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周皇帝並不是什麽仁德之主,引北遼之狼入室更讓朝中許多大臣不滿。加上北遼軍隊禍害百姓,禍害莊稼,讓百姓恨之入骨。聽聞當年李老將軍那一撥人趕走北遼軍的時候,百姓歡呼不止。」
「所以一個懦弱君主和北遼公主的子嗣,這樣的身份說出來並不會給他加成什麽好處,反而會讓百姓想起當年所受的迫害。說白了,他隻是一個前周皇室子孫罷了。當年推翻前周時,也並未將皇室趕盡殺絕,要說前周皇室的後代,有的是比德王更名正言順的。人家好歹是上過前周皇室族譜,在史書上或多或少都被記下一筆的。德王又算什麽呢,一個被驅逐出境的人。便是他備受欺辱摧殘,那也是他們北遼不容人。」
趙崇裕點了點頭:「先生說的很有道理,唉,做這件事的人真的很讓人捉摸不透。他究竟想幹什麽……」
君臣都陷入沉默。
片刻之後,荀湛開口,道:「先前臣的弟子陸舟向臣問了一件事,事關朝廷官員。於是臣又將這些年各部官員相關的文書整理了一遍,發現了一封未被批覆的摺子。」
「哦?」趙崇裕挑眉:「誰的摺子?什麽時候的摺子?」
「景佑元年,時任德陽縣知縣的方士弘上奏,奏請將原屬於廖縣的一塊荒地劃歸為德陽縣。臣查了一下,那塊荒地是兩縣交接處,正好是陸將軍當年發現礦山的地方,也就是立著『王家村』界碑的地。那時皇上您初登帝位,內外群狼環伺,朝政皆握於劉氏之手。皇上大概不曾見過這封奏摺。」
荀湛將摺子呈上,趙崇裕看了眼。便聽荀湛說:「我查過,那塊荒地原本並無歸屬,是□□那時的廖縣知縣發現這一疏漏,奏請□□將此地劃到廖縣管轄。那地方荒無人煙,其實收與不收於本縣並無多大影響。隻是廖縣知縣認為大陳境內的每一寸土地都應有歸屬。□□批覆了,所以這塊地屬於廖縣。而方士弘的摺子裏卻又提到將這塊地劃歸德陽縣,理由頗有些牽強。按理說沒有呈到禦前的摺子應當由相應官員給予說明,並將其駁回。但這封摺子沒有批覆的痕跡,想來是被人落下了。」
「當然,這或許也說明當時的方士弘和劉曹兩家並無什麽聯繫,所以負責篩選摺子的官員也沒有給方士弘麵子。不過我在德陽縣的時候,這方士弘在當地很吃得開,當時的成都府知府又是曹喜,他時常給人一種他是曹喜的附庸的感覺。但前兩年我們徹查曹家時,又完全沒有找到方士弘和曹家有瓜葛的蛛絲馬跡。」
趙崇裕有些糊塗,他細細思索,忽然想到當年曹家倒台時,曹喜雖承認自己的罪名,但涉及勾結北遼一事他卻矢口否認。當時他們便猜測是有人踩著曹喜的路給自己鋪了一條路。這個人或許就是……
「方士弘。」
荀湛點了點頭:「臣也是這麽懷疑的。皇上可還記得,袁知縣最初在調查幾起殺人案時,在那些人身上發現的諸如『王十三』等編號,事後被證明是王家村。當年他花了很大功夫去找這個王家村,但並沒有找到。四郎在平縣發現尤敬的血書時,上麵寫著『德王開礦,私通北遼,登州危矣』。當時他猜測這個德王或許是皇室中某位的封號,甚至追溯到被驅逐出境的德王身上。」
「雖然如今這件事被提及,但當時知道德王的人並不多。臣覺得尤敬的血書中提到的德王並非那位,這或許隻是個巧合。因為整合所有的證據,當時都沒有任何關於德王的痕跡。反倒是從帳簿中找到『德陽縣王家村』這個並不存在的地名。尤敬當時被追殺,也許是時間來不及,所以留書時並未寫仔細。所以臣以為,方士弘當年要回那塊荒地,隻是想將那個界碑劃在自己名下。德陽縣王家村,有德,有王。這或許是一種寄託,或是暗示。」
