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字崑山。
左良玉紅臉長髯,頗有點關雲長的意思,雙手抱拳,恭敬回答:「但聽督師命令。」
意思是對進攻陳州沒有意見。願意聽從督師您的調遣。
丁啟睿給了他麵子,他當然要投桃報李。何況還當著東宮典璽的麵?
丁啟睿這才笑了:「諸將聽令!」
一番調派,左良玉麾下的精銳騎兵為前鋒,左良玉本部為左翼(汝寧向陳州進軍的路線在開封右下方,左翼更靠近開封,更容易和流賊接戰,右翼比較安全),方國安和楊德政的南方兵為右翼,丁啟睿自領標營加上楊文嶽虎大威的保定兵、薑名武的一千通州兵為中軍,明日一早出征。
至於汝寧,則由原守軍和孔貞會的四川兵、一部分的南京兵一同固守,
陳州距離汝寧三百裏,大軍一日行軍六十裏,五天可達。「諸將,陳州是我大軍的第一戰,望諸將奮勇向前,切不可辜負了太子殿下對我等的厚望啊!」最後,丁啟睿鼓勵道。
眾將抱拳,轟然應道:「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軍議結束,眾將領了命令,急急去準備。
田守信留下丁啟睿和楊文嶽,詢問軍需糧草的籌備情況。
開封是大戰,朝廷無比重視,為了供給十八萬大軍的糧草,戶部尚書傅宗訓親自督辦糧草,動用數十萬的民夫,從南京,九江,襄陽,新野等地調集糧草,再經由水道和旱路,源源不斷的送往汝寧,到今日,汝寧城中已經堆積了二十多萬石的糧食。
一石米大約120斤,夠一個人吃兩個月,十萬兵馬兩個月需要十萬石。汝寧十八萬大軍,算上軍馬民夫的消耗,二十多萬石的糧食看起來很多,但也僅僅隻夠大軍兩個月的消耗。
兩個月的糧草多嗎?一點都不多,當初為了救援錦州,朝廷可是為洪承疇籌集了足夠一年支用的糧草。而鬆錦之戰透支了大明各地糧倉的潛力,麵對開封之戰,各地實在是抽調不出更多的糧草了。
當然了,糧草還在源源不斷的運來,不過該來的都已經來了,後續的數量已經很有限了。
「兩月軍糧有點少,下官以為,大軍攜帶三個月的軍糧前往開封最是穩妥。」丁啟睿道。
田守信不動聲色的端起茶碗,淡淡道:「督師的意思咱家明白,去準備吧,咱家就不送了。」
「是。」
丁啟睿和楊文嶽躬身告辭。
「楊製台留步。」田守信道。
製台,總督的尊稱。楊文嶽現在的官職是保定總督。明製,總督比督師低一截,因此中原戰事以督師河南、山東、湖北軍務的丁啟睿為首。
楊文嶽愣了一下,拱手:「是。」
丁啟睿心有疑惑,不明白田守信為什麽留下楊文嶽?但卻不敢多問,躬身告辭。
丁啟睿走後,田守信令人換了新茶,和楊文嶽麵對麵詳談。
楊文嶽驚疑更多。
作為一名東林黨人,楊文嶽對內宮之人並沒有什麽好感,甚至是帶著一絲厭惡,當年魏忠賢倒台之時,他欣喜若狂,在街頭作詩,為人所傳唱。這幾年他帶著保定兵在中原剿匪,對軍中的「監軍太監」不得不虛與委蛇,但內心裏,他對太監是相當不耐的,也因為如此,他對太子殿下不派文官,卻派一個太監到汝寧發布軍令的方式,頗有些不以為然。即使田守信和佟定方在魚台縣立了大功,他也不覺得這中間有太監的功勞,多半是遼東小將佟定方的大功,東宮典璽田守信不過是順道「沾光」罷了。
因此,當田守信鄭重禮遇,做出促膝詳談的樣子時,他驚疑不已,不明白田守信什麽意思?
