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就是開始說的錯位,包括地域和時間上的。
陳丹青:你告訴我,可有另外一個人,七十九歲了,才在中國出版第一本書?陶淵明埋沒幾百年,曹雪芹生前無聞,但那是前傳播時代,今天是手機時代,微博時代,阿狗阿貓都有粉絲。
《新周刊》:一群畫家,在紐約,讓木心來講世界文學,是你們需要文學史這個養分,還是需要木心?
陳丹青:就是想聽木心說話,他也樂意我們在聽。每堂課都很安靜,聽他緩緩地講,休息時,我和木心到外麵去抽菸。
《新周刊》:我想接著剛才說的無產階級文藝。因為現在的傳媒,比如《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其實還屬於無產階級文藝範疇。
陳丹青:當然屬於。所謂「無產階級文藝」,是指前三十年累積的、前三十年培養的人,開始在後三十年寫東西,語言、思路、人格,甚至激情模式,根子是前三十年。即便弄當代藝術、實驗小說、前衛作品,但語言係統,感受方式,對整個文化的理解,很難擺脫前三十年的塑造,我自己也一樣。
木心說:「他們有他們的整體性。」這個整體性從來就在。
《新周刊》:就像電影一定要有主題性,要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等等。要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藝術特點是什麽。很多雜誌的選題就是語言暴力。
陳丹青:沒那麽嚴重,也沒那麽簡單。近三十年,所有文藝人都想突破,都汲取新東西,但是內裏的教條,全部在,管束也都在,種種扭動掙紮,怪姿勢,看過去像是創新,或者,以為在創新。
《新周刊》:在這個大語境下,我們理解木心肯定是發生問題的。
陳丹青:但他和我們都用漢語寫作呀。
《新周刊》:我想知道,木心有過一個「殺死木心」的階段麽?還是他一直都這樣的木心。
陳丹青:他的獄中手稿有五段被解讀發表了,收在二月的《溫故——木心紀念專號》中。你去看看,「文革」中他就這麽寫了。可惜現在找不到他更早期的稿子。這不是一夜間可改變的。
木心對五四從未滿意過。他不漏掉西方一戰二戰前後的作家,但他沒有單上一課專講五四新文學。
他在乎文體,在乎天分。照他說法,五四後,一個魯迅,一個張愛玲。我問沈從文怎樣?他說:「好的,很會寫的,聊備一格。」這話其實中肯,「聊備一格」不是貶義。可你現在如果說沈從文不怎麽樣,那還得了?木心還很喜歡汪曾祺的一篇《陳小手》,特意給我看,說是寫來「遊刃有餘」。
他頂喜歡的作家是高陽,專門推薦我看,楊乃武小白菜之類。我通宵讀了,他好開心——木心喜歡高陽,是一個訊息。眼下愛木心的青年寫起他,十之八九理解成如何唯美、超然,我讀了不舒服,太花枝招展了,是在講年輕人自己的文學幻覺。木心的趣味,那種質直的、帶鹹味的、南貨店式的、老辣皮實的一麵,年輕人沒反應。
聊備一格的所謂「格」,好比菜式,冷盤、熱炒、紅燒、清蒸……可憐中國「聊備一格」者太少了,要是有一格一格好多格,好多層次,好多類別,其中有個木心,我們談他就順多了。
《新周刊》:剛才講到離線狀態,現在的人如果處於不在場,不在線狀態,就恐慌。但出現了木心這麽個不在場的人。近距離遠距離觀察木心,我們在這麽大信息量的空間,會覺得有這個人我們不知道,這也是否導致我們誤讀木心?
陳丹青:出現了,你不認得,知道了,冷笑熱罵。除了青年,中年人幾個在乎?一次辦活動,有個六〇後公知當麵對我說:「老陳你推薦那個木心,不行啊,根本沒法看!」
你知道,木心書剛出,三聯的朱偉立即作文貶斥。
還有若幹五〇後當代英雄。去年木心剛死,大約聽說這件事輿論有點動靜吧,美術界理論名家彭德先生就擺出一副公允麵孔,著文辨正,兼帶教訓我,題目是「木心:大師中的大師?」,上來就生造我從沒說過的話——照魯迅說法,先給你塗個花臉——然後說,木心博學,不過是從民國《萬有文庫》來的。
我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萬有文庫》,我不也成木心了嗎。
你說信息量太大,容易錯過,你以為英雄好漢粗心嗎?彼此細細盯著呢。出麵嘲罵算老實的,陰暗的角兒,默不吱聲。「文革」後,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蠻真心的,醒過來,忽然發現咱們還有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都不知道,大熱,大談。再後來就拚命找,一會兒找出一個,一會兒找出一個,陳寅恪啊,顧準啊,張中行啊,我回國時正在大談季羨林、文懷沙、王世襄。
《新周刊》:這種尋找,打撈,是我們被喚起了主動性麽?
陳丹青:正相反,我們這才明白幾代人多麽被動。我們是沒有記憶的群體。八十年代開始翻箱倒櫃——沈從文等等曾經是名作家,生生給埋了,再挖出來——好了,現在大概搜光了,你很難找到一個人,從清末到一九四九年,我們完全不知道的。
重要的不是找老人,而是尋找被切斷的來源,找到我們自己的方位。
《新周刊》:這也是當今時代的病啊,懷疑一切,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看一切。
陳丹青:你告訴我,可有另外一個人,七十九歲了,才在中國出版第一本書?陶淵明埋沒幾百年,曹雪芹生前無聞,但那是前傳播時代,今天是手機時代,微博時代,阿狗阿貓都有粉絲。
《新周刊》:一群畫家,在紐約,讓木心來講世界文學,是你們需要文學史這個養分,還是需要木心?
