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他便被李茂貞的親信石簡顒等人設計陷害,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被迫寓居在岐山腳下,過上了閉門不出的隱居生活。


    那些年,劉知俊仿佛被世界遺忘,他默默地生活在岐山的腳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的心中或許有過不甘,有過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和悲涼。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權力和地位都是瞬息萬變的,今日的風光可能轉眼就成為明日的泡影。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讓他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鎮守秦州,一次探望李茂貞時,提到了劉知俊的境遇。李繼崇說,劉知俊已經走到了絕境,他不應該因為一些讒言和嫉妒而被懷疑和冷落。李茂貞聽了之後,心中頗有感觸,於是殺了石簡顒等人,以此來安撫劉知俊的心。


    李繼崇看到李茂貞對劉知俊的態度有所轉變,便趁熱打鐵,請求讓劉知俊帶著家人居住在秦州,以便生活能夠豐足一些。李茂貞念及舊情,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大度,便同意了李繼崇的請求。於是,劉知俊帶著家人離開了岐山,前往秦州,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秦州的日子裏,劉知俊雖然沒有了昔日的權勢,但生活卻相對安穩。他感激李繼崇的幫助,也感激李茂貞的寬容。然而,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安穩隻是暫時的,隨時都可能被打破。


    不久之後,邠州發生了動亂。李茂貞為了平定叛亂,命令劉知俊去討伐。劉知俊雖然心中有些不情願,但無奈君命難違,隻好率軍前往。然而,當他到達邠州時,卻發現情況遠比想象中複雜。當時邠州都校李保衡已經向朝廷投降,末帝李從珂派遣霍彥威率兵先進入邠州。劉知俊麵臨著強大的敵人,圍攻邠州城半年之久,卻始終未能攻下。


    就在劉知俊陷入困境之時,李繼崇卻以秦州投降了蜀國。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劉知俊措手不及。他的妻子兒女都被遷往成都,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無奈之下,他隻好解除了對邠州的圍攻,返回岐陽。


    然而,回到岐陽之後,劉知俊的心中卻充滿了不安。他的全家都已經入了蜀地,他深知自己隨時都可能被猜忌和陷害。於是,他決定帶著一百多名親信,在夜深人靜之時,衝破關卡,投奔蜀國。


    王建是蜀國的君主,他對待劉知俊非常優厚。他立即任命劉知俊為偽武信軍節度使,並給予他豐厚的賞賜。不久之後,他又命令劉知俊率兵討伐岐國。然而,這次討伐並沒有成功,劉知俊隻好撤軍回來。在撤軍的過程中,他趁機圍攻了隴州,俘虜了其主帥桑宏誌並帶回。


    盡管劉知俊在蜀國得到了重用和賞識,但他的心中卻始終無法安定下來。他深知自己在這個亂世之中的處境,也深知王建的猜忌和防範。因此,他時刻保持著警惕和謹慎,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過了很久,劉知俊又被任命為都統,再次率軍討伐岐國。然而,這次討伐同樣沒有成功。他的部將們都是王建的老部下,多不聽從他的指揮。無奈之下,他隻好撤軍回來。然而,這次撤軍卻讓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蜀人因此而詆毀他,說他無能、怯戰。這些流言蜚語讓劉知俊倍感壓力,也讓他更加擔心自己的處境。


    在此之前,王建雖然寵愛優待劉知俊,但內心深處卻非常忌憚他。他曾對近侍說:“我漸漸衰老,總是考慮身後之事。劉知俊不是你們能駕馭的,不如早點除掉他。”這些話傳到了劉知俊的耳朵裏,讓他更加感到不安和恐懼。


    為了除掉劉知俊,王建開始在