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曹、李就都變為"奸黨",是雍正所決不能輕輕放過的。結果,李煦幸而免除一死,孤身流往"打牲烏拉"(黑龍江)苦寒之地(註:烏拉,亦作烏喇,當時為最極荒遠寒苦之地,遣犯至此,多難生還。參看《小倉山房文集》卷二王澤宏神道碑所記:"禦史某奏流人宜徙烏喇,公不可。聖祖(康熙)駁問,公奏稱:烏喇死地。流、非死罪。果罪不止流,當死--死不必烏喇。罪不當死,故流--流不可烏喇!舉朝無以難,事竟寢。後聖祖巡烏喇,嘆曰:此非人所居!王澤宏其引朕於仁乎。"李煦在日,也同曹寅一樣,頗得當地的民心,由於肯做好事,致有"李佛"的稱號,結果下場如此之慘。),缺衣少食,隻有傭工二人相依為命,當時的人說:"今烏喇得流人,繩係頸,獸畜之。"兩年後因凍餓折磨病卒;曹頫則抄家封產,田地、房屋、奴僕,都賞了別人(註:曹家人口"賞給"了隋赫德。李家人口則"賞給"了當時寵臣年羹堯。按以上李煦各情分見上述滿文檔及李果《在亭叢稿》卷十一《前光祿大夫戶部右侍郎管理蘇州織造李公行狀》。(滿文檔譯本承周嘯邦同誌見示,《在亭叢稿》蒙友人黃裳同誌遠道惠寄。)(據此,亦足證曹家這時抄家的緣故已不再是為充抵虧空,而純係政治罪案(註:可參看雍正硃批曹頫請安摺(無年月,當在抄家以前不久):"朕安。你是奉旨交與怡親王傳奏你的事的,諸事聽王子教導而行。你若自己不為非,諸事王子照看得你來;你若作不法,憑誰不能與你作福。不要亂跑門路,瞎費心思力量買禍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托(拖)累自己。為什麽不揀省事有益的做,做費事有害的事?因你們向來混帳風俗貫(慣)了,恐人指稱朕意撞你。你若不懂不解,錯會朕意,故特諭你。若有人恐嚇詐你,不妨你就求問怡親王。況王子甚疼憐你,所以朕將你交與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亂一絲,壞朕聲名,朕就要重重處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諭。"按雍正即位後,為掩飾耳目,故意命廉親王胤禩、怡親王胤祥同理政事,並藉機欲陷胤禩於罪。胤祥為雍正弟兄中唯一服從之人,胤禩則與胤■、胤禵、隆科多、年羹堯相結,密謀顛復雍正。雍正知曹頫(及其親戚)乃胤禩黨派,故交與胤祥監視,而又作此"特諭"。蓋雍正深知胤禩之乳公淩普、胤頫之乳公雅齊布等,皆為黨爭中之有力輔助人物,故曾特別申命諸皇子嚴禁護衛官員、乳母之夫、並隨從人等"下賤無知之人""各為其主"。曹頫之受注意,正因此故。)),所封錢財,隻銀數兩、錢數千,外有當票一百多張、值千兩銀子而已。--以致雍正聞報,亦為之"側然"。
這就是兩家包衣奴才的下場。
曹雪芹這時約不過五歲年紀,小小的心靈上,深深地烙上了這種可怖的印象。 曹頫這次除了抄家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如治罪入獄等等,現在文獻尚無可征;但僅僅抄家一事,也就夠可怕了。清代抄家的"製度"如何,官家自不肯明言,私家更不敢有所紀錄,但是這辦法也是沿襲明朝的"傳統"而來的,所以那"製度"也基本無異,如談遷在《棗林雜俎》中所記:"國初抄劄法:令各處抄劄人口家財,解本處衛所,成丁男子同妻小,收軍充役,其餘人口給與官軍為奴。金銀珠翠本處官司收貯,年終類解。馬匹令本衛收養,給與騎卒;牛隻給與屯卒。無屯處,並一應孳畜,粗重物件,盡行變賣,值錢於有司該庫交收。犯人家產、田地外,內有墳塋,不在抄劄之限。"明朝人也有描述抄家的,現在引一段以資旁參:"自抄沒法重,株連數多:坐以轉寄,則並籍家資;誣以多贓,則互連親識;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則親戚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嚴,兵番搜苦,--少年婦女,亦令解衣;臣曾見之,掩目酸鼻!此豈盡正犯之家,重罪之人哉?一字相牽,百口難解,奸人又乘機恐嚇,挾取資財,不足不止。半年之內,擾遍京師,陛下知之否乎?願慎抄沒之舉,釋無辜之係,而都下之人心收矣!"(註:引自《明史》卷二二六呂坤傳。)這對雍正來說,卻正"對景",因為雍正初年,抄家之風特盛,以致他自己在"上諭"裏也曾供認:"朕即位以來,外間流言有謂朕好抄人之家產……"(註:見蕭奭《永憲錄》所引。按《嘯亭雜錄》卷七曾記:"宗室輔國公恆祿,簡儀親王侄也,素稟王之庭訓,故以潔著;其任吉林將軍時,俸餉外毫無沾染,嚐危坐小閣中,將每歲出入之帳簿手錄封之,人問之,曰:以待籍沒時以為證也。"夫既極廉潔,何畏籍沒?則可見當時抄家為皇帝所採取的"大魚吃小魚"的惡毒搜括政策,達官貴族的難以自免的結局。),那話真實不虛。單看"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而親戚不敢藏留"兩句,也就足見那情形是多麽殘酷可怕了!
