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上的小站,我發現隻有牧原、岩山和育林這三個地方雖然不大,但是這裏的人們給我的印象是養殖業和種植業搞得好。每次路過這三個地方,會發現那原野上有牛群出現。那村外的山坡上,會看到麥子的波浪。這三個地方的老百姓很富裕,得益於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雖然還處於那種小農經濟狀態,但是收入穩定。
牧原相對育林和岩山來說,規模要大很多,我隻和大家講一講育林和岩山的故事吧!
關於岩山,我在《綠色午餐》裏提到的趙大財主趙二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育林有一家劉姓兄弟,我和劉哥劉嫂很熟,因為有一年他家的草原被水淹了,家裏養了40多頭牛的草沒有著落,還是在我的草原打的草。所以我從那時起就認識並了解了這個家族。
劉哥四輪車開的好,他在秋季自己一個人開著四輪車後麵帶著懸掛式的打草機,一個人就可以把40多頭牛的草打出來。他家裏有兩台四輪車,另一台四輪車拉著摟草的大耙,一條龍的作業,效率非常高。兄弟兩家人忙時同時出動,兩台四輪車一起工作。一天就會看到他家的草垛起來幾十個,用不多久,他家的草垛就遍布草場。那妯娌兩個也相處的和睦,幹起活來就像男的一樣。我實在是佩服人家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人家女人都不怕那野外的蚊蟲的叮咬,為此,我非常看不起大哥二哥怕蚊蟲叮咬的樣子,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一次由於陰天,傍晚蚊子很多,大哥一邊拿著圍在脖子上的紗巾打著蚊子,一邊生氣地罵:「非養他媽什麽牛,遭他媽這種破罪!」扛著大草的刀一邊罵一邊往山點走,我當時知道他這是衝著我發的牢騷,因為他一直沒出過什麽好主意,總想搞黃了好去靜下心打他的麻將。每當我看到劉嫂妯娌兩個在那裏熱火朝天的垛草的時候,我心裏想一個大男人都不如人家女人,也難怪幹不成事業!可能是家庭的薰陶加上遺傳的緣故,他家讀高中的那個侄子也非常能幹活,不怕蚊蟲叮咬和勞累。
劉哥的老父親更是勤勞,已經70多歲的人了,還在打草忙時看護自家的牛群。這一年,劉哥對我說:他老父親年齡太大,跟著牛群滿山跑實在不安全,就讓我幫助他一下,讓我的牛倌順便把他的牛群幫助放一下,等到打完草他就把牛群趕回去!我於是就跟放牛的進行了一下協調,他的牛群在我那裏放了一個秋天。因為劉哥卻是一個實幹家,所以我覺得應該幫助他才對。
育林像劉哥家這樣養幾十頭牛的人家太多了。育林林場護林隊張哥家裏也養了不少的牛,一次我去山點辦事,大清早看到張哥在放牛。我心裏想:一個護林隊的隊長在林場裏也算一個人物了,人家還養了這麽多的牛。我感覺到像岩山和育林這樣的小地方的百姓很富裕,原因是國家的政策好,自己又勤勞。在當今這樣好的政策下還不會通過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那純粹是自己的素質問題。
相比之下,比這兩個林場大一點的地方,很多人自以為是城裏人,每天不想著如何去發展經濟,隻想著到那麻將館裏打麻將。一次我在火車站看到這樣的一個人,他穿著拖鞋在站台上溜達,對麵一個和他熟悉的人跟他打招呼,問他最近在忙什麽?他回答說:「到外地幹活給錢太少,就沒去,沒事打幾把麻將!」我聽見他們的對話,心想打麻將可不是什麽正業,沒聽說誰打麻將發展了經濟。
這兩類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理想和追求是不同的,對人生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表現出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決定這兩種人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務實和務虛一直是一種鍾擺現象。
林海管窺
自從林區開發以來,才有了鐵路和鐵路沿線那些美麗的小站。大興安嶺的文化就開始的形成了,由於林區人都是從關內闖到關外,人人都體會到了黑土地到黃土地的那種艱難。所以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就呈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這裏的人們非常認老鄉,很多時候都是這種人不親土親的感情紐帶把人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這種文化的力量一直推動著大興安嶺林區開發的歷史車輪運動到新世紀的今天。
林區人的性格很粗獷,也許是大興安嶺那淩烈的罡風鑄造了這些北方的男子漢特有的性格。
如果你若是在大興安嶺的大森林裏迷了路,你在絕望之中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山段的帳篷,盡管那些工人已經去山裏工作去了,可能帳篷裏沒有一個人,那也無所謂,你盡管自己燒火做飯吃。但你無論如何不要拿人家的東西,這裏的風俗就是這樣的。
有一年的夏天,我愛人的嫂子來到我家,說讓我去山裏幫助他的兒子把一同抓螞蟻的同學找回來。我問是怎麽回事?嫂子說:「柱子和同學小劉昨天去山裏抓螞蟻,由於走迷了山,兩個人好久才找到了一條公路,他們順著公路往回走,又走了很遠,遇到修路的汽車,柱子就做汽車回來了,他那個同學的摩托還在山裏,就獨自一人回去找摩託了!」我心裏想,那大森林裏有螞蟻堆的地方一定有黑瞎子(林區人稱黑熊為黑瞎子),那是很危險的,那孩子怎麽為了一台摩托就一個人回大森林了,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我急忙的騎上摩托帶著柱子沿著大森林的防火公路往山裏走。大約走了100公裏的地方,路已經很窄,路兩麵的樹林裏由於樹太密陽光照不進去黑咕隆咚的,我覺得這地方沒有什麽安全感,告訴柱子以後不要再來抓什麽螞蟻。
牧原相對育林和岩山來說,規模要大很多,我隻和大家講一講育林和岩山的故事吧!
