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 作者:黃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代宗大曆元年(766)春開始,夔州一帶大旱,一直延續到夏末方才下雨。當時杜甫身居其地,深受其苦,目睹種種求雨活動,寫了《雷》、《火》這兩首詩。「大旱山嶽焦,密雲復無雨。南方瘴病地,罹此農事苦。封內必舞雩,峽中喧擊鼓」(《雷》)。據《周禮?司巫》,「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故言舞雩)」。又據《神農求雨書》:「祈雨,不雨則暴(曝)巫,暴巫而不雨,則積薪擊鼓而焚山。」早在春秋時期,子產就已指出這種行為的荒唐。據《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國大旱,派屠擊、祝穎、豎柎三大夫去祭桑山,屠擊等人砍掉了山上的樹木。子產知道後說:「如果祭山,就應該在山上廣植樹木,現在反倒去砍樹,這真是極大的罪過。」但在夔州一帶,卻一直保持著這種陋習。「楚山經月火,大旱則斯舉。舊俗燒蛟龍,驚惶致雷雨。爆嵌魑魅泣,崩凍嵐陰昈。羅落沸百泓,根源皆太古。耗林一灰燼,雲氣無處所」(《火》)。時隔數千年,人們依然相信古代不經之談,用以救災濟荒,不懂得燒毀山林,破壞生態平衡,結果必然會使災情變得更加嚴重。這是何等可悲的現象!
「腥至焦長蛇,聲吼纏猛虎。神物已高飛,不見石與土」(《火》)。但那些焚山求雨的人哪裏想到,他們燃起的大火,反而燒焦了長蛇,傷害了猛虎,把蛟龍嚇得穿石破土,遠走高飛,不知去向了。難怪人們跪在那裏求拜,龍王卻連一點回聲都沒有:「真龍竟寂寞,土梗空僂府。」(《雷》)這幾句詩,表現人們焚山求雨的荒謬、愚昧,亦諷亦悲,看了真令人啼笑皆非。
「爾寧要謗讟,憑此近熒侮。薄關長吏憂,甚昧至精主」(《火》)。上兩句指責當地百姓的誣妄,說焚山致雨,很有些毀謗、要挾神靈的味道,這種事近於惑亂、侮辱,不足為信。但百姓這樣做,又何嚐是樂意得罪神靈呢?下兩句提出: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官吏失職,不憂百姓急難,對如何救濟災荒,毫不經心,隻是徇俗塞責而已,為此才有呼天喚地之事。而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又是求人人不管的必然結果。百姓的愚昧、迷信,全由官府的冷漠、昏庸造成,這是杜甫作詩的本意。
天災全由人禍,這是歷代相承的一種權威說法。五行致災,應政而作,正是統治者的無德無能,引起陰陽失調,才造成水旱之災。基於這種認識,過去一些賢明的君王,在祈雨時,常常重於自責。據說商湯曾剪下頭髮、指甲,禱於桑林求雨,其禱詞是:「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女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賄賂)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荀子?大略》)不過像商湯那樣的人畢竟甚少,歷史上絕大多數君王,決不會承認災荒出現是因自身無德無能造成,他們寧可去相信另外種種更為荒誕不經的說法。春秋魯僖公二十一年夏,魯國大旱,僖公怪罪巫尪,想燒死他們祭天(巫是主持祈禱求雨的女巫;尪是胸前突、臉向上的畸形病人,傳說上天可憐他們,怕雨流入他們的鼻子,所以不願下雨)。由於臧文仲的勸阻,其事方才作罷。但到魯穆公碰上大旱,首先想到的,竟也是處罰巫尪,和其祖上完全一樣。對大多數君王來說,當事變發生之後,由他人作出犧牲,承擔責任,是理所當然的。
秋興
秋興
「秋何興而不盡,興何秋而不傷?」(蕭綱《晚春賦》)曉風殘月,才子佳人淚眼相望;登山臨水,遷客騷人感慨萬千。無論秋風裊裊,秋雨瀟瀟,秋河耿耿,秋月皎皎,泫泫露枝,淒淒霜條,落紅紛紛,悴葉飄飄,雁唳陣陣,草蟲喓喓,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感召人心,牽引物情,如劉勰所言:「物色相召,人誰獲安?」「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更何況杜甫當亂離之日,處僻遠之地,以羈危之身,懷悲涼之心,麵對白露既降,楓林凋零,舉目江間,波濤洶湧,凝眸塞上,風雲籠罩,隻覺三峽山水,一片蕭森。在江邊砧聲、峽中猿聲、草間蛩聲、樓上笳聲這樣一片秋聲之中,詩人身傍孤城,獨立斜陽,憑藉北鬥,遙望長安;哀時之淚,灑向叢菊,思鄉之心,竟係孤舟;病臥山城,還京無日,歲月蹉跎,深負平生;反羨江上漁人,逐波飄遊,清秋燕子,隨時飛翔;起視月色,已映藤蘿,長夜漫漫,百憂翻滾。此情此景,何等淒涼!