陳丹青:就是想聽木心說話,他也樂意我們在聽。每堂課都很安靜,聽他緩緩地講,休息時,我和木心到外麵去抽菸。
《新周刊》:我想接著剛才說的無產階級文藝。因為現在的傳媒,比如《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其實還屬於無產階級文藝範疇。
陳丹青:當然屬於。所謂「無產階級文藝」,是指前三十年累積的、前三十年培養的人,開始在後三十年寫東西,語言、思路、人格,甚至激情模式,根子是前三十年。即便弄當代藝術、實驗小說、前衛作品,但語言係統,感受方式,對整個文化的理解,很難擺脫前三十年的塑造,我自己也一樣。
木心說:「他們有他們的整體性。」這個整體性從來就在。
《新周刊》:就像電影一定要有主題性,要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等等。要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藝術特點是什麽。很多雜誌的選題就是語言暴力。
陳丹青:沒那麽嚴重,也沒那麽簡單。近三十年,所有文藝人都想突破,都汲取新東西,但是內裏的教條,全部在,管束也都在,種種扭動掙紮,怪姿勢,看過去像是創新,或者,以為在創新。
《新周刊》:在這個大語境下,我們理解木心肯定是發生問題的。
陳丹青:但他和我們都用漢語寫作呀。
《新周刊》:我想知道,木心有過一個「殺死木心」的階段麽?還是他一直都這樣的木心。
陳丹青:他的獄中手稿有五段被解讀發表了,收在二月的《溫故——木心紀念專號》中。你去看看,「文革」中他就這麽寫了。可惜現在找不到他更早期的稿子。這不是一夜間可改變的。
木心對五四從未滿意過。他不漏掉西方一戰二戰前後的作家,但他沒有單上一課專講五四新文學。
他在乎文體,在乎天分。照他說法,五四後,一個魯迅,一個張愛玲。我問沈從文怎樣?他說:「好的,很會寫的,聊備一格。」這話其實中肯,「聊備一格」不是貶義。可你現在如果說沈從文不怎麽樣,那還得了?木心還很喜歡汪曾祺的一篇《陳小手》,特意給我看,說是寫來「遊刃有餘」。
他頂喜歡的作家是高陽,專門推薦我看,楊乃武小白菜之類。我通宵讀了,他好開心——木心喜歡高陽,是一個訊息。眼下愛木心的青年寫起他,十之八九理解成如何唯美、超然,我讀了不舒服,太花枝招展了,是在講年輕人自己的文學幻覺。木心的趣味,那種質直的、帶鹹味的、南貨店式的、老辣皮實的一麵,年輕人沒反應。
聊備一格的所謂「格」,好比菜式,冷盤、熱炒、紅燒、清蒸……可憐中國「聊備一格」者太少了,要是有一格一格好多格,好多層次,好多類別,其中有個木心,我們談他就順多了。
《新周刊》:剛才講到離線狀態,現在的人如果處於不在場,不在線狀態,就恐慌。但出現了木心這麽個不在場的人。近距離遠距離觀察木心,我們在這麽大信息量的空間,會覺得有這個人我們不知道,這也是否導致我們誤讀木心?
陳丹青:出現了,你不認得,知道了,冷笑熱罵。除了青年,中年人幾個在乎?一次辦活動,有個六〇後公知當麵對我說:「老陳你推薦那個木心,不行啊,根本沒法看!」
你知道,木心書剛出,三聯的朱偉立即作文貶斥。
還有若幹五〇後當代英雄。去年木心剛死,大約聽說這件事輿論有點動靜吧,美術界理論名家彭德先生就擺出一副公允麵孔,著文辨正,兼帶教訓我,題目是「木心:大師中的大師?」,上來就生造我從沒說過的話——照魯迅說法,先給你塗個花臉——然後說,木心博學,不過是從民國《萬有文庫》來的。
我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萬有文庫》,我不也成木心了嗎。
你說信息量太大,容易錯過,你以為英雄好漢粗心嗎?彼此細細盯著呢。出麵嘲罵算老實的,陰暗的角兒,默不吱聲。「文革」後,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蠻真心的,醒過來,忽然發現咱們還有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都不知道,大熱,大談。再後來就拚命找,一會兒找出一個,一會兒找出一個,陳寅恪啊,顧準啊,張中行啊,我回國時正在大談季羨林、文懷沙、王世襄。
《新周刊》:這種尋找,打撈,是我們被喚起了主動性麽?
陳丹青:正相反,我們這才明白幾代人多麽被動。我們是沒有記憶的群體。八十年代開始翻箱倒櫃——沈從文等等曾經是名作家,生生給埋了,再挖出來——好了,現在大概搜光了,你很難找到一個人,從清末到一九四九年,我們完全不知道的。
重要的不是找老人,而是尋找被切斷的來源,找到我們自己的方位。
《新周刊》:這也是當今時代的病啊,懷疑一切,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