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詔獄論時事 四、朝鮮得勝
天幕:給古人直播愛新覺羅2 作者:捷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首光十六年八月,京師詔獄
秋夜的帝都,烏雲如潑墨般遮掩了明月,一抹微光從高牆縫隙間漏入詔獄中。這裏囚禁著來自各地、身份各異的囚徒,彼此懷著未竟的誌向或滿腹的冤屈。他們時常抬頭凝望昏暗的天幕,那神秘的天影時而為他們展現外界紛亂的動向——各國的戰事、陰謀、計策,似一場無休的幻戲。今夜,天幕上正投射出一連串異域之事。
天幕之上,第一幕展示的是遙遠的烏拉圭,這小國忽然舉辦閱兵式,並以“謙遜與正義”相號召。
被關押多年的老武將沈將軍看著冷笑一聲:“烏拉圭?他們也配談正義?恐怕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他揮袖撫去臉上灰塵,眯起眼,繼續看著天幕的演變。果然,薩丁尼亞的畫麵隨即亮起,見其正在暗中組建軍械庫,維持著壓迫的勢力。
沈將軍一聲冷哼,低聲對旁人道:“觀其設庫之地,當是控製地方勢力,若不密謀擴張,則是為自保籌謀。”說罷,他微微點頭,對這等“秘而成事”的手段倒也頗為讚賞。
緊接著,自由市克拉科夫城中正爆發一場辯論,天幕上浮現“馬鈴薯晚疫病”幾個大字,引來滿獄哄笑。押在此地的鄉賢許先生,原是江南一帶的農事專家,眼見這“辯論”最後竟然以“查封”收場,不禁搖頭歎道:“這群愚頑,辯論不查病根、也不施救濟,隻想著查封,可憐百姓失糧,豈不愈發困苦?”
獄卒經過,聽了這議論,麵帶不屑,拿著鎖鏈戳了戳許先生的肩膀:“你也管得寬,他們與我們何幹?”許先生冷笑不語,隻暗道一聲可憐百姓難逃餓殍之苦。
隨後天幕轉至“浩罕結盟波斯”。在眾人訝異之中,年少的錦衣衛出身的季侍衛忍不住輕哂道:“浩罕與波斯,倒是難兄難弟,結盟隻是為了互相牽製,那波斯日後行事還需留心一二。”他目光冷冽,頗帶幾分洞悉的笑意。
天幕又變,接連浮現出數幕戰報,尤其那“朝鮮王室軍進攻亞齊”的消息令獄中氣氛略微凝重。聽聞朝鮮軍對陣亞齊,雙方兵力似是旗鼓相當,可朝鮮軍的組織度明顯更高,若論勝負,當無懸念。
圍觀的囚徒中有一位粵地商賈,聽到天幕傳來“黑森-達姆施塔特示好巴伐利亞”及“班達亞齊戰役”的消息,他撚須暗笑:“這黑森與巴伐利亞相交,倒不知是權謀還是真心?而朝鮮戰役看似小勝,卻不過是頭陣,不過朝鮮若占領亞齊,莫非意欲插手南洋?”
接著,商賈見美國也向清國甘肅總督區施加影響力,又被西班牙人敗壞其行動,不禁哼聲道:“這些洋人,當真貪婪不知足。”他的眼中透出一抹不屑,又有些無奈。
而另一側的冷麵官吏徐大人目睹各國禮節、示好、聯盟的情景,特別是瑞典、薩克森等國間的外交手腕,不禁喟然長歎道:“四海之內,無非算計。我華夏朝綱雖遠勝他們,卻未免受到影響。”
他朝眾人微一頷首,續道:“看看這朝鮮王室軍的戰報,每日都有詳實呈現,不像我華夏疏於籌備。依我之見,王室軍接連追擊亞齊,恐怕不單是為戰勝,更在傳達國威。”
這“幻戲”漸漸結束,喧囂稍歇,天幕的光影漸淡,仿若這方天地也進入沉寂。然而牆角裏,素有“蝦球”之稱的小人物突然發聲,打破了短暫的寂靜。
“唉,這些‘外夷’的紛爭瞧著熱鬧,可咱們華夏人看客能如何呢?”蝦球緩緩站起,目光如炬,“看他們是有新奇,倒也不見得都是巧計。最讓人扼腕的,莫過於朝鮮那邊,勝仗有何用,手工業者還是餓著!他們再添多少厭戰、威望,到頭來不過勞苦一番,民生困頓!”
