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隊不可謂不勇,但在犀利的火器麵前卻是毫無辦法。


    此戰乃是中國歷史上,精銳騎兵被步兵徹底擊敗的第一次,七千蒙古馬隊,生還者不過數百,而英法步兵的傷亡,卻隻有十二人,從那以後,滿清最為倚仗的八旗和蒙古騎兵,一蹶不振,在犀利的火槍麵前,難有作為,漢人綠林軍漸漸成了大清主力,太平天國後,湘軍崛起,更是將八旗和蒙古兵徹底擠出了歷史舞台,從那以後,清國得以繼續統治中國的倚仗,不再八旗本身和蒙古騎兵,而是拿著火槍的漢人綠林兵了。


    某種意義上講,八裏橋之戰是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八裏橋之戰,八旗和蒙古騎兵,不會那麽快的就退出歷史舞台。


    前世讀史,朱慈烺對八裏橋之戰的印象非常深刻,穿越之後,幾次前往通州,路過八裏橋之時,他都會駐足停留,冥想三百年之後的那場戰役,想著在這三百年之前,大明軍隊是否也可以學習並複製英法聯軍在八裏橋的戰術呢。


    現在建虜入塞,八裏橋是建虜從東麵殺向京師的必經之處,雖然過去幾次入塞,建虜都繞京師而過,南下劫掠,沒有直接通過八裏橋,京師沒有危險,但這一次不同了,在運河水漲,大明沿著運河嚴密防守,難以渡河的情況下,建虜大軍說不動就會殺向京師,而八裏橋就將是他們攻擊的重點。


    為了八裏橋、通州和整個通惠河的安全,朱慈烺將楊軒的戰兵營布置在了這裏。


    朱慈烺到八裏橋時,遠遠就看見矗立在橋頭這邊的那一座棱堡和堡牆上飄揚的大明軍旗,比起三河城邊和通州城前的大棱堡,八裏橋前的棱堡,屬於小型,隻能駐兵五百,但因為石橋橋麵狹窄,通過不便,擋在石橋之前,前有壕溝,上下兩層,配有大量火炮,所有炮口都瞄著橋麵的棱堡對石橋有著絕對的統治力,建虜若想通過,非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不可。


    而在棱堡周圍,以棱堡為核心,明軍挖掘壕溝,又建立了一圈外圍防線,不置火炮,隻置鳥銃兵和手雷,以免火炮落入敵人之手,但使壕溝堅守不住,立刻就可以退入棱堡之中。


    對棱堡戰術,朱慈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雖然這一世還沒有經過實戰,但歷史卻已經證明了棱堡的效用,今年為了應對建虜入塞,大明朝耗費重金,在京畿第二道防線,一共修建了大小棱堡一十六座,小部分扼守河麵,大部分修建在城池防守的要點,而駐守這些棱堡的都是火器精良的精武營,朱慈烺相信,他們一定能讓建虜付出代價。


    最初,有朝臣提出,如果建虜入塞,可以炸毀運河上難以拆除的四座石橋,但朱慈烺否定了,一來這個時代炸藥威力有限,石橋都是由石條砌成,每座石橋的修建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絕不是現在的炸藥能炸毀的;第二,人類都有僥倖心理,留下石橋,也等於是給建虜留下了一條去路,麵對難於逾越的河水,建虜一定會嚐試走石橋,而窄窄的石橋,將成為他們的墳場。


    第690章 通州防衛


    八裏橋前,朱慈烺登上棱堡,俯視河麵。


    夕陽之下,運河波光粼粼,一座優美的拱形石橋橫跨河麵,貫通東西,整個橋為花崗岩石所砌造,橋長50米,寬16米左右,橋墩呈船形,望柱上雕有精美的石獅,橋中間是一個大跨度的橋拱,高達8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型的橋拱,約3米,這種中間高,兩側低的特殊構造是專為漕運所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航行,將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裏橋不落桅」之說。


    好優美的一座橋。


    朱慈烺暗暗贊。


    據他所知,八裏橋景色最美其實是月夜,扶欄觀水,細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盤,或如銀鉤。有客航貨舟通過,槳碎玉盤,水折銀鉤,甚為壯觀。就這是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


    此時橋麵上有百姓在通過,拖家帶口,推著小車,扶老攜幼,呼喚之聲不絕,有官軍維持秩序,遠處還有官軍的探騎在奔馳,而在石橋後、棱堡前的壕溝上,鋪設有木板,使百姓通行不受影響,一旦建虜殺到,撤去木板,立刻就可以轉換為戰場工事。


    鎮守此處棱堡的把總叫段斌,他小心翼翼的向太子殿下介紹棱堡的防衛。


    棱堡上下兩層,棱形向前,大小槍眼兩百處,除了弗朗機炮,還有安放了不少的虎蹲炮,虎蹲炮射程近,威力小,不適於野戰和攻城,但就河岸防守來說,卻是一個相當的利器,因此朱慈烺早早就令人將庫房裏的虎蹲炮全部拿了出來,挑選堪用的,沿河布置,尤其是幾個棱堡,更是重點配置的對象。


    所有虎蹲炮的炮口,都預先瞄準了橋麵,但使建虜大軍通行,必然轟他們一個血肉橫飛。


    朱慈烺靜靜聽,心思卻想的很遠,不止是眼前的八裏橋,也不是通惠河,而是整個三百裏長的京畿運河……


    「參見殿下!」腳步急促,有人急匆匆登上棱堡,全身披甲,頂著京營特有的圓盔,身強體健,麵色黝黑,身後的親衛為他背著一桿精鐵的鳥銃,正是戰兵營主官、喜歡玩銃的楊軒。


    楊軒原本在通州,聽聞太子殿下在八裏橋出現,他急急前來拜見。


    朱慈烺微微一笑,從楊軒微微發紅的眼睛他就知道,楊軒最少兩三天沒有休息好了,原本的命令是令他駐防密雲,但行軍到半途,忽然接到明令,又急急轉回通惠河,楊軒的疲憊是自然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五年(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韭菜東南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韭菜東南生並收藏崇禎十五年(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