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別,」汪植道:「我可禁不得這樣打趣兒,身有殘缺的人,配得上英雄兩個字嗎?純粹是見那小丫頭可憐樣子,想起從前的自己了,咱們說句話,能讓她少挨好些打,全當積德了。」
阿珠就道:「害…什麽身子不身子的,大夥兒不都一個樣?你也熬出頭了,隻要娘娘不倒,你就委屈不了,過兩年再往上升一升,學著那些有頭有臉的大監們,在宮外置個宅子,再尋摸個把姑娘陪著,搭伴過日子,也不算無趣,正正經經成一房人家,也好過你天天惦記著梁遠。」
汪植笑道:「我自個形單影隻慣了,可不能耽誤人家好好的姑娘家,等哪天真有人看破紅塵,無牽無掛了,我自然接納她。」
阿珠笑道:「這話說的,成和尚了。」
*
從壽極殿出來後,賢妃長籲短嘆的後悔:「怎麽兩個公主就給了熙妃呢?我要早知道也該爭一爭的,咱們沒有兒子同人家比,要是能把三個公主都攬在懷裏,不也是好大的籌碼?怎麽就讓熙妃搶了先了?」
宮女道:「八成是陛下和太後看她沒孩子,可憐她的。」
說著又道:「今兒那劉禦女真是尷尬死人了,她什麽身份,也敢編排閑扯這些?您跟淑妃都沒敢說呢!」
賢妃哼笑了聲:「她才把那話說出來,淑妃跟熙妃兩個瞪著老大的眼睛看著她,本宮差點笑出來,罷了,蠢人蠢腦子,也就消遣消遣吧。」
正走著,那宮女又悄摸湊近了道:「長信殿那邊昨兒拿了彤史去對日子,怕是又有了呢。」
賢妃一扭頭,皺緊了眉毛:「怎麽個意思,又有了?她可真是夠能耐的。」
宮女道:「也未必,不是還沒風聲嗎?興許真就是看一看。」
賢妃道:「她陰險著呢,不到板上釘釘的時候,能讓你知道了?」
*
壽極殿人都散的將盡,星月也正要走,太後出聲喚她:「淑妃留步。」
星月一怔,回過身來:「娘娘何事?」
太後從寬闊的圈椅裏起身,披了件墨綠柳葉的袍子,招手笑道:「你過來了,哀家有東西要給你。」
說著走到裏間八寶櫃前,取下一隻丹漆的雕木盒子,沁著淡淡的清香。
打開來看,是一隻玉鐲,上好的晴水翡翠,瑩瑩一抹碧綠,是新鮮又清亮的色兒。
太後將盒子遞過來,微微笑道:「這隻鐲子,是哀家當年生皇帝的時,前頭太後送的,這樣年輕的顏色,許多年不曾戴過了,今日哀家送給你,願你這一胎平安順遂。」
星月聽了一笑:「什麽都瞞不過娘娘。」
太後望了眼牆上掛的山水雁橫圖,三尺長的幅,宣紙已微泛黃,渲著水天一色的景,幾道斜陽飛雁,大片留白意韻,半是孤高半是寂寥。
太後緩緩道:「當年哀家初進宮時,身份微賤,過了許多年仰人鼻息的日子,即便後來成了後妃,也不免為人恥笑,常提當年做乳母之事,於是先帝贈我這幅山水雁橫圖,他教我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唯有品性高潔,方可不染塵埃,淑妃,你便如這飛雁般,骨子裏便是孤高品格,宮裏的路,從來越走越富貴,也越走越搖擺,今日你已高居四妃之位,卻也從未行過出格之事,也不曾讓哀家操心過,你是個好孩子,哀家希望你,將來不論青絲白髮,君恩厚薄,終不改初心。」