一眾囚徒皆默然,紛紛點頭。
……
武將回憶戰事情形
天幕最初映現出的是朝鮮軍登陸班達亞齊的激戰場麵:九月二十二日,朝鮮王室軍第一批名民兵剛剛在港口登岸,便與亞齊守軍爆發了激烈戰鬥。岸邊烽火四起,煙塵彌漫,甚至海水都被戰士們鮮血染紅。
老武將沈將軍神色微變,略帶讚許地說道:“竟敢強攻班達亞齊港口,兵力相當,卻能穩步推進。看來這朝鮮軍民兵雖非精銳,卻也有相當的軍紀。”他點了點頭,似乎對朝鮮軍隊的素質頗為讚賞,“港口一役,幾日未歇,能穩步逼近王宮外,也算是出類拔萃。”
戰報接續播放。經過數日港口鏖戰,朝鮮王室軍小勝一籌,占據港口後得以稍作休整。十月初他們整頓隊列,從港口逐步向亞齊都城進發,直逼亞齊王宮外的空地。前線戰士身形肅穆,整齊排布,在一片黃沙烈日下列陣。亞齊軍亦在王宮前廣場列隊迎敵,同樣是人的民兵戰陣,兩軍相對而立,氣氛肅殺至極。
江南鄉賢許先生遙望天幕,不禁感歎:“朝鮮人從港口一路推進到王宮外,哪怕人力耗損,仍然保持軍容齊整,此等戰法雖未盡善,卻足以一時壓陣,令人刮目。”他頓了頓,幽幽道,“隻是他們縱勝一時,如何能保住後方安穩?”
戰事如畫卷般徐徐展開,天幕上浮現的戰況愈發慘烈。雙方激戰數日,朝鮮軍步步緊逼,而亞齊軍則在王宮外的空地上頑強抵抗。然而戰報中多次提及朝鮮軍軍紀嚴明、陣容不亂,反觀亞齊軍則漸顯疲態,士氣逐步潰散。朝鮮民兵借著組織度優勢逐步瓦解敵軍,最終迫使亞齊軍節節敗退,潰散四方。
粵地商賈斜瞥一眼天幕,冷笑道:“嗬,這亞齊軍連陣型都不穩,哪能守住王宮?雖人數相當,卻難敵朝鮮軍有序調度。等他們這班潰軍逃去,朝鮮軍追擊已是板上釘釘。”他微微搖頭,“隻怕這場‘追擊戰’未必輕鬆——一來疲憊,二來士卒尚無勝負終決之心,拖長了便傷元氣。”
戰報至此,映出班達亞齊戰役最後的戰果:朝鮮王室軍雖付出1078人傷亡代價,卻大獲全勝,而亞齊軍亡者超三千之數。王宮殘垣破碎,亞齊兵敗如山倒,沿途撤退向塔帕土安方向。戰報末尾特意提及,朝鮮王室軍在短暫休整後,決定對潰逃的亞齊軍進行全麵追擊。
獄中眾人見此紛紛唏噓。老武將緩緩搖頭:“勝而不息,追之不怠,若是謀定後動,方得人心。朝鮮此番雖贏得威望,卻恐稍有厭戰之聲。”
天幕漸漸黯淡,朝鮮國內的消息浮現其上——本是生產衣物與家具的手工業者們此時饑寒交迫、掙紮度日,處境極其艱難。
蝦球見狀,歎了一口氣,沉聲道:“朝鮮兵勝固然光彩,可手工業者們身處饑餓,根本無法安穩度日!這軍威再盛,又豈能安慰百姓之苦?”他神情凝重,對眾人低聲言道:“戰事再勝,若百姓饑寒,亦是浮華之事。”
牢房內重歸靜寂,囚徒們目光深沉,卻沒有人再言語,四周仿佛籠罩在沉思的影中。
……
我叫哈姆紮,是亞齊蘇丹國的一名老兵,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看著荷蘭人一步步侵蝕我們的故土。他們最初不過是在蘇門答臘島上登陸,後來一點點擴張,逼得我們退到這北端,苟活在自己土地的邊緣。然而,如今的災難竟比殖民者更淒慘。這個十月,亞齊的夢魘降臨了,噩夢來自遙遠的東亞,來自一支我從未聽說過的朝鮮人軍隊。
那些從未見過的朝鮮人,竟然大老遠地漂洋過海而來,在我們班達亞齊的港口登陸。我原本以為他們不過是一群異域的過客,誰知他們一來,便像猛虎下山,不問因由,抄起糞叉和自製的粗陋弓箭,對著港口的我們兄弟就開始屠殺。他們的冷漠與暴烈徹底粉碎了我對故土安寧的最後一絲幻想。為什麽,為什麽是我們?為什麽亞齊蘇丹國在苟延殘喘中,竟還要遭受這樣的屈辱?
