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遷民事宜
天啟:日月重照大明天 作者:愛吃鐵板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內部因為戰事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朝廷一直忙到十月中旬才算梳理好。
不過大明現在內部事務繁多,剛解決管理衙門的事,遼東來報,他們北方的幾座邊城都修好了,而且剩下的女真殘部以及野女真、索倫等部都已經納入朝廷管轄,而且也是編戶齊民。
現在遼東除了分散在深山老林裏那些野女真,基本可以說沒有疏漏了。所以他們來奏章詢問,下一步遼東該怎麽做。
朱由校看完後,讓人將錦衣衛指揮使鄭耀先和首輔張威叫了過來。
“關於遼東的事,你們覺得如何?”
“陛下,既然遼東已經梳理好,而且現在也沒有外敵,那麽遼東總督這個職位就可以撤銷了。”
朱由校也有這個想法,不過他沒急著決定,而是看向鄭耀先。
“努爾哈赤等人到哪裏了?”
“回陛下,根據最近一次傳來的情報,他們已經越過北海,往北約一千多裏了。”
朱由校皺了皺眉頭,“這麽慢,竟然還沒到歐洲?”
“陛下,北方天氣很冷,他們一年至少有四個月不能行動,而且他們一路上還要搶劫那些散落在冰原上的小部落,維持糧食安全。不過因為行路難,加上天氣原因,女真老弱已經死傷不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努爾哈赤放緩了行軍速度。”
朱由校點點頭,看樣子女真人要到歐洲還需要至少一年。
“密切關注他們,防止他們回來!”
“既然女真人已經離開,遼東總督確實不需要了,這樣吧,將熊廷弼調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先讓他休息一段時間,朕有意之後調他去南洋,首輔覺得如何?”
張威想了想,“臣也覺得可以,南洋打下來後,剛開始確實需要一個鐵腕總督,王英他們管軍事是把好手,但兼管民事就不擅長了。”
“朕也是這個意思,剛開始肯定不能直接設省,那裏還需要開發,正好熊廷弼就挺合適,讓行人司傳旨的時候告訴他,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是!”
朱由校又繼續問鄭耀先,“朝鮮和倭國現在什麽情況?”
“陛下,朝鮮自從趙率教到了後,一直都很恭順,而且糧草也沒缺過,現在大明商品已經占據主要市場了。”
“至於倭國,還是老樣子,不過之前那些洋人都被趕走了,現在也是我大明商人的天下。”
朱由校很滿意,這兩個地方現在他還沒什麽想法,能讓大明賺錢就可以了。
至於以後,那得等南洋消化差不多了再說,現在拿下容易吃撐了。
京城這邊忙著的時候,現在陝西黃土高原那裏,官員們正在宣傳移民之事。
一處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這是王家村,裏麵百分之八十都是姓王的。
不過由於土地貧瘠,即使他們現在每家都有土地,但在天災的影響下,日子過的還是很差,要不是官府經常搞以工代賑,估計早都有人餓死了。
村頭的空地上,所有村民都集中在這裏,一位縣衙的吏員正在和他們宣傳。
“咱們這裏一直窮的很,這幾年要不是陛下一直發糧賑災,還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想來你們自己也清楚。”
下麵的人議論紛紛,他們也知道這是實話。
村長王老實直接問道,“可是官府有事要說?”
“沒錯,現在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各地都能吃飽穿暖,隻有咱們這裏,因為天災和土地的原因還是窮的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決定移民,將人都遷移到南方土地肥沃的地方去。”
聽到這話,下麵頓時炸鍋了,畢竟自古以來,隻要是遷民,就少不了死人。
“怎麽遷移,這不是讓我們去死嗎?”
“就是,這一路上沒吃的,又累又餓,大家都要死。”
“朝廷不會是不想賑災了吧?”
