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鈕、楊閱此信後,表示滿意。「吳說從前的確誤會,我們以為c.p.民眾仍有強姦氣,現在我們主張並無不同處。」可見,當時穩定上海的國民黨相當重要,而陳獨秀憑其地位與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別人無法替代。為此中共特委會決定以後仍由陳與他們接洽。
陳獨秀還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是還想收回帝國主義的租界。收回租界本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打倒帝國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還無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共更是這樣。更何況帝國主義各國正在向華大量增兵的時候。而2月25日發表的中共中央告民眾書竟說:「帝國主義以武力幹涉中國革命,則中國的武裝市民及將來的北伐軍必須進入租界,『以武力回答武力』!」
其實陳獨秀還是講究「策略」的,主要表現在為建立民主政權而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上。當時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國共合作時期,不管政權性質如何,表麵上都是國民黨的政權。那麽,如何使上海的市民政權不落在國民黨右派特別是蔣介石新右派手中,而實際上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呢?陳獨秀黨中央和中共上海區委頗費心思,最後決定以發展國民黨員的名義,大量發展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人糾察隊,而為了對付像吳稚暉、鈕永建、楊杏佛等的疑心,3月中旬,陳獨秀親自給他們寫了一封信。信的原件至今沒有找到,但在吳稚暉3月15日未刊日記中卻保留了一段精彩的內容:
夜,開會,到羅亦農、汪壽華、侯紹裘、楊杏佛……會內見陳仲甫致餘、惕、杏三人書,錄一段如左:
稚暉、惕生、杏佛先生,頃間思及三事謹陳如左:
上海市產業、文化均有高度之發展,故不得不取漸進方法,發展民眾政權,而同時忽視了黨的領導權也是一個錯誤。惟黨在上海之領導方式,簡單以黨的機關命令行之,已萬萬不夠(因上海民眾已有組織而要求政權了)必須黨之本身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黨的力量充滿了各方麵,使黨的決議都能夠——在一切民眾會議中充分通過執行,如此才真是以黨治國,以如此方式領導民眾,訓練民眾,也才真是中山先生訓政之精義。欲成此種訓政方式(約五十人中有一黨員)方能運用,即在蘇省,亦須如此。然此時上海市即江蘇省國民黨黨員,均不滿萬,為數太少,馬上取得政權後不是黨不能管理政治,便是黨的獨裁,所以此時省市黨部宜發出緊急命令於各下級黨部,大大的徵集黨員,上海市以五萬為標準,江蘇省以十萬為標準(這是可能的,望稚暉先生勿以為我發瘋,要送我到病院裏去!)此時徵集黨員可以來者不拒,因為現在還在軍閥壓迫之下,不似北伐軍到後投機分子紛紛加入也。[14]
這封信說明陳獨秀一是對上海所謂的左派領袖吳、鈕、楊的絕望:因為從五卅運動、第一及第二次上海工人起義中,陳明顯看到這些所謂的左派和虞洽卿為代表的上海大資產階級,隻知道在打倒北洋軍閥的鬥爭中與共產黨爭奪領導權,實際上力量衰弱而且動搖,根本靠不住。但是從當時革命性質和國共合作的政策出發又不能把他們甩掉,正如羅亦農在2月24日特委會上所說:「國民黨毫無力量,連鈕惕生的命令都毫無效力。」在第二天的特委會上,陳獨秀則說:「左派病的病,走的走,左派現在對我們隻是說,你們去做好了,沒有一定主張。」[15]在3月11日的特委會上,羅亦農也說:「楊杏佛現在對於市黨部很橫行,所有市黨部決議案任意更改,現在群眾很反對他,我們決不去抬他在群眾中的威望。」[16]麵對這種情況怎麽辦呢?3月8日,趙世炎在上海區委會議上說:「與國民黨左派的組織問題,要使左派有群眾,而且這個群眾是受我們的影響的。」[17]這就是通過大量發展國民黨員,吸收左派群眾。這些群眾,主要是工人之外的小資產階級分子。次日,陳獨秀就明確指出:「在這次運動中,我們要注意中小商人中許多領袖人才,將來上海的局麵,必為右派與民眾鬥爭劇烈之地,我們要能拿住中小商人,為將來爭鬥時之要具。」[18]
