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 延安醫生王斌、史書翰、魯之俊、陳應謙、黃樹則、李誌中、馬海德、蘇井觀、曲正繼續為王明會診,針對王明的全身方麵、食物方麵、外用治療、洗腸用藥、內服藥物等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方案,最後形成《王明同誌檢查結果》,由周澤昭和陳仲武抄存。[807]
8月5日 為了提交1945年8月9日的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這天又排出了對《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草案最後稿」。這次改稿雖然基本上是文字的最後修飾和潤色,但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敘述還是有一些較重要的修改。如在講四中全會時增加了對於《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小冊子的批判;在分析第三次「左」傾路線的政治錯誤時指出他們「否認中間營壘與第三派的存在」,「把當時積極活動起來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在分析第三次「左」傾路線在軍事作戰問題上的錯誤時,強調了他們「要求陣地戰與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不了解正確的人民戰爭」。[808]
* * *
[1] 見王明《中共半世紀》,第31頁。
[2] 《關於臨時中央政治局和博古當總書記問題》(未刊稿)。
[3] 參見餘一苗《拭去覆蓋在歷史上的塵土——俞秀鬆反對王明鬥爭的內幕紀實》,《上海黨史與黨建》1994年第3期;邵餘文《同王明鬥爭到底的人——我黨早期共產黨員俞秀鬆》,《黨史縱橫》1995年第3期。
[4] 原名江克明。
[5] 《江澤民談俞秀鬆》,《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輯,第244頁。
[6] 《吳亮平談俞秀鬆和王明、康生鬥爭的情況》,1980年9月18日,《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集,第217頁。
[7] 《我所知道的俞秀鬆》,《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集,第270~272頁。
[8] 見王明《中共半世紀》,第31頁。
[9] 劉俊民:《試論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形成》,《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
[10] 戴茂林等:《訪問鮮克德談話記錄》,見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1] 曹仲彬等:《訪問陳永錄談話記錄》,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2] 戴茂林等:《訪問李光燦談話記錄》,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3] 李德:《中國紀事》,第298頁。
[14]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5]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16]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15頁。
[17]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16頁。
[18] 《如何繼續全國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呢?(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王明同誌在政治局會議報告大綱)》,原載《六大以來》上冊,第888~895頁,引自《王明言論選輯》,第537~538、537頁。
[19] 《王明言論選輯》,第540~543頁。
[20] 《傳記與回憶》附錄3。
[21]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424、419、421頁。
[22]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轉引自田子渝《1938年毛澤東與王明政治關係評析》,《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3期。
[23] 楊奎鬆:《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9~70頁。
[24]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第125頁。
[25] 王明:《中共半世紀》,第148頁。
[26] 朱洪:《王明為何反對陳獨秀回延安?》,《報刊薈萃》2009第5期。
[27] 載《解放》周刊第1卷第29、30期,1938年1月28日、2月8日出版。
[28] 《血路》周刊1938年第12期,轉見水如編《陳獨秀書信集》,第475~476頁。
[29] 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陳獨秀》(三),見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第1輯,第120頁。
[30] 載1938年3月18日《新華日報》。
[31] 載漢口《正報》1938年4月24日、25日。
[32]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第584~585頁。
[33]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第586頁。
[34]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45頁。
[35] 瞿超:《抗日戰爭時期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討論觀點綜述》,《社科信息》1988年第9期。
[36] 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第529頁。
[37] 即康生。
[38]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3冊,第424~425頁。
[39] 即季米特洛夫。
[40] 《中央政治局關於中共駐國際代表團工作報告的決議》,《資料叢書》第17冊,第517頁。
[41]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第406頁。
[42] 關於王明作報告的決定,見《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367頁。
[43] 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第529頁。
[44] 楊奎鬆:《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9頁。
[45] 〔蘇〕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第447頁。
[46] 《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與任務》,《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冊,第105、104頁。
[47] 《彭德懷自述》,第224~226頁。
[48] 盛嶽:《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第263~264頁。
8月5日 為了提交1945年8月9日的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這天又排出了對《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草案最後稿」。這次改稿雖然基本上是文字的最後修飾和潤色,但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敘述還是有一些較重要的修改。如在講四中全會時增加了對於《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小冊子的批判;在分析第三次「左」傾路線的政治錯誤時指出他們「否認中間營壘與第三派的存在」,「把當時積極活動起來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在分析第三次「左」傾路線在軍事作戰問題上的錯誤時,強調了他們「要求陣地戰與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不了解正確的人民戰爭」。[808]
* * *
[1] 見王明《中共半世紀》,第31頁。
[2] 《關於臨時中央政治局和博古當總書記問題》(未刊稿)。
[3] 參見餘一苗《拭去覆蓋在歷史上的塵土——俞秀鬆反對王明鬥爭的內幕紀實》,《上海黨史與黨建》1994年第3期;邵餘文《同王明鬥爭到底的人——我黨早期共產黨員俞秀鬆》,《黨史縱橫》1995年第3期。
[4] 原名江克明。
[5] 《江澤民談俞秀鬆》,《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輯,第244頁。
[6] 《吳亮平談俞秀鬆和王明、康生鬥爭的情況》,1980年9月18日,《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集,第217頁。
[7] 《我所知道的俞秀鬆》,《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集,第270~272頁。
[8] 見王明《中共半世紀》,第31頁。
[9] 劉俊民:《試論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形成》,《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
[10] 戴茂林等:《訪問鮮克德談話記錄》,見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1] 曹仲彬等:《訪問陳永錄談話記錄》,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2] 戴茂林等:《訪問李光燦談話記錄》,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第287頁。
[13] 李德:《中國紀事》,第298頁。
[14]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5]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16]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15頁。
[17]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16頁。
[18] 《如何繼續全國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呢?(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王明同誌在政治局會議報告大綱)》,原載《六大以來》上冊,第888~895頁,引自《王明言論選輯》,第537~538、537頁。
[19] 《王明言論選輯》,第540~543頁。
[20] 《傳記與回憶》附錄3。
[21]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424、419、421頁。
[22]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轉引自田子渝《1938年毛澤東與王明政治關係評析》,《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3期。
[23] 楊奎鬆:《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9~70頁。
[24]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第125頁。
[25] 王明:《中共半世紀》,第148頁。
[26] 朱洪:《王明為何反對陳獨秀回延安?》,《報刊薈萃》2009第5期。
[27] 載《解放》周刊第1卷第29、30期,1938年1月28日、2月8日出版。
[28] 《血路》周刊1938年第12期,轉見水如編《陳獨秀書信集》,第475~476頁。
[29] 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陳獨秀》(三),見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第1輯,第120頁。
[30] 載1938年3月18日《新華日報》。
[31] 載漢口《正報》1938年4月24日、25日。
[32]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第584~585頁。
[33]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第586頁。
[34]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45頁。
[35] 瞿超:《抗日戰爭時期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討論觀點綜述》,《社科信息》1988年第9期。
[36] 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第529頁。
[37] 即康生。
[38]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3冊,第424~425頁。
[39] 即季米特洛夫。
[40] 《中央政治局關於中共駐國際代表團工作報告的決議》,《資料叢書》第17冊,第517頁。
[41]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第406頁。
[42] 關於王明作報告的決定,見《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367頁。
[43] 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第529頁。
[44] 楊奎鬆:《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9頁。
[45] 〔蘇〕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第447頁。
[46] 《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與任務》,《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冊,第105、104頁。
[47] 《彭德懷自述》,第224~226頁。
[48] 盛嶽:《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第263~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