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饢城
大唐:帶著小公主去旅行 作者:愛喝果茶的老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平安他們走著,突然聞到一股烤羊肉哦味道,尋味看去,原來是一家烤羊肉串攤點。
攤位前掛著剛宰殺的羊,夠新鮮的!看看穿羊肉的鐵釺,這串也夠大的!還是烤羊肉串,煙熏火燎的。
烤羊肉串與烤包子,後麵是木府牛肉麵和羊肉蒸餃。到了這裏,小兕子和城陽她們是徹底放開了,左手羊肉串,右手烤包子,吃得是滿嘴流油。
還有饢餅店,大饢餅直徑有半米,又薄又脆,一個才4元。這種饢餅厚一點,鬆軟一點,保存的時間可以達一個月以上。
熱斯坦廣場往北,東側的一條南北向小巷,以前專門製作和銷售花帽、皮帽,名為 “帽子巷”,現在叫“花帽巷”,也屬庫車老城。這附近的小街小巷也可以逛逛,不過清淨許多。
巷子裏上麵掛著戴草帽的馬燈,取義萬家燈火。右邊牆上掛著冬不拉和畫滿圖案的手鼓,左邊是“見喜首飾店”。
花帽巷的另一端上麵掛滿各種燈籠,藍色的牆上畫著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圖畫。路邊是民宿。
熱斯坦廣場西邊有兩座牌樓,牌樓之間是一座大橋,叫“團結橋”。團結橋橫跨庫車河,河西邊是庫車老城,河東邊是庫車新城。這座橋還頗有來曆。
據記載:公元1928年曾建有一座6孔5米,全長30米的簡支梁木橋,題匾額:“龜茲古都,龍口之源”。該橋因年久失修坍塌墜毀。兩岸車馬、行人隻能下河道涉水通行,交通極為不便。
1939年,共產黨員林基路任庫車縣長,他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號召社會各界參與出資捐物,並親自組織設計和指導改建舊橋,1940年4月建成了堅固、美觀具有民族風格的1孔30米木桁結構木橋。 該橋5米寬行車道兩側設2米寬人行道,並改題匾額“龜茲古渡”。團結新橋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生活,推動了庫車的發展。
1958年8月13日,庫車河發生特大洪水,團結新橋被衝毀,洪水後,在舊址修建10孔5米,全長52米簡支梁單車道木橋維持河兩岸交通。
1984年9月庫車縣人民政府決定重建團結大橋,在自治區交通廳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9萬元修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團結新橋。新橋為5孔15米,全長 82.5 米。下部為鑽孔灌注樁柱式墩台,上部為拱型梁微彎板,橋麵寬 8.5 米,兩側各設1.5米寬人行道。載重15噸。橋邊設置欄杆、燈柱。 橋兩頭各立一座新疆風格的牌坊,題匾額分別是 “龜茲古渡“,”團結新橋”。張平安他們看到的題匾一麵用維語寫,另一麵用漢語寫。
走過團結橋,看到路邊有一婦女在賣白杏,新鮮可愛。一斤才4元,就買了一斤嚐嚐,真的香甜可口!不愧庫車有“中國白杏之鄉”的美譽!
過橋後的左邊是一個大巴紮,什麽都賣,隻可惜張平安他們還要去大饢城,不能進去逛了。
張平安他們下一個景點是大饢城,饢是新疆的通行食物,與內地的饅頭雷同,人人皆知,人人食用。不論是否來過新疆,估計都知道饢。但是庫車居然因為饢而建起“大饢城”,還是有些出乎張平安他們意料。不過在遊覽完大饢城,方知饢的文化、曆史源遠流長。
庫車大饢城,不僅是一個饢生產銷售的集中地,還是一處難得的民俗風情遊覽區,占地總麵積2萬平方米,其中商業區有饢文化展覽館、民族特色餐飲區、大饢生產車間、大饢展示銷售大廳等,吸引了國內外遊客。
在大門口,是一個大如月亮的大囊造型,周圍還有很多別致造型。張平安他們第一次見到如此大饢,可以包著十來個小兕子,雖是雕塑,但確有如此之大的實物。據介紹:庫車市曾經做過這種尺寸的大饢實物參加一個展會,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眼球。
庫車的大饢大如車輪,一點也不誇張。麵餅貼著饢坑壁,在火的盛宴中,歡唱著民歌,興奮得渾身冒氣,汗珠滾滾。這就是庫車的饢。為了實現喂養,它們從不計較存在的形式,不計較曆經的磨難。四千年前的孔雀河畔,饢就宣告了它的誕生。
維吾爾人吃饢時,都要用手接著掉下來的饢渣子,一是伊斯蘭教教規所規定的不能隨便浪費糧食,更不能用腳踐踏糧食,真主會懲罰浪費糧食者。
現有的“饢”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瓊饢(意為大饢);第二類為秋瓦特饢;第三類為托哈奇饢;第四類為其他類饢。庫車縣委後麵的一條街上,打造“庫車大饢一條街”,既滿足了庫車喜歡吃饢的人需求,又可打造一個庫車旅遊的新亮點。
