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與他初交那些年,每有異見,我還是於心耿耿。一九八五年大都會藝術館請來卡拉瓦喬特展,我神魂顛倒。第二回去,拉著木心,結果簡直憤怒:從義大利運來的三十多件大畫呀,他信步看看就出館了,我好不掃興,追過去問究竟。


    「不行,造型到底不行。」他正色說,「哪能和拉斐爾、達·文西比。」我愈加憤怒了:話不是這麽說法。為什麽要和拉斐爾比?我說他畫的天使多好啊,可是木心帶著那樣一種表情——為我著急,而且知道我不會聽他——決然說道:「他畫的是醜,把聖徒畫成農夫,再畫得好,還是醜!」我說怎樣叫作美,他應聲道:「拉斐爾叫作美,美到形上!後來的寫實就不懂形上了。」說起「形而上」,他不說「而」字,大概是民國的一種說法吧。


    其時我已學會不和他爭。他說,凡事到了要爭起來,就沒意思了。我同意。


    我也同意「後來的寫實不懂形上」。但我有點驚訝他的誠心。好一陣子,木心認真地擔憂我的趣味,逮著機會點醒我,至少,要我知道他的意思。《文學回憶錄》中談到王原祁、談到委拉斯開茲那幾段,都是針對我的。


    「委拉斯開茲做了一樁事體!」一九八九年他去大都會藝術館看了委拉斯開茲大展,意味深長來這麽一句。我熟悉他的話語快感,應聲道:「講得好!『做了一樁事體』,但不是『藝術』?」老頭子開心了:「是呀是呀!你先看放映間播放他的肖像局部,不得了哎!簡直神聖!跑進去看原畫,好是好的,終歸可惜了:這麽高的才能——做了一樁事體。」


    後來他惦記用影像放大他的小畫,我猜是起於那次經驗。


    不必和木心談美術史,他向來不在那個頻道——這是我喜歡聽他說話的理由——我不會對他說:大部分古畫都是訂件,既是訂件,當然是「做事體」。果然,他好像知道我將怎樣反駁,緊接著說:


    米開朗琪羅偉大!你看,教皇交給他一樁事體,他就做成藝術!


    最後那句,木心凜然提高聲音,為他又想出一句要緊的話,得意了,掏出煙來。和上次的卡拉瓦喬案顯然有別,他尊敬委拉斯開茲的高貴,但可惜了:仍然不是「藝術」。


    我從未這樣想過。沒有人這樣談藝術。我會因此稍許看低委拉斯開茲麽?絕不。但「把事體做成藝術」?這話有意思。「委拉斯開茲懂得美嗎?」我沒忘記卡拉瓦喬一案,拿話撩他,「他畫的侏儒……很醜呀。」


    二十多年過去,我已不記得木心怎樣回應。說來好笑,我倆的趣味隱然為敵,稍起勃谿,雙方自動歇火,但那年的文學課,木心就借了什麽話頭,重提「藝術」和「事體」的關係——緩緩地、鄭重地講著。他不看我,知道我明白他在說給我聽——現在他死了,我心裏仍在和他糾纏:木心哎,沒有叫作「美」的事物,那是你的偏愛。


    但我久已偏愛他的偏愛,看他怎樣牢牢把守他的絕對標準,確切地說,他的標準,就是「絕對」,譬如:「美」……無分地域、國族、年代、主義,他對世界文學家各有所愛,可是他眷顧的畫家(也許包括音樂家)少得可憐,隻剩幾個人、幾幅畫。他常說,待人宜寬厚,待藝術,必須勢利(他狠狠說出:「必須勢利」)。我漸漸賞閱他的「勢利」:適巧相反,我僅偏愛幾個文學家,卻被太多畫家吸引,喜歡各種毫不相幹的畫。


    老頭子的遺物中隻有一本畫冊:五十年代古董版達·文西——有哪位畫家隻存一本畫冊麽——也隻有一幅現代畫被他配了框子,掛在牆上,黑白版的塞尚,畫著三隻蘋果。四年前在重症病室最後一次麵見活著的木心,夜裏回到晚晴小築,畫室牆上停著那三隻蘋果……說起塞尚,木心就酥了。那年和他在57街ibm大樓底層美術館看塞尚的風景畫,他老老實實坐在展廳的皮椅上,滿臉享受,看了好久,喃喃地說:


    伊味道好啊,伊味道好……


    「伊」,即滬語「他」。如今木心美術館開館了,「伊」終於被人確認是個畫家,一個六十多年從未在祖國展示的畫家,一個早已被時代錯過的畫家。以我所知,過去三十年,陳英德(旅法中國台灣畫家、評家)、巫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教授)、阿歷克珊德拉·夢露(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部主任)、巴恩·哈特(哈佛大學美術史教授)、大衛·山瑟巴(耶魯大學美術史教授)、曹立偉(木心的學生,現任職中國美院),先後著文評述木心的繪畫。這些年我回想他、寫他,並不觸及他的作品,但我不該緘默了。年來在美術館經營布置,天天過手他的作品。我願試著說:認知木心,看他喜歡什麽畫,討厭什麽畫。


    夏春錦,木心年表編撰者,最近在檔案館發現了幾頁上海美專成績表。一九四六年那頁,赫然有「孫牧心」;一九四八年那頁,他名下寫著「已令退學」,與木心的自述對上了:因參與學生運動被除名。入秋,他走避中國台灣,一九四九年初解放軍攻陷上海前,「孫牧心」回來了——三十年後,一九七九年,他在冤假錯案的申訴書上,仍用名「孫牧心」。


    「你怎麽就回來了呢?」我幾次問他。


    「國民黨不行!一塌糊塗。」隨即嬉笑了,笑他自己,「回上海嘛,是為了考公費生去巴黎呀!」一九四五年,戰後國民政府恢復公派留學,首批成員四十多人,竟有兩個名額分給繪畫與雕刻,吳冠中即為其一。之後連年內戰,木心盼著仍可申請出洋,乃情理中事。進入五十年代,他的出洋夢如何呢?今夏在他遺稿中發現一首詩,題曰《小鎮上的藝術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