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鹽道,每年還有三四十萬銀子的收入——這是最大一筆進項。
我於是設立捐輸局,鼓勵富商捐款,前後共得製錢三十多萬串。所寫之捐,一經報收,立即發放附近駐軍兵餉,不解入司庫,但是仍由藩司衙門出榜公示,廣而告之。
甘肅西部交納丁糧,東部則專交糧草,這兩項每年征糧二十多萬石,加上歷年儲備的不下六百萬石。如能以糧抵餉,兵丁未必不願意,隻是糧多的地方兵少,糧少的地方反而兵多,如果將這些糧食馱運到各營支放,運價比糧價本身還貴,那樣會虧損更多。蘭州糧食價格為一千九百文一石,而倉糧在質地色澤上都遜於市糧,百姓不願購買,我於是以一千四百文一石的售價上奏戶部,戶部批準了,可是民間仍不願買。這事遷延了半年,才賣出去十幾萬石,對兵餉也總算有些幫助。將來奏銷,肯定要到戶部裏去走動走動、意思意思,可這筆錢又到哪裏弄呢?我找首府商量,每石另加五十文作為部費,免得他們將來苛駁,可下麵的州縣還沒有解來。
甘肅提督索文,烏魯木齊人,回族,家道殷實。這個人雖然是個武夫,可是很有心計。道光三十年(1850)我在甘肅時,就和他很熟,現在舊雨重逢,自然更加親近。他的一些想法,雖然也有一些私心,但如果執行起來,也確實有效果。甘肅提督屬下的糧餉和軍馬糧草,都可以用糧食抵消,作價一千四百文一石,仍舊允給五十文部費;如此一來,甘州自是不用顧慮;至於寧夏、西寧、河州、涼州各鎮,還計議未定,如果能全省通行,那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開支了。也有人說邊疆的軍糧儲備事關國家安全,如果將倉糧變賣完,一旦遇到饑荒,那就幹係不小。我說:「你的確考慮得很長遠,可是如果拘泥於此,那麽眼前就會鬧出事來,不必等到荒年了。」
甘肅省地瘠民貧,山多水少,就是墾種成熟的農田,也不能指望每年都有收成。道光年間,鄧廷楨先生任甘肅藩司時,誤聽委員丁元淼的讒言,說是開墾荒地二十多萬畝,每年就可收穫糧草數萬石。鄧先生為了討好朝廷,就冒冒失失地上奏了上去。其實那些糧草都是委員們通過加賦搜刮來的,甚至村廬寺觀,也要納租。州縣為了催征,將百姓嚴刑拷打。百姓因此聚集了幾千人,赴藩司衙門討說法,他們將農具呈繳,不願再種地,丟棄的農具堆得和屋子一樣高,喧譁雷動,名為懇恩,其實是想讓藩司難堪。鄧先生非常痛心,以為奇恥大辱,多虧臬司楊以增從中調停,農民才拿回農具散去。州縣官員看到這種情形,擔心引發民變,不敢繼續督征。後來鄧先生升任陝西巡撫,農民在距城十裏的東關坡,帶著瓦礫、刀杖等候他,幸好富製軍派兵五百人相送,又經地方官員妥善開導,鄧先生才得以脫身。可是糧額已經上奏決定,按規定,試種期滿就定為正式稅收,結果就是官民交困,談起這事來,沒有不痛罵始作俑者鄧廷楨的。
道光三十年(1850),琦相由四川調任甘肅總督,我也由貴州調來這裏。琦相說:「甘省最大的惡政就是加賦。如果能夠上奏恢復舊製,百姓的苦痛才能解脫。」我說:「這才是能惠及百姓的仁人之言。」琦相於是令周筱村侍禦代作奏疏,後來他又對周禦史代筆的奏摺不太滿意,自己寫了一道奏疏,請我幫忙修改更定。我說:「現在新皇登基,命令陳述民間疾苦,不準用雞毛蒜皮的小事敷衍。甘民疾苦,難道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琦相說:「您說得很對。」於是琦相以應詔陳言為題,又致信壽陽相國(就是祁寯藻,他是山西壽陽人)等人,請他們直陳民間疾苦;又讓我拿出兩千兩銀子作為送給戶部的活動費,以免挑剔。琦相還特地齋戒入告,皇上特旨批準。聖命下達,刊刻在黃紙上,萬民歡悅,耆老婦稚聚集在總督衙門向琦相頂禮膜拜,感謝他為百姓免除此惡政。琦相勸喻耆老和農民說:「如果你們連原來的數額都不肯交,一定嚴懲不貸。」百姓們都說:「人要憑良心,我們怎麽敢負辜負仁人的恩賜呢?」
