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張縉彥,還有其他禦史遭到了攻擊,張忻一一說明,並要求各地嚴查嚴懲。
而江南士紳沒有束手待斃,他們對禦史言官查封財產之事,非常不滿,認為禦史們查封財產是「妄刑」的彈劾奏疏雪片般的飛入京師。
張忻今日要說的就是此事。他認為,禦史言官銜「聖命」出京追賦,查封財產,於法有據,不是妄刑。
張忻說完就退了回去。
朝堂靜下來。
雖然崇禎帝一句話沒有說,臉色也平靜,但眾臣卻能感覺到他的沖天怒氣。不過崇禎帝終究是忍住了,環視群臣,淡淡道:「馬嘉植不徇個人私情,不懼流言,忠體為國,收回八成逮賦,朕心甚慰,著賞銀五十兩,擢為都給事中。」
「謝陛下。」
馬嘉植沒有驚喜,反倒是有些惶恐,跪下來,對著崇禎帝深深叩拜。
等馬嘉植退下,周延儒輕輕咳嗽了一聲,再次出列,向禦座上的崇禎帝拱手行禮:「陛下,臣以為,馬嘉植該獎,那些怠忽職守,隻收到兩三成的禦史給事中也應該予以重罰。」
崇禎帝不說話。
言官們相互一望,目光裏都是不滿。
周延儒隻當沒看見,轉頭看向吏部尚書:「吏部什麽意見,說說吧。」
吏部尚書,白髮蒼蒼的鄭三俊站了出來,捧著笏板向崇禎帝稟報懲處的方案。出京的禦史言官,追逮不到五成者,罰俸三月,不到三月者,罰俸半年。追到五成以上者,賞銀二十兩,七成以上者,賞銀四十兩。
聽到懲罰並不重,言官都又默默了——所有人都知道,鄭三俊雖然不是周延儒的黨羽,但卻是周延儒的同盟,鄭三俊這麽說,應該事先經過了周延儒的同意,既然周延儒並沒有打算重罰,他們也就沒有什麽好怨恨的。
朱慈烺聽的眉頭一皺,這明明就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嘛,出京一年,毫無成績,隻罰這麽一點俸祿,怕是不夠他們收受賄賂的零頭。
目光看向禦座上的崇禎帝,發現父皇麵無表情,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到周延儒的縱放之意。
「都察院怎麽看?」周延儒又看向左都禦史李邦華。
就官員的懲罰,吏部獨自做不了主的,還需要都察院的參與。
左都禦史李邦華出列。
相比於吏部,都察院的處罰就嚴厲多了,不但要追查禦史言官們是否和地方勾結,縱放逮賦者,而且明定追逮不夠三成者,應該在京察時定為丙等——聽到此,那些不合格的禦史言官都是臉色大變。大明考核官員,外官三年一考,謂之「大計」,京官每六年一次,謂之「京察」,一旦被定為第三級的丙等不合格,就要被革職。
而一旦在京察中被革職,官員尤其是六七品的禦史言官,幾乎很難再有出仕的機會,等於是再也不能當官了,所以這個處罰不可謂不嚴厲。
不過京察的權力主要在吏部,都察院並不能決定,即便如此,也讓那些沒有合格的禦史言官們聽得心驚肉跳。
李邦華說完,退了回去。
朱慈烺淡淡看著李邦華,心說禦史屬於都察院,李邦華身為左都禦史,乃是言官之首,但他卻不袒護屬下,如此風骨,令他敬仰,殿中群臣可以託付重任的,也就隻有李邦華了。
朝臣都看向周延儒。
現在,戶部吏部,都察院都說了自家的意見,該內閣做總結了。
周延儒清清嗓子,向崇禎帝深深一鞠,開始說內閣的意思。
比起吏部和都察院,內閣的處置比較適中,除了斥責和罰俸之外,所有不夠五成的禦史言官,明年要繼續出京,仍往原地區追逮賦,追不到八成,不得回京;而五成之上的則是要抽籤交換地區,任務也是八成。總之一句話,明年禦史言官大部分還是要出京,而且最少又是一年。
言官微微騷動。
朱慈烺心中卻是明白,作為首輔的周延儒其實也不希望言官在朝中礙手礙腳,原因也簡單,在大明朝,能令首輔低頭的,除了皇帝之外,就隻有言官了,連張居正那樣的牛人,在被言官彈劾之後,也不得不暫停職務,向皇帝上疏請罪,至於那些被言官彈劾,立刻就上疏辭職的首輔,更是數不勝數。
就製衡相權來說,言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就現在亟需平穩的亂局來說,言官就顯得有點礙事了,如果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儲君,朱慈烺絕不會希望首輔將禦史言官們遣出京師,那樣一來,相權有不受監督的危險,不過朱慈烺本身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儲君,如果言官們留在京師,第一個要監督的恐怕不是首輔,而是他這個儲君。
也因此,雖然明白周延儒的機心,但朱慈烺並不點破。
「準。」禦座上的崇禎帝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登時明白,對言官的處置,周延儒和父皇肯定已經是商量過了,所以父皇才會毫不猶豫的準許。
朱慈烺和周延儒都不希望言官礙事,崇禎帝好像也有這種意思。明朝的首輔和唐宋的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崇禎帝並不擔心周延儒的相權不受控製,別的不說,隻要崇禎帝願意,一個口諭就可以令錦衣衛拿下周延儒,而周延儒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
最重要的是,言官們出京一年,隻收到三五成的逮賦,這實在是讓崇禎帝憤怒,他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如果令言官們舒舒服服,來年繼續留在京師,那以後再令官員出京,官員們還會盡心嗎?