麵對他們的襲擊,我們原本不該如此無力。我們數量上並不遜色,也有著這片土地孕育的勇氣。可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隊列有序,軍紀森嚴,而我們卻如散沙一般。我和兄弟們從港口一路敗退,一直退到王宮外的廣場。蘇丹難得親自披甲帶領我們,他在廣場上振臂高呼,命我們堅守,誓死將這些異邦人趕回大海。我們眼神焦灼,心中湧動著激憤之火,可每次朝鮮人舉起刀槍衝來,我們的隊列便隨之崩潰。這不是普通的潰散,而是一種深刻的無力感,我們被他們每一波衝鋒壓得幾近崩潰。
他們不是沒有恐懼的人,但他們似乎早已視死如歸。他們每個人眼神清明,動作幹脆利落,似乎這場戰鬥是他們唯一的歸宿,退無可退。我聽說,如果他們敗退,便要被我們拋入馬六甲海峽,喂給鯊魚。也許正是這種無路可退的決心,才令他們像鐵壁般難以撼動,而我們,卻因絕望而逐漸散亂。
最後,我親眼看著蘇丹在混亂中戰死,倒在王宮門前。他是亞齊最後的旗幟,而我們,眼看著這旗幟倒下,便再無力量抵抗。朝鮮人的步伐穩健,冷漠而無情,像洪水般淹沒了我們。我從未想過會有一天,亞齊的戰旗會在自家宮殿前落地。我不敢相信,這一切的失敗竟如此簡單:我們沒有秩序,彼此鬆散,而他們卻步調一致,雷厲風行,帶著一種注定的勝利。
此刻,班達亞齊城已盡數落入朝鮮人之手,我成了最後一批撤出城市的敗兵。我知道,我要離開,要往塔帕土安去。我不忍回頭看,因為那是我們亞齊的王宮,象征著我們最後的尊嚴。可即便不回頭,這一切也早已烙入我的心底,像一道永恒的傷疤。若有一日我還能歸來,我定要讓他們嚐到複仇的滋味。
……
秋夜的帝都,烏雲如潑墨般遮掩了明月,一抹微光從高牆縫隙間漏入詔獄中。這裏囚禁著來自各地、身份各異的囚徒,彼此懷著未竟的誌向或滿腹的冤屈。他們時常抬頭凝望昏暗的天幕,那神秘的天影時而為他們展現外界紛亂的動向——各國的戰事、陰謀、計策,似一場無休的幻戲。今夜,天幕上正投射出一連串異域之事。
天幕之上,第一幕展示的是遙遠的烏拉圭,這小國忽然舉辦閱兵式,並以“謙遜與正義”相號召。
被關押多年的老武將沈將軍看著冷笑一聲:“烏拉圭?他們也配談正義?恐怕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他揮袖撫去臉上灰塵,眯起眼,繼續看著天幕的演變。果然,薩丁尼亞的畫麵隨即亮起,見其正在暗中組建軍械庫,維持著壓迫的勢力。
沈將軍一聲冷哼,低聲對旁人道:“觀其設庫之地,當是控製地方勢力,若不密謀擴張,則是為自保籌謀。”說罷,他微微點頭,對這等“秘而成事”的手段倒也頗為讚賞。
緊接著,自由市克拉科夫城中正爆發一場辯論,天幕上浮現“馬鈴薯晚疫病”幾個大字,引來滿獄哄笑。押在此地的鄉賢許先生,原是江南一帶的農事專家,眼見這“辯論”最後竟然以“查封”收場,不禁搖頭歎道:“這群愚頑,辯論不查病根、也不施救濟,隻想著查封,可憐百姓失糧,豈不愈發困苦?”
