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發掘,我們發現了東西並列的兩座古城。東城因五渡河西移,隻剩下兩段城牆,西城的夯土城輪廓基本清楚,四麵城牆基礎多有保存。」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邊長約百米。西城的東牆也就是東城的西牆,南牆長約八十二米,西牆長約九十二米。」
「在城址內還殘留著與城牆同期的夯土建築、奠基坑、窖穴、灰坑。」
「幾個奠基坑內,共出土有七具完整的骨架。明顯是有意識地為建都奠基而施行的人祭。」
「尊經閣這一層的文物,都是在王城崗發現的文物。」
「根據明潤的說法,這裏的文物,存在分層堆積現象,這是古人在這裏長期生活形成的,據司馬學士研究,時間長達千年以上。」
蘇油在文物裏邊發現了一個小巧的青銅勾:「如果這東西,是青銅王朝商代早期或者夏晚期的文物,那麽這個遺址,就覆蓋了整個夏王朝!甚至還在夏王朝誕生之前,這裏就已經有了聚落!」
「正是!」歐陽發說道:「司馬學士也是如此認為的。」
這是一個絕對的大發現。
蘇油拿起一塊陶片:「有文字證據嗎?」
歐陽發搖頭:「沒有,但是我們卻還有很多別的證據。」
蘇油嚴肅地說道:「說說看。」
歐陽發說道:「關於甲骨文的研究,商周金石文字局已經探求過一段時間了,卻沒有發現一個明確的『夏』字。」
「似乎商人對春,秋,比較明確和重視,冬,則用兩個繩結表示,其實是通的『終』字。」
「夏,這麽重要一個概念,一個王朝,如何沒有明確地描述呢?」
「而甲骨文上,表示夏的字形,似乎又太多了。」
「於是司馬學士幹脆將文字向後挪了一挪,從金文中尋找蹤跡。」
「從目前發現的秦公鬲,夏官鼎,莒平節等青銅器上,我們都能看到明確的夏字。」
「根據《說文》之意,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
「按照這個說法,夏字,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具有雄武之相。故而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雄武之人。」
「但是這個說法似乎有些牽強,司馬學士有了一個新的論斷。」
「什麽?」
歐陽發朝架子上一個巨大陶器一指:「它!才應該是夏字的本意!」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
架子上是一個巨大的三尖足彩繪陶鼎,敞口,收頸,坦腹,鼎身裝飾橫紋,下邊有三個尖足。
從形製上看,陶鼎的器型,與「夏」字的結構,幾乎一模一樣。
歐陽發說道:「相傳大禹立國定都之後,以天下九牧之銅,鑄為九鼎,《墨子·耕注》記載: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
「但是從此地的考查當中,我們已經可以斷定,青銅盛極於商,之前的銅器,更多是像明潤你手中所持那樣。」
「我們高估了夏朝的金屬冶煉技術,墨子的記載,應當是指國祚,或者是指鼎的形製,以及其象徵意義。」
蘇油打開背包,取出紙筆:「金文的夏字,如同『頁』字鼎形周圍,加上手足,如果夏字源於鼎字,這不是……畫蛇添足了嗎?」
歐陽發笑道:「當時我也提出過這個異議,但是司馬學士說,這個字,創成於殷商,因此裏邊還隱藏著一樁血淋淋的歷史事件。」
蘇油一下子反應了過來:「商湯誅夏桀!」
歐陽發點頭:「對,就是夏桀,桀字加上石旁,明潤應當知曉。」
蘇油說道:「磔刑!《爾雅》:祭風曰磔!風從鳥,玄鳥生商。商人以磔刑祭祀祖先,不為無因。」
歐陽發點頭:「爾雅注雲:磔,以牲頭、蹄、及皮,破之以祭!」
「割肉離骨,斷肢體,其後斷頭。」
蘇油看著金文的夏字:「真慘!搞不好接下來,就該烹了……」
歐陽發搖頭:「其實這與如今的祭祀也是一脈相承的,今人祭祀,要向祖宗獻上最好的食物,不過那個時候的食材,卻是戰俘……」
蘇油打了個寒噤,甩了甩腦袋:「如果按照司馬學士這個說法,那夏這個字,就是商人為了慶祝這次巨大勝利而特製的,是商湯誅夏桀祭祀先祖的場景還原。」
「這個字誕生的那一天,就是夏王朝覆滅的那一天!」
「這個說法,頗有《竹書紀年》的味道啊……」
歐陽發問到:「明潤覺得,司馬學士此論,有沒有道理?」
蘇油說道:「也的確有些道理,按照這個思路,那陽城陶鼎,就應該是禮器才對,這個你們有證據嗎?」
歐陽發說道:「司馬學士如此肯定,還有個原因就是這些陶鼎,它們的確是禮器。」
「證據,就在紋飾之上。」
「陽城陶器的紋飾,有一批非常的特殊,明潤你看……」
「這個陶罐之上,裝飾有太陽紋,細數下來,正好是十二個,表明當時的人,已經知道了十二個月為一年的天文概念。」
蘇油覺得非常的神奇:「那這三個月亮呢?」
歐陽發說道:「三月為一季啊……」
「那這兩個彗星呢?」
