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建議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上海民主政府。爭取群眾也好,發展共產黨員和糾察隊也好,都為了在未來的勝利中建立一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的市民政府。3月19日,已是第三次起義前夕,在公布的羅亦農在15日活動分子大會闡明本黨工作方針的報告時透露:「我們在此地可以下一結論是:中國革命的前途,必須是革命的工農與小資產階級聯合,戰勝一切反動勢力,直接取得政權,建立民主獨裁製。此項民主獨裁製之實現,我們完全取得領導的地位絲毫不能退讓,以為革命成功之保障。」可是,恰恰在這個問題上,中共受到國民黨左派領袖的阻礙。因為按照共產黨的目標,未來的上海市民政府「必須以工人階級為主體」。這樣的市政府就必須有三個特點:一是應以職業為單位直接選舉代表,不勞動的無職業的流氓,不能當選為代表。這一點與(國民黨)資產階級「有很大的衝突」。他們因為看了工人人數之多將來必難製勝,所以主張以區域為單位,以便無業流氓、土豪劣紳都可參加政府。二是代表與民眾應有直接的關係,不像從前的議會選舉,與民眾不發生什麽關係。三是無立法與行政的劃分。革命的民眾應該是隨時自己立法,自己執行。


    顯然,按此目標建立起來的市民政府,絕不是西方的資產階級議會製度,而是蘇聯式的蘇維埃。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但時勢所限,還是以「民主政府」稱之。


    羅亦農詳細解釋了陳獨秀說的「我們要能拿住中小商人,為將來爭鬥時之要具」的含義:「全上海有二百萬人口,其中有七八十萬是中小資產(階級),因此中小資產階級在革命的意義上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c.p.應領導工人群眾,聯結小資產階級在市民代表會議中合作。這就是工人群眾與小資產階級的民主獨裁製,實際以工人為主體,c.p.去領導。」


    於是,為了貫徹陳獨秀黨中央關於大量發展國民黨左派的決定,羅亦農布置關於「國民黨的工作」時,特別強調了「要趕快發展國民黨員。上海有二百萬以上的人口,至少有一百五十萬人同情於革命,至少十萬到二十五萬以上的人口可以加入國民黨。我們要大大的開放門戶,吸收他們進來,尤其是中小商人、教職員、學生及許多自由職業的群眾」。[22]


    國共兩黨的鬥爭,從爭奪革命的領導權,終於發展到爭奪政權。但是從上述陳獨秀的思想看,根本不切合實際。一是他們沒有強大到足以戰勝國民黨的武裝力量;二是他們沒有一支可以掌握政權、管理國家的幹部隊伍。而且要在一兩個月內發展15萬共產黨員(或「為共產黨所利用」的國民黨員),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數量上達到了,素質上根本不可能達到。當時的工農分子多是文盲,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的黨員,怎麽可能掌握政權,管理好國家。所以,陳獨秀的這個主張隻能說是「左」得可愛的絕望的掙紮。


    領導第三次上海工人暴動勝利


    3月1日,北伐軍到蘇州、鬆江,由於張宗昌為首的直魯聯軍乘孫傳芳敗退來爭奪上海,三千軍隊進入上海。守衛上海、鬆江、蘇州的畢庶澄部隊動搖,並有欲投降北伐軍的消息。當日晚,特委會舉行會議,分析形勢,看到「普通人民非常動搖」,「上海將成無政府狀態」,「兵工廠有兵來接洽,可出賣軍械」,決定加緊準備武裝暴動。陳獨秀最後說:「以後口號要規定原則:一、不要籠統,要切實。二、要集中,不要太多——集中口號可定:收回租界,民選政府,市民代表大會政府,擁護武漢國民政府四口號。」[23]


    「收回租界」,意味著要用實際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同時,次日,中共上海區委對工人的宣傳大綱又稱:「李寶章已跑,孫傳芳已完全倒台,張宗昌的軍隊也四麵受包圍,上海革命的時機完全到了」;「我們應急速準備大暴動,奪取武裝」;「帝國主義及軍閥都驚慌,一般人民都讚賞」;「武裝暴動響應北伐軍,把孫、張軍閥打倒後,聯合一般被壓迫人民,召集上海市民代表會議,組織上海市政府」。[24]由此可見,陳獨秀為首的中共對革命形勢估計過於樂觀,看不到當時形勢的複雜性。首先,北伐軍打到上海,也有力量拿下上海,用不著讓工人糾察隊去先奪取上海。其次,即使共產黨先拿下上海,接著麵對的就是一路反共殺到上海的蔣介石軍隊,上海工人糾察隊很難與之對抗。所以,這次暴動雖然可歌可泣,但卻是一次沒有勝算的冒險,而受害最大的是共產黨和上海工人群眾。


    3月5日,陳獨秀參加上海特委會議,討論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動時機和指揮問題。關於時機,陳獨秀最後歸納為:等待北伐軍「一、鬆江下。二、蘇州下。三、麥根路與北站兵(指直魯聯軍)向蘇州退。三條件有一個就決定發動」。會議討論了暴動時各區的指揮人,最後由陳獨秀決定。陳還決定:「黨的方麵士炎代理書記。」羅亦農提出整個行動由特委指揮,緊急時由羅亦農、周恩來、何鬆林、陳獨秀處理。趙世炎提出:「明天所有消息集中仲甫。」從而確定了陳獨秀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動「總指揮」的地位。所以可以說,第三次暴動的勝利,是陳獨秀參加革命以來輝煌的頂峰,以後就風光不再了。


    關於暴動勝利後的上海市政府,陳獨秀在會上提出:代表人數至少1000人,工人占一半。工人、學生的負責人,「我們的要先選好。臨時把名單經群眾通過」。會議最後議定了暴動勝利後市政府15名成員名單,其中共產黨員有羅亦農、汪壽華、顧順章、侯紹裘等7人。國民黨員有吳稚暉、鈕永建、楊杏佛、何應欽等。工商等各界有虞洽卿、王曉籟等。[25]關於這個名單,在前一天的特委會上,陳獨秀還提出:「市民政府最後必經過市民公會的選舉,然後打電(報)到武漢國民政府請他批準,事前就用談判的方法,先求一致。」[26]這個名單後來反覆協商,在3月12日舉行的市民代表會議上正式選出市政府成員,擴大到31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