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次,丁啟睿更加小心了,隻恐自己步了汪喬年的後塵,麵對開封之戰,他的恐懼超過任何人,他清楚的知道,隻要一個不慎,不是戰死沙場,就是被朝廷論罪處死。
但身為督師,卻避無可避。
正惶恐之時,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從天而降。
太子代天出征。
如此一來,節製左良玉,令左良玉聽從命令,奮勇殺賊的人就不再是他,而是太子了。他隻用配合太子,出言獻策,做好幕僚的工作就好了,即便敗了,朝廷追究責任,第一責任人也會是隨同太子出征的兵部侍郎吳甡,而不是他,你說他如何能不喜?
日上中午之時,東宮典璽的車駕終於是出現了。一百名三千營騎兵開路,另一百名武襄左衛護衛,田守信佟定方一行人沿著官道浩浩蕩蕩而來。遠遠望見汝寧文武都已經在城門口恭候,田守信不敢托大,急急下馬,步行向城門口走去。
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丁啟睿楊文嶽等人見到田守信卻都是一臉親熱,宛如是故人一般。虎大威等武將也都是恭敬,唯有左良玉有點冷,端著「平賊將軍」的架子。田守信記著太子的叮囑,當左良玉見禮時,他急忙還禮:「左帥客氣,左帥威名,咱家早有耳聞,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見東宮典璽這麽客氣,左良玉也不能再端著架子,臉上露出微笑:「公公謬讚,末將實不敢當。」
見禮完畢,一行人簇擁著田守信進城。
田守信身邊的那個英武小將頗引人注目,在場的文官武將都猜測,他可能就是在魚台縣之戰中大顯神威的京營中軍官佟定方,不過卻也沒有人敢問。除了佟定方,護衛的武襄左衛和三千營也引起了眾武將的注意,武襄左衛是皇帝親衛,很少出京,三千營雖然有過出京平亂的先例,但受創嚴重,這些年縮在京師,已經是悄無聲息,早沒有當年的威風。此次解圍開封,兩支精騎隨太子一起出京,這兩百騎兵盔明甲亮,士卒皆健壯有力,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勁兵,由此可知,太子撫軍之下的京營,也必然是有相當戰力的。
想明白這一點,眾武將都是心安。
有京營相助,太子又「代天出征」,這一次解圍開封,應該會順利吧?
汝寧,河南八府之一(府治在現在的汝南縣),古稱蔡州,歷史上,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次雖不盛大,但卻影響深遠的戰役。天興二年(1233年),金朝最後一位皇帝金哀宗死守蔡州,麵對蒙宋聯軍,進行了最後的抵抗,城破前夕,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
金哀宗曾對侍臣說:「我為金紫光祿大夫十年,當太子十年,當皇帝十年,自知沒有什麽大的過惡,死無恨矣。所恨祖宗傳祚百餘年,至我而絕,與自古荒淫暴君同為亡國之主,隻是這一點讓我耿耿於懷……自古以來,沒有不亡的國家,亡國之君往往為人辱囚,或被綁縛獻俘,或跪於殿庭受辱,或關閉於空房。朕絕對不會到這個地步!眾愛卿你們看著,朕誌決矣!」
金雖亡,但金哀宗表現出的「君主死社稷」的氣節卻受到歷代的崇敬。
四百年之後,大明崇禎皇帝亦是如此,但比金哀宗更決絕的是,在自縊之前,崇禎帝揮劍砍殺自己的妻女,淚灑坤寧宮,死後亦無人收屍,被曝曬十日之久。
汝寧是金朝皇帝的墳墓,如果太子不能在開封取得勝利,汝寧也必然會成為大明皇帝的一張催命符。
第382章 忠臣膽氣
汝寧東臨南直隸,土地平坦而肥沃,是中原最重要的糧倉,即使是在久旱的情況下,也依然能有一些收成,可以養兵。加上城池堅固,保定總督楊文嶽又率兵長期駐守,才能在中原亂局中得以保全。