庫車大饢以其大而薄、脆而香的特性而聞名,直徑可達60厘米,被稱為“饢中之王”。庫車大饢原稱為“比加克”饢,其名字源於庫車市伊西哈拉鄉玉斯屯比加克村。因這個村子95%以上的維吾爾族群眾都以做饢為生,該村群眾製作的大如車輪的饢最出名。它的製作特別強調使用饢坑進行烤製,使用杏樹木作為燃料,使得烤製出來的饢具有獨特的香氣。
這種香味焦而不糊,綿綿悠長,沒有那種瘦奇淡靜的清高,也沒有那種沁人心脾的清涼。這不是菜肴的味道。這種香味香而不豔,濃而不烈,既沒有塔裏木小山羊燉出的香味渾厚,也沒有三道橋荊芥醃製的香味寡淡。
焦香猶如一個個魚鉤,將我們的腸胃鉤起,將人們的味蕾鉤破,牢牢地掛住了腮幫,勾引著人們向前。
庫車老城的街道邊,金黃的半人多高的饢坑靜靜地挺立在晨光中,無焰的紅柳木炭發著火光。時間的河流中浮浮沉沉著人類的臉龐,但始終沒有沉沒的,是庫車的饢。無論是在庫車的鄉下,還是在宴席上,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庫車饢的身影。
那些打饢的人,頭戴潔白的小花帽,身穿土黃色的長袍,跪倒在饢坑之上。他們寬大結實的手掌上,一隻隻光潤的麵餅在飛翔。他們虔誠閃亮的目光中,蘊藏著朝陽的能量。
火勢漸漸弱下去,麵餅的身體漸漸脹大起來。它們完成了從麵餅到饢的過程。一個個金色的饢渾身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焦香,從饢坑裏脫穎而出,將力量和陽光深深地蘊藏。
大饢城內還有一景——獨庫公路終點,張平安他們紛紛和紀念石碑合影留念。臨離開大饢城,張平安他們自然也是少不了帶點大饢。不過當地人知道自己喜歡吃哪種,到了攤位買好就走,張平安他們就隻好憑感覺,買了大囊作為禮品帶給親朋好友品嚐。
攤位前掛著剛宰殺的羊,夠新鮮的!看看穿羊肉的鐵釺,這串也夠大的!還是烤羊肉串,煙熏火燎的。
烤羊肉串與烤包子,後麵是木府牛肉麵和羊肉蒸餃。到了這裏,小兕子和城陽她們是徹底放開了,左手羊肉串,右手烤包子,吃得是滿嘴流油。
還有饢餅店,大饢餅直徑有半米,又薄又脆,一個才4元。這種饢餅厚一點,鬆軟一點,保存的時間可以達一個月以上。
熱斯坦廣場往北,東側的一條南北向小巷,以前專門製作和銷售花帽、皮帽,名為 “帽子巷”,現在叫“花帽巷”,也屬庫車老城。這附近的小街小巷也可以逛逛,不過清淨許多。
巷子裏上麵掛著戴草帽的馬燈,取義萬家燈火。右邊牆上掛著冬不拉和畫滿圖案的手鼓,左邊是“見喜首飾店”。
花帽巷的另一端上麵掛滿各種燈籠,藍色的牆上畫著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圖畫。路邊是民宿。
熱斯坦廣場西邊有兩座牌樓,牌樓之間是一座大橋,叫“團結橋”。團結橋橫跨庫車河,河西邊是庫車老城,河東邊是庫車新城。這座橋還頗有來曆。
據記載:公元1928年曾建有一座6孔5米,全長30米的簡支梁木橋,題匾額:“龜茲古都,龍口之源”。該橋因年久失修坍塌墜毀。兩岸車馬、行人隻能下河道涉水通行,交通極為不便。
1939年,共產黨員林基路任庫車縣長,他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號召社會各界參與出資捐物,並親自組織設計和指導改建舊橋,1940年4月建成了堅固、美觀具有民族風格的1孔30米木桁結構木橋。 該橋5米寬行車道兩側設2米寬人行道,並改題匾額“龜茲古渡”。團結新橋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生活,推動了庫車的發展。
1958年8月13日,庫車河發生特大洪水,團結新橋被衝毀,洪水後,在舊址修建10孔5米,全長52米簡支梁單車道木橋維持河兩岸交通。
1984年9月庫車縣人民政府決定重建團結大橋,在自治區交通廳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9萬元修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團結新橋。新橋為5孔15米,全長 82.5 米。下部為鑽孔灌注樁柱式墩台,上部為拱型梁微彎板,橋麵寬 8.5 米,兩側各設1.5米寬人行道。載重15噸。橋邊設置欄杆、燈柱。 橋兩頭各立一座新疆風格的牌坊,題匾額分別是 “龜茲古渡“,”團結新橋”。張平安他們看到的題匾一麵用維語寫,另一麵用漢語寫。
走過團結橋,看到路邊有一婦女在賣白杏,新鮮可愛。一斤才4元,就買了一斤嚐嚐,真的香甜可口!不愧庫車有“中國白杏之鄉”的美譽!
