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坑的孩子不少,漏勺直接用大鐵鍋,炸蝦片論袋,撈蝦片用大笊籬,盛蝦片用簸箕。
整完蝦片娃子們已經搓完了米粉丸子,紛紛過來,一邊吃蝦片,一邊看漏勺料理另一道美食。
這道美食在蜀中很流行,不過卻不是蘇油帶過來的,而是早在唐朝就已出現,後世稱為「糖油果子」,唐代叫做「油煎(食追)」,宋代發展到裹了焦糖的種類,稱作「焦(食追)」。
每年的成都花會上,不少店鋪都會支起攤位炸焦(食追),然後用竹籤串起來,大家拿著邊走邊吃,賞花看燈,此風如今也漸漸吹到了汴京城。
其實做法非常簡單,主要是考驗火候。
炸完蝦片的油加入六成紅糖,慢慢熬成糖油。
等紅糖燒化,漂浮在油麵上之後,給柴火蓋上灶灰。
等油溫稍微降下來,紅糖沉入油底,依次放入孩子們搓好的米粉丸子,撥開一點灶灰,微火慢炸。
剛開始米糰會沉下去,受熱之後會慢慢膨脹變大,很快又浮起來。
這時候就要輕輕撥弄,如果有粘連,還要用筷子輕輕將它們分開,並將筷子在鍋裏劃動,使其翻滾,均勻受熱。
待米糰外殼稍有點硬度,就可以上勺子來回推動了。
待到米糰顏色慢慢變深時,再次撥開爐灰,轉成中火,讓部分糖漿浮起。
不停翻動,直到所有米糰上色均勻,外殼較硬,外殼變成糖漿色時,就可以撈出後放入簸箕裏,趁熱撒入熟白芝麻轉勻,就可以串竹籤了。
糖油果子表皮一層薄脆,裏麵卻又綿軟,看著大,其實是空心的,油而不膩,還有一股特殊的焦糖味,味道自然是不用說。
不一會兒,闔村的娃子們都跑了過來,圍著大鍋不肯離開,全都等著探花小巫發「甜串兒」。
那邊指導殺豬的老人們,見到此等熱鬧的情形,就不禁笑罵:「要讀書的時候能有這勁頭,怕不都得上金殿,見官家!」
和蜀中一樣,殺完豬,廣南東路的老鄉們也要做臘肉和香腸。
廣南東路現在種甘蔗的多,漏勺早就發現這裏的人喜歡甜鮮口。
和蜀中冬日晾幹再煙燻的做法不同,這裏溫度高,要防止臘肉香腸變質,得用火直接烤到水分去除。
這次漏勺給他們帶了調料過來,有上等的麯酒、砂糖、醬油。
根據父親扶持周大家臘豬腿的經驗,不要怕調料貴,隻要味道好,有人買,可以把調料錢算到買家頭上。
再說了,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比不了茶坑人自己種出來的胡椒。
有些胡椒品相不太好,但是新鮮,味道也很足,漏勺準備想點辦法讓鄉親們用掉。
廣南東路的臘肉香腸,所用的輔料,遠比父親配置的蜀中臘肉香腸香料簡單得多。
漏勺已經摸到了美食的真諦,他認為自己父親那個時代,是追求化惡食為美食的時代,而自己和廣南東路,用不著。
父親他都說過,好菜的真諦,是好的食材。
好死不死,這裏到處都是好食材,甘蔗梢頭都隻配餵牛的地方。
臘肉、香腸所用的肉,要用砂糖、麯酒、醬油、鹽調和醃製,這個得浸泡醃製五個時辰。
除了臘肉、香腸、漏勺還教村民做油肉、肉幹,總之就是盡量多的保存肉食。
剩下的邊角料,才是開「刨豬宴」的東西。
刨豬宴的當家菜,叫「鬥碗」。
加油炸過的芋頭打底,鋪上水發海帶絲,血脖肉和肚皮之類做的酥肉鋪上頭,加骨頭高湯上鍋蒸出來的鬥碗酥肉。
