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本,其籍貫無考,幼時被李茂貞收為養子,因此冒用了李姓,取名為繼徽。在唐朝的光化年間,他因李茂貞的上表推薦,得以出任邠州節度使一職。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他正式踏入了唐朝的政治舞台。然而,他的命運並未因此一帆風順,反而在隨後的動蕩中經曆了諸多波折。


    唐天複初年(公元901年)的冬天,太祖從鳳翔移軍北伐,駐紮在邠州郊外,並命令各路軍隊攻打邠州城。麵對強大的軍事壓力,楊崇本感到害怕,於是選擇出城請求投降。太祖接納了他的投降,並重新任命他為邠州節度使,同時允許他恢複了自己的本姓和名字。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太祖的寬容大度,也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複雜性。然而,隨著太祖軍隊的撤回,楊崇本的家族被遷到了河中地區,這無疑是對他的一種監視和控製。


    在此之後,太祖因統率軍隊往來於蒲津,偶然間見到了楊崇本的妻子,發現她頗有姿色,便在她居住的別館裏寵愛她。這一行為無疑是對楊崇本極大的侮辱和傷害。楊崇本的妻子向來剛烈,她私下裏感到羞愧和恥辱,認為這是對自己和家族的極大背叛。於是,她派遣侍者責備楊崇本說:“你身為大丈夫,手握兵權,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妻子,我已經成了朱公的婦人,今生今世沒臉再麵對你,隻期望一死而已。”這番話道出了她內心的絕望和憤怒,也反映了當時女性在社會中的無奈地位。


    麵對妻子的責備和自身的屈辱,楊崇本隻能灑淚含怒,無力改變現狀。等到唐昭宗從鳳翔回到京城後,楊崇本的家族才得以回到邠州。然而,這次事件在楊崇本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仇恨和怨念,他對太祖產生了二心,開始尋求報複的機會。


    於是,他派遣使者告訴李茂貞說:“朱氏預謀作亂,圖謀危害唐朝的江山,父親您是國家的磐石,不能坐視這場災禍發生。應該在這個時候竭盡全力興兵複唐,如果事情不能成功,為社稷而死也是可以的。”這番話既表達了他對太祖的怨恨,也反映了他對唐朝的忠誠和對李茂貞的期望。李茂貞聽後,決定派遣使者去太原會合兵力,共同對抗太祖。


    當時,西川的王建也響應號召,命令大將出兵相助。岐州、蜀州的軍隊聯合攻打雍州、華州,關西地區因此大為震動。太祖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派遣郴王朱友裕率軍抵抗。然而,朱友裕在行軍途中不幸去世,導致梁軍士氣受挫,最終不得不撤軍。這一戰雖然未能直接改變唐朝的命運,但卻加劇了唐朝內部的矛盾和分裂。


    公元906年冬天,楊崇本再次率領鳳翔、邠州、涇州、秦州、隴州的軍隊,會合延州胡章的部隊,共有五六萬人,駐紮在美原,設置了十五道柵欄,聲勢十分浩大。這次行動顯示了他決心與太祖對抗到底的決心。然而,太祖並未因此感到恐慌,而是冷靜地派遣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和康懷英率軍抵抗。經過激烈的戰鬥,楊崇本大敗,又逃回了邠州。這次失敗對他打擊極大,使得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萎靡不振。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冬天,楊崇本的人生走到了盡頭。他被自己的兒子彥魯毒死,這一悲劇性的結局無疑是對他一生追求的諷刺。彥魯自稱留後,接管了軍事大權,但僅僅過了五十多天,就被楊崇本的養子李保衡殺死。李保衡舉城投降,末帝任命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從此邠州、寧州又歸末帝所有。這一係列事件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的殘酷和無情,也揭示了家族內部的複雜矛盾和鬥爭。


    接下來是蔣殷的故事。蔣殷的籍貫同樣無考,他自幼喪父,隨母親改嫁至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家中。王重盈憐惜他,收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身世背景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唐天複初年(公元901年),太祖平定蒲州、陝州後,蔣殷與堂兄王珂全族遷往大梁。太祖感念王重榮的舊恩,凡是王氏家族的子弟都予以錄用。蔣殷因此曆任內職,逐漸升至宣徽院使。這一係列的升遷不僅體現了他的才能和勤奮,也反映了太祖對他的信任和賞識。


