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侯夫人本是崔敬暉之女,崔甫之妹,閥閱婚媾本是常事,鄭樾議親之時崔氏還是一副蓬勃樣子,他借著一副好皮囊,能夠迎娶崔氏也算是撞了大運,甚至在的很長一段時間鄭樾都認為,求娶崔氏為妻,是他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借著崔氏父兄的光,他一個嫡三子也能越過兩位兄長繼承侯府,也是因為崔氏父兄的照拂,他這些年來在朝中是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然而如今崔氏倒台了,從前因為崔氏親家的名頭而高看他一眼的人,紛紛都因罪或落獄或左遷,而他如今要仰仗的,又都是與崔氏素有舊怨的人,鄭樾與崔家往來過於密切,即便沒有受牽連落罪,也免不了要受池魚之災。
最糟糕的是,在東昌侯夫人的影響下,侯府嫡子鄭放也迎娶了崔氏女為妻。鄭樾活了這麽多年,享了這麽多年的福,得了崔氏的好,收到一兩分牽連也算有得有失,怨怪不得旁人。可是鄭放是他唯一的兒子,是東昌侯府的未來,崔府落敗,小崔氏變成了罪臣之女,現下鄭放若是休棄她,便是不仁不義;但若是不休妻,日後他不但沒有有力嶽家照拂指引,反而還要同鄭樾一般深受其害,再難進益。
最可憐的還要數小女兒鄭沁,從前崔從筠跋扈,見不得鄭沁貌美,沒沒遇見便要刁難羞辱。鄭沁與崔從筠是表姐妹,逢年過節的根本避不開,又礙於崔氏權勢不得不全數隱忍下來,現在好不容易忍到快要及笄,要相看人選出嫁了,卻又要受崔氏一族的連累,簡直是苦不堪言。
眼下東昌侯府從早到晚都是婦人的嚎哭聲,大小崔氏雖因出嫁而逃過一劫,但家中父兄族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她們哪有什麽心思慶幸絕處逢生?鄭沁幾次議親都沒了後話,家裏母親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樣,再難替她做主,眼看著前途一片昏暗,她是幾次投繯跳河要了卻性命,就算被僕人堪堪救下來,也是日日以淚洗麵。
鄭家家宅不寧,澹臺闊秋卻是水漲船高,眼見著就要任職戶部三品尚書,春風得意。
東昌侯本就看不慣皇後,看不慣晉國公府,如今我家愁雲慘澹,你家卻是步步高升,鄭樾哪裏還能坐得住!
也該是澹臺闊秋倒黴攤上了這麽個妻子和女兒,東昌侯慢悠悠地參了皇後一本,便站在旁邊看戲。
朝中不是沒有厭惡皇後的人,當下便有官員出言附議道:「皇後所為,民間早有流言,朝野多有爭議,其言其行,跋扈放縱有類崔氏,後患慎於韋氏,往陛下勿忘前車之鑑,再多思量!」
提及崔氏禍患和韋氏之亂,皇帝果然微微變了臉色。
「這……此言從何而來?晉國公府之事朕也有所耳聞,實是陰差陽錯……皇後初心是好的,隻是操之過急了些,諸位臣工也不必太過歸咎……」
澹臺闊秋蹙起眉,心中隱隱升起不安。
又有幾人出言為皇後說話:「皇後受先人警示,若是無所作為,豈非真正地不尊先祖?依臣看來,這分明是晉國公治家不嚴才惹出來的禍事!」
「若無國公府嫡庶不明之前事,又如何能有皇後幹涉家事之後來?且皇後身為國母,不過是外戚內宅女眷之事,皇後有何過問不得?」
看著是為澹臺雁找補,但這些話卻又將矛頭對準了澹臺闊秋,澹臺闊秋治家不嚴,澹臺雁亦是從晉國公府家裏出來的,那她豈不是有失教養?晉國公府綱常掃地,那從晉國公府出來的皇後,又能是個什麽好德行!
兩方攻訐,一忽兒說皇後行為有悖天理,德不配位;一忽兒又說澹臺闊秋治家不嚴,德行不足以服人。
澹臺闊秋定神看過去,先時出言的還多是與他有矛盾的世家官員,可到了後來,攻訐他的人中竟也不乏寒門眾人。
這也難怪,澹臺闊秋世家出身,卻親近寒門,不光是世家的人看不慣他,就連寒門中也有許多人頗有微詞。
本來他們汲汲營營就是為了在世家壟斷中求出一條生路,如今到好,一個世家子弟給了幾分好臉色,就連裴是非都要捧他的臭腳把他捧上高位,寒門子弟就算麵上不顯,心中哪裏肯服?
戶部尚書,那可是要職中的要職,肥差中的肥差!