和北方各個城市完全一樣,汝寧城中流民遍地,到處都是乞丐。
田守信和佟定方看了都是傷感。
作為太子身邊的親信,他們最為了解太子對流民的態度,同時也最清楚太子的不得已。
進到汝寧官府安排的住所,田守信將「太子金牌」在堂中供起,然後宣讀太子軍令,令眾將即刻準備,明日一早就向陳州進軍。盪清陳州的流賊之後繼續向北,最後和太子殿下的兩萬京營大軍會師於歸德。
「各營所欠軍餉一共七十萬兩,太子殿下已經準備妥當,兩軍會師之時,太子殿下會親自為諸將分發!」最後,田守信笑眯眯地道。
眾將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
明末,無論將軍還是小兵,最喜歡聽到的兩個字,莫過於發餉,哦,不止明末,任何時候任何部隊都喜歡這兩個字,隻不過明末的部隊更熱切,因為他們欠餉的問題最嚴重。
駐守陳州的小袁營隻有三萬人,且戰力比闖營差的遠,左良玉虎大威等人早想「搶功」向陳州進軍了,隻不過太子嚴令按兵不動,所以他們才不得不忍耐,現在軍令發下,除了左良玉默不知聲之外,其他眾將都是踴躍求戰,請為先鋒。
雖然代表太子,但田守信並不參與具體的軍議,宣讀完太子命令之後,就坐回椅子裏,不動聲色的開始喝茶。目光所及,從丁啟睿楊文嶽,到左良玉虎大威,所有人的表情都收入他眼底。
軍議由督師丁啟睿主持。
丁啟睿對左良玉非常器重,雖然眾將請戰,但他第一個問的卻是左良玉,微微向前探著身子,表情相當柔和:「崑山將軍,你以為如何?」丁啟睿三縷長髯,顴骨高聳,相貌頗為威嚴,又有督師之尊,但卻能放低身段,用如此柔軟的語氣和左良玉說話,說明其人相當柔滑,也怪不得中原剿匪兩年,雖沒有什麽勝績,但卻也沒有遭遇過險境。
但身為督師,卻避無可避。
正惶恐之時,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從天而降。
太子代天出征。
如此一來,節製左良玉,令左良玉聽從命令,奮勇殺賊的人就不再是他,而是太子了。他隻用配合太子,出言獻策,做好幕僚的工作就好了,即便敗了,朝廷追究責任,第一責任人也會是隨同太子出征的兵部侍郎吳甡,而不是他,你說他如何能不喜?
日上中午之時,東宮典璽的車駕終於是出現了。一百名三千營騎兵開路,另一百名武襄左衛護衛,田守信佟定方一行人沿著官道浩浩蕩蕩而來。遠遠望見汝寧文武都已經在城門口恭候,田守信不敢托大,急急下馬,步行向城門口走去。
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丁啟睿楊文嶽等人見到田守信卻都是一臉親熱,宛如是故人一般。虎大威等武將也都是恭敬,唯有左良玉有點冷,端著「平賊將軍」的架子。田守信記著太子的叮囑,當左良玉見禮時,他急忙還禮:「左帥客氣,左帥威名,咱家早有耳聞,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見東宮典璽這麽客氣,左良玉也不能再端著架子,臉上露出微笑:「公公謬讚,末將實不敢當。」
見禮完畢,一行人簇擁著田守信進城。
田守信身邊的那個英武小將頗引人注目,在場的文官武將都猜測,他可能就是在魚台縣之戰中大顯神威的京營中軍官佟定方,不過卻也沒有人敢問。除了佟定方,護衛的武襄左衛和三千營也引起了眾武將的注意,武襄左衛是皇帝親衛,很少出京,三千營雖然有過出京平亂的先例,但受創嚴重,這些年縮在京師,已經是悄無聲息,早沒有當年的威風。此次解圍開封,兩支精騎隨太子一起出京,這兩百騎兵盔明甲亮,士卒皆健壯有力,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勁兵,由此可知,太子撫軍之下的京營,也必然是有相當戰力的。
想明白這一點,眾武將都是心安。
有京營相助,太子又「代天出征」,這一次解圍開封,應該會順利吧?
