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的天真冷啊,簡直是要滴水成冰,可附近的士兵們都低著頭,沉默地往前走,仿佛察覺不到身上戰慄的寒意,也感受不到足下堅硬的沙石。
寧王下了地,沒走幾步路便覺得軟鞋底下沙石蹭的足底冒煙,但他隻將這當成是天將降大任之前的磨礪。
待他登得大位,這些苦楚,他都將一分一毫地回報到褚霖和澹臺雁身上。
打頭的隊伍順利走過廊道,雕金鑲玉的帥帳也順利過去了,寧王藏身隊伍之中,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遠遠看見了窄路的盡頭,也遠遠看見了山口之外的開闊大道,光明坦途。
過了這段路,軍隊便能直奔京城,拿下賊首,他也能真正撥亂反正,奪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
外頭的寒風不再刺骨,足底的沙石也不再磨腳,寧王一步步直起腰來,走得大馬金刀,走得意氣風發。
正在這事,穀中呼嘯不斷的寒風忽而聽了一息,在這一刻,廊道中的時間恍若靜止了。
不知是被什麽驅使了,寧王不經意地做了個以往從不會做的動作,他側頭往山上看了一眼,看見冬日林木殘葉凋敝,樹影森森,他再一回頭,看向另一頭,突然見到了跑動著的人影。
午後的陽光照得晃眼睛,他定了定神,但那人影並未消失,反而變得越來越多,他們集結成隊俯衝下來,目標正是寧王所在的軍隊!
「殺——!!」
「殺!!!!!!」
喊殺聲猶如驚雷炸響,徹底打破了前一刻的寂靜,周圍的士兵們倉皇拔刀,下意識背靠寧王圍成一個圈,本是要保護隊伍中最重要的人,卻反倒顯現出他與旁人的不同來。
衝下廊道的士兵猶如鬼影餓狼,借著沖勢很快便砍倒了一大片,但山上還在有人不斷地俯衝下來,所有人擠成一團,戰成一片,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慌亂中,寧王看見了山上直直挺立的軍旗,上頭畫著一隻怪獸,有著蛇的首尾和龜的鱗甲,
是玄武軍。
?
作者有話說:
下一章:澹臺雁大顯神威
註: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明>《增廣賢文》
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譙國夫人(冼夫人)(出自《隋書·列女傳》)
蛾眉不肯讓人。<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第71章
多日之前,謝家軍帳中。
澹臺雁怔怔盯著盒中耳墜,金光燦爛,紅寶石璀璨如舊,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其上血跡。
這正是褚霖從不離身的耳墜。
玉內官滿目驚惶:「娘娘,難道陛下他……他已經……這怎麽會!」
「不,陛下絕沒有死。」澹臺雁斷然開口,「禍害遺千年,他絕不會這般輕易便葬送了性命!」
帳中另外三人麵麵相覷,一時都不知該說什麽,隻驚訝地看向澹臺雁。
她卻已經從初見耳墜時的惶急中脫身出來,將木盒隨手擺在案上,又叫玉內官拿出京城與九成山一帶的地形圖。
「寧王手握十萬兵馬,一夜之間便從江南道飛來九成山腳,行如鬼魅,又來勢洶洶,正是打著速戰速決的主意,然而如今寧王軍已經兵臨城下,卻仍是按兵不動。」澹臺雁道,「外圍各地軍將以『練兵』為名,實則意在衛護行宮,寧王正是礙於援軍不敢妄動,不敢搶奪九成山強闖行宮。我們兵馬隻有三萬,實力遠遠不及寧王叛軍,然而才剛落腳他們便急急派人前來勸降——」
說是勸降,實則那帶著血的耳墜更像是一種威脅,一種震懾。
孟海一拍腦門搶白道:「娘娘,寧王是怕我們集合周圍援軍與他對陣,三萬兵馬或許比不上他的寧王軍,但加上周圍近三十萬援軍,寧王不過是甕中之鱉!」
別看寧王的征討檄文寫得天花亂墜,實際上誰不知道他此來是叛國謀反?而澹臺雁是當今皇後,皇帝受困,由她牽頭糾集所有兵馬勤王正是再合適不過,在大義名分上也高了寧王一頭。
玉內官連忙道:「既然如此,娘娘何不就像寧王所懼怕的那般集合援軍平叛?左右援軍的營地都並不遠……」
澹臺雁卻搖了搖頭。
「先時陛下修改軍製,收歸天下各道兵符,重製之後再發還遠處……」唯一沒動換的便是澹臺雁的虎符,這些事情,她也是在謝輔那裏知道的,「陛下改製,除了打散一些無駐地的軍隊之外,還重新更該了各地將領出兵的規矩——聖旨詔書和兵符核驗,缺一不可。」
而今九成山被圍,皇帝和兵部尚書都被困在裏頭,皇帝未出聖旨,兵部未出兵符,外頭的地方守軍實則是無詔擅出,若追究起來,罪過隻怕比寧王更大。
孟海若有所思:「所以謝總兵才不肯出兵,外圍的援軍也隻能以練兵之名屯守在外。」
玉內官忙道:「既如此,娘娘何不如遊說謝輔一般遊說周圍援軍?這般情況下他們還肯出兵援助,想來必是忠義之士,倒是比謝輔那般意圖隔岸觀火的要好上許多。」
說完,他還特意瞥了一眼澹臺彥明,後者摸了摸鼻子,畢竟是自家舅舅,他麵上不好說些什麽,實則同玉內官也是一個想法。
澹臺雁卻又搖了搖頭道:「未必。寧王廣發征討檄文,雖有謀反之舉,但領兵不過十萬,除了圍困九成山之外並沒有其他作為,陛下沒有發詔,他拒不出兵也是應當,至於遊說他人……」
寧王下了地,沒走幾步路便覺得軟鞋底下沙石蹭的足底冒煙,但他隻將這當成是天將降大任之前的磨礪。
待他登得大位,這些苦楚,他都將一分一毫地回報到褚霖和澹臺雁身上。
打頭的隊伍順利走過廊道,雕金鑲玉的帥帳也順利過去了,寧王藏身隊伍之中,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遠遠看見了窄路的盡頭,也遠遠看見了山口之外的開闊大道,光明坦途。
過了這段路,軍隊便能直奔京城,拿下賊首,他也能真正撥亂反正,奪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
外頭的寒風不再刺骨,足底的沙石也不再磨腳,寧王一步步直起腰來,走得大馬金刀,走得意氣風發。
正在這事,穀中呼嘯不斷的寒風忽而聽了一息,在這一刻,廊道中的時間恍若靜止了。
不知是被什麽驅使了,寧王不經意地做了個以往從不會做的動作,他側頭往山上看了一眼,看見冬日林木殘葉凋敝,樹影森森,他再一回頭,看向另一頭,突然見到了跑動著的人影。
午後的陽光照得晃眼睛,他定了定神,但那人影並未消失,反而變得越來越多,他們集結成隊俯衝下來,目標正是寧王所在的軍隊!
