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前陛下特意提過一句希望知道沿途國家的言語、文化和習俗,錢隨佑便記了下來,買了不少空白冊子帶走,沿途所見所聞都隨手記了下來,一回國就特意讓人去買了這本較厚的空白冊子,一路邊走邊整理,緊趕慢趕才趕出這個初稿。
石忞接過路關初呈上來的冊子翻開第一頁大概看了一樣,字寫的不錯,內容也很生動精簡,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愛卿一路辛勞,還不忘寫見聞錄,有心了。」。
「為陛下盡忠,臣死而無憾」錢隨佑擲地有聲起身行禮道,一路走來他們幾度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從未有一個人當逃兵、貪生怕死,因為早在離開之時他們就已經將生死拋之肚外。
石忞將冊子合放在書桌上,讚賞道:「大華有爾等大臣將士何愁未來不興乎」又轉頭對路關初道:「把錢太子少保帶來的東西呈上來,侍農禦承可到了?」
來見錢隨佑的路上石忞就派了宮侍去宣侍農禦承,無論他有沒有帶回新農作物物種,宣她過來也是有備無患,如果有,她就直接宣,沒有就之後再另外接見,詢問一二亦可。
路關初道:「是,陛下。侍農禦承應該已經快到了,臣這就去看看」,說完就要往下走,石忞卻又吩咐道:「順便傳令下去,朕今日要設宴為錢太子少保一行慶功,在都勛貴和二品以上官員必須參加,無故不得缺席。」。
「是,陛下,臣這就去辦」路關初領命離開,自內官最高品級抬為正四品後,她和原五品的內官都得到了晉升,邁入了四品大員行列,便不用再自稱微臣。
在華朝,官員品級雖然多,但大坎就三個,一是八進七,難度中等,隻要能力品性不差多熬熬,總會熬進七;二是五進四,難度高等,一般人可能終其一生就卡在正五品不得寸進;三是三進二,極其艱難,若無重大功勞和能力根本邁不過這個坎,大部分人都會止步於正三品,隻能望二興嘆。
每一個坎,隻要邁過去了,待遇和身份都會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進四和進二,別說在朝廷就是在地方那也是排位靠前的,而且還是實權在手。
看得見的待遇、權力就不說了,看不見的隱形福利那也是多多,遠非低階官員可比。
沒一會,路關初就回來了,不僅帶來了侍農禦承,也帶來了錢隨佑特意帶來的種子,在宮侍的動手下,沒一會袋子裏的小袋子都被一一拿了出來,打開放在搬來的長桌上。
待侍農禦承行禮畢,石忞也從高台上走了下來,目不轉睛的盯著長桌上的各種種子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渾然不覺已被大臣發現自己穿的是木屐,也沒看見他們的一臉驚訝。
在華朝,木屐雖然方便實用又舒服,夏天穿起尤為涼爽,但也隻是在私下穿,正式場合是絕不會穿木屐出席的,覺得有失體統。
兩人驚訝過後才想到含涼殿畢竟是陛下休閑娛樂之所,穿木屐視乎挺合理的,是他們太大驚小怪了,便不再看陛下光著的腳。
錢隨佑準備上前講解,卻被石忞阻攔,說要猜猜,便一個一個仔細看過去,居然大部分都不認識,一圈看下來竟然就認識稻穀、土豆和紅薯,雖然不知道稻穀是什麽情況,但土豆和紅薯她還是比較了解,澱粉量足又易種植,絕對是讓百姓能吃飽的好作物,當即高興道:「劉禦承來看看可有認識的?」。
丟臉,當然不能光她一個人丟臉,石忞毫不猶豫的把侍農禦承拉下了水,大家一起看一起猜,多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是」被點名的侍農觀禦承劉禾苗領命上前觀看, 一臉老神在在,仿佛胸有成竹,手到擒來, 直到一排排看過去後, 眉頭是越皺越緊。
劉禾苗五十出頭, 明明才中年卻像個小老太婆似的,聽說她出生的時候正好青苗豐茂,她父親大字不識一個便就地取材給她取了這麽個接地氣的名字,她家祖輩往上數,三代都是種田的,徹頭徹尾的寒門出身。
要是擱在重門第的前朝, 就算寒門學生中了進士也很難混到正四品, 更不要說劉禾苗這種隻有舉人功名在身, 又是從八品芝麻小官幹起的寒門學生,隻怕幹一輩子也難幹到正六品,幸運的能幹到縣令就不錯了,幸好她生活在不重門第本朝。
本朝華高祖雖出身士族, 但到她那代已經家道中落,更多的隻是背個名頭,實際上和寒門也沒啥區別, 所以反而和寒門出身的人走得較近, 天下能打下來, 也多虧了寒門出身的武將和文官拚殺、出力和出點子。
華高祖感念他們為華朝做出的貢獻,也看到了以門第論才能的危害和不足,便當朝明言華朝取仕不再以門第論出身,雖未明下政令,但幾乎世人皆知, 且祖宗遺訓裏有特意交代不得以門第出身論才能,主要重品性和實際才能。
並將前朝以門第出身為主,科舉為輔的取仕製度改為以科舉取仕為主、軍功為輔,本朝初期還有不少人仗著出身門第自認高人一等,到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鮮少聞之,因為在本朝就算寒門出身未來也有可能位極人臣,第一代漁北郡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鄙視鏈還是存在的,以前是高門第出身的歧視寒門出身的,隻要出身門第夠高就連皇帝的麵子說不給就不給,說不幹就不幹,到本朝「三公九卿製」改為「上省六部製」皇權得到加強,總算沒人敢再明目張膽的撂皇帝的麵子或者挑子。