「額,我覺得,是表示先民們知道,彗星消失之後,還會再回來?」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邊長約百米。西城的東牆也就是東城的西牆,南牆長約八十二米,西牆長約九十二米。」
「在城址內還殘留著與城牆同期的夯土建築、奠基坑、窖穴、灰坑。」
「幾個奠基坑內,共出土有七具完整的骨架。明顯是有意識地為建都奠基而施行的人祭。」
「尊經閣這一層的文物,都是在王城崗發現的文物。」
「根據明潤的說法,這裏的文物,存在分層堆積現象,這是古人在這裏長期生活形成的,據司馬學士研究,時間長達千年以上。」
蘇油在文物裏邊發現了一個小巧的青銅勾:「如果這東西,是青銅王朝商代早期或者夏晚期的文物,那麽這個遺址,就覆蓋了整個夏王朝!甚至還在夏王朝誕生之前,這裏就已經有了聚落!」
「正是!」歐陽發說道:「司馬學士也是如此認為的。」
這是一個絕對的大發現。
蘇油拿起一塊陶片:「有文字證據嗎?」
歐陽發搖頭:「沒有,但是我們卻還有很多別的證據。」
蘇油嚴肅地說道:「說說看。」
歐陽發說道:「關於甲骨文的研究,商周金石文字局已經探求過一段時間了,卻沒有發現一個明確的『夏』字。」
「似乎商人對春,秋,比較明確和重視,冬,則用兩個繩結表示,其實是通的『終』字。」
「夏,這麽重要一個概念,一個王朝,如何沒有明確地描述呢?」
「而甲骨文上,表示夏的字形,似乎又太多了。」
「於是司馬學士幹脆將文字向後挪了一挪,從金文中尋找蹤跡。」
「從目前發現的秦公鬲,夏官鼎,莒平節等青銅器上,我們都能看到明確的夏字。」
「根據《說文》之意,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
「按照這個說法,夏字,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具有雄武之相。故而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雄武之人。」
「但是這個說法似乎有些牽強,司馬學士有了一個新的論斷。」
「什麽?」
歐陽發朝架子上一個巨大陶器一指:「它!才應該是夏字的本意!」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
架子上是一個巨大的三尖足彩繪陶鼎,敞口,收頸,坦腹,鼎身裝飾橫紋,下邊有三個尖足。
從形製上看,陶鼎的器型,與「夏」字的結構,幾乎一模一樣。
歐陽發說道:「相傳大禹立國定都之後,以天下九牧之銅,鑄為九鼎,《墨子·耕注》記載: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
「但是從此地的考查當中,我們已經可以斷定,青銅盛極於商,之前的銅器,更多是像明潤你手中所持那樣。」
「我們高估了夏朝的金屬冶煉技術,墨子的記載,應當是指國祚,或者是指鼎的形製,以及其象徵意義。」
蘇油打開背包,取出紙筆:「金文的夏字,如同『頁』字鼎形周圍,加上手足,如果夏字源於鼎字,這不是……畫蛇添足了嗎?」
歐陽發笑道:「當時我也提出過這個異議,但是司馬學士說,這個字,創成於殷商,因此裏邊還隱藏著一樁血淋淋的歷史事件。」
蘇油一下子反應了過來:「商湯誅夏桀!」
歐陽發點頭:「對,就是夏桀,桀字加上石旁,明潤應當知曉。」
蘇油說道:「磔刑!《爾雅》:祭風曰磔!風從鳥,玄鳥生商。商人以磔刑祭祀祖先,不為無因。」
歐陽發點頭:「爾雅注雲:磔,以牲頭、蹄、及皮,破之以祭!」
「割肉離骨,斷肢體,其後斷頭。」
蘇油看著金文的夏字:「真慘!搞不好接下來,就該烹了……」
歐陽發搖頭:「其實這與如今的祭祀也是一脈相承的,今人祭祀,要向祖宗獻上最好的食物,不過那個時候的食材,卻是戰俘……」
蘇油打了個寒噤,甩了甩腦袋:「如果按照司馬學士這個說法,那夏這個字,就是商人為了慶祝這次巨大勝利而特製的,是商湯誅夏桀祭祀先祖的場景還原。」
「這個字誕生的那一天,就是夏王朝覆滅的那一天!」
「這個說法,頗有《竹書紀年》的味道啊……」
歐陽發問到:「明潤覺得,司馬學士此論,有沒有道理?」
蘇油說道:「也的確有些道理,按照這個思路,那陽城陶鼎,就應該是禮器才對,這個你們有證據嗎?」
歐陽發說道:「司馬學士如此肯定,還有個原因就是這些陶鼎,它們的確是禮器。」
「證據,就在紋飾之上。」
「陽城陶器的紋飾,有一批非常的特殊,明潤你看……」
「這個陶罐之上,裝飾有太陽紋,細數下來,正好是十二個,表明當時的人,已經知道了十二個月為一年的天文概念。」
蘇油覺得非常的神奇:「那這三個月亮呢?」
歐陽發說道:「三月為一季啊……」
「那這兩個彗星呢?」
「額,我覺得,是表示先民們知道,彗星消失之後,還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