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是沒有問題的,關健是掌握海潮的漲落規律,選擇合適的登陸點,另外是進軍、撤退路線的選擇,在保證快速的情況下,如何發揮海軍艦艇上的大炮,對岸上實施火力支援,是一件非常有講究非常有戰術的事情……而這,是鄭森和施琅這兩個水軍天才所要苦思和費心的事情。
在秦皇島待了三日,九月十五,安排完秦皇島的事務,留吳甡督促之後,皇太子朱慈烺離開秦皇島,返回京師——其實朱慈烺很想在秦皇島再多留兩日,每日在軍人們在一起,看大明精銳的風采,和吳三桂鄭森他們探討渡海之後的戰術,不必煩惱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但他是皇太子,國家的儲君,不能長時間待在秦皇島,京師北京才是他久駐地,最重要的是,建虜入塞在即,渡海攻擊隻是整個計劃的一環,如何應對建虜的入塞,還需要回京師謀劃和指揮。
十六日,朱慈烺宿在撫寧。
晚間,接到了張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密報,梁以樟說,他已經和林格爾部首領寶利德達成了協議,寶利德願意向大明通風報信,以換取他兒子的安全和大明對林格爾部的物資網開一麵,而寶利德匯報的第一個情報,就是建虜已經命令蒙古各部最遲不得晚於十月初十,在草原集合,據此推斷,建虜入塞的時間會在十月末,十一月初……
除了報告太子,梁以樟同時也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兵部。
梁以樟帶來的消息和高文采從建虜瀋陽傳回的消息,基本一致,建虜今冬入塞時間在十月末十一初,兩廂一印證,這個情報好像更加準確了,但朱慈烺卻依然不敢大意。
「董朝甫呢?這兩天有他的塘報沒有?」
朱慈烺問。
於海搖頭。
去年戰事結束之後,朱慈烺將董朝甫的夜不收放在了喜峰口,喜峰口是建虜第一次入塞的突破點,位在薊州之東,城外就是寬城,再走就是喀喇沁草原。如果說,建虜入塞有一個非經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喀喇沁草原,朱慈烺將董朝甫布置在喜峰口,就是想要通過他和他教導的兩百個夜不收,最早最快的察覺到建虜入塞的動靜。
……
喜峰口。
大風揚起,漸迷人眼。
喜峰口守將朱高正走出自己的「官署」,其實也就是一個單獨的小院,自從崇禎二年,建虜大軍從喜峰口突破,釀成己巳之變,大明風雲變色之後,喜峰口瞬間就成了一個大明君臣矚目的焦點,建虜退去之後,朝廷花費大量銀子,重新修繕加固了喜峰口,一度,喜峰口成了薊東十三關最堅固的一處,不過此後建虜再沒有光顧喜峰口,因為明軍對喜峰口防守甚嚴,再不是可以輕易攻下了,當然了,也因為蒙古西遷,接著建虜完全降服蒙古,有了更多更好的突破點,道路難行的喜峰口自然就不會再是建虜入塞的首選了。
去年,建虜入塞,皇太子提前下令,將薊州之東的守軍和百姓全部撤離,喜峰口自然也就在撤退的範圍內,駐守這裏的朱參將在十月份撤退,今年二月回到喜峰口之時,發現喜峰口一切未變,房舍安然,隻是覆蓋了一層厚厚地塵土,心中不由得感嘆,還是太子殿下申明遠見,早早令他們撤離,如果他們死守在喜峰口,一定早已經被建虜的大軍淹沒,這會肯定都變成白骨了。
回到喜峰口,朱參將不敢怠慢,整頓兵馬,加強守禦,而和他一起到喜峰口的,還有另外一支人馬,領兵的是一位鬚髮斑白,但依然虎虎生風的老將,雖然是第一次見,但朱參將卻是早就聽聞過這位老將的名字,更因為這位老將現在不屬於「薊州鎮」,而是屬於京營,是皇太子殿下特派到喜峰口的,因此他就更是不敢怠慢了。
不過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因為這個老將實在是不好相處,不但寡言少語,而且不近人情,有兩次他給送禮物,居然被隔牆扔了出來,令他大失顏麵。有一次他聽手下人匯報,說董參將坐在城頭哭呢,他本是不信,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董參將也是小有名氣,又這麽大的歲數,怎麽可能不顧臉麵,在城上哭呢,他登上城頭一看,還真是如此,從他以後,他對董參將就敬而遠之,因為他實在是搞不懂董參將的心思。
不過他對董參將麾下的兩百「夜不收」,卻是相當佩服的。
兩百夜不收,分成十組,五組休息,另外五組日夜不停在喜峰口外麵的草原上遊蕩,一個月一輪換,每次歸來,都能有所收穫,馬屁股上經常會掛著蒙古人的腦袋,當然了,他們本身傷亡也是不小的,有一次,五隊一共一百人出去,最後回來的隻有五十幾個,董參將負手站在台階上,不言不語,但眼角的淚水卻是滂沱……
雖有陣亡,但卻也有不停的補充,董參將麾下,始終保持兩百人。
大明夜不收的餉銀,本來就極高,一人差不多是普通士兵的四到五倍,但據說董參將麾下的這兩百人的餉銀更多,一人幾乎是普通士兵的十倍,而且從不拖欠,吃穿住用,都是最好的,由京營直供——論起來,比他這個參將的待遇還好呢。
第669章 喜峰口