石忞接過路關初呈上來的冊子翻開第一頁大概看了一樣,字寫的不錯,內容也很生動精簡,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愛卿一路辛勞,還不忘寫見聞錄,有心了。」。
「為陛下盡忠,臣死而無憾」錢隨佑擲地有聲起身行禮道,一路走來他們幾度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從未有一個人當逃兵、貪生怕死,因為早在離開之時他們就已經將生死拋之肚外。
石忞將冊子合放在書桌上,讚賞道:「大華有爾等大臣將士何愁未來不興乎」又轉頭對路關初道:「把錢太子少保帶來的東西呈上來,侍農禦承可到了?」
來見錢隨佑的路上石忞就派了宮侍去宣侍農禦承,無論他有沒有帶回新農作物物種,宣她過來也是有備無患,如果有,她就直接宣,沒有就之後再另外接見,詢問一二亦可。
路關初道:「是,陛下。侍農禦承應該已經快到了,臣這就去看看」,說完就要往下走,石忞卻又吩咐道:「順便傳令下去,朕今日要設宴為錢太子少保一行慶功,在都勛貴和二品以上官員必須參加,無故不得缺席。」。
「是,陛下,臣這就去辦」路關初領命離開,自內官最高品級抬為正四品後,她和原五品的內官都得到了晉升,邁入了四品大員行列,便不用再自稱微臣。
在華朝,官員品級雖然多,但大坎就三個,一是八進七,難度中等,隻要能力品性不差多熬熬,總會熬進七;二是五進四,難度高等,一般人可能終其一生就卡在正五品不得寸進;三是三進二,極其艱難,若無重大功勞和能力根本邁不過這個坎,大部分人都會止步於正三品,隻能望二興嘆。
每一個坎,隻要邁過去了,待遇和身份都會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進四和進二,別說在朝廷就是在地方那也是排位靠前的,而且還是實權在手。
看得見的待遇、權力就不說了,看不見的隱形福利那也是多多,遠非低階官員可比。
沒一會,路關初就回來了,不僅帶來了侍農禦承,也帶來了錢隨佑特意帶來的種子,在宮侍的動手下,沒一會袋子裏的小袋子都被一一拿了出來,打開放在搬來的長桌上。
待侍農禦承行禮畢,石忞也從高台上走了下來,目不轉睛的盯著長桌上的各種種子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渾然不覺已被大臣發現自己穿的是木屐,也沒看見他們的一臉驚訝。
在華朝,木屐雖然方便實用又舒服,夏天穿起尤為涼爽,但也隻是在私下穿,正式場合是絕不會穿木屐出席的,覺得有失體統。
兩人驚訝過後才想到含涼殿畢竟是陛下休閑娛樂之所,穿木屐視乎挺合理的,是他們太大驚小怪了,便不再看陛下光著的腳。
錢隨佑準備上前講解,卻被石忞阻攔,說要猜猜,便一個一個仔細看過去,居然大部分都不認識,一圈看下來竟然就認識稻穀、土豆和紅薯,雖然不知道稻穀是什麽情況,但土豆和紅薯她還是比較了解,澱粉量足又易種植,絕對是讓百姓能吃飽的好作物,當即高興道:「劉禦承來看看可有認識的?」。
丟臉,當然不能光她一個人丟臉,石忞毫不猶豫的把侍農禦承拉下了水,大家一起看一起猜,多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是」被點名的侍農觀禦承劉禾苗領命上前觀看, 一臉老神在在,仿佛胸有成竹,手到擒來, 直到一排排看過去後, 眉頭是越皺越緊。
劉禾苗五十出頭, 明明才中年卻像個小老太婆似的,聽說她出生的時候正好青苗豐茂,她父親大字不識一個便就地取材給她取了這麽個接地氣的名字,她家祖輩往上數,三代都是種田的,徹頭徹尾的寒門出身。
要是擱在重門第的前朝, 就算寒門學生中了進士也很難混到正四品, 更不要說劉禾苗這種隻有舉人功名在身, 又是從八品芝麻小官幹起的寒門學生,隻怕幹一輩子也難幹到正六品,幸運的能幹到縣令就不錯了,幸好她生活在不重門第本朝。
本朝華高祖雖出身士族, 但到她那代已經家道中落,更多的隻是背個名頭,實際上和寒門也沒啥區別, 所以反而和寒門出身的人走得較近, 天下能打下來, 也多虧了寒門出身的武將和文官拚殺、出力和出點子。
華高祖感念他們為華朝做出的貢獻,也看到了以門第論才能的危害和不足,便當朝明言華朝取仕不再以門第論出身,雖未明下政令,但幾乎世人皆知, 且祖宗遺訓裏有特意交代不得以門第出身論才能,主要重品性和實際才能。
並將前朝以門第出身為主,科舉為輔的取仕製度改為以科舉取仕為主、軍功為輔,本朝初期還有不少人仗著出身門第自認高人一等,到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鮮少聞之,因為在本朝就算寒門出身未來也有可能位極人臣,第一代漁北郡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鄙視鏈還是存在的,以前是高門第出身的歧視寒門出身的,隻要出身門第夠高就連皇帝的麵子說不給就不給,說不幹就不幹,到本朝「三公九卿製」改為「上省六部製」皇權得到加強,總算沒人敢再明目張膽的撂皇帝的麵子或者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