「殺——!!」
「殺!!!!!!」
喊殺聲猶如驚雷炸響,徹底打破了前一刻的寂靜,周圍的士兵們倉皇拔刀,下意識背靠寧王圍成一個圈,本是要保護隊伍中最重要的人,卻反倒顯現出他與旁人的不同來。
衝下廊道的士兵猶如鬼影餓狼,借著沖勢很快便砍倒了一大片,但山上還在有人不斷地俯衝下來,所有人擠成一團,戰成一片,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慌亂中,寧王看見了山上直直挺立的軍旗,上頭畫著一隻怪獸,有著蛇的首尾和龜的鱗甲,
是玄武軍。
?
作者有話說:
下一章:澹臺雁大顯神威
註: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明>《增廣賢文》
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譙國夫人(冼夫人)(出自《隋書·列女傳》)
蛾眉不肯讓人。<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第71章
多日之前,謝家軍帳中。
澹臺雁怔怔盯著盒中耳墜,金光燦爛,紅寶石璀璨如舊,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其上血跡。
這正是褚霖從不離身的耳墜。
玉內官滿目驚惶:「娘娘,難道陛下他……他已經……這怎麽會!」
「不,陛下絕沒有死。」澹臺雁斷然開口,「禍害遺千年,他絕不會這般輕易便葬送了性命!」
帳中另外三人麵麵相覷,一時都不知該說什麽,隻驚訝地看向澹臺雁。
她卻已經從初見耳墜時的惶急中脫身出來,將木盒隨手擺在案上,又叫玉內官拿出京城與九成山一帶的地形圖。
「寧王手握十萬兵馬,一夜之間便從江南道飛來九成山腳,行如鬼魅,又來勢洶洶,正是打著速戰速決的主意,然而如今寧王軍已經兵臨城下,卻仍是按兵不動。」澹臺雁道,「外圍各地軍將以『練兵』為名,實則意在衛護行宮,寧王正是礙於援軍不敢妄動,不敢搶奪九成山強闖行宮。我們兵馬隻有三萬,實力遠遠不及寧王叛軍,然而才剛落腳他們便急急派人前來勸降——」
說是勸降,實則那帶著血的耳墜更像是一種威脅,一種震懾。
孟海一拍腦門搶白道:「娘娘,寧王是怕我們集合周圍援軍與他對陣,三萬兵馬或許比不上他的寧王軍,但加上周圍近三十萬援軍,寧王不過是甕中之鱉!」
別看寧王的征討檄文寫得天花亂墜,實際上誰不知道他此來是叛國謀反?而澹臺雁是當今皇後,皇帝受困,由她牽頭糾集所有兵馬勤王正是再合適不過,在大義名分上也高了寧王一頭。
玉內官連忙道:「既然如此,娘娘何不就像寧王所懼怕的那般集合援軍平叛?左右援軍的營地都並不遠……」
澹臺雁卻搖了搖頭。
「先時陛下修改軍製,收歸天下各道兵符,重製之後再發還遠處……」唯一沒動換的便是澹臺雁的虎符,這些事情,她也是在謝輔那裏知道的,「陛下改製,除了打散一些無駐地的軍隊之外,還重新更該了各地將領出兵的規矩——聖旨詔書和兵符核驗,缺一不可。」
而今九成山被圍,皇帝和兵部尚書都被困在裏頭,皇帝未出聖旨,兵部未出兵符,外頭的地方守軍實則是無詔擅出,若追究起來,罪過隻怕比寧王更大。
孟海若有所思:「所以謝總兵才不肯出兵,外圍的援軍也隻能以練兵之名屯守在外。」
玉內官忙道:「既如此,娘娘何不如遊說謝輔一般遊說周圍援軍?這般情況下他們還肯出兵援助,想來必是忠義之士,倒是比謝輔那般意圖隔岸觀火的要好上許多。」
說完,他還特意瞥了一眼澹臺彥明,後者摸了摸鼻子,畢竟是自家舅舅,他麵上不好說些什麽,實則同玉內官也是一個想法。
澹臺雁卻又搖了搖頭道:「未必。寧王廣發征討檄文,雖有謀反之舉,但領兵不過十萬,除了圍困九成山之外並沒有其他作為,陛下沒有發詔,他拒不出兵也是應當,至於遊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