皇帝抄人的家,原是"一舉兩得"的事,除了"懲惡",還可發財(所以嘉慶抄和珅,就曾特意表白他並不是"好貨之主"雲)(註:參看《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自供國人批評他的各罪款中就有貪財一目。)。雍正之抄曹頫,聽說隻有當票百張和些"桌椅床杌、舊衣零星等件"而為之"惻然",實際也包含著"敗興""錯估"等心情在內,--因為當時人都認為作織造、鹽政的最是"有錢的主兒",印象中的曹家更是"家資巨萬"的"豪富"。及至發現事實相去很遠,未免又因此而轉生"可憐"之心,這才吩咐,給曹頫在京"少留房屋,以資養贍"。隻因這一來,曹家保存了一部分房子,和若幹"人口"(就是婢僕等人),所以並未完全陷於絕境。
這就是兩家包衣奴才的下場。
曹雪芹這時約不過五歲年紀,小小的心靈上,深深地烙上了這種可怖的印象。 曹頫這次除了抄家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如治罪入獄等等,現在文獻尚無可征;但僅僅抄家一事,也就夠可怕了。清代抄家的"製度"如何,官家自不肯明言,私家更不敢有所紀錄,但是這辦法也是沿襲明朝的"傳統"而來的,所以那"製度"也基本無異,如談遷在《棗林雜俎》中所記:"國初抄劄法:令各處抄劄人口家財,解本處衛所,成丁男子同妻小,收軍充役,其餘人口給與官軍為奴。金銀珠翠本處官司收貯,年終類解。馬匹令本衛收養,給與騎卒;牛隻給與屯卒。無屯處,並一應孳畜,粗重物件,盡行變賣,值錢於有司該庫交收。犯人家產、田地外,內有墳塋,不在抄劄之限。"明朝人也有描述抄家的,現在引一段以資旁參:"自抄沒法重,株連數多:坐以轉寄,則並籍家資;誣以多贓,則互連親識;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則親戚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嚴,兵番搜苦,--少年婦女,亦令解衣;臣曾見之,掩目酸鼻!此豈盡正犯之家,重罪之人哉?一字相牽,百口難解,奸人又乘機恐嚇,挾取資財,不足不止。半年之內,擾遍京師,陛下知之否乎?願慎抄沒之舉,釋無辜之係,而都下之人心收矣!"(註:引自《明史》卷二二六呂坤傳。)這對雍正來說,卻正"對景",因為雍正初年,抄家之風特盛,以致他自己在"上諭"裏也曾供認:"朕即位以來,外間流言有謂朕好抄人之家產……"(註:見蕭奭《永憲錄》所引。按《嘯亭雜錄》卷七曾記:"宗室輔國公恆祿,簡儀親王侄也,素稟王之庭訓,故以潔著;其任吉林將軍時,俸餉外毫無沾染,嚐危坐小閣中,將每歲出入之帳簿手錄封之,人問之,曰:以待籍沒時以為證也。"夫既極廉潔,何畏籍沒?則可見當時抄家為皇帝所採取的"大魚吃小魚"的惡毒搜括政策,達官貴族的難以自免的結局。),那話真實不虛。單看"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而親戚不敢藏留"兩句,也就足見那情形是多麽殘酷可怕了!
皇帝抄人的家,原是"一舉兩得"的事,除了"懲惡",還可發財(所以嘉慶抄和珅,就曾特意表白他並不是"好貨之主"雲)(註:參看《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自供國人批評他的各罪款中就有貪財一目。)。雍正之抄曹頫,聽說隻有當票百張和些"桌椅床杌、舊衣零星等件"而為之"惻然",實際也包含著"敗興""錯估"等心情在內,--因為當時人都認為作織造、鹽政的最是"有錢的主兒",印象中的曹家更是"家資巨萬"的"豪富"。及至發現事實相去很遠,未免又因此而轉生"可憐"之心,這才吩咐,給曹頫在京"少留房屋,以資養贍"。隻因這一來,曹家保存了一部分房子,和若幹"人口"(就是婢僕等人),所以並未完全陷於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