獄卒經過,聽了這議論,麵帶不屑,拿著鎖鏈戳了戳許先生的肩膀:“你也管得寬,他們與我們何幹?”許先生冷笑不語,隻暗道一聲可憐百姓難逃餓殍之苦。
隨後天幕轉至“浩罕結盟波斯”。在眾人訝異之中,年少的錦衣衛出身的季侍衛忍不住輕哂道:“浩罕與波斯,倒是難兄難弟,結盟隻是為了互相牽製,那波斯日後行事還需留心一二。”他目光冷冽,頗帶幾分洞悉的笑意。
天幕又變,接連浮現出數幕戰報,尤其那“朝鮮王室軍進攻亞齊”的消息令獄中氣氛略微凝重。聽聞朝鮮軍對陣亞齊,雙方兵力似是旗鼓相當,可朝鮮軍的組織度明顯更高,若論勝負,當無懸念。
圍觀的囚徒中有一位粵地商賈,聽到天幕傳來“黑森-達姆施塔特示好巴伐利亞”及“班達亞齊戰役”的消息,他撚須暗笑:“這黑森與巴伐利亞相交,倒不知是權謀還是真心?而朝鮮戰役看似小勝,卻不過是頭陣,不過朝鮮若占領亞齊,莫非意欲插手南洋?”
接著,商賈見美國也向清國甘肅總督區施加影響力,又被西班牙人敗壞其行動,不禁哼聲道:“這些洋人,當真貪婪不知足。”他的眼中透出一抹不屑,又有些無奈。
而另一側的冷麵官吏徐大人目睹各國禮節、示好、聯盟的情景,特別是瑞典、薩克森等國間的外交手腕,不禁喟然長歎道:“四海之內,無非算計。我華夏朝綱雖遠勝他們,卻未免受到影響。”
他朝眾人微一頷首,續道:“看看這朝鮮王室軍的戰報,每日都有詳實呈現,不像我華夏疏於籌備。依我之見,王室軍接連追擊亞齊,恐怕不單是為戰勝,更在傳達國威。”
這“幻戲”漸漸結束,喧囂稍歇,天幕的光影漸淡,仿若這方天地也進入沉寂。然而牆角裏,素有“蝦球”之稱的小人物突然發聲,打破了短暫的寂靜。
“唉,這些‘外夷’的紛爭瞧著熱鬧,可咱們華夏人看客能如何呢?”蝦球緩緩站起,目光如炬,“看他們是有新奇,倒也不見得都是巧計。最讓人扼腕的,莫過於朝鮮那邊,勝仗有何用,手工業者還是餓著!他們再添多少厭戰、威望,到頭來不過勞苦一番,民生困頓!”
一眾囚徒皆默然,紛紛點頭。
……
武將回憶戰事情形
天幕最初映現出的是朝鮮軍登陸班達亞齊的激戰場麵:九月二十二日,朝鮮王室軍第一批名民兵剛剛在港口登岸,便與亞齊守軍爆發了激烈戰鬥。岸邊烽火四起,煙塵彌漫,甚至海水都被戰士們鮮血染紅。
老武將沈將軍神色微變,略帶讚許地說道:“竟敢強攻班達亞齊港口,兵力相當,卻能穩步推進。看來這朝鮮軍民兵雖非精銳,卻也有相當的軍紀。”他點了點頭,似乎對朝鮮軍隊的素質頗為讚賞,“港口一役,幾日未歇,能穩步逼近王宮外,也算是出類拔萃。”
戰報接續播放。經過數日港口鏖戰,朝鮮王室軍小勝一籌,占據港口後得以稍作休整。十月初他們整頓隊列,從港口逐步向亞齊都城進發,直逼亞齊王宮外的空地。前線戰士身形肅穆,整齊排布,在一片黃沙烈日下列陣。亞齊軍亦在王宮前廣場列隊迎敵,同樣是人的民兵戰陣,兩軍相對而立,氣氛肅殺至極。
江南鄉賢許先生遙望天幕,不禁感歎:“朝鮮人從港口一路推進到王宮外,哪怕人力耗損,仍然保持軍容齊整,此等戰法雖未盡善,卻足以一時壓陣,令人刮目。”他頓了頓,幽幽道,“隻是他們縱勝一時,如何能保住後方安穩?”
