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儒秀賺回了不少錢,甚至把司馬光大半年的俸祿都掙了出來。事業蒸蒸日上,本想著再叫晴湘宣些勢,趁熱打鐵再開幾家分鋪子,後來想到要連軸轉,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十二月初六,難得天氣放晴,雪都化了開來。


    規劃一定了下來,司馬光便忙得焦頭爛額整日裏都看不見個人影,自然也生不出旁的心思再盯著張儒秀的去留。


    往往是張儒秀冒著雪從順街上回了院,又歇息了多晌,司馬光才匆匆趕來。這一來,往往就到了深夜。


    宅老對張儒秀說,如今司馬光手裏抓著許多事。除了先前抓著的書院漕運之事,如今的心都在百姓身上,肅清風氣,整治奸邪,也是連軸轉,有時還沒噎下幾口野菜,便又匆匆趕到另一個地方去。


    張儒秀原以為她自己已經算是個大忙人了,誰曾想司馬光遠在她之上,怪不得這段日子都怎麽見過他。


    張儒秀之前還以為,司馬光是在衙裏忙,如今才知,原來他是在華州各地四處走,操著民心。


    終究是同道殊途罷了,他們都在街裏巷裏走著,都在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安撫著民心,為華州的發展出一份力。


    張儒秀推開司馬光的書房,一股冷冽之氣撲麵而來。


    她平時幾乎沒去過書房,司馬光看書寫字時一向不喜人打擾,偶有女使送茶來,也隻是叫人回去,屋裏備著茶水。


    書房擺著許多櫃架,上麵都擺著書籍,歸類而放。案桌上擺著幾摞書,都是司馬光這幾日在認真翻閱的覺著受益匪淺的書。


    筆墨紙硯被主人擺在其上,鎮尺壓著司馬光寫下的記聞,往下摞著幾張大紙,都是他處理過的案子記錄。


    張儒秀沒想動他的物件,隻是巡視一番。


    窗子沒關,大抵是主人走得急,忘了關。還好窗下擺的隻是一桌插花,是聶娘子遞過來的紅梅。


    雪水落入瓶中,給紅梅添了幾分嬌俏。


    哪怕屋裏冷清,可張儒秀站在其中,還是覺著仿佛司馬光就站在她身旁。


    司馬光會挑起梅來,仔細欣賞,就像張儒秀現在這般一樣。


    都道是同道殊途,又怎的會走不到一起呢?


    張儒秀在書房呆了很久,天暗時才合上了屋門。


    門扉輕合,一陣風颳來,吹起案桌上一張不起眼的大紙,緩緩落在地上。


    彩墨點在紙上,那位小娘子笑得正歡。


    作者有話說:


    參考書《司馬光和他的時代》。廂軍:各州鎮兵。


    目前,張存任陝西都轉運使。


    司馬光任華州判官。(今陝西渭南)


    司馬池任同州知州。(今陝西大荔)


    龐籍任陝西體量安撫使(私設)


    另,元昊於寶元元年十月十一日稱帝,後續不再解釋。


    第56章 夜間談話


    楊氏那一幫人走後, 府裏來了一群新養娘。


    也如司馬光所言,新來的養娘竟真沒給張儒秀找過事。大抵是宅老給的月錢多罷,那幫養娘待張儒秀如同小祖宗一般, 冬日一來, 搶著給夫人熬熱湯,燒熱水。


    張儒秀自己也享不完那些好處,有什麽好物件都分給的自己屋裏的幾位小女使, 看著人一副感激的模樣, 張儒秀心裏也歡喜。


    再後來,那些好物件都被分給了院裏諸位下人, 一整個院都得了甜頭。


    張儒秀先前還頭疼的後院問題, 就這般解決了。


    許是那日在楊氏臉上拍過去的一巴掌太過駭人,過後竟震住了院裏的下人。晴末原本就待張儒秀上心,這件事過後,晴末便更是感激,恨不得把心肺掏出來給張儒秀看, 以鑒自己的衷心。


    後院一靜下來, 張儒秀在鋪子裏辦事也安心。


    百姓不知道這場戰爭的具體情況, 可地方官不會不知道,官員的親屬也不會不知道。司馬光每每歸來, 便同張儒秀訴著這些事。


    李元昊上台後政策強勢,可偏偏官家又是一般仁和模樣, 那些旨意都是在無數次動搖之後出來的, 故而時效性也差。往往是西夏都奪了幾個城池,官家才趕忙調京官過去, 抵抗外敵。


    不過好在如今將近年末, 兩國都困於天寒地凍, 隻是多生一些小摩擦而已,大戰還未開始,不過待到來年開春入夏近秋,這局勢可就要生了大變。


    司馬光怎麽不知道這理?


    每每同張儒秀燈下打夜話,司馬光總要嘆一分不能親自赴戰場殺敵,隻能做些口頭功夫徒勞無用。


    這份文人特有的清高矜持,張儒秀看在眼裏,也不說出來,隻是當著位傾聽者,偶爾安慰幾句。


    日子轉眼就到了十五,這晚司馬光難得提早放了衙,早早地回了府。


    司馬光風塵僕僕地趕來,卻沒在前院看見張儒秀的身影,便趕忙問著身旁伺候的宅老。


    宅老眨眨眼,道張儒秀一直待在屋裏,叫女使伺候著。


    司馬光聽罷,滿心歡喜,顧不得換身衣服,便直奔後院。


    屋裏,張儒秀正數著銅板,她掙得不少,每日午後一時辰,時間也不長,不易叫人懷疑。


    剛開始做時,連著好幾日,客人都隻出五個銅板,隻是嚐個鮮而已,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出十五個銅板進行下一步諮詢。後來衙府一行動起來,客人心裏壓了事,才有更多人願意出這十五銅板花錢買個心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第一女講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鬆鬆挽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鬆鬆挽就並收藏大宋第一女講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