「製台勿要驚疑,咱家留下製台,乃是有一件要緊之事,非製台去做不可。」田守信臉色凝肅。
壓下心中的驚疑,楊文嶽拱手:「公公但請吩咐。」
田守信淡淡笑:「製台,軍中糧草不足,兩月軍糧怕是難以應對開封戰事,但開封危急,不容我等留在汝寧繼續籌集糧草了,身為保定總督,國之柱石,製台您可有什麽良策嗎?」
「這……」
楊文嶽臉色一紅。
糧餉是大明朝所有官員的短板,無論是誰,提到糧餉都是一臉苦笑,連楊嗣昌洪承疇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楊文嶽就更是不行了。不過他聽出了田守信話中的意思,於是拱手:「但請公公指點。」
「咱家倒是有一個辦法,但就是不知道製台大人有沒有膽量去嚐試?」田守信緊緊盯著楊文嶽。
楊文嶽雖然是文人,但膽氣極壯,田守信略顯小看的表情令他熱血騰的一下就湧上了腦門,臉色通紅的道:「公公盡管說,隻要能為大軍籌集到軍糧,就算是刀山火海我楊文嶽也願意去走一遭!」
田守信撫掌贊道:「製台大人果然是一個豪傑!」壓低聲音道:「敢問製台,汝寧最有錢最有糧的人是誰?」
楊文嶽臉色微微一變,還用問嗎?當然是分封在汝寧的崇王朱由樻!
找崇王借糧,甚至是助餉,楊文嶽不是沒有想過,但崇王每次都是哭窮,他作為總督,也不好逼迫,因此很早就打消了向崇王借糧的心思。
田守信從袖中拿出幾封硬皮書信,鄭重其事的推到楊文嶽麵前。
奏摺?
楊文嶽大吃一驚,奏摺這東西可不是隨便流傳的,田守信手中怎麽會有本應該在朝廷通政使司的奏摺?
左良玉紅臉長髯,頗有點關雲長的意思,雙手抱拳,恭敬回答:「但聽督師命令。」
意思是對進攻陳州沒有意見。願意聽從督師您的調遣。
丁啟睿給了他麵子,他當然要投桃報李。何況還當著東宮典璽的麵?
丁啟睿這才笑了:「諸將聽令!」
一番調派,左良玉麾下的精銳騎兵為前鋒,左良玉本部為左翼(汝寧向陳州進軍的路線在開封右下方,左翼更靠近開封,更容易和流賊接戰,右翼比較安全),方國安和楊德政的南方兵為右翼,丁啟睿自領標營加上楊文嶽虎大威的保定兵、薑名武的一千通州兵為中軍,明日一早出征。
至於汝寧,則由原守軍和孔貞會的四川兵、一部分的南京兵一同固守,
陳州距離汝寧三百裏,大軍一日行軍六十裏,五天可達。「諸將,陳州是我大軍的第一戰,望諸將奮勇向前,切不可辜負了太子殿下對我等的厚望啊!」最後,丁啟睿鼓勵道。
眾將抱拳,轟然應道:「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軍議結束,眾將領了命令,急急去準備。
田守信留下丁啟睿和楊文嶽,詢問軍需糧草的籌備情況。
開封是大戰,朝廷無比重視,為了供給十八萬大軍的糧草,戶部尚書傅宗訓親自督辦糧草,動用數十萬的民夫,從南京,九江,襄陽,新野等地調集糧草,再經由水道和旱路,源源不斷的送往汝寧,到今日,汝寧城中已經堆積了二十多萬石的糧食。
一石米大約120斤,夠一個人吃兩個月,十萬兵馬兩個月需要十萬石。汝寧十八萬大軍,算上軍馬民夫的消耗,二十多萬石的糧食看起來很多,但也僅僅隻夠大軍兩個月的消耗。