鄧廷楨任陝西巡撫不到一年,忽然得了喉疾。那天,早間他還在臥室見客,我也在座;客散後,鄧廷楨走到外間,還批了幾份文件,忽然「鏗」的一聲,有一個栲栳大的土塊,落在在案上,而窗紙頂篷,絲毫無損。鄧廷楨驚怖失色,旋即殞逝。此事實在奇怪,難道是鬼神給他的降罰嗎?有人說,因為鄧廷楨在開墾上捏報,所以上天用土塊示警他。
後來,琦相因為剿捕逆番,被人陷害,逮問入京。老百姓聞訊後,集體來送行,並且集資八千兩,存在鄉紳曹夢華家,準備在五泉山為琦相立廟。琦相東山再起後,蒙皇恩浩蕩,受命帶兵在儀征、揚州一帶剿匪,最後病逝於軍中。皇上特許琦相恢復大學士、總督的原職,對琦相的兒子六人、孫子一人,都給予五品或六品官職。琦相長子恭釗,是我的學生。他的其他兒子也都謹慎勤能,憑著政績延續家聲,天道好還,是不會錯的。
樂斌總督到任以後,想以理財見長,可是對於甘肅省的地理民情不熟悉,於是又想遍墾荒田,以增加軍餉。他的用意當然是好的,可是其想法在土地貧瘠的甘肅卻無法實現。兵餉短缺,總督命令藩司衙門調查現有荒地,藩司管的就是財政收支,當然責無旁貸。總督衙門的公函裏寫到:不得以有為無,也不得以無為有。委員都知道這件事很難辦,可是上峰命令隻能嚴格執行,調查了將近一年才算完成。大部分人是敷衍一下罷了,隻有候補知縣諾穆棟額,查獲荒田的數量最多,但他滋擾驛站、勒索地方,州縣擔心他告刁狀,不得不大力籠絡,所以墾荒這件事是未見其利卻已見其害。等到委員們呈遞清單,有的說試種五年後才可課稅,有的說要試種十年。按照甘省賦役全數核算,等到十年後,每年可增加地丁銀八百多兩、糧食一千二百石、馬草幾百束。開單呈給樂斌審核,他才恍然大悟,此事真是令人笑倒。藩司衙門催促各各州縣造冊,丈量麵積,招人墾殖,可是催了很多次都不見答覆,大約所查出來的荒地也是子虛烏有——委員們以此交差,地方官藉此搪塞。不過,委員們奔走忙碌一番,督署為了表示獎勵,讓不少人獲得代理優缺的機會——真是不值一噱!
我於是設立捐輸局,鼓勵富商捐款,前後共得製錢三十多萬串。所寫之捐,一經報收,立即發放附近駐軍兵餉,不解入司庫,但是仍由藩司衙門出榜公示,廣而告之。
甘肅西部交納丁糧,東部則專交糧草,這兩項每年征糧二十多萬石,加上歷年儲備的不下六百萬石。如能以糧抵餉,兵丁未必不願意,隻是糧多的地方兵少,糧少的地方反而兵多,如果將這些糧食馱運到各營支放,運價比糧價本身還貴,那樣會虧損更多。蘭州糧食價格為一千九百文一石,而倉糧在質地色澤上都遜於市糧,百姓不願購買,我於是以一千四百文一石的售價上奏戶部,戶部批準了,可是民間仍不願買。這事遷延了半年,才賣出去十幾萬石,對兵餉也總算有些幫助。將來奏銷,肯定要到戶部裏去走動走動、意思意思,可這筆錢又到哪裏弄呢?我找首府商量,每石另加五十文作為部費,免得他們將來苛駁,可下麵的州縣還沒有解來。
甘肅提督索文,烏魯木齊人,回族,家道殷實。這個人雖然是個武夫,可是很有心計。道光三十年(1850)我在甘肅時,就和他很熟,現在舊雨重逢,自然更加親近。他的一些想法,雖然也有一些私心,但如果執行起來,也確實有效果。甘肅提督屬下的糧餉和軍馬糧草,都可以用糧食抵消,作價一千四百文一石,仍舊允給五十文部費;如此一來,甘州自是不用顧慮;至於寧夏、西寧、河州、涼州各鎮,還計議未定,如果能全省通行,那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開支了。也有人說邊疆的軍糧儲備事關國家安全,如果將倉糧變賣完,一旦遇到饑荒,那就幹係不小。我說:「你的確考慮得很長遠,可是如果拘泥於此,那麽眼前就會鬧出事來,不必等到荒年了。」