底下議論紛紛,吏員聽他們說的越來越離譜,連忙讓王老實幫忙,才讓眾人安靜下來。
“你們放心,當今陛下愛民如子,要不然也不會一直救濟你們。要是以前,你們村都不知道死多少人了。”
“既然決定遷民,朝廷肯定是有詳細規劃的,一路上都有臨時安置點供你們休息,而且朝廷提供一日三餐,讓你們吃飽走路,各地官府都做好了準備。到了南方,還會給你們分地,都是上好的田地,第一年朝廷保證你們的生活,而且五年免稅。”
聽到這些話,下麵的人才算放心,主要是朱由校這幾年在底層百姓積累了巨大的威望,他們也願意相信。
王老實問道,“不知道要到南方哪裏?”
“中南半島,朝廷大軍剛打下來的地方。”
“啊,那不是很危險?”
“放心,朝廷的實力強大,那裏的反抗都被剿滅了,而且你們分的地都離城市不遠,周圍都是軍隊,不會有危險。而且那裏沒有天災,土地肥沃,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隻要不懶,就能過上好日子。”
聽到條件這麽好,底下村民炸鍋了。漢人有誰不想有一塊肥沃的土地,特別是他們這種窮苦地方的人。
“這是真的?”
“當然了,這次不隻你們村,這片黃土大地上的人都遷移過去,不過分批次,我們縣是第一批。”
“當然了,事先說好,畢竟距離這麽遠,一路上朝廷雖然會保證吃食還有大夫給你們看病,但肯定會有人生病死去,不可能百分百沒事,不過朝廷會盡力保證大家的安全。”
村民都不是傻子,也知道這是事實,朝廷能提前說明已經很好了。不過他們還是不想放過這種過上好日子的機會,哪怕拚上自己的命。
不隻是王家村,整個黃土高原的官府都在各地宣傳,做好遷移的準備。
而沿途各地官府收到朝廷命令後,也是開始準備了起來,特別是糧食運送到地方。
各地守備軍隊和巡防營也是加緊了對沿途的巡邏,同時又開始組織剿匪。
之前那次剿匪的漏網之魚加上這段時間新成的土匪,又一次迎來了朝廷的鐵拳。
不過大明現在內部事務繁多,剛解決管理衙門的事,遼東來報,他們北方的幾座邊城都修好了,而且剩下的女真殘部以及野女真、索倫等部都已經納入朝廷管轄,而且也是編戶齊民。
現在遼東除了分散在深山老林裏那些野女真,基本可以說沒有疏漏了。所以他們來奏章詢問,下一步遼東該怎麽做。
朱由校看完後,讓人將錦衣衛指揮使鄭耀先和首輔張威叫了過來。
“關於遼東的事,你們覺得如何?”
“陛下,既然遼東已經梳理好,而且現在也沒有外敵,那麽遼東總督這個職位就可以撤銷了。”
朱由校也有這個想法,不過他沒急著決定,而是看向鄭耀先。
“努爾哈赤等人到哪裏了?”
“回陛下,根據最近一次傳來的情報,他們已經越過北海,往北約一千多裏了。”
朱由校皺了皺眉頭,“這麽慢,竟然還沒到歐洲?”
“陛下,北方天氣很冷,他們一年至少有四個月不能行動,而且他們一路上還要搶劫那些散落在冰原上的小部落,維持糧食安全。不過因為行路難,加上天氣原因,女真老弱已經死傷不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努爾哈赤放緩了行軍速度。”
朱由校點點頭,看樣子女真人要到歐洲還需要至少一年。
“密切關注他們,防止他們回來!”
“既然女真人已經離開,遼東總督確實不需要了,這樣吧,將熊廷弼調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先讓他休息一段時間,朕有意之後調他去南洋,首輔覺得如何?”
張威想了想,“臣也覺得可以,南洋打下來後,剛開始確實需要一個鐵腕總督,王英他們管軍事是把好手,但兼管民事就不擅長了。”
“朕也是這個意思,剛開始肯定不能直接設省,那裏還需要開發,正好熊廷弼就挺合適,讓行人司傳旨的時候告訴他,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是!”
