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雷正綰,打仗倒是一把好手。可惜因為仕途不順,染上了鴉片癮,而且癮越來愈大。以前出操,他總是在士兵之前到,現在出操,總要等到士兵到齊了才到。甚至兩軍對陣,殺得正酣時,他也要找個地方吸上幾口,才有精神繼續督陣。
總兵曹克忠,是天津農家子弟,他的母親死後,家中無人料理,他的父親就要他快點成親。曹克忠認為自己守孝未滿,堅決不結婚。他的父親強迫他結婚,並選好了日子。結婚的當天晚上,曹克忠私自逃了出來,投入多隆阿軍中當兵,轉戰幾省,升為總兵。這個人有血性,不貪財、不好色,他的軍隊軍令嚴明,攻無不克。如果堅持下去,他也許會成為一代名將。
十一月,我抵達靜寧。
因為驛道不通已經有一年多了,要去蘭州,就必須打通驛道。於是我命令總兵曹克忠、張在山等攻克高家堡、楊家山及靜寧北路的叛回老巢,驛路終於暢通。
二十一日,我的詩文集《時晴齋詩賦全集》刊刻付印,這大概就算我作為一個文人,留給這個世界的念想吧。
過年了,有當地百姓送來萬民傘一把,我嚴詞拒絕了。這種事是朝廷明文禁止的,可是仍然有不少地方官樂此不疲。羅椒生尚書有詩諷刺這些人:言利首開間架法,沽名自撰去思碑。我駐在這裏,是為了籌集軍糧,對老百姓又沒有什麽好處,他們怎麽會送萬民傘呢?想來不過是一些人拍馬屁罷了。
除夕晚上,接到邸報,得知陝甘總督熙麟病逝。他駐軍慶陽兩年,銀子不知花了多少,打仗卻是一塌糊塗。很久前就聽說他已經向皇上上摺子告病,摺子中寫道: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從那以後,陝甘兩省的官民都稱他為「鳥總督」。現在鳥總督終於不再哀鳴,說不定是大清之福呢。
1865年同治四年
三月,罷奕議政王。詔命建立長江水師。
四月,僧格林沁在與撚軍作戰中陣亡。以曾國藩為欽差大臣接替僧格林沁繼續剿撚,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
六月,雷正綰進攻金積堡失利,革職,部隊譁變。
告別官場
正月,因陝西巡撫劉蓉彈劾我偏袒附和多隆阿,對回人造反一意主撫,延誤進剿的時機,於是被奉旨革職,永不敘用——這是我第四次被革職。
聖旨到達的時候,我正率師會同固原提督雷正綰,攻克黑城子、七莊等幾處賊巢——真是莫大的諷刺啊,捷報傳到京城,奉旨撤銷永不敘用的處分,命令我帶領所部救援狄道、河州。軍隊到達六盤山時,天氣奇寒,我的哮喘病和腿傷一起發作,隻好請假回京調理,奉旨予準。
從此,我徹底地離開了大清官場,從我1829年進士及第算起,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從1836年出任朔平知府算起,則是剛好三十年。
後記:糾結的時代和糾結的我
1968年,69歲的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城在瑞典文學院發表了題為《美麗的日本和我》的演講。若幹年後,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場合,川端康城的同胞大江健三郎如法炮製,題目是《曖昧的日本和我》。今天,我也學學當代人,趕一趕時髦,將這篇後記命名為《糾結的時代和糾結的我》。
先說一說糾結的時代。
按中國歷史的邏輯,大清朝沒有滅亡的道理。
在中國,一個王朝的滅亡,總是源於皇帝的失政。皇帝的失政大抵有以下幾種:一是暴,如秦二世和隋煬帝;二是昏,如漢靈帝和宋徽宗;三是弱,如漢獻帝;四是懶,如明朝的萬曆和天啟——明朝實際上就亡在這兩個人手裏。
這四種皇帝,在清朝一個都沒有。清朝十二帝中,沒有一個昏君——包括慈禧;也沒有一個暴君——除了文字獄外,也基本上沒有什麽暴政,至於勤政二字,清朝皇帝更是當之無愧。
糾結的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不是亡國之君的清朝皇帝卻做出了隻有亡國之君才能做出的事情:一是賣官鬻爵,以捐輸為典型;一是橫徵暴斂,以設立厘局和鑄造大錢為典型。
我在大清官場三十年,目睹腐敗像瘟疫一樣,從下往上蔓延,從州縣官員到司道官員,再到封疆大吏,到最後大清官場隻有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就是「魚爛」——從裏到外發出陣陣惡臭。
然而,如果僅僅是如此,大清王朝或許還不至於滅亡——中國曆朝歷代從來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不幸的是,小農經濟的大清碰上了工業時代的外夷。
劣勢,從一開始就非常明顯:槍炮不如人,軍艦不如人,指揮不如人,生活用品不如人,生產設備不如人,社會組織不如人……
變,還是不變?麵對這數千年未有之困局,大清朝更加糾結。
從「師夷長技以製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清末新政,主張「變」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總的來說,一直到辛亥之前,麻木因循的人還是比支持變法的人要多得多。
可是,盡管糾結,盡管並不太樂意,慈禧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還是發起了憲政改革——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
有人或許會說,清末新政相比於日本明治維新,不僅時間上晚了三十三年,效果上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裏,實在不值一談。