甘肅省地瘠民貧,山多水少,就是墾種成熟的農田,也不能指望每年都有收成。道光年間,鄧廷楨先生任甘肅藩司時,誤聽委員丁元淼的讒言,說是開墾荒地二十多萬畝,每年就可收穫糧草數萬石。鄧先生為了討好朝廷,就冒冒失失地上奏了上去。其實那些糧草都是委員們通過加賦搜刮來的,甚至村廬寺觀,也要納租。州縣為了催征,將百姓嚴刑拷打。百姓因此聚集了幾千人,赴藩司衙門討說法,他們將農具呈繳,不願再種地,丟棄的農具堆得和屋子一樣高,喧譁雷動,名為懇恩,其實是想讓藩司難堪。鄧先生非常痛心,以為奇恥大辱,多虧臬司楊以增從中調停,農民才拿回農具散去。州縣官員看到這種情形,擔心引發民變,不敢繼續督征。後來鄧先生升任陝西巡撫,農民在距城十裏的東關坡,帶著瓦礫、刀杖等候他,幸好富製軍派兵五百人相送,又經地方官員妥善開導,鄧先生才得以脫身。可是糧額已經上奏決定,按規定,試種期滿就定為正式稅收,結果就是官民交困,談起這事來,沒有不痛罵始作俑者鄧廷楨的。
道光三十年(1850),琦相由四川調任甘肅總督,我也由貴州調來這裏。琦相說:「甘省最大的惡政就是加賦。如果能夠上奏恢復舊製,百姓的苦痛才能解脫。」我說:「這才是能惠及百姓的仁人之言。」琦相於是令周筱村侍禦代作奏疏,後來他又對周禦史代筆的奏摺不太滿意,自己寫了一道奏疏,請我幫忙修改更定。我說:「現在新皇登基,命令陳述民間疾苦,不準用雞毛蒜皮的小事敷衍。甘民疾苦,難道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琦相說:「您說得很對。」於是琦相以應詔陳言為題,又致信壽陽相國(就是祁寯藻,他是山西壽陽人)等人,請他們直陳民間疾苦;又讓我拿出兩千兩銀子作為送給戶部的活動費,以免挑剔。琦相還特地齋戒入告,皇上特旨批準。聖命下達,刊刻在黃紙上,萬民歡悅,耆老婦稚聚集在總督衙門向琦相頂禮膜拜,感謝他為百姓免除此惡政。琦相勸喻耆老和農民說:「如果你們連原來的數額都不肯交,一定嚴懲不貸。」百姓們都說:「人要憑良心,我們怎麽敢負辜負仁人的恩賜呢?」
鄧廷楨任陝西巡撫不到一年,忽然得了喉疾。那天,早間他還在臥室見客,我也在座;客散後,鄧廷楨走到外間,還批了幾份文件,忽然「鏗」的一聲,有一個栲栳大的土塊,落在在案上,而窗紙頂篷,絲毫無損。鄧廷楨驚怖失色,旋即殞逝。此事實在奇怪,難道是鬼神給他的降罰嗎?有人說,因為鄧廷楨在開墾上捏報,所以上天用土塊示警他。
後來,琦相因為剿捕逆番,被人陷害,逮問入京。老百姓聞訊後,集體來送行,並且集資八千兩,存在鄉紳曹夢華家,準備在五泉山為琦相立廟。琦相東山再起後,蒙皇恩浩蕩,受命帶兵在儀征、揚州一帶剿匪,最後病逝於軍中。皇上特許琦相恢復大學士、總督的原職,對琦相的兒子六人、孫子一人,都給予五品或六品官職。琦相長子恭釗,是我的學生。他的其他兒子也都謹慎勤能,憑著政績延續家聲,天道好還,是不會錯的。
樂斌總督到任以後,想以理財見長,可是對於甘肅省的地理民情不熟悉,於是又想遍墾荒田,以增加軍餉。他的用意當然是好的,可是其想法在土地貧瘠的甘肅卻無法實現。兵餉短缺,總督命令藩司衙門調查現有荒地,藩司管的就是財政收支,當然責無旁貸。總督衙門的公函裏寫到:不得以有為無,也不得以無為有。委員都知道這件事很難辦,可是上峰命令隻能嚴格執行,調查了將近一年才算完成。大部分人是敷衍一下罷了,隻有候補知縣諾穆棟額,查獲荒田的數量最多,但他滋擾驛站、勒索地方,州縣擔心他告刁狀,不得不大力籠絡,所以墾荒這件事是未見其利卻已見其害。等到委員們呈遞清單,有的說試種五年後才可課稅,有的說要試種十年。按照甘省賦役全數核算,等到十年後,每年可增加地丁銀八百多兩、糧食一千二百石、馬草幾百束。開單呈給樂斌審核,他才恍然大悟,此事真是令人笑倒。藩司衙門催促各各州縣造冊,丈量麵積,招人墾殖,可是催了很多次都不見答覆,大約所查出來的荒地也是子虛烏有——委員們以此交差,地方官藉此搪塞。不過,委員們奔走忙碌一番,督署為了表示獎勵,讓不少人獲得代理優缺的機會——真是不值一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