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下午


    天氣晴正


    上午遊行過了


    「國慶日」字樣,可能是木心用入詩中的唯一一次。我輩的兒時記憶,直到「文革」前的一九六五年,每年十月一日的大事,就是「上午遊行」。


    黃浦江對岸


    小鎮中學教師


    二十四歲,什麽也不是


    這是實話。以他年齡推算,時在一九五一年,又兩年,我出生了,哪曉得長大後會在紐約遇到「孫牧心」……


    看樣子是定局了


    巴黎的盤子洗不成了


    奮鬥、受苦,我也怕


    又是實話。庫爾貝尚且「苦煞」,何況「奮鬥」巴黎。戰後的留法青年想必早經帶回消息:要準備洗盤子……現在去不成了,怎麽辦呢?


    看樣子是就這樣下去了


    平日裏什麽樂子也沒有


    除非在街上吃碗餛飩


    一九五六年孫牧心首次入獄前,在高橋鎮育民中學教美術、教音樂。那時的浦東全是農田,我幼年隨父親去浦東看海,折回途中,便在高橋鎮吃碗陽春麵。


    有時,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有時,波德萊爾


    真不如一碗餛飩


    誰曾這樣地描述五十年代嗎?我以說不出的理由,愛這首詩,而早年木心與我的上海記憶,會合了。那時他的偏愛經已確立。何以見得呢?遺稿中的另一首詩題為《我們也曾有過青春》,地點不變(上海),時間早了幾年(就讀美專的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孫牧心寫到了繪畫之外的故事,有姓名,有心情,也有觀點:


    年輕時候,那光景


    我們人生模仿藝術


    不是藝術模仿人生


    窗外二次大戰剛過


    窗內十九世紀至尊


    音樂是我的命


    愛情是我的病


    貝多汶是我的神


    蕭邦是我的心


    誰美貌,誰就是我的死靈魂


    同樣的意思,他常私下說起,證明他暮年仍然保留著早歲的趣味,或者說,趣味的記憶,這記憶,根植於四十年代的上海美專與杭州藝專。


    我能描述七十年前的藝專語境麽?倘若能,便可追尋木心,解答他與我在紐約種種爭議的由來。我想說,那是西畫在民國時代的地方語境,之後被神話,再之後,被遺忘了:藝專,尚屬小焉者,單一句「上午遊行過了」,眼下的青年即已無從感知。


    回到五十年代,黃浦江此岸還住著一位青年,章明炎,日後是我的啟蒙老師。一九四八年前後,他就讀上海的行知藝專(以陶行知命名而短期存在的藝專),也是浙江籍上海人,也曾師從劉海粟,也任中學美術老師。我十四五歲師從他學油畫,終生記住了他的話語。什麽話語呢?譬如:「伊味道好!」那是他讚美一切好畫的最高形容詞。時當「文革」初年,四顧無人,他就對我說起西洋的「大師」和「巨匠」——我暈眩著,頭一次聽到這等詞語——哪幾位呢?


    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之後,忽然是梵穀與塞尚。


    日後跑得遠了,我與南北藝術學院的師生俱皆混過,一路看、一路聽,漸漸明白章老師的「巨匠」名單,都是三四十年代江南藝專的譜係。非僅是他,兩校散在各地的學生(那時已入中年)大抵操持同樣的話語、標舉同樣的巨匠(當然,還有若幹別的名字,譬如波提切利、魯本斯、倫勃朗……),最後,我遇到了他們之中的孫牧心:一個離開校園即自我放逐、長久隱匿的人。


    而在如今麵世的中國現代美術史專著中,根本找不到以上的話語和細節。


    「喔……喲,煞有介事!」有一次木心笑吟吟地說,「他們都有自己的菩薩哩:杭州藝專嘛推崇拉斐爾、梵穀,上海美專呢,講來講去就是達·文西、塞尚……兩頭師生不服氣呀,乃麽吵。」他開顏嗤笑了,裝出不可一世的神情,不知是模仿哪一邊:「吵到最後,就把菩薩抬出來。」


    滬語「乃麽」,即「於是」之意。


    這是關鍵的訊息。我想起親愛的章老師,想起五十年前流散滬上的西畫家。為什麽卡拉瓦喬與庫爾貝無緣成為菩薩?為什麽幾十位文藝復興匠師隻剩了「三傑」?答案也許很簡單:在孫牧心與同輩的記憶中,達·文西與塞尚住在上海美專,拉斐爾與梵穀住在杭州藝專,那是藝專學生的青春胎記——與文藝復興、與十九世紀、與幾位歐洲活菩薩,並無關係。


    我在嘲笑木心麽?那也是我的記憶。我仍記得頭一回聽說米開朗琪羅大名的那間教室,滿室課桌,沒有人,窗外水泥牆塗滿大字報。其時章老師才三十多歲,強健,男中音,曲著左腿,舉起右臂探向後背,竭力做出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模樣給我看,用上海話喃喃嘆道:「巨匠!巨匠!」他又曾取出梵穀的黑白畫冊給我看——多年後我在紐約買到了同樣的古董版本——與木心如出一轍,咄咄嘆道:


    伊味道好啊,伊味道好!


    這就是江南藝專的話語,輾轉傳遞,及至我輩。然而晚年木心與我戲說過後,斷然結束道:


    全部幼稚!


    是的,全部幼稚。但木心一輩,我一輩,就憑這點記憶,確認我們的內心有別於「上午遊行」的年代……那時,杭州藝專劃歸「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之後改稱「浙江美院」,今易名為「中國美院」;上海美專則於五十年代初即和蘇州藝專、行知藝專一併歸入「南京藝術學院」——如此,上海長達三十餘年沒有美術學院——北平藝專也沒了,命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去世早,其餘老校長如劉海粟、顏文樑、林風眠,職銜如故,大權旁落,個個隻剩虛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