過橋後的左邊是一個大巴紮,什麽都賣,隻可惜張平安他們還要去大饢城,不能進去逛了。
張平安他們下一個景點是大饢城,饢是新疆的通行食物,與內地的饅頭雷同,人人皆知,人人食用。不論是否來過新疆,估計都知道饢。但是庫車居然因為饢而建起“大饢城”,還是有些出乎張平安他們意料。不過在遊覽完大饢城,方知饢的文化、曆史源遠流長。
庫車大饢城,不僅是一個饢生產銷售的集中地,還是一處難得的民俗風情遊覽區,占地總麵積2萬平方米,其中商業區有饢文化展覽館、民族特色餐飲區、大饢生產車間、大饢展示銷售大廳等,吸引了國內外遊客。
在大門口,是一個大如月亮的大囊造型,周圍還有很多別致造型。張平安他們第一次見到如此大饢,可以包著十來個小兕子,雖是雕塑,但確有如此之大的實物。據介紹:庫車市曾經做過這種尺寸的大饢實物參加一個展會,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眼球。
庫車的大饢大如車輪,一點也不誇張。麵餅貼著饢坑壁,在火的盛宴中,歡唱著民歌,興奮得渾身冒氣,汗珠滾滾。這就是庫車的饢。為了實現喂養,它們從不計較存在的形式,不計較曆經的磨難。四千年前的孔雀河畔,饢就宣告了它的誕生。
維吾爾人吃饢時,都要用手接著掉下來的饢渣子,一是伊斯蘭教教規所規定的不能隨便浪費糧食,更不能用腳踐踏糧食,真主會懲罰浪費糧食者。
現有的“饢”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瓊饢(意為大饢);第二類為秋瓦特饢;第三類為托哈奇饢;第四類為其他類饢。庫車縣委後麵的一條街上,打造“庫車大饢一條街”,既滿足了庫車喜歡吃饢的人需求,又可打造一個庫車旅遊的新亮點。
庫車大饢以其大而薄、脆而香的特性而聞名,直徑可達60厘米,被稱為“饢中之王”。庫車大饢原稱為“比加克”饢,其名字源於庫車市伊西哈拉鄉玉斯屯比加克村。因這個村子95%以上的維吾爾族群眾都以做饢為生,該村群眾製作的大如車輪的饢最出名。它的製作特別強調使用饢坑進行烤製,使用杏樹木作為燃料,使得烤製出來的饢具有獨特的香氣。
這種香味焦而不糊,綿綿悠長,沒有那種瘦奇淡靜的清高,也沒有那種沁人心脾的清涼。這不是菜肴的味道。這種香味香而不豔,濃而不烈,既沒有塔裏木小山羊燉出的香味渾厚,也沒有三道橋荊芥醃製的香味寡淡。
焦香猶如一個個魚鉤,將我們的腸胃鉤起,將人們的味蕾鉤破,牢牢地掛住了腮幫,勾引著人們向前。
庫車老城的街道邊,金黃的半人多高的饢坑靜靜地挺立在晨光中,無焰的紅柳木炭發著火光。時間的河流中浮浮沉沉著人類的臉龐,但始終沒有沉沒的,是庫車的饢。無論是在庫車的鄉下,還是在宴席上,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庫車饢的身影。
那些打饢的人,頭戴潔白的小花帽,身穿土黃色的長袍,跪倒在饢坑之上。他們寬大結實的手掌上,一隻隻光潤的麵餅在飛翔。他們虔誠閃亮的目光中,蘊藏著朝陽的能量。
火勢漸漸弱下去,麵餅的身體漸漸脹大起來。它們完成了從麵餅到饢的過程。一個個金色的饢渾身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焦香,從饢坑裏脫穎而出,將力量和陽光深深地蘊藏。
大饢城內還有一景——獨庫公路終點,張平安他們紛紛和紀念石碑合影留念。臨離開大饢城,張平安他們自然也是少不了帶點大饢。不過當地人知道自己喜歡吃哪種,到了攤位買好就走,張平安他們就隻好憑感覺,買了大囊作為禮品帶給親朋好友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