話說到這個份上,趙崇裕明白荀湛的意思了。
「先生懷疑,方士弘是德王?」
荀湛點頭應是:「他的年齡和德王相仿,雖然我們沒有完全抓住他的痛腳,但每件事都有他的影子,也正應和他借曹喜之勢為自己鋪路的計謀。自他任劍南西路鹽鐵使以來,雖動作不明顯,但川蜀一帶的鹽稅相較去年少了一成。但我陳國這二年風調雨順,各地並無天災人禍,鹽稅不增反降,這便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我故意放在鹽鐵司一根釘子,也有意讓釘子暴露自己,很塊,那根釘子就被方士弘不動聲色的拔了。他在官場這麽多年,一直很低調,甚至低調到讓人忽略他的存在。但這兩年,登州府一事剛剛沉寂下來,他就迫不及待動作起來,我想應該和北遼的形勢有關。他們很缺錢,他們,按捺不住了。」
趙崇裕繃起嘴唇,目光正對荀湛:「所以,我們的機會來了。」
第246章
方士弘一臉陰鷙,他將話本狠狠的摔在蕭停臉上,壓製不住心中的怒意:「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究竟是誰在背後助推!德王的身份如此隱秘,可現在整個陳國都知道了德王的存在。榮海在幹什麽,他手底下的細作網又在幹什麽!這麽機密的事兒竟被泄露了出去!」
「你聽聽,聽聽外麵那些人都是怎麽說的,他們說德王是前朝餘孽,是北遼的狼崽子,根本不配活在世上。他們說前周皇室正統血脈尤在,什麽時候輪到德王一個雜種耀武揚威。」
方士弘雙眸猩紅,像淬著血一般,他低吼:「明明德王才是被拋棄的那個,憑什麽,憑什麽!我生來家國不容,備受欺辱,你告訴我憑什麽!」
「所以一個懦弱君主和北遼公主的子嗣,這樣的身份說出來並不會給他加成什麽好處,反而會讓百姓想起當年所受的迫害。說白了,他隻是一個前周皇室子孫罷了。當年推翻前周時,也並未將皇室趕盡殺絕,要說前周皇室的後代,有的是比德王更名正言順的。人家好歹是上過前周皇室族譜,在史書上或多或少都被記下一筆的。德王又算什麽呢,一個被驅逐出境的人。便是他備受欺辱摧殘,那也是他們北遼不容人。」
趙崇裕點了點頭:「先生說的很有道理,唉,做這件事的人真的很讓人捉摸不透。他究竟想幹什麽……」
君臣都陷入沉默。
片刻之後,荀湛開口,道:「先前臣的弟子陸舟向臣問了一件事,事關朝廷官員。於是臣又將這些年各部官員相關的文書整理了一遍,發現了一封未被批覆的摺子。」
「哦?」趙崇裕挑眉:「誰的摺子?什麽時候的摺子?」
「景佑元年,時任德陽縣知縣的方士弘上奏,奏請將原屬於廖縣的一塊荒地劃歸為德陽縣。臣查了一下,那塊荒地是兩縣交接處,正好是陸將軍當年發現礦山的地方,也就是立著『王家村』界碑的地。那時皇上您初登帝位,內外群狼環伺,朝政皆握於劉氏之手。皇上大概不曾見過這封奏摺。」
荀湛將摺子呈上,趙崇裕看了眼。便聽荀湛說:「我查過,那塊荒地原本並無歸屬,是□□那時的廖縣知縣發現這一疏漏,奏請□□將此地劃到廖縣管轄。那地方荒無人煙,其實收與不收於本縣並無多大影響。隻是廖縣知縣認為大陳境內的每一寸土地都應有歸屬。□□批覆了,所以這塊地屬於廖縣。而方士弘的摺子裏卻又提到將這塊地劃歸德陽縣,理由頗有些牽強。按理說沒有呈到禦前的摺子應當由相應官員給予說明,並將其駁回。但這封摺子沒有批覆的痕跡,想來是被人落下了。」