董朝甫麾下夜不收的待遇極高,不過朱參將並不眼紅——夜不收本就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亡命買賣,在其他地方做夜不收,說不得還能偷懶、冒功,但在董參將這裏卻是絲毫不可能,不說董參將時時會親自領兵出關,隻說每次夜不收歸來之後,董朝甫親自詢問,一一復盤檢討的認真勁,就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在秦皇島待了三日,九月十五,安排完秦皇島的事務,留吳甡督促之後,皇太子朱慈烺離開秦皇島,返回京師——其實朱慈烺很想在秦皇島再多留兩日,每日在軍人們在一起,看大明精銳的風采,和吳三桂鄭森他們探討渡海之後的戰術,不必煩惱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但他是皇太子,國家的儲君,不能長時間待在秦皇島,京師北京才是他久駐地,最重要的是,建虜入塞在即,渡海攻擊隻是整個計劃的一環,如何應對建虜的入塞,還需要回京師謀劃和指揮。
十六日,朱慈烺宿在撫寧。
晚間,接到了張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密報,梁以樟說,他已經和林格爾部首領寶利德達成了協議,寶利德願意向大明通風報信,以換取他兒子的安全和大明對林格爾部的物資網開一麵,而寶利德匯報的第一個情報,就是建虜已經命令蒙古各部最遲不得晚於十月初十,在草原集合,據此推斷,建虜入塞的時間會在十月末,十一月初……
除了報告太子,梁以樟同時也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兵部。
梁以樟帶來的消息和高文采從建虜瀋陽傳回的消息,基本一致,建虜今冬入塞時間在十月末十一初,兩廂一印證,這個情報好像更加準確了,但朱慈烺卻依然不敢大意。
「董朝甫呢?這兩天有他的塘報沒有?」
朱慈烺問。
於海搖頭。
去年戰事結束之後,朱慈烺將董朝甫的夜不收放在了喜峰口,喜峰口是建虜第一次入塞的突破點,位在薊州之東,城外就是寬城,再走就是喀喇沁草原。如果說,建虜入塞有一個非經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喀喇沁草原,朱慈烺將董朝甫布置在喜峰口,就是想要通過他和他教導的兩百個夜不收,最早最快的察覺到建虜入塞的動靜。
……
喜峰口。
大風揚起,漸迷人眼。
喜峰口守將朱高正走出自己的「官署」,其實也就是一個單獨的小院,自從崇禎二年,建虜大軍從喜峰口突破,釀成己巳之變,大明風雲變色之後,喜峰口瞬間就成了一個大明君臣矚目的焦點,建虜退去之後,朝廷花費大量銀子,重新修繕加固了喜峰口,一度,喜峰口成了薊東十三關最堅固的一處,不過此後建虜再沒有光顧喜峰口,因為明軍對喜峰口防守甚嚴,再不是可以輕易攻下了,當然了,也因為蒙古西遷,接著建虜完全降服蒙古,有了更多更好的突破點,道路難行的喜峰口自然就不會再是建虜入塞的首選了。
去年,建虜入塞,皇太子提前下令,將薊州之東的守軍和百姓全部撤離,喜峰口自然也就在撤退的範圍內,駐守這裏的朱參將在十月份撤退,今年二月回到喜峰口之時,發現喜峰口一切未變,房舍安然,隻是覆蓋了一層厚厚地塵土,心中不由得感嘆,還是太子殿下申明遠見,早早令他們撤離,如果他們死守在喜峰口,一定早已經被建虜的大軍淹沒,這會肯定都變成白骨了。
回到喜峰口,朱參將不敢怠慢,整頓兵馬,加強守禦,而和他一起到喜峰口的,還有另外一支人馬,領兵的是一位鬚髮斑白,但依然虎虎生風的老將,雖然是第一次見,但朱參將卻是早就聽聞過這位老將的名字,更因為這位老將現在不屬於「薊州鎮」,而是屬於京營,是皇太子殿下特派到喜峰口的,因此他就更是不敢怠慢了。
不過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因為這個老將實在是不好相處,不但寡言少語,而且不近人情,有兩次他給送禮物,居然被隔牆扔了出來,令他大失顏麵。有一次他聽手下人匯報,說董參將坐在城頭哭呢,他本是不信,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董參將也是小有名氣,又這麽大的歲數,怎麽可能不顧臉麵,在城上哭呢,他登上城頭一看,還真是如此,從他以後,他對董參將就敬而遠之,因為他實在是搞不懂董參將的心思。
不過他對董參將麾下的兩百「夜不收」,卻是相當佩服的。
兩百夜不收,分成十組,五組休息,另外五組日夜不停在喜峰口外麵的草原上遊蕩,一個月一輪換,每次歸來,都能有所收穫,馬屁股上經常會掛著蒙古人的腦袋,當然了,他們本身傷亡也是不小的,有一次,五隊一共一百人出去,最後回來的隻有五十幾個,董參將負手站在台階上,不言不語,但眼角的淚水卻是滂沱……
雖有陣亡,但卻也有不停的補充,董參將麾下,始終保持兩百人。
大明夜不收的餉銀,本來就極高,一人差不多是普通士兵的四到五倍,但據說董參將麾下的這兩百人的餉銀更多,一人幾乎是普通士兵的十倍,而且從不拖欠,吃穿住用,都是最好的,由京營直供——論起來,比他這個參將的待遇還好呢。
第669章 喜峰口
董朝甫麾下夜不收的待遇極高,不過朱參將並不眼紅——夜不收本就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亡命買賣,在其他地方做夜不收,說不得還能偷懶、冒功,但在董參將這裏卻是絲毫不可能,不說董參將時時會親自領兵出關,隻說每次夜不收歸來之後,董朝甫親自詢問,一一復盤檢討的認真勁,就是其他地方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