星月忙欠身行禮:「臣妾謹記太後教誨,臣妾雖有子嗣,可陛下正當盛年,將來無論是何境地,臣妾絕不會以此為張狂資本,攪亂後宮秩序,望太後娘娘寬心。」
第四十二章 武帝十六年,又是一年春。……
武帝十六年,又是一年春。
長信殿宮女抱著才幾月大的四公主在秋園裏玩,星月坐在亭子裏遠遠看著,喝了口茶道:「下月是先太後忌辰,吩咐禮佛寺,請一百名高僧去皇陵為太後誦經祈福。「
擱下茶盅,緩緩道:「太後是新喪,頭年忌辰,孝期還未過,陛下又在前線撫慰軍民,咱們後宮裏的,孝道上更不能落人口實。」
不遠處一條廊子上,穿過來一群人,打頭的是個半大的小子,穿著寶藍色劍袖常服,頭髮勒起,有深濃的眉眼和高挺的鼻樑,手裏撚著一串舉手投足皆是慢條斯理的儀態,年紀雖不大,活脫一個美少年。
路過亭前,少年停下來,朝亭裏秉手行禮:「兒臣請母妃金安。」
星月笑了笑,溫言煦語的問:「才讀完書出來?」
太子頷首:「師傅授了新課,還有些不大明白。」
星月摸了摸他的頭道:「師傅教誨要牢記於心,授業恩師,便形若父母,蔣太傅學富五車,連你父皇都讚譽他的學識,你要多與師傅虛心求教。」
太子忙道:「兒臣明白。」
*
岐州,白馬河界。
歷朝數代,東魏北周兩國總處對立紛爭之境,戰火流離不斷,近兩朝難得停戰了幾十年,去歲東魏與北周邊境又起摩擦,東魏戍邊將領屢次挑釁北周界城,燒殺搶掠,終致兩國硝煙重起。
東魏召三十萬大軍,令兩位皇子親上前線,授征戰大將軍銜,率兵偷襲北周邊境三城,北周朝野上下震怒不已,皇帝力排眾議,親赴前線撫慰北周大軍,重振三軍士氣。
北周中軍大營中,一眾將領正全神貫注勘察地形圖,白馬河兩畔形勢複雜,稍不留神便會落於下風,失盡先利。
阿珠就道:「害…什麽身子不身子的,大夥兒不都一個樣?你也熬出頭了,隻要娘娘不倒,你就委屈不了,過兩年再往上升一升,學著那些有頭有臉的大監們,在宮外置個宅子,再尋摸個把姑娘陪著,搭伴過日子,也不算無趣,正正經經成一房人家,也好過你天天惦記著梁遠。」
汪植笑道:「我自個形單影隻慣了,可不能耽誤人家好好的姑娘家,等哪天真有人看破紅塵,無牽無掛了,我自然接納她。」
阿珠笑道:「這話說的,成和尚了。」
*
從壽極殿出來後,賢妃長籲短嘆的後悔:「怎麽兩個公主就給了熙妃呢?我要早知道也該爭一爭的,咱們沒有兒子同人家比,要是能把三個公主都攬在懷裏,不也是好大的籌碼?怎麽就讓熙妃搶了先了?」
宮女道:「八成是陛下和太後看她沒孩子,可憐她的。」
說著又道:「今兒那劉禦女真是尷尬死人了,她什麽身份,也敢編排閑扯這些?您跟淑妃都沒敢說呢!」
賢妃哼笑了聲:「她才把那話說出來,淑妃跟熙妃兩個瞪著老大的眼睛看著她,本宮差點笑出來,罷了,蠢人蠢腦子,也就消遣消遣吧。」
正走著,那宮女又悄摸湊近了道:「長信殿那邊昨兒拿了彤史去對日子,怕是又有了呢。」
賢妃一扭頭,皺緊了眉毛:「怎麽個意思,又有了?她可真是夠能耐的。」
宮女道:「也未必,不是還沒風聲嗎?興許真就是看一看。」
賢妃道:「她陰險著呢,不到板上釘釘的時候,能讓你知道了?」
*
壽極殿人都散的將盡,星月也正要走,太後出聲喚她:「淑妃留步。」
