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發下去,稍加準備,多鐸在奴才們服侍下披上甲冑,正要出帳上馬之時,忽然聽見帳外馬蹄聲急促,隨即,一個滿是灰塵的白甲兵氣喘籲籲地奔了進來,雙手捧著信箋,單膝下跪:「十五爺,我家主子的信!」
多鐸一看是哥哥多爾袞麾下的親信白甲兵,心知一定是有緊急情況,於是急忙接過了撕開看。
原來,豪格在三河城圍住明太子的消息,昨天黃昏就已經傳到了多爾袞的耳中,此次建虜大軍入塞,多鐸領偏師,豪格為前鋒,黃太吉和多爾袞領中軍,不過因為身體的原因,黃太吉其實是落在最後麵的,真正領中軍的是多爾袞。
和多鐸的猶豫不同,多爾袞得到消息之後,立刻就作出了判斷,也料到弟弟多鐸一定會在三河城下停留,和豪格爭功,於是急忙寫了這一封密信,令親信白甲兵,不分日夜,星馳兼程送到多鐸麵前。
多爾袞的密信有兩個重點,第一,明太子在三河之事,十有八九是明太子的緩兵詭計,為的就是延續大清南下的速度,多鐸你切不可中計,而是要遵從黃太吉最初的命令,入塞之後,帶領大軍迅速南下,搶占運河渡口,不給明軍反應的時間和機會!
不過這並不表示不可以幫助豪格,多爾袞的意思,將步兵留給豪格就可以了,豪格攻不攻,怎麽攻,就和他們兄弟沒關係了。
第二,退一萬步講,即便豪格的情報是真的,明太子真在三河城中,最後豪格破城抓了明太子,但多鐸不爭功,堅決執行軍令、為大局著想的態度,也足以令他們兄弟立於不敗之地了。
最後,多爾袞在信中再一次叮囑弟弟,明太子狡詐,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大意。
看完哥哥的信,多鐸立刻意識到,自己自以為聰明,但細想之下,卻遠沒有哥哥深謀,不覺有點汗顏,急忙轉對身邊的白甲兵說道:「傳令,令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石廷柱和他麾下的兵馬,留在三河城,助正藍旗攻城,英俄爾岱和恩格圖的騎兵,原地待命,待我中軍精銳拔營完畢,再一起殺向明國京師!」
「嗻!」
多鐸命令一下,他率領的偏師大軍立刻就行動了起來,大約六千人的漢軍旗留了下來,剩下一萬多人的鑲白旗蒙古旗騎兵和包衣奴才們則是跨上戰馬,往明國京師方向殺去。
聽到多鐸忽然帶兵離去,豪格又怒又急,他不明白,昨天黃昏說的好好,今早怎麽忽然就變卦了?而且一句解釋也沒有。
「多鐸!你個言而無信的小人,我一定要將此事告知我皇阿瑪,你等著,終究有一天,我要你好看!」多鐸在帳中暴跳如雷,雖然多鐸留下了六千漢軍旗,但卻帶走了全部的鑲白旗和蒙古旗,圍城兵力,一下就從三萬人變成了一萬多,如果三河城防夠堅固,守軍夠頑強,他們肯定是攻不下來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豪格要放棄攻城的計劃,當何洛會抱拳問道,是否要按照原計劃攻城時,豪格踱了幾步,咬牙切齒地說道:「不能再等了,叫石廷柱那個狗奴才滾過來,想方設法,一定要在皇阿瑪大軍到來之前,拿下三河城!」
「嗻!」
……
京師。
得到多鐸大軍向京師殺來的消息後,朱慈烺沒有回京師,而是沿著官道直奔通州。
官道之上,逃難的百姓依然絡繹不絕,朱慈烺心有憂慮,雖然戒嚴令和撤退令已經發出去三天了,朝廷對各地官員也是強力督促,但從眼前的情況看,仍有很多百姓還沒有能逃到安全的地方,不止是因為扶老攜幼,更是因為交通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一旦建虜殺到,那可如何是好?