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認真讀過中國的歷史。
總兵曹克忠,是天津農家子弟,他的母親死後,家中無人料理,他的父親就要他快點成親。曹克忠認為自己守孝未滿,堅決不結婚。他的父親強迫他結婚,並選好了日子。結婚的當天晚上,曹克忠私自逃了出來,投入多隆阿軍中當兵,轉戰幾省,升為總兵。這個人有血性,不貪財、不好色,他的軍隊軍令嚴明,攻無不克。如果堅持下去,他也許會成為一代名將。
十一月,我抵達靜寧。
因為驛道不通已經有一年多了,要去蘭州,就必須打通驛道。於是我命令總兵曹克忠、張在山等攻克高家堡、楊家山及靜寧北路的叛回老巢,驛路終於暢通。
二十一日,我的詩文集《時晴齋詩賦全集》刊刻付印,這大概就算我作為一個文人,留給這個世界的念想吧。
過年了,有當地百姓送來萬民傘一把,我嚴詞拒絕了。這種事是朝廷明文禁止的,可是仍然有不少地方官樂此不疲。羅椒生尚書有詩諷刺這些人:言利首開間架法,沽名自撰去思碑。我駐在這裏,是為了籌集軍糧,對老百姓又沒有什麽好處,他們怎麽會送萬民傘呢?想來不過是一些人拍馬屁罷了。
除夕晚上,接到邸報,得知陝甘總督熙麟病逝。他駐軍慶陽兩年,銀子不知花了多少,打仗卻是一塌糊塗。很久前就聽說他已經向皇上上摺子告病,摺子中寫道: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從那以後,陝甘兩省的官民都稱他為「鳥總督」。現在鳥總督終於不再哀鳴,說不定是大清之福呢。
1865年同治四年
三月,罷奕議政王。詔命建立長江水師。
四月,僧格林沁在與撚軍作戰中陣亡。以曾國藩為欽差大臣接替僧格林沁繼續剿撚,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
六月,雷正綰進攻金積堡失利,革職,部隊譁變。
告別官場
正月,因陝西巡撫劉蓉彈劾我偏袒附和多隆阿,對回人造反一意主撫,延誤進剿的時機,於是被奉旨革職,永不敘用——這是我第四次被革職。
聖旨到達的時候,我正率師會同固原提督雷正綰,攻克黑城子、七莊等幾處賊巢——真是莫大的諷刺啊,捷報傳到京城,奉旨撤銷永不敘用的處分,命令我帶領所部救援狄道、河州。軍隊到達六盤山時,天氣奇寒,我的哮喘病和腿傷一起發作,隻好請假回京調理,奉旨予準。
從此,我徹底地離開了大清官場,從我1829年進士及第算起,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從1836年出任朔平知府算起,則是剛好三十年。
後記:糾結的時代和糾結的我
1968年,69歲的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城在瑞典文學院發表了題為《美麗的日本和我》的演講。若幹年後,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場合,川端康城的同胞大江健三郎如法炮製,題目是《曖昧的日本和我》。今天,我也學學當代人,趕一趕時髦,將這篇後記命名為《糾結的時代和糾結的我》。
先說一說糾結的時代。
按中國歷史的邏輯,大清朝沒有滅亡的道理。
在中國,一個王朝的滅亡,總是源於皇帝的失政。皇帝的失政大抵有以下幾種:一是暴,如秦二世和隋煬帝;二是昏,如漢靈帝和宋徽宗;三是弱,如漢獻帝;四是懶,如明朝的萬曆和天啟——明朝實際上就亡在這兩個人手裏。
這四種皇帝,在清朝一個都沒有。清朝十二帝中,沒有一個昏君——包括慈禧;也沒有一個暴君——除了文字獄外,也基本上沒有什麽暴政,至於勤政二字,清朝皇帝更是當之無愧。
糾結的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不是亡國之君的清朝皇帝卻做出了隻有亡國之君才能做出的事情:一是賣官鬻爵,以捐輸為典型;一是橫徵暴斂,以設立厘局和鑄造大錢為典型。
我在大清官場三十年,目睹腐敗像瘟疫一樣,從下往上蔓延,從州縣官員到司道官員,再到封疆大吏,到最後大清官場隻有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就是「魚爛」——從裏到外發出陣陣惡臭。
然而,如果僅僅是如此,大清王朝或許還不至於滅亡——中國曆朝歷代從來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不幸的是,小農經濟的大清碰上了工業時代的外夷。
劣勢,從一開始就非常明顯:槍炮不如人,軍艦不如人,指揮不如人,生活用品不如人,生產設備不如人,社會組織不如人……
變,還是不變?麵對這數千年未有之困局,大清朝更加糾結。
從「師夷長技以製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清末新政,主張「變」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總的來說,一直到辛亥之前,麻木因循的人還是比支持變法的人要多得多。
可是,盡管糾結,盡管並不太樂意,慈禧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還是發起了憲政改革——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
有人或許會說,清末新政相比於日本明治維新,不僅時間上晚了三十三年,效果上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裏,實在不值一談。
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認真讀過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