汝寧,河南八府之一(府治在現在的汝南縣),古稱蔡州,歷史上,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次雖不盛大,但卻影響深遠的戰役。天興二年(1233年),金朝最後一位皇帝金哀宗死守蔡州,麵對蒙宋聯軍,進行了最後的抵抗,城破前夕,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
金哀宗曾對侍臣說:「我為金紫光祿大夫十年,當太子十年,當皇帝十年,自知沒有什麽大的過惡,死無恨矣。所恨祖宗傳祚百餘年,至我而絕,與自古荒淫暴君同為亡國之主,隻是這一點讓我耿耿於懷……自古以來,沒有不亡的國家,亡國之君往往為人辱囚,或被綁縛獻俘,或跪於殿庭受辱,或關閉於空房。朕絕對不會到這個地步!眾愛卿你們看著,朕誌決矣!」
金雖亡,但金哀宗表現出的「君主死社稷」的氣節卻受到歷代的崇敬。
四百年之後,大明崇禎皇帝亦是如此,但比金哀宗更決絕的是,在自縊之前,崇禎帝揮劍砍殺自己的妻女,淚灑坤寧宮,死後亦無人收屍,被曝曬十日之久。
汝寧是金朝皇帝的墳墓,如果太子不能在開封取得勝利,汝寧也必然會成為大明皇帝的一張催命符。
第382章 忠臣膽氣
汝寧東臨南直隸,土地平坦而肥沃,是中原最重要的糧倉,即使是在久旱的情況下,也依然能有一些收成,可以養兵。加上城池堅固,保定總督楊文嶽又率兵長期駐守,才能在中原亂局中得以保全。
和北方各個城市完全一樣,汝寧城中流民遍地,到處都是乞丐。
田守信和佟定方看了都是傷感。
作為太子身邊的親信,他們最為了解太子對流民的態度,同時也最清楚太子的不得已。
進到汝寧官府安排的住所,田守信將「太子金牌」在堂中供起,然後宣讀太子軍令,令眾將即刻準備,明日一早就向陳州進軍。盪清陳州的流賊之後繼續向北,最後和太子殿下的兩萬京營大軍會師於歸德。
「各營所欠軍餉一共七十萬兩,太子殿下已經準備妥當,兩軍會師之時,太子殿下會親自為諸將分發!」最後,田守信笑眯眯地道。
眾將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
明末,無論將軍還是小兵,最喜歡聽到的兩個字,莫過於發餉,哦,不止明末,任何時候任何部隊都喜歡這兩個字,隻不過明末的部隊更熱切,因為他們欠餉的問題最嚴重。
駐守陳州的小袁營隻有三萬人,且戰力比闖營差的遠,左良玉虎大威等人早想「搶功」向陳州進軍了,隻不過太子嚴令按兵不動,所以他們才不得不忍耐,現在軍令發下,除了左良玉默不知聲之外,其他眾將都是踴躍求戰,請為先鋒。
雖然代表太子,但田守信並不參與具體的軍議,宣讀完太子命令之後,就坐回椅子裏,不動聲色的開始喝茶。目光所及,從丁啟睿楊文嶽,到左良玉虎大威,所有人的表情都收入他眼底。
軍議由督師丁啟睿主持。
丁啟睿對左良玉非常器重,雖然眾將請戰,但他第一個問的卻是左良玉,微微向前探著身子,表情相當柔和:「崑山將軍,你以為如何?」丁啟睿三縷長髯,顴骨高聳,相貌頗為威嚴,又有督師之尊,但卻能放低身段,用如此柔軟的語氣和左良玉說話,說明其人相當柔滑,也怪不得中原剿匪兩年,雖沒有什麽勝績,但卻也沒有遭遇過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