用米粉、香料、紅糖裹上肉片、肥腸,用紅薯打底蒸出來的鬥碗粉蒸肉。
用豬肺、肉片、豬心、豬血、小腸、熬湯用的骨頭上刮下來的熟肉和新鮮蔬菜製作的鬥碗刨豬湯。
肝片和腰花用泡薑泡辣椒豆瓣醬嫩小白菜爆炒出來的肝腰合炒。
最後還要有一大盤迴鍋肉。
這幾樣現在是蜀中殺豬菜的必備菜品,至於其他的雞湯、酸菜魚、拌白肉豬耳朵之類,倒是可有可無,隨添隨減了。
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見麵
宴席就開在了村學前的廣場上,用的是漏勺讓嘎伢代養的兩口大肥豬,漏勺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茶坑人,他們應該過上怎樣的春節。
鄉親們來幫忙了,也帶了自家的菜,多是魚幹、蝦幹、墨魚螺貝之類,豪橫的會拎來一隻肥雞,一隻鴨子。
新殺的豬還捨不得。
放到蜀中或者汴京,這些海味菜品貴到飛起,放到茶坑就是尋常。
不過這樣一桌南北兼顧的宴席,漏勺估計將火單記錄下來給趙煦寄去,趙煦又該饞了。
漏勺端起酒碗,對前來參加宴席的鄉親們說道:「前年我勸諸位返鄉,善事耕作,當時就跟大家說過,一定會讓大家一年有雞有糧,兩年有豬有羊。」
「蒙父老們信任,蘇軛但有所言,大家都言聽計從。兩年多來,茶坑的日子,眼看就變了。」
「這頓是我犒勞大家的,這樣的日子,才是我茶坑人該過的日子。」
「吃完好好休息,但是歇人不能歇勁,該修整的農器還得修整,該準備的種子還得準備,十幾日過後,新一年的辛苦又要開始了。」
「但是隻要大家肯幹,日子就隻會越來越好,作為地方官,也希望大家越來越好。」
整完蝦片娃子們已經搓完了米粉丸子,紛紛過來,一邊吃蝦片,一邊看漏勺料理另一道美食。
這道美食在蜀中很流行,不過卻不是蘇油帶過來的,而是早在唐朝就已出現,後世稱為「糖油果子」,唐代叫做「油煎(食追)」,宋代發展到裹了焦糖的種類,稱作「焦(食追)」。
每年的成都花會上,不少店鋪都會支起攤位炸焦(食追),然後用竹籤串起來,大家拿著邊走邊吃,賞花看燈,此風如今也漸漸吹到了汴京城。
其實做法非常簡單,主要是考驗火候。
炸完蝦片的油加入六成紅糖,慢慢熬成糖油。
等紅糖燒化,漂浮在油麵上之後,給柴火蓋上灶灰。
等油溫稍微降下來,紅糖沉入油底,依次放入孩子們搓好的米粉丸子,撥開一點灶灰,微火慢炸。
剛開始米糰會沉下去,受熱之後會慢慢膨脹變大,很快又浮起來。
這時候就要輕輕撥弄,如果有粘連,還要用筷子輕輕將它們分開,並將筷子在鍋裏劃動,使其翻滾,均勻受熱。
待米糰外殼稍有點硬度,就可以上勺子來回推動了。
待到米糰顏色慢慢變深時,再次撥開爐灰,轉成中火,讓部分糖漿浮起。
不停翻動,直到所有米糰上色均勻,外殼較硬,外殼變成糖漿色時,就可以撈出後放入簸箕裏,趁熱撒入熟白芝麻轉勻,就可以串竹籤了。
糖油果子表皮一層薄脆,裏麵卻又綿軟,看著大,其實是空心的,油而不膩,還有一股特殊的焦糖味,味道自然是不用說。
不一會兒,闔村的娃子們都跑了過來,圍著大鍋不肯離開,全都等著探花小巫發「甜串兒」。
那邊指導殺豬的老人們,見到此等熱鬧的情形,就不禁笑罵:「要讀書的時候能有這勁頭,怕不都得上金殿,見官家!」