京師到通州的官道,就在通惠河邊不遠,其間,朱慈烺數次停下,查看通惠河的水情和守軍防禦情況。
感覺通惠河的水位好像是漲了不少,從前最淺處不到一人高,難以行船,現在已經有一人高了,這當然都是天津閘門關閉的功勞。唯一的遺憾,就是閘門關閉之後,河水幾乎不流動,沒有大江大河的湍急,不利於防守。
河岸邊,人頭攢動,精武營的士兵正和民夫們一起動手,構建胸牆,栽設鹿角,設置各種各樣防禦登陸的障礙工事,雖然運河水位上漲,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建虜兵馬難以涉水過河,但應有的警惕卻也是不能少的,因此必須在河岸邊設置障礙物,以防萬一。且每隔五百步,就有一處明軍營帳,駐有五十名的巡河明軍,同時有一座高高的瞭望樓,日夜不停,向運河對岸瞭望,但有敵情,立刻通報。
而每隔一千五百步,就有一處大營寨,駐軍五百,以為周圍的支援。
朱慈烺看了微微憂心:實地探訪之後,他發現,兵力不足的問題,好像比想像的更嚴重。
現在楊文嶽的保定兵,運河的漕兵,兩個戰兵營,加上精武營副將劉耀仁率領的四個千總隊,大明在運河西麵的兵馬一共有將近四萬人,運河三百餘裏,平均一裏一百來人,看起來不少,但其實卻遠遠不夠,尤其是通惠河,這裏的水位低,極容易被建虜攻擊……
當太子出現時,現場的官員和將領急忙迎接,朱慈烺簡單詢問,又親自到河岸邊,查看鹿角和各種障礙設施,勉勵眾人,然後才繼續前行。
快黃昏時,朱慈烺來到了八裏橋。
八裏橋的本名「永通橋」,因為它坐落在通惠河上,距通州八裏地左右,所以人們俗稱為「八裏橋」,歷史上,八裏橋最有名的就是在這裏爆發的八裏橋之戰,其時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向京師殺來,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扼守八裏橋,和英法聯軍展開血戰,七千蒙古馬隊冒著炮火,向英法聯軍發動猛衝,遭到據壕作戰的英法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榴霰彈的轟擊,最後幾乎是全軍覆沒。
多鐸一看是哥哥多爾袞麾下的親信白甲兵,心知一定是有緊急情況,於是急忙接過了撕開看。
原來,豪格在三河城圍住明太子的消息,昨天黃昏就已經傳到了多爾袞的耳中,此次建虜大軍入塞,多鐸領偏師,豪格為前鋒,黃太吉和多爾袞領中軍,不過因為身體的原因,黃太吉其實是落在最後麵的,真正領中軍的是多爾袞。
和多鐸的猶豫不同,多爾袞得到消息之後,立刻就作出了判斷,也料到弟弟多鐸一定會在三河城下停留,和豪格爭功,於是急忙寫了這一封密信,令親信白甲兵,不分日夜,星馳兼程送到多鐸麵前。
多爾袞的密信有兩個重點,第一,明太子在三河之事,十有八九是明太子的緩兵詭計,為的就是延續大清南下的速度,多鐸你切不可中計,而是要遵從黃太吉最初的命令,入塞之後,帶領大軍迅速南下,搶占運河渡口,不給明軍反應的時間和機會!