關於岩山,我在《綠色午餐》裏提到的趙大財主趙二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育林有一家劉姓兄弟,我和劉哥劉嫂很熟,因為有一年他家的草原被水淹了,家裏養了40多頭牛的草沒有著落,還是在我的草原打的草。所以我從那時起就認識並了解了這個家族。
劉哥四輪車開的好,他在秋季自己一個人開著四輪車後麵帶著懸掛式的打草機,一個人就可以把40多頭牛的草打出來。他家裏有兩台四輪車,另一台四輪車拉著摟草的大耙,一條龍的作業,效率非常高。兄弟兩家人忙時同時出動,兩台四輪車一起工作。一天就會看到他家的草垛起來幾十個,用不多久,他家的草垛就遍布草場。那妯娌兩個也相處的和睦,幹起活來就像男的一樣。我實在是佩服人家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人家女人都不怕那野外的蚊蟲的叮咬,為此,我非常看不起大哥二哥怕蚊蟲叮咬的樣子,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一次由於陰天,傍晚蚊子很多,大哥一邊拿著圍在脖子上的紗巾打著蚊子,一邊生氣地罵:「非養他媽什麽牛,遭他媽這種破罪!」扛著大草的刀一邊罵一邊往山點走,我當時知道他這是衝著我發的牢騷,因為他一直沒出過什麽好主意,總想搞黃了好去靜下心打他的麻將。每當我看到劉嫂妯娌兩個在那裏熱火朝天的垛草的時候,我心裏想一個大男人都不如人家女人,也難怪幹不成事業!可能是家庭的薰陶加上遺傳的緣故,他家讀高中的那個侄子也非常能幹活,不怕蚊蟲叮咬和勞累。
劉哥的老父親更是勤勞,已經70多歲的人了,還在打草忙時看護自家的牛群。這一年,劉哥對我說:他老父親年齡太大,跟著牛群滿山跑實在不安全,就讓我幫助他一下,讓我的牛倌順便把他的牛群幫助放一下,等到打完草他就把牛群趕回去!我於是就跟放牛的進行了一下協調,他的牛群在我那裏放了一個秋天。因為劉哥卻是一個實幹家,所以我覺得應該幫助他才對。
育林像劉哥家這樣養幾十頭牛的人家太多了。育林林場護林隊張哥家裏也養了不少的牛,一次我去山點辦事,大清早看到張哥在放牛。我心裏想:一個護林隊的隊長在林場裏也算一個人物了,人家還養了這麽多的牛。我感覺到像岩山和育林這樣的小地方的百姓很富裕,原因是國家的政策好,自己又勤勞。在當今這樣好的政策下還不會通過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那純粹是自己的素質問題。
相比之下,比這兩個林場大一點的地方,很多人自以為是城裏人,每天不想著如何去發展經濟,隻想著到那麻將館裏打麻將。一次我在火車站看到這樣的一個人,他穿著拖鞋在站台上溜達,對麵一個和他熟悉的人跟他打招呼,問他最近在忙什麽?他回答說:「到外地幹活給錢太少,就沒去,沒事打幾把麻將!」我聽見他們的對話,心想打麻將可不是什麽正業,沒聽說誰打麻將發展了經濟。
這兩類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理想和追求是不同的,對人生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表現出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決定這兩種人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務實和務虛一直是一種鍾擺現象。
林海管窺
自從林區開發以來,才有了鐵路和鐵路沿線那些美麗的小站。大興安嶺的文化就開始的形成了,由於林區人都是從關內闖到關外,人人都體會到了黑土地到黃土地的那種艱難。所以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就呈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這裏的人們非常認老鄉,很多時候都是這種人不親土親的感情紐帶把人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這種文化的力量一直推動著大興安嶺林區開發的歷史車輪運動到新世紀的今天。
林區人的性格很粗獷,也許是大興安嶺那淩烈的罡風鑄造了這些北方的男子漢特有的性格。
如果你若是在大興安嶺的大森林裏迷了路,你在絕望之中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山段的帳篷,盡管那些工人已經去山裏工作去了,可能帳篷裏沒有一個人,那也無所謂,你盡管自己燒火做飯吃。但你無論如何不要拿人家的東西,這裏的風俗就是這樣的。
有一年的夏天,我愛人的嫂子來到我家,說讓我去山裏幫助他的兒子把一同抓螞蟻的同學找回來。我問是怎麽回事?嫂子說:「柱子和同學小劉昨天去山裏抓螞蟻,由於走迷了山,兩個人好久才找到了一條公路,他們順著公路往回走,又走了很遠,遇到修路的汽車,柱子就做汽車回來了,他那個同學的摩托還在山裏,就獨自一人回去找摩託了!」我心裏想,那大森林裏有螞蟻堆的地方一定有黑瞎子(林區人稱黑熊為黑瞎子),那是很危險的,那孩子怎麽為了一台摩托就一個人回大森林了,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我急忙的騎上摩托帶著柱子沿著大森林的防火公路往山裏走。大約走了100公裏的地方,路已經很窄,路兩麵的樹林裏由於樹太密陽光照不進去黑咕隆咚的,我覺得這地方沒有什麽安全感,告訴柱子以後不要再來抓什麽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