和蜀中一樣,殺完豬,廣南東路的老鄉們也要做臘肉和香腸。
廣南東路現在種甘蔗的多,漏勺早就發現這裏的人喜歡甜鮮口。
和蜀中冬日晾幹再煙燻的做法不同,這裏溫度高,要防止臘肉香腸變質,得用火直接烤到水分去除。
這次漏勺給他們帶了調料過來,有上等的麯酒、砂糖、醬油。
根據父親扶持周大家臘豬腿的經驗,不要怕調料貴,隻要味道好,有人買,可以把調料錢算到買家頭上。
再說了,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比不了茶坑人自己種出來的胡椒。
有些胡椒品相不太好,但是新鮮,味道也很足,漏勺準備想點辦法讓鄉親們用掉。
廣南東路的臘肉香腸,所用的輔料,遠比父親配置的蜀中臘肉香腸香料簡單得多。
漏勺已經摸到了美食的真諦,他認為自己父親那個時代,是追求化惡食為美食的時代,而自己和廣南東路,用不著。
父親他都說過,好菜的真諦,是好的食材。
好死不死,這裏到處都是好食材,甘蔗梢頭都隻配餵牛的地方。
臘肉、香腸所用的肉,要用砂糖、麯酒、醬油、鹽調和醃製,這個得浸泡醃製五個時辰。
除了臘肉、香腸、漏勺還教村民做油肉、肉幹,總之就是盡量多的保存肉食。
剩下的邊角料,才是開「刨豬宴」的東西。
刨豬宴的當家菜,叫「鬥碗」。
加油炸過的芋頭打底,鋪上水發海帶絲,血脖肉和肚皮之類做的酥肉鋪上頭,加骨頭高湯上鍋蒸出來的鬥碗酥肉。
用米粉、香料、紅糖裹上肉片、肥腸,用紅薯打底蒸出來的鬥碗粉蒸肉。
用豬肺、肉片、豬心、豬血、小腸、熬湯用的骨頭上刮下來的熟肉和新鮮蔬菜製作的鬥碗刨豬湯。
肝片和腰花用泡薑泡辣椒豆瓣醬嫩小白菜爆炒出來的肝腰合炒。
最後還要有一大盤迴鍋肉。
這幾樣現在是蜀中殺豬菜的必備菜品,至於其他的雞湯、酸菜魚、拌白肉豬耳朵之類,倒是可有可無,隨添隨減了。
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見麵
宴席就開在了村學前的廣場上,用的是漏勺讓嘎伢代養的兩口大肥豬,漏勺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茶坑人,他們應該過上怎樣的春節。
鄉親們來幫忙了,也帶了自家的菜,多是魚幹、蝦幹、墨魚螺貝之類,豪橫的會拎來一隻肥雞,一隻鴨子。
新殺的豬還捨不得。
放到蜀中或者汴京,這些海味菜品貴到飛起,放到茶坑就是尋常。
不過這樣一桌南北兼顧的宴席,漏勺估計將火單記錄下來給趙煦寄去,趙煦又該饞了。
漏勺端起酒碗,對前來參加宴席的鄉親們說道:「前年我勸諸位返鄉,善事耕作,當時就跟大家說過,一定會讓大家一年有雞有糧,兩年有豬有羊。」
「蒙父老們信任,蘇軛但有所言,大家都言聽計從。兩年多來,茶坑的日子,眼看就變了。」
「這頓是我犒勞大家的,這樣的日子,才是我茶坑人該過的日子。」
「吃完好好休息,但是歇人不能歇勁,該修整的農器還得修整,該準備的種子還得準備,十幾日過後,新一年的辛苦又要開始了。」
「但是隻要大家肯幹,日子就隻會越來越好,作為地方官,也希望大家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