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人闡釋,月是「闕」,有滿則有闕(缺)。古人對月的解釋,始終離不開一個「闕」字。懸掛在夜空中的月亮,永遠處在消長變化的過程中,周而復始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缺」是月亮的特徵,也是世人的遺憾。據說嫦娥偷吃了丈夫羿的長生不死藥,獨自逃奔月宮,成了居住在月中的仙人。但她並沒有找到幸福,「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冷清清的月宮之中,該是何等寂寞淒涼。當人在他鄉羈旅的時候,那種因不見親人而產生的愁思,麵對著月亮的圓缺,想起獨居的嫦娥,觸景生情,勢必變得更加強烈。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在範陽(今北京)起兵叛變。次年六月,叛軍攻占長安,玄宗逃奔四川。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當時杜甫一家正避亂流亡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聽到消息後,即想為國赴難,投奔靈武,但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送到長安,直到第二年四月才脫身。在此期間,詩人在月光下思念遠在他鄉的妻子,寫了兩首詩。一首是眾口傳誦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闌幹?」浦起龍評這首詩:「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麵飛來,悲惋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寫出也。」(《讀杜心解》)另一首是《一百五日夜對月》:「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這首詩作於肅宗至德二年(757)寒食,詩題不作「寒食夜對月」,是因為詩人從去年冬天離家出走,到這時已有一百零五日,故突出這一點,用作詩題,以見和家人分離已經很久了。


    「花明月黯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住。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李煜《菩薩蠻》)。「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熱戀中的情人,是不會注意月亮陰晴圓缺的,對他們來說,花邊月下,永遠是最理想的地方。這裏沒有喧譁,沒有煩擾,從月中灑出的柔和的清光,從情人口中吐出的柔和的氣息,最後都消融在醉人的靜謐之中。但在杜甫眼中,由於國破家散,四周的一切景物都變得異常淒涼,即使看到鮮花,也因感嘆時事而流出眼淚;即使聽到鳥啼,也因怨恨別離而心驚魄動。因此,當他對著月亮,就會有「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的愁思,因「紅蕊」撩人,惹起別離的怨恨;因月中嫦娥,想像妻子有愁眉;進而因「月是故鄉明」的感慨,產生「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的奇想。


    宋代羅大經說:「李太白雲:『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杜子美雲:『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者,胸襟闊大故也。」(《鶴林玉露》)能表現杜甫「胸襟闊大」的詩篇,確實不少,如在入蜀道中所作的《劍門》詩,其中「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兩句,筆力雄肆,誌趣高遠,膽識過人,確實無愧此美。但《對月》中這兩句詩絕對不是這樣。《世說新語?言語》載:「徐孺子(徐穉)年九歲,嚐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李白《贈崔司戶丈昆季》詩:「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杜甫這兩句詩,既沒有徐穉那種高妙的情趣,也沒有李白詩中所表現的仁者之心,隻是因為離情別愁的折磨,於是連月亮上的一些陰影也無法容忍,竟至於出現「斫風景」的念頭,這種胸襟,無論如何談不上「闊大」。


    「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曬褌,背山起樓,燒香煮鶴,對花啜茶,鬆下喝道」(《樊南文集?雜記》)。這些傷花損樹的細行,比起杜甫「斫卻月中桂」的大言,實不足道。但杜甫這兩句詩,從不曾遭到什麽非難,相反還贏來不少讚嘆,除了遣詞造語的雄奇外,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一種無聊的想法,而是出於感情上的需要。由於這種別離相思是人所共有的,而且又是難以排遣的,常常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因此在這樣的境遇中,產生這種奇特的想法,也就能夠為人理解和接受了。


    哀王孫


    哀王孫


    安祿山叛亂後,唐玄宗任命老將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兵討伐叛軍。當時軍心渙散,哥舒翰明知無戰勝之望,於是固守潼關,以待時機。但唐玄宗和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另有企圖,接連不斷地派宦官去催戰。哥舒翰無奈,於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引兵出關,在靈寶(今屬河南省)西原遇敵,一戰潰敗,唐軍全部覆沒。原先驕狂自大的唐玄宗,一下變得束手無策,恐懼萬分。楊國忠首先提出逃往四川的主張,玄宗答應了。到了夜晚,玄宗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六軍,選取九百匹駿馬,次日(十六日)清晨,在細雨中,他和楊國忠、楊貴妃姊妹、在宮中的皇子皇孫、妃嬪公主,以及親近的太監、宮人,從延秋門逃出。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金鞭折斷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哀王孫》)。早在先秦,烏鴉就已被人視為不祥之物。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起兵叛變,不久自立為帝,派人修飾台城及朱雀、宣陽門,那天有數萬白頭烏,集聚在門樓之上,童謠說:「白頭烏,拂朱雀,還與吳。」上麵所引的幾句詩,正是以謠諺的形式,借侯景之事,影指安祿山叛亂。九馬、金鞭,都是皇帝乘用的東西,金鞭堅固,九馬善馳,而現在竟至鞭斷馬死,從中可見逃奔時匆忙狼狽的情狀。玄宗這次出奔,是瞞著別人,偷偷進行的,甚至連住在宮外的公主王孫,也拋下不管,致使這些王孫流落街頭,備受欺淩。金聖歎已經看出,在這幾句詩中含有諷刺之意:「平時居大屋,作達官,此夜妖烏空啄大屋,屋下達官,去已久矣。寫盡朝中大臣伎倆。」又說:「匹夫猶有托子之誼,身食其祿,而禍至先去,失落下其王孫,即何以自解?」(《杜詩解》)其實,隨同玄宗逃奔的大臣,隻有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等少數幾個人,絕大多數官員事前連一點消息都不知道。那天還有不少人去上朝,到了宮門,仍聽到報時的漏聲,看到肅然而立的禁衛,直到宮門打開,宮人亂鬧鬧地跑出來,才知道皇帝已經失蹤了。因此,這裏託言「達官」,隻是一種不能明指玄宗的掩飾之詞。昇平時期窮兵黷武,橫徵暴斂,驅百姓於水火之中,一旦臨難,又連骨肉都棄之不顧,素有「多情天子」之稱的玄宗,其無情無義和一般皇帝沒有什麽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紳並收藏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