「當然,這或許也說明當時的方士弘和劉曹兩家並無什麽聯繫,所以負責篩選摺子的官員也沒有給方士弘麵子。不過我在德陽縣的時候,這方士弘在當地很吃得開,當時的成都府知府又是曹喜,他時常給人一種他是曹喜的附庸的感覺。但前兩年我們徹查曹家時,又完全沒有找到方士弘和曹家有瓜葛的蛛絲馬跡。」
趙崇裕有些糊塗,他細細思索,忽然想到當年曹家倒台時,曹喜雖承認自己的罪名,但涉及勾結北遼一事他卻矢口否認。當時他們便猜測是有人踩著曹喜的路給自己鋪了一條路。這個人或許就是……
「方士弘。」
荀湛點了點頭:「臣也是這麽懷疑的。皇上可還記得,袁知縣最初在調查幾起殺人案時,在那些人身上發現的諸如『王十三』等編號,事後被證明是王家村。當年他花了很大功夫去找這個王家村,但並沒有找到。四郎在平縣發現尤敬的血書時,上麵寫著『德王開礦,私通北遼,登州危矣』。當時他猜測這個德王或許是皇室中某位的封號,甚至追溯到被驅逐出境的德王身上。」
「雖然如今這件事被提及,但當時知道德王的人並不多。臣覺得尤敬的血書中提到的德王並非那位,這或許隻是個巧合。因為整合所有的證據,當時都沒有任何關於德王的痕跡。反倒是從帳簿中找到『德陽縣王家村』這個並不存在的地名。尤敬當時被追殺,也許是時間來不及,所以留書時並未寫仔細。所以臣以為,方士弘當年要回那塊荒地,隻是想將那個界碑劃在自己名下。德陽縣王家村,有德,有王。這或許是一種寄託,或是暗示。」
話說到這個份上,趙崇裕明白荀湛的意思了。
「先生懷疑,方士弘是德王?」
荀湛點頭應是:「他的年齡和德王相仿,雖然我們沒有完全抓住他的痛腳,但每件事都有他的影子,也正應和他借曹喜之勢為自己鋪路的計謀。自他任劍南西路鹽鐵使以來,雖動作不明顯,但川蜀一帶的鹽稅相較去年少了一成。但我陳國這二年風調雨順,各地並無天災人禍,鹽稅不增反降,這便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我故意放在鹽鐵司一根釘子,也有意讓釘子暴露自己,很塊,那根釘子就被方士弘不動聲色的拔了。他在官場這麽多年,一直很低調,甚至低調到讓人忽略他的存在。但這兩年,登州府一事剛剛沉寂下來,他就迫不及待動作起來,我想應該和北遼的形勢有關。他們很缺錢,他們,按捺不住了。」
趙崇裕繃起嘴唇,目光正對荀湛:「所以,我們的機會來了。」
第246章
方士弘一臉陰鷙,他將話本狠狠的摔在蕭停臉上,壓製不住心中的怒意:「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究竟是誰在背後助推!德王的身份如此隱秘,可現在整個陳國都知道了德王的存在。榮海在幹什麽,他手底下的細作網又在幹什麽!這麽機密的事兒竟被泄露了出去!」
「你聽聽,聽聽外麵那些人都是怎麽說的,他們說德王是前朝餘孽,是北遼的狼崽子,根本不配活在世上。他們說前周皇室正統血脈尤在,什麽時候輪到德王一個雜種耀武揚威。」
方士弘雙眸猩紅,像淬著血一般,他低吼:「明明德王才是被拋棄的那個,憑什麽,憑什麽!我生來家國不容,備受欺辱,你告訴我憑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