星月一怔,回過身來:「娘娘何事?」
太後從寬闊的圈椅裏起身,披了件墨綠柳葉的袍子,招手笑道:「你過來了,哀家有東西要給你。」
說著走到裏間八寶櫃前,取下一隻丹漆的雕木盒子,沁著淡淡的清香。
打開來看,是一隻玉鐲,上好的晴水翡翠,瑩瑩一抹碧綠,是新鮮又清亮的色兒。
太後將盒子遞過來,微微笑道:「這隻鐲子,是哀家當年生皇帝的時,前頭太後送的,這樣年輕的顏色,許多年不曾戴過了,今日哀家送給你,願你這一胎平安順遂。」
星月聽了一笑:「什麽都瞞不過娘娘。」
太後望了眼牆上掛的山水雁橫圖,三尺長的幅,宣紙已微泛黃,渲著水天一色的景,幾道斜陽飛雁,大片留白意韻,半是孤高半是寂寥。
太後緩緩道:「當年哀家初進宮時,身份微賤,過了許多年仰人鼻息的日子,即便後來成了後妃,也不免為人恥笑,常提當年做乳母之事,於是先帝贈我這幅山水雁橫圖,他教我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唯有品性高潔,方可不染塵埃,淑妃,你便如這飛雁般,骨子裏便是孤高品格,宮裏的路,從來越走越富貴,也越走越搖擺,今日你已高居四妃之位,卻也從未行過出格之事,也不曾讓哀家操心過,你是個好孩子,哀家希望你,將來不論青絲白髮,君恩厚薄,終不改初心。」
星月忙欠身行禮:「臣妾謹記太後教誨,臣妾雖有子嗣,可陛下正當盛年,將來無論是何境地,臣妾絕不會以此為張狂資本,攪亂後宮秩序,望太後娘娘寬心。」
第四十二章 武帝十六年,又是一年春。……
武帝十六年,又是一年春。
長信殿宮女抱著才幾月大的四公主在秋園裏玩,星月坐在亭子裏遠遠看著,喝了口茶道:「下月是先太後忌辰,吩咐禮佛寺,請一百名高僧去皇陵為太後誦經祈福。「
擱下茶盅,緩緩道:「太後是新喪,頭年忌辰,孝期還未過,陛下又在前線撫慰軍民,咱們後宮裏的,孝道上更不能落人口實。」
不遠處一條廊子上,穿過來一群人,打頭的是個半大的小子,穿著寶藍色劍袖常服,頭髮勒起,有深濃的眉眼和高挺的鼻樑,手裏撚著一串舉手投足皆是慢條斯理的儀態,年紀雖不大,活脫一個美少年。
路過亭前,少年停下來,朝亭裏秉手行禮:「兒臣請母妃金安。」
星月笑了笑,溫言煦語的問:「才讀完書出來?」
太子頷首:「師傅授了新課,還有些不大明白。」
星月摸了摸他的頭道:「師傅教誨要牢記於心,授業恩師,便形若父母,蔣太傅學富五車,連你父皇都讚譽他的學識,你要多與師傅虛心求教。」
太子忙道:「兒臣明白。」
*
岐州,白馬河界。
歷朝數代,東魏北周兩國總處對立紛爭之境,戰火流離不斷,近兩朝難得停戰了幾十年,去歲東魏與北周邊境又起摩擦,東魏戍邊將領屢次挑釁北周界城,燒殺搶掠,終致兩國硝煙重起。
東魏召三十萬大軍,令兩位皇子親上前線,授征戰大將軍銜,率兵偷襲北周邊境三城,北周朝野上下震怒不已,皇帝力排眾議,親赴前線撫慰北周大軍,重振三軍士氣。
北周中軍大營中,一眾將領正全神貫注勘察地形圖,白馬河兩畔形勢複雜,稍不留神便會落於下風,失盡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