    然而,隨著朱友珪的篡位,蔣殷的命運再次發生了轉折。他與庶人朱友珪交好,並在朱友珪篡位後被任命為徐州節度使。然而,乾化四年(公元914年)秋天,末帝派福王朱友璋鎮守徐州,蔣殷自認為自己是朱友珪的黨羽,害怕不被接替,於是堅固壁壘抗拒命令。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末帝權威的挑戰和蔑視。


    當時華州節度使王瓚是蔣殷的堂弟,他害怕受到牽連,於是上表說蔣殷本姓蔣,並非王氏之子。這一揭露使得蔣殷的處境更加尷尬和危險。末帝於是下詔剝奪蔣殷的官職爵位,並命他恢複本姓,同時派遣牛存節、劉鄩等人率軍討伐他。


    麵對朝廷的討伐,蔣殷向淮南求救,楊溥派朱瑾率軍來援。然而,牛存節等人迎擊並擊敗了他們。貞明元年(公元915年)春天,牛存節、劉鄩攻下徐州,蔣殷全族自焚而死。在火中找到他的屍體後,斬首獻上。這一悲慘的結局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的殘酷和無情,也揭示了蔣殷家族的悲慘命運。


    最後是張萬進的故事。張萬進是雲州人,最初是本州的小校。他因流亡而投奔幽州,得到了劉守光的優厚待遇,並被任命為副將。這一經曆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更高層次的政治和軍事鬥爭。


    滄州的劉守文因為弟弟劉守光囚禁父親而竊據其位,親自領兵問罪。然而,在雞蘇的戰鬥中,劉守文戰敗。劉守光於是兼並了滄州、景州之地,並命令他的兒子劉繼威主持留守事務。由於劉繼威年幼不能處理政事,張萬進被委以重任,負責所有軍政事務。然而,劉繼威凶惡殘暴像他的父親,曾在張萬進家中淫亂。張萬進憤怒之下殺了他,這一事件成為了張萬進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通鑒》記載: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九月庚子日,張萬進派遣使者上表投降梁朝。辛醜日,任命張萬進為義昌留後。甲辰日,改義昌為順化軍,任命張萬進為節度使。這段傳記雖然簡短,但卻揭示了張萬進在政治鬥爭中的立場和選擇。


    然而,張萬進並未因此滿足。他又派遣使者歸附於晉,試圖在兩大勢力之間尋求平衡和利益。然而,這種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最終給他帶來了災難。不久末帝派遣楊師厚、劉守奇秘密出兵掠奪鎮州、冀州,趁機向東攻打滄州,張萬進乞求投降。然而,這次投降並未能挽救他的命運。


    楊師厚上表推薦他為青州節度使,不久又遷為兗州節度使,並賜名張守進。然而,張萬進性格輕浮狡詐,專謀反叛。貞明四年(公元918年)冬天,他據城反叛,派遣使者向晉王表示歸順。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末帝權威的再次挑戰和蔑視。


    末帝下令剝奪他的官職爵位,並恢複他的本名,同時派遣劉鄩討伐他。晉人由於自身實力有限,無法救援張萬進。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冬天,張萬進處境危急,小將邢師遇暗中謀劃作為內應,打開城門迎接朝廷軍隊。於是攻下了城池,張萬進全族被殺。這一悲慘的結局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的殘酷和無情,也揭示了張萬進家族的悲慘命運。


    史臣在評論這些曆史人物和事件時指出:雲雷交織、龍蛇起陸的動蕩時代,勢力相當者交戰不休,力量衰敗者則先亡。因此,王瑄、朱瑾、時溥等人雖曾一時風光無限,但最終都被梁朝吞並,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特別是朱瑾,他開始以偷襲獲得土地,但最終也因偷襲而亡身。《傳》中所說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正是對他命運的準確概括。


    王師範則處於衰敗之世,他以興複為計,雖然事情最終沒有成功,但他的忠誠卻值得讚揚。他雖然招致了滅族的災禍,但可以與曆史上的忠臣臧洪在地下為友了。李知俊勇猛有餘,但在逃亡中無暇他顧,最終無處容身。這說明了以義為勇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依靠武力。


    至於楊崇本以下的人物,他們都因反叛而滅亡,又有什麽值得稱道的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