而江南士紳沒有束手待斃,他們對禦史言官查封財產之事,非常不滿,認為禦史們查封財產是「妄刑」的彈劾奏疏雪片般的飛入京師。
張忻今日要說的就是此事。他認為,禦史言官銜「聖命」出京追賦,查封財產,於法有據,不是妄刑。
張忻說完就退了回去。
朝堂靜下來。
雖然崇禎帝一句話沒有說,臉色也平靜,但眾臣卻能感覺到他的沖天怒氣。不過崇禎帝終究是忍住了,環視群臣,淡淡道:「馬嘉植不徇個人私情,不懼流言,忠體為國,收回八成逮賦,朕心甚慰,著賞銀五十兩,擢為都給事中。」
「謝陛下。」
馬嘉植沒有驚喜,反倒是有些惶恐,跪下來,對著崇禎帝深深叩拜。
等馬嘉植退下,周延儒輕輕咳嗽了一聲,再次出列,向禦座上的崇禎帝拱手行禮:「陛下,臣以為,馬嘉植該獎,那些怠忽職守,隻收到兩三成的禦史給事中也應該予以重罰。」
崇禎帝不說話。
言官們相互一望,目光裏都是不滿。
周延儒隻當沒看見,轉頭看向吏部尚書:「吏部什麽意見,說說吧。」
吏部尚書,白髮蒼蒼的鄭三俊站了出來,捧著笏板向崇禎帝稟報懲處的方案。出京的禦史言官,追逮不到五成者,罰俸三月,不到三月者,罰俸半年。追到五成以上者,賞銀二十兩,七成以上者,賞銀四十兩。
聽到懲罰並不重,言官都又默默了——所有人都知道,鄭三俊雖然不是周延儒的黨羽,但卻是周延儒的同盟,鄭三俊這麽說,應該事先經過了周延儒的同意,既然周延儒並沒有打算重罰,他們也就沒有什麽好怨恨的。
朱慈烺聽的眉頭一皺,這明明就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嘛,出京一年,毫無成績,隻罰這麽一點俸祿,怕是不夠他們收受賄賂的零頭。
目光看向禦座上的崇禎帝,發現父皇麵無表情,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到周延儒的縱放之意。
「都察院怎麽看?」周延儒又看向左都禦史李邦華。
就官員的懲罰,吏部獨自做不了主的,還需要都察院的參與。
左都禦史李邦華出列。
相比於吏部,都察院的處罰就嚴厲多了,不但要追查禦史言官們是否和地方勾結,縱放逮賦者,而且明定追逮不夠三成者,應該在京察時定為丙等——聽到此,那些不合格的禦史言官都是臉色大變。大明考核官員,外官三年一考,謂之「大計」,京官每六年一次,謂之「京察」,一旦被定為第三級的丙等不合格,就要被革職。
而一旦在京察中被革職,官員尤其是六七品的禦史言官,幾乎很難再有出仕的機會,等於是再也不能當官了,所以這個處罰不可謂不嚴厲。
不過京察的權力主要在吏部,都察院並不能決定,即便如此,也讓那些沒有合格的禦史言官們聽得心驚肉跳。
李邦華說完,退了回去。
朱慈烺淡淡看著李邦華,心說禦史屬於都察院,李邦華身為左都禦史,乃是言官之首,但他卻不袒護屬下,如此風骨,令他敬仰,殿中群臣可以託付重任的,也就隻有李邦華了。
朝臣都看向周延儒。
現在,戶部吏部,都察院都說了自家的意見,該內閣做總結了。
周延儒清清嗓子,向崇禎帝深深一鞠,開始說內閣的意思。
比起吏部和都察院,內閣的處置比較適中,除了斥責和罰俸之外,所有不夠五成的禦史言官,明年要繼續出京,仍往原地區追逮賦,追不到八成,不得回京;而五成之上的則是要抽籤交換地區,任務也是八成。總之一句話,明年禦史言官大部分還是要出京,而且最少又是一年。
言官微微騷動。
朱慈烺心中卻是明白,作為首輔的周延儒其實也不希望言官在朝中礙手礙腳,原因也簡單,在大明朝,能令首輔低頭的,除了皇帝之外,就隻有言官了,連張居正那樣的牛人,在被言官彈劾之後,也不得不暫停職務,向皇帝上疏請罪,至於那些被言官彈劾,立刻就上疏辭職的首輔,更是數不勝數。
就製衡相權來說,言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就現在亟需平穩的亂局來說,言官就顯得有點礙事了,如果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儲君,朱慈烺絕不會希望首輔將禦史言官們遣出京師,那樣一來,相權有不受監督的危險,不過朱慈烺本身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儲君,如果言官們留在京師,第一個要監督的恐怕不是首輔,而是他這個儲君。
也因此,雖然明白周延儒的機心,但朱慈烺並不點破。
「準。」禦座上的崇禎帝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登時明白,對言官的處置,周延儒和父皇肯定已經是商量過了,所以父皇才會毫不猶豫的準許。
朱慈烺和周延儒都不希望言官礙事,崇禎帝好像也有這種意思。明朝的首輔和唐宋的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崇禎帝並不擔心周延儒的相權不受控製,別的不說,隻要崇禎帝願意,一個口諭就可以令錦衣衛拿下周延儒,而周延儒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
最重要的是,言官們出京一年,隻收到三五成的逮賦,這實在是讓崇禎帝憤怒,他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如果令言官們舒舒服服,來年繼續留在京師,那以後再令官員出京,官員們還會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