氏佇立百年,半朝親族,閥閱婚媾,又豈在京兆一府?
寧王謀反是真,但若非褚霖沒有過早亮出刀刃,而是徐徐圖之,與崔氏虛以委蛇,把控好朝局,寧王這十萬兵馬也不至於就這般輕鬆地到了九成山。
可是崔從筠意圖謀害皇後是真,謀刺皇後也是真,玉內官隻覺得難以置信,難不成身為皇帝皇後,褚霖和澹臺雁卻要連被人謀刺之事也要隱忍下來?皇權衰微至此,這又是什麽道理!
外圍的援兵態度曖昧,心思各異,一一遊說辨別太費時間,也太過危險,一著不慎便會連澹臺雁都陷進去,他們隻能靠自己。
再糾纏這些已經沒有意義,孟海舉手道:「娘娘,不如我們幹脆就衝殺進去,行宮之中也有龍武衛據守,隻要我們打得夠快,把寧王的守備撕開個口子,再同龍武衛裏應外合,未必不能成功。咱們就同他們拚了!」
「拚什麽?拿什麽去拚?寧王十萬精兵良將,我們手中隻有奔襲而來的疲軍三萬,天時地利人和一樣沒占全,我們如何去拚?」澹臺雁皺著眉敲了敲她的腦袋,「就算壁州男兒悍勇,三萬兵馬個個以一當十,可外圍所謂『援軍』態度不明,現下兩方僵持還好,到時候我們同寧王打得兩敗俱傷,難說會不會有人牟取漁翁之利!」
孟海捂著額頭,不敢說話了,又聽澹臺雁開口。
「而且寧王能拿到耳墜,能這般大搖大擺地送來使臣勸降,必是有所倚仗。我隻怕行宮之中,有寧王的內應。」
且此人能傷及褚霖,奪下耳墜,又將耳墜一路輾轉送到寧王手中,隻怕這內應身份不低,還很得褚霖信重,這才能在這般緊急的情況下還能待在褚霖身側。
澹臺雁目光掃過桌邊木盒,在金紅耳墜上定了一會兒,殘存的血跡幹涸之後變得暗沉,卻仍是十分刺目,她的心也往下沉了沉。
玉內官也發覺了這一點,顫抖著聲音道:「娘娘,陛下是遇刺了?那……那我們……」
「是也不是,陛下雖然遇刺,但那內應若是能拿到更多的東西,寧王有恃無恐,又何必送來耳墜恐嚇?」
方才澹臺雁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突然反應過來,寧王派人前來勸降,自然不是對她這個昔日敵寇存著什麽善心。寧王在行宮之中安插這樣能幹的奸細,現下卻仍要困守九成山下同她虛以委蛇,又要防備外圍前來「練兵」的援軍,想必是行宮之中還發生了什麽對他不利的意外。
對寧王不利的意外,隻有褚霖,褚霖一定未死,不然寧王不可能這般忌憚她。
澹臺雁聲音堅定,眾人受她影響,慌亂的心也漸漸安定下來。
「娘娘,不能攻打寧王軍,又不能去聯絡周圍兵力,那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
澹臺雁盯著輿圖沉聲道:「退兵。」
說了這麽多,結果是要像寧王說的一般退兵?玉內官不免急了:「娘娘,陛下可還在行宮裏,我們若是走了,那陛下可怎麽辦!」
「玉大人稍安勿躁,陛下身陷行宮,娘娘隻會比你我更加著急。」彥明卻已經明白了,同他解釋道,「寧王將九成山圍得水潑不進,我們就算留在這裏也隻能一同困守,且寧王有糧路做依託,我們的輜重糧草卻不比他能耗得住……左右現下寧王是要行緩兵之計,我們倒不如真像他要求的那般退步抽身,離開他的視線,屆時敵暗我明,才好再尋機會救駕。」
更何況,澹臺雁苦笑道:「外圍這些兵馬名為練兵,並未違反朝廷政令,同樣的,他們以練兵之名守在外圍,也沒有攻打寧王軍,更不算得罪寧王。」
此話一出,玉內官背心泛起一陣涼意。
他忍不住道:「娘娘是說,他們同叛軍打的是同一個主意?」
「算不上,行宮畢竟太久沒有消息,陛下聖駕如何外人也並不知曉,或許他們前來時為的就是救駕,現下不過是隨機應變罷了。」
什麽隨機應變!不過是在救駕之功和從龍之功之間左右搖擺罷了!