朱由校又繼續問鄭耀先,“朝鮮和倭國現在什麽情況?”
“陛下,朝鮮自從趙率教到了後,一直都很恭順,而且糧草也沒缺過,現在大明商品已經占據主要市場了。”
“至於倭國,還是老樣子,不過之前那些洋人都被趕走了,現在也是我大明商人的天下。”
朱由校很滿意,這兩個地方現在他還沒什麽想法,能讓大明賺錢就可以了。
至於以後,那得等南洋消化差不多了再說,現在拿下容易吃撐了。
京城這邊忙著的時候,現在陝西黃土高原那裏,官員們正在宣傳移民之事。
一處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這是王家村,裏麵百分之八十都是姓王的。
不過由於土地貧瘠,即使他們現在每家都有土地,但在天災的影響下,日子過的還是很差,要不是官府經常搞以工代賑,估計早都有人餓死了。
村頭的空地上,所有村民都集中在這裏,一位縣衙的吏員正在和他們宣傳。
“咱們這裏一直窮的很,這幾年要不是陛下一直發糧賑災,還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想來你們自己也清楚。”
下麵的人議論紛紛,他們也知道這是實話。
村長王老實直接問道,“可是官府有事要說?”
“沒錯,現在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各地都能吃飽穿暖,隻有咱們這裏,因為天災和土地的原因還是窮的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決定移民,將人都遷移到南方土地肥沃的地方去。”
聽到這話,下麵頓時炸鍋了,畢竟自古以來,隻要是遷民,就少不了死人。
“怎麽遷移,這不是讓我們去死嗎?”
“就是,這一路上沒吃的,又累又餓,大家都要死。”
“朝廷不會是不想賑災了吧?”
底下議論紛紛,吏員聽他們說的越來越離譜,連忙讓王老實幫忙,才讓眾人安靜下來。
“你們放心,當今陛下愛民如子,要不然也不會一直救濟你們。要是以前,你們村都不知道死多少人了。”
“既然決定遷民,朝廷肯定是有詳細規劃的,一路上都有臨時安置點供你們休息,而且朝廷提供一日三餐,讓你們吃飽走路,各地官府都做好了準備。到了南方,還會給你們分地,都是上好的田地,第一年朝廷保證你們的生活,而且五年免稅。”
聽到這些話,下麵的人才算放心,主要是朱由校這幾年在底層百姓積累了巨大的威望,他們也願意相信。
王老實問道,“不知道要到南方哪裏?”
“中南半島,朝廷大軍剛打下來的地方。”
“啊,那不是很危險?”
“放心,朝廷的實力強大,那裏的反抗都被剿滅了,而且你們分的地都離城市不遠,周圍都是軍隊,不會有危險。而且那裏沒有天災,土地肥沃,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隻要不懶,就能過上好日子。”
聽到條件這麽好,底下村民炸鍋了。漢人有誰不想有一塊肥沃的土地,特別是他們這種窮苦地方的人。
“這是真的?”
“當然了,這次不隻你們村,這片黃土大地上的人都遷移過去,不過分批次,我們縣是第一批。”
“當然了,事先說好,畢竟距離這麽遠,一路上朝廷雖然會保證吃食還有大夫給你們看病,但肯定會有人生病死去,不可能百分百沒事,不過朝廷會盡力保證大家的安全。”
村民都不是傻子,也知道這是事實,朝廷能提前說明已經很好了。不過他們還是不想放過這種過上好日子的機會,哪怕拚上自己的命。
不隻是王家村,整個黃土高原的官府都在各地宣傳,做好遷移的準備。
而沿途各地官府收到朝廷命令後,也是開始準備了起來,特別是糧食運送到地方。
各地守備軍隊和巡防營也是加緊了對沿途的巡邏,同時又開始組織剿匪。
之前那次剿匪的漏網之魚加上這段時間新成的土匪,又一次迎來了朝廷的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