不過這並不表示不可以幫助豪格,多爾袞的意思,將步兵留給豪格就可以了,豪格攻不攻,怎麽攻,就和他們兄弟沒關係了。
第二,退一萬步講,即便豪格的情報是真的,明太子真在三河城中,最後豪格破城抓了明太子,但多鐸不爭功,堅決執行軍令、為大局著想的態度,也足以令他們兄弟立於不敗之地了。
最後,多爾袞在信中再一次叮囑弟弟,明太子狡詐,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大意。
看完哥哥的信,多鐸立刻意識到,自己自以為聰明,但細想之下,卻遠沒有哥哥深謀,不覺有點汗顏,急忙轉對身邊的白甲兵說道:「傳令,令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石廷柱和他麾下的兵馬,留在三河城,助正藍旗攻城,英俄爾岱和恩格圖的騎兵,原地待命,待我中軍精銳拔營完畢,再一起殺向明國京師!」
「嗻!」
多鐸命令一下,他率領的偏師大軍立刻就行動了起來,大約六千人的漢軍旗留了下來,剩下一萬多人的鑲白旗蒙古旗騎兵和包衣奴才們則是跨上戰馬,往明國京師方向殺去。
聽到多鐸忽然帶兵離去,豪格又怒又急,他不明白,昨天黃昏說的好好,今早怎麽忽然就變卦了?而且一句解釋也沒有。
「多鐸!你個言而無信的小人,我一定要將此事告知我皇阿瑪,你等著,終究有一天,我要你好看!」多鐸在帳中暴跳如雷,雖然多鐸留下了六千漢軍旗,但卻帶走了全部的鑲白旗和蒙古旗,圍城兵力,一下就從三萬人變成了一萬多,如果三河城防夠堅固,守軍夠頑強,他們肯定是攻不下來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豪格要放棄攻城的計劃,當何洛會抱拳問道,是否要按照原計劃攻城時,豪格踱了幾步,咬牙切齒地說道:「不能再等了,叫石廷柱那個狗奴才滾過來,想方設法,一定要在皇阿瑪大軍到來之前,拿下三河城!」
「嗻!」
……
京師。
得到多鐸大軍向京師殺來的消息後,朱慈烺沒有回京師,而是沿著官道直奔通州。
官道之上,逃難的百姓依然絡繹不絕,朱慈烺心有憂慮,雖然戒嚴令和撤退令已經發出去三天了,朝廷對各地官員也是強力督促,但從眼前的情況看,仍有很多百姓還沒有能逃到安全的地方,不止是因為扶老攜幼,更是因為交通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一旦建虜殺到,那可如何是好?
京師到通州的官道,就在通惠河邊不遠,其間,朱慈烺數次停下,查看通惠河的水情和守軍防禦情況。
感覺通惠河的水位好像是漲了不少,從前最淺處不到一人高,難以行船,現在已經有一人高了,這當然都是天津閘門關閉的功勞。唯一的遺憾,就是閘門關閉之後,河水幾乎不流動,沒有大江大河的湍急,不利於防守。
河岸邊,人頭攢動,精武營的士兵正和民夫們一起動手,構建胸牆,栽設鹿角,設置各種各樣防禦登陸的障礙工事,雖然運河水位上漲,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建虜兵馬難以涉水過河,但應有的警惕卻也是不能少的,因此必須在河岸邊設置障礙物,以防萬一。且每隔五百步,就有一處明軍營帳,駐有五十名的巡河明軍,同時有一座高高的瞭望樓,日夜不停,向運河對岸瞭望,但有敵情,立刻通報。
而每隔一千五百步,就有一處大營寨,駐軍五百,以為周圍的支援。
朱慈烺看了微微憂心:實地探訪之後,他發現,兵力不足的問題,好像比想像的更嚴重。
現在楊文嶽的保定兵,運河的漕兵,兩個戰兵營,加上精武營副將劉耀仁率領的四個千總隊,大明在運河西麵的兵馬一共有將近四萬人,運河三百餘裏,平均一裏一百來人,看起來不少,但其實卻遠遠不夠,尤其是通惠河,這裏的水位低,極容易被建虜攻擊……
當太子出現時,現場的官員和將領急忙迎接,朱慈烺簡單詢問,又親自到河岸邊,查看鹿角和各種障礙設施,勉勵眾人,然後才繼續前行。
快黃昏時,朱慈烺來到了八裏橋。
八裏橋的本名「永通橋」,因為它坐落在通惠河上,距通州八裏地左右,所以人們俗稱為「八裏橋」,歷史上,八裏橋最有名的就是在這裏爆發的八裏橋之戰,其時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向京師殺來,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扼守八裏橋,和英法聯軍展開血戰,七千蒙古馬隊冒著炮火,向英法聯軍發動猛衝,遭到據壕作戰的英法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榴霰彈的轟擊,最後幾乎是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