兩個月的糧草多嗎?一點都不多,當初為了救援錦州,朝廷可是為洪承疇籌集了足夠一年支用的糧草。而鬆錦之戰透支了大明各地糧倉的潛力,麵對開封之戰,各地實在是抽調不出更多的糧草了。
當然了,糧草還在源源不斷的運來,不過該來的都已經來了,後續的數量已經很有限了。
「兩月軍糧有點少,下官以為,大軍攜帶三個月的軍糧前往開封最是穩妥。」丁啟睿道。
田守信不動聲色的端起茶碗,淡淡道:「督師的意思咱家明白,去準備吧,咱家就不送了。」
「是。」
丁啟睿和楊文嶽躬身告辭。
「楊製台留步。」田守信道。
製台,總督的尊稱。楊文嶽現在的官職是保定總督。明製,總督比督師低一截,因此中原戰事以督師河南、山東、湖北軍務的丁啟睿為首。
楊文嶽愣了一下,拱手:「是。」
丁啟睿心有疑惑,不明白田守信為什麽留下楊文嶽?但卻不敢多問,躬身告辭。
丁啟睿走後,田守信令人換了新茶,和楊文嶽麵對麵詳談。
楊文嶽驚疑更多。
作為一名東林黨人,楊文嶽對內宮之人並沒有什麽好感,甚至是帶著一絲厭惡,當年魏忠賢倒台之時,他欣喜若狂,在街頭作詩,為人所傳唱。這幾年他帶著保定兵在中原剿匪,對軍中的「監軍太監」不得不虛與委蛇,但內心裏,他對太監是相當不耐的,也因為如此,他對太子殿下不派文官,卻派一個太監到汝寧發布軍令的方式,頗有些不以為然。即使田守信和佟定方在魚台縣立了大功,他也不覺得這中間有太監的功勞,多半是遼東小將佟定方的大功,東宮典璽田守信不過是順道「沾光」罷了。
因此,當田守信鄭重禮遇,做出促膝詳談的樣子時,他驚疑不已,不明白田守信什麽意思?
「製台勿要驚疑,咱家留下製台,乃是有一件要緊之事,非製台去做不可。」田守信臉色凝肅。
壓下心中的驚疑,楊文嶽拱手:「公公但請吩咐。」
田守信淡淡笑:「製台,軍中糧草不足,兩月軍糧怕是難以應對開封戰事,但開封危急,不容我等留在汝寧繼續籌集糧草了,身為保定總督,國之柱石,製台您可有什麽良策嗎?」
「這……」
楊文嶽臉色一紅。
糧餉是大明朝所有官員的短板,無論是誰,提到糧餉都是一臉苦笑,連楊嗣昌洪承疇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楊文嶽就更是不行了。不過他聽出了田守信話中的意思,於是拱手:「但請公公指點。」
「咱家倒是有一個辦法,但就是不知道製台大人有沒有膽量去嚐試?」田守信緊緊盯著楊文嶽。
楊文嶽雖然是文人,但膽氣極壯,田守信略顯小看的表情令他熱血騰的一下就湧上了腦門,臉色通紅的道:「公公盡管說,隻要能為大軍籌集到軍糧,就算是刀山火海我楊文嶽也願意去走一遭!」
田守信撫掌贊道:「製台大人果然是一個豪傑!」壓低聲音道:「敢問製台,汝寧最有錢最有糧的人是誰?」
楊文嶽臉色微微一變,還用問嗎?當然是分封在汝寧的崇王朱由樻!
找崇王借糧,甚至是助餉,楊文嶽不是沒有想過,但崇王每次都是哭窮,他作為總督,也不好逼迫,因此很早就打消了向崇王借糧的心思。
田守信從袖中拿出幾封硬皮書信,鄭重其事的推到楊文嶽麵前。
奏摺?
楊文嶽大吃一驚,奏摺這東西可不是隨便流傳的,田守信手中怎麽會有本應該在朝廷通政使司的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