玉內官聽得滿肚子火氣,不由怒道:「他們不是朝廷的方鎮藩王嗎?臣下就算沒讀過什麽書,也知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道理,他們日日吃著朝廷的供養,如今陛下有難,他們身為臣子卻隻知趨炎附勢,哪裏還有半分為臣之道!」
這樣看來,謝輔肯出兵表明支持褚霖的態度,竟已經比這些人都好上許多。
澹臺雁卻沒有他這般急火,隻垂眸淡淡道:「君不君,臣不臣,這樣的事,玉大人在陛下身邊待了多年,難道還是第一回 見嗎?」
玉內官一時語塞,長長地嘆了口氣。
當年褚霖能夠打敗寧王,順利登上帝位,太皇太後和崔氏是出了大力氣的——他本不在京城朝局中,生母是嶺南蠻民,就算他是高宗後嗣,這出身也算得上是寒微,若沒有太皇太後和崔氏率先出言表明態度,隻怕褚霖就算登基,政令也難出宮門。
然而崔氏因為一樁不明不白的謀刺案牽連倒台,嫡係一脈死傷殆盡,曾經的半朝崔氏皆成了天子劍下亡魂。崔氏已是半朝親族,富可敵國,當今皇帝又並沒有留下擁有崔家血脈的後嗣,他們在這太平時節謀刺皇帝,根本就是得不償失,也根本沒有必要這麽做。
這分明就是天子羽翼已豐,持握劍柄躍躍欲試,殺雞儆猴,旁人豈能不齒冷?崔氏倒台之後,寒門同世家爭得不可開交,朝局一片混亂,分明就是不祥之兆,那些與褚霖同姓同宗的藩王又豈能不懷有異心?
更何況,崔氏佇立百年,半朝親族,閥閱婚媾,又豈在京兆一府?
寧王謀反是真,但若非褚霖沒有過早亮出刀刃,而是徐徐圖之,與崔氏虛以委蛇,把控好朝局,寧王這十萬兵馬也不至於就這般輕鬆地到了九成山。
可是崔從筠意圖謀害皇後是真,謀刺皇後也是真,玉內官隻覺得難以置信,難不成身為皇帝皇後,褚霖和澹臺雁卻要連被人謀刺之事也要隱忍下來?皇權衰微至此,這又是什麽道理!
外圍的援兵態度曖昧,心思各異,一一遊說辨別太費時間,也太過危險,一著不慎便會連澹臺雁都陷進去,他們隻能靠自己。
再糾纏這些已經沒有意義,孟海舉手道:「娘娘,不如我們幹脆就衝殺進去,行宮之中也有龍武衛據守,隻要我們打得夠快,把寧王的守備撕開個口子,再同龍武衛裏應外合,未必不能成功。咱們就同他們拚了!」
「拚什麽?拿什麽去拚?寧王十萬精兵良將,我們手中隻有奔襲而來的疲軍三萬,天時地利人和一樣沒占全,我們如何去拚?」澹臺雁皺著眉敲了敲她的腦袋,「就算壁州男兒悍勇,三萬兵馬個個以一當十,可外圍所謂『援軍』態度不明,現下兩方僵持還好,到時候我們同寧王打得兩敗俱傷,難說會不會有人牟取漁翁之利!」
孟海捂著額頭,不敢說話了,又聽澹臺雁開口。
「而且寧王能拿到耳墜,能這般大搖大擺地送來使臣勸降,必是有所倚仗。我隻怕行宮之中,有寧王的內應。」
且此人能傷及褚霖,奪下耳墜,又將耳墜一路輾轉送到寧王手中,隻怕這內應身份不低,還很得褚霖信重,這才能在這般緊急的情況下還能待在褚霖身側。
澹臺雁目光掃過桌邊木盒,在金紅耳墜上定了一會兒,殘存的血跡幹涸之後變得暗沉,卻仍是十分刺目,她的心也往下沉了沉。
玉內官也發覺了這一點,顫抖著聲音道:「娘娘,陛下是遇刺了?那……那我們……」
「是也不是,陛下雖然遇刺,但那內應若是能拿到更多的東西,寧王有恃無恐,又何必送來耳墜恐嚇?」
方才澹臺雁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突然反應過來,寧王派人前來勸降,自然不是對她這個昔日敵寇存著什麽善心。寧王在行宮之中安插這樣能幹的奸細,現下卻仍要困守九成山下同她虛以委蛇,又要防備外圍前來「練兵」的援軍,想必是行宮之中還發生了什麽對他不利的意外。
對寧王不利的意外,隻有褚霖,褚霖一定未死,不然寧王不可能這般忌憚她。
澹臺雁聲音堅定,眾人受她影響,慌亂的心也漸漸安定下來。
「娘娘,不能攻打寧王軍,又不能去聯絡周圍兵力,那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
澹臺雁盯著輿圖沉聲道:「退兵。」
說了這麽多,結果是要像寧王說的一般退兵?玉內官不免急了:「娘娘,陛下可還在行宮裏,我們若是走了,那陛下可怎麽辦!」
「玉大人稍安勿躁,陛下身陷行宮,娘娘隻會比你我更加著急。」彥明卻已經明白了,同他解釋道,「寧王將九成山圍得水潑不進,我們就算留在這裏也隻能一同困守,且寧王有糧路做依託,我們的輜重糧草卻不比他能耗得住……左右現下寧王是要行緩兵之計,我們倒不如真像他要求的那般退步抽身,離開他的視線,屆時敵暗我明,才好再尋機會救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