戰事如畫卷般徐徐展開,天幕上浮現的戰況愈發慘烈。雙方激戰數日,朝鮮軍步步緊逼,而亞齊軍則在王宮外的空地上頑強抵抗。然而戰報中多次提及朝鮮軍軍紀嚴明、陣容不亂,反觀亞齊軍則漸顯疲態,士氣逐步潰散。朝鮮民兵借著組織度優勢逐步瓦解敵軍,最終迫使亞齊軍節節敗退,潰散四方。
粵地商賈斜瞥一眼天幕,冷笑道:“嗬,這亞齊軍連陣型都不穩,哪能守住王宮?雖人數相當,卻難敵朝鮮軍有序調度。等他們這班潰軍逃去,朝鮮軍追擊已是板上釘釘。”他微微搖頭,“隻怕這場‘追擊戰’未必輕鬆——一來疲憊,二來士卒尚無勝負終決之心,拖長了便傷元氣。”
戰報至此,映出班達亞齊戰役最後的戰果:朝鮮王室軍雖付出1078人傷亡代價,卻大獲全勝,而亞齊軍亡者超三千之數。王宮殘垣破碎,亞齊兵敗如山倒,沿途撤退向塔帕土安方向。戰報末尾特意提及,朝鮮王室軍在短暫休整後,決定對潰逃的亞齊軍進行全麵追擊。
獄中眾人見此紛紛唏噓。老武將緩緩搖頭:“勝而不息,追之不怠,若是謀定後動,方得人心。朝鮮此番雖贏得威望,卻恐稍有厭戰之聲。”
天幕漸漸黯淡,朝鮮國內的消息浮現其上——本是生產衣物與家具的手工業者們此時饑寒交迫、掙紮度日,處境極其艱難。
蝦球見狀,歎了一口氣,沉聲道:“朝鮮兵勝固然光彩,可手工業者們身處饑餓,根本無法安穩度日!這軍威再盛,又豈能安慰百姓之苦?”他神情凝重,對眾人低聲言道:“戰事再勝,若百姓饑寒,亦是浮華之事。”
牢房內重歸靜寂,囚徒們目光深沉,卻沒有人再言語,四周仿佛籠罩在沉思的影中。
……
我叫哈姆紮,是亞齊蘇丹國的一名老兵,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看著荷蘭人一步步侵蝕我們的故土。他們最初不過是在蘇門答臘島上登陸,後來一點點擴張,逼得我們退到這北端,苟活在自己土地的邊緣。然而,如今的災難竟比殖民者更淒慘。這個十月,亞齊的夢魘降臨了,噩夢來自遙遠的東亞,來自一支我從未聽說過的朝鮮人軍隊。
那些從未見過的朝鮮人,竟然大老遠地漂洋過海而來,在我們班達亞齊的港口登陸。我原本以為他們不過是一群異域的過客,誰知他們一來,便像猛虎下山,不問因由,抄起糞叉和自製的粗陋弓箭,對著港口的我們兄弟就開始屠殺。他們的冷漠與暴烈徹底粉碎了我對故土安寧的最後一絲幻想。為什麽,為什麽是我們?為什麽亞齊蘇丹國在苟延殘喘中,竟還要遭受這樣的屈辱?
麵對他們的襲擊,我們原本不該如此無力。我們數量上並不遜色,也有著這片土地孕育的勇氣。可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隊列有序,軍紀森嚴,而我們卻如散沙一般。我和兄弟們從港口一路敗退,一直退到王宮外的廣場。蘇丹難得親自披甲帶領我們,他在廣場上振臂高呼,命我們堅守,誓死將這些異邦人趕回大海。我們眼神焦灼,心中湧動著激憤之火,可每次朝鮮人舉起刀槍衝來,我們的隊列便隨之崩潰。這不是普通的潰散,而是一種深刻的無力感,我們被他們每一波衝鋒壓得幾近崩潰。
他們不是沒有恐懼的人,但他們似乎早已視死如歸。他們每個人眼神清明,動作幹脆利落,似乎這場戰鬥是他們唯一的歸宿,退無可退。我聽說,如果他們敗退,便要被我們拋入馬六甲海峽,喂給鯊魚。也許正是這種無路可退的決心,才令他們像鐵壁般難以撼動,而我們,卻因絕望而逐漸散亂。
最後,我親眼看著蘇丹在混亂中戰死,倒在王宮門前。他是亞齊最後的旗幟,而我們,眼看著這旗幟倒下,便再無力量抵抗。朝鮮人的步伐穩健,冷漠而無情,像洪水般淹沒了我們。我從未想過會有一天,亞齊的戰旗會在自家宮殿前落地。我不敢相信,這一切的失敗竟如此簡單:我們沒有秩序,彼此鬆散,而他們卻步調一致,雷厲風行,帶著一種注定的勝利。
此刻,班達亞齊城已盡數落入朝鮮人之手,我成了最後一批撤出城市的敗兵。我知道,我要離開,要往塔帕土安去。我不忍回頭看,因為那是我們亞齊的王宮,象征著我們最後的尊嚴。可即便不回頭,這一切也早已烙入我的心底,像一道永恒的傷疤。若有一日我還能歸來,我定要讓他們嚐到複仇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