秋興八首
(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腥至焦長蛇,聲吼纏猛虎。神物已高飛,不見石與土」(《火》)。但那些焚山求雨的人哪裏想到,他們燃起的大火,反而燒焦了長蛇,傷害了猛虎,把蛟龍嚇得穿石破土,遠走高飛,不知去向了。難怪人們跪在那裏求拜,龍王卻連一點回聲都沒有:「真龍竟寂寞,土梗空僂府。」(《雷》)這幾句詩,表現人們焚山求雨的荒謬、愚昧,亦諷亦悲,看了真令人啼笑皆非。
「爾寧要謗讟,憑此近熒侮。薄關長吏憂,甚昧至精主」(《火》)。上兩句指責當地百姓的誣妄,說焚山致雨,很有些毀謗、要挾神靈的味道,這種事近於惑亂、侮辱,不足為信。但百姓這樣做,又何嚐是樂意得罪神靈呢?下兩句提出: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官吏失職,不憂百姓急難,對如何救濟災荒,毫不經心,隻是徇俗塞責而已,為此才有呼天喚地之事。而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又是求人人不管的必然結果。百姓的愚昧、迷信,全由官府的冷漠、昏庸造成,這是杜甫作詩的本意。
天災全由人禍,這是歷代相承的一種權威說法。五行致災,應政而作,正是統治者的無德無能,引起陰陽失調,才造成水旱之災。基於這種認識,過去一些賢明的君王,在祈雨時,常常重於自責。據說商湯曾剪下頭髮、指甲,禱於桑林求雨,其禱詞是:「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女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賄賂)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荀子?大略》)不過像商湯那樣的人畢竟甚少,歷史上絕大多數君王,決不會承認災荒出現是因自身無德無能造成,他們寧可去相信另外種種更為荒誕不經的說法。春秋魯僖公二十一年夏,魯國大旱,僖公怪罪巫尪,想燒死他們祭天(巫是主持祈禱求雨的女巫;尪是胸前突、臉向上的畸形病人,傳說上天可憐他們,怕雨流入他們的鼻子,所以不願下雨)。由於臧文仲的勸阻,其事方才作罷。但到魯穆公碰上大旱,首先想到的,竟也是處罰巫尪,和其祖上完全一樣。對大多數君王來說,當事變發生之後,由他人作出犧牲,承擔責任,是理所當然的。
秋興
秋興
「秋何興而不盡,興何秋而不傷?」(蕭綱《晚春賦》)曉風殘月,才子佳人淚眼相望;登山臨水,遷客騷人感慨萬千。無論秋風裊裊,秋雨瀟瀟,秋河耿耿,秋月皎皎,泫泫露枝,淒淒霜條,落紅紛紛,悴葉飄飄,雁唳陣陣,草蟲喓喓,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感召人心,牽引物情,如劉勰所言:「物色相召,人誰獲安?」「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更何況杜甫當亂離之日,處僻遠之地,以羈危之身,懷悲涼之心,麵對白露既降,楓林凋零,舉目江間,波濤洶湧,凝眸塞上,風雲籠罩,隻覺三峽山水,一片蕭森。在江邊砧聲、峽中猿聲、草間蛩聲、樓上笳聲這樣一片秋聲之中,詩人身傍孤城,獨立斜陽,憑藉北鬥,遙望長安;哀時之淚,灑向叢菊,思鄉之心,竟係孤舟;病臥山城,還京無日,歲月蹉跎,深負平生;反羨江上漁人,逐波飄遊,清秋燕子,隨時飛翔;起視月色,已映藤蘿,長夜漫漫,百憂翻滾。此情此景,何等淒涼!
秋興八首
(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