幾十年後中共老資格的黨史專家胡繩在總結國共鬥爭的根本規律時,也說過類似的話:「現在講這段歷史(指1919~1949年——引者)的書,主要講國民黨和共產黨,講它們間的矛盾和鬥爭;論階級,這是兩極,一個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個是無產階級。其實,在這兩極中間,還有一大片……這就是中間勢力」;「國民黨的人隻是一小撮,我們的人也很少,實際是第三種人占大多數。政治也是如此。革命能勝利,是因為我們黨把中間勢力拉過來了,如果中間勢力都倒向國民黨,共產黨就不可能勝利」。[19]
陳獨秀建議緊急發展大量國民黨左派黨員,另一個考慮是大力發展共產黨和糾察隊,把非工人出身的先進分子視為共產黨的外圍,培養其加入共產黨,如3月15日羅亦農在活動分子會議上所說:在大力發展國民黨同時,「自然隨帶可以發展c.p.與c.y.的組織」;「黨的內部工作,要加緊嚴密各級黨部的組織,最主要的為發展黨員的工作。從上月二十三日到現在,隻發展一千多黨員,實在嫌太少了……我們要在一月內發展到一萬個黨員。此為提高黨的威權最主要的工作」。[20]
其實,這個原則對於工人也是適用的。如趙世炎在3月19日上海區委召開的活動分子大會上所說:「在產業工人方麵,則要以全體工人加入國民黨,工人群眾不能同時有兩個黨,但現在事實上工會不能不加入國民黨,因此工人加入國民黨,可以廣大的加入,隻是一個名義上的關係。」當時上海有國民黨員7000餘人,但一有號召即能立刻行動的僅有2000人,其中一半為共產黨員。這個數字對於進行第三次起義是遠遠不夠的。在3月11日的特委會上,周恩來說:「軍事組織,自衛團可擴充到一千人,預備把他們都加入黨(指共產黨——引者),將來分配到糾察隊裏麵去做核心。」[21]
陳獨秀還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是還想收回帝國主義的租界。收回租界本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打倒帝國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還無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共更是這樣。更何況帝國主義各國正在向華大量增兵的時候。而2月25日發表的中共中央告民眾書竟說:「帝國主義以武力幹涉中國革命,則中國的武裝市民及將來的北伐軍必須進入租界,『以武力回答武力』!」
其實陳獨秀還是講究「策略」的,主要表現在為建立民主政權而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上。當時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國共合作時期,不管政權性質如何,表麵上都是國民黨的政權。那麽,如何使上海的市民政權不落在國民黨右派特別是蔣介石新右派手中,而實際上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呢?陳獨秀黨中央和中共上海區委頗費心思,最後決定以發展國民黨員的名義,大量發展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人糾察隊,而為了對付像吳稚暉、鈕永建、楊杏佛等的疑心,3月中旬,陳獨秀親自給他們寫了一封信。信的原件至今沒有找到,但在吳稚暉3月15日未刊日記中卻保留了一段精彩的內容:
夜,開會,到羅亦農、汪壽華、侯紹裘、楊杏佛……會內見陳仲甫致餘、惕、杏三人書,錄一段如左:
稚暉、惕生、杏佛先生,頃間思及三事謹陳如左:
上海市產業、文化均有高度之發展,故不得不取漸進方法,發展民眾政權,而同時忽視了黨的領導權也是一個錯誤。惟黨在上海之領導方式,簡單以黨的機關命令行之,已萬萬不夠(因上海民眾已有組織而要求政權了)必須黨之本身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黨的力量充滿了各方麵,使黨的決議都能夠——在一切民眾會議中充分通過執行,如此才真是以黨治國,以如此方式領導民眾,訓練民眾,也才真是中山先生訓政之精義。欲成此種訓政方式(約五十人中有一黨員)方能運用,即在蘇省,亦須如此。然此時上海市即江蘇省國民黨黨員,均不滿萬,為數太少,馬上取得政權後不是黨不能管理政治,便是黨的獨裁,所以此時省市黨部宜發出緊急命令於各下級黨部,大大的徵集黨員,上海市以五萬為標準,江蘇省以十萬為標準(這是可能的,望稚暉先生勿以為我發瘋,要送我到病院裏去!)此時徵集黨員可以來者不拒,因為現在還在軍閥壓迫之下,不似北伐軍到後投機分子紛紛加入也。[14]
這封信說明陳獨秀一是對上海所謂的左派領袖吳、鈕、楊的絕望:因為從五卅運動、第一及第二次上海工人起義中,陳明顯看到這些所謂的左派和虞洽卿為代表的上海大資產階級,隻知道在打倒北洋軍閥的鬥爭中與共產黨爭奪領導權,實際上力量衰弱而且動搖,根本靠不住。但是從當時革命性質和國共合作的政策出發又不能把他們甩掉,正如羅亦農在2月24日特委會上所說:「國民黨毫無力量,連鈕惕生的命令都毫無效力。」在第二天的特委會上,陳獨秀則說:「左派病的病,走的走,左派現在對我們隻是說,你們去做好了,沒有一定主張。」[15]在3月11日的特委會上,羅亦農也說:「楊杏佛現在對於市黨部很橫行,所有市黨部決議案任意更改,現在群眾很反對他,我們決不去抬他在群眾中的威望。」[16]麵對這種情況怎麽辦呢?3月8日,趙世炎在上海區委會議上說:「與國民黨左派的組織問題,要使左派有群眾,而且這個群眾是受我們的影響的。」[17]這就是通過大量發展國民黨員,吸收左派群眾。這些群眾,主要是工人之外的小資產階級分子。次日,陳獨秀就明確指出:「在這次運動中,我們要注意中小商人中許多領袖人才,將來上海的局麵,必為右派與民眾鬥爭劇烈之地,我們要能拿住中小商人,為將來爭鬥時之要具。」[18]
幾十年後中共老資格的黨史專家胡繩在總結國共鬥爭的根本規律時,也說過類似的話:「現在講這段歷史(指1919~1949年——引者)的書,主要講國民黨和共產黨,講它們間的矛盾和鬥爭;論階級,這是兩極,一個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個是無產階級。其實,在這兩極中間,還有一大片……這就是中間勢力」;「國民黨的人隻是一小撮,我們的人也很少,實際是第三種人占大多數。政治也是如此。革命能勝利,是因為我們黨把中間勢力拉過來了,如果中間勢力都倒向國民黨,共產黨就不可能勝利」。[19]
陳獨秀建議緊急發展大量國民黨左派黨員,另一個考慮是大力發展共產黨和糾察隊,把非工人出身的先進分子視為共產黨的外圍,培養其加入共產黨,如3月15日羅亦農在活動分子會議上所說:在大力發展國民黨同時,「自然隨帶可以發展c.p.與c.y.的組織」;「黨的內部工作,要加緊嚴密各級黨部的組織,最主要的為發展黨員的工作。從上月二十三日到現在,隻發展一千多黨員,實在嫌太少了……我們要在一月內發展到一萬個黨員。此為提高黨的威權最主要的工作」。[20]
其實,這個原則對於工人也是適用的。如趙世炎在3月19日上海區委召開的活動分子大會上所說:「在產業工人方麵,則要以全體工人加入國民黨,工人群眾不能同時有兩個黨,但現在事實上工會不能不加入國民黨,因此工人加入國民黨,可以廣大的加入,隻是一個名義上的關係。」當時上海有國民黨員7000餘人,但一有號召即能立刻行動的僅有2000人,其中一半為共產黨員。這個數字對於進行第三次起義是遠遠不夠的。在3月11日的特委會上,周恩來說:「軍事組織,自衛團可擴充到一千人,預備把他們都加入黨(指共產黨——引者),將來分配到糾察隊裏麵去做核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