再說下去就是要讓他掛冠謝罪了,澹臺闊秋壓著脾氣上言道:「啟稟陛下,此為臣家中事,還望陛下能容臣自行處置!」
「家事?晉國公說得可不對。」當即有個寒門子弟出言諷刺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治家不嚴,便是德行不足以服人,連一家女眷都不能約束管製,那又如何能理國□□,為君肱骨?」
朝中眾人又紛紛議論起來,除了議論澹臺雁究竟該不該幹涉父母家事之外,又有大批人開始討論,澹臺闊秋和許鬆藍究竟是該和離還是該休妻,澹臺闊秋幾次發言都被打回來,隻得沉默地站在一邊,倒像是個局外人。
晉國公的家事終究還是比不上韋氏的精彩,也沒有崔從筠謀刺皇後那般驚世駭俗,眾人議論一陣便又將話題轉到了推官與科舉之事上。
隻原本是該在這日提議推舉澹臺闊秋的,林穎芝悄悄抬眼瞧了瞧裴是非的臉色,見他微不可見地搖了搖頭,也隻得縮回了那半步。
散朝之後,裴是非特地深深看了澹臺闊秋一眼才轉身,後者在殿中躊躇一陣,快步跟在他身後。
借著崔氏父兄的光,他一個嫡三子也能越過兩位兄長繼承侯府,也是因為崔氏父兄的照拂,他這些年來在朝中是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然而如今崔氏倒台了,從前因為崔氏親家的名頭而高看他一眼的人,紛紛都因罪或落獄或左遷,而他如今要仰仗的,又都是與崔氏素有舊怨的人,鄭樾與崔家往來過於密切,即便沒有受牽連落罪,也免不了要受池魚之災。
最糟糕的是,在東昌侯夫人的影響下,侯府嫡子鄭放也迎娶了崔氏女為妻。鄭樾活了這麽多年,享了這麽多年的福,得了崔氏的好,收到一兩分牽連也算有得有失,怨怪不得旁人。可是鄭放是他唯一的兒子,是東昌侯府的未來,崔府落敗,小崔氏變成了罪臣之女,現下鄭放若是休棄她,便是不仁不義;但若是不休妻,日後他不但沒有有力嶽家照拂指引,反而還要同鄭樾一般深受其害,再難進益。
最可憐的還要數小女兒鄭沁,從前崔從筠跋扈,見不得鄭沁貌美,沒沒遇見便要刁難羞辱。鄭沁與崔從筠是表姐妹,逢年過節的根本避不開,又礙於崔氏權勢不得不全數隱忍下來,現在好不容易忍到快要及笄,要相看人選出嫁了,卻又要受崔氏一族的連累,簡直是苦不堪言。
眼下東昌侯府從早到晚都是婦人的嚎哭聲,大小崔氏雖因出嫁而逃過一劫,但家中父兄族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她們哪有什麽心思慶幸絕處逢生?鄭沁幾次議親都沒了後話,家裏母親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樣,再難替她做主,眼看著前途一片昏暗,她是幾次投繯跳河要了卻性命,就算被僕人堪堪救下來,也是日日以淚洗麵。
鄭家家宅不寧,澹臺闊秋卻是水漲船高,眼見著就要任職戶部三品尚書,春風得意。
東昌侯本就看不慣皇後,看不慣晉國公府,如今我家愁雲慘澹,你家卻是步步高升,鄭樾哪裏還能坐得住!
也該是澹臺闊秋倒黴攤上了這麽個妻子和女兒,東昌侯慢悠悠地參了皇後一本,便站在旁邊看戲。
朝中不是沒有厭惡皇後的人,當下便有官員出言附議道:「皇後所為,民間早有流言,朝野多有爭議,其言其行,跋扈放縱有類崔氏,後患慎於韋氏,往陛下勿忘前車之鑑,再多思量!」
提及崔氏禍患和韋氏之亂,皇帝果然微微變了臉色。
「這……此言從何而來?晉國公府之事朕也有所耳聞,實是陰差陽錯……皇後初心是好的,隻是操之過急了些,諸位臣工也不必太過歸咎……」
澹臺闊秋蹙起眉,心中隱隱升起不安。
又有幾人出言為皇後說話:「皇後受先人警示,若是無所作為,豈非真正地不尊先祖?依臣看來,這分明是晉國公治家不嚴才惹出來的禍事!」
「若無國公府嫡庶不明之前事,又如何能有皇後幹涉家事之後來?且皇後身為國母,不過是外戚內宅女眷之事,皇後有何過問不得?」
看著是為澹臺雁找補,但這些話卻又將矛頭對準了澹臺闊秋,澹臺闊秋治家不嚴,澹臺雁亦是從晉國公府家裏出來的,那她豈不是有失教養?晉國公府綱常掃地,那從晉國公府出來的皇後,又能是個什麽好德行!
兩方攻訐,一忽兒說皇後行為有悖天理,德不配位;一忽兒又說澹臺闊秋治家不嚴,德行不足以服人。
澹臺闊秋定神看過去,先時出言的還多是與他有矛盾的世家官員,可到了後來,攻訐他的人中竟也不乏寒門眾人。
這也難怪,澹臺闊秋世家出身,卻親近寒門,不光是世家的人看不慣他,就連寒門中也有許多人頗有微詞。
本來他們汲汲營營就是為了在世家壟斷中求出一條生路,如今到好,一個世家子弟給了幾分好臉色,就連裴是非都要捧他的臭腳把他捧上高位,寒門子弟就算麵上不顯,心中哪裏肯服?
戶部尚書,那可是要職中的要職,肥差中的肥差!
再說下去就是要讓他掛冠謝罪了,澹臺闊秋壓著脾氣上言道:「啟稟陛下,此為臣家中事,還望陛下能容臣自行處置!」
「家事?晉國公說得可不對。」當即有個寒門子弟出言諷刺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治家不嚴,便是德行不足以服人,連一家女眷都不能約束管製,那又如何能理國□□,為君肱骨?」
朝中眾人又紛紛議論起來,除了議論澹臺雁究竟該不該幹涉父母家事之外,又有大批人開始討論,澹臺闊秋和許鬆藍究竟是該和離還是該休妻,澹臺闊秋幾次發言都被打回來,隻得沉默地站在一邊,倒像是個局外人。
晉國公的家事終究還是比不上韋氏的精彩,也沒有崔從筠謀刺皇後那般驚世駭俗,眾人議論一陣便又將話題轉到了推官與科舉之事上。
隻原本是該在這日提議推舉澹臺闊秋的,林穎芝悄悄抬眼瞧了瞧裴是非的臉色,見他微不可見地搖了搖頭,也隻得縮回了那半步。
散朝之後,裴是非特地深深看了澹臺闊秋一眼才轉身,後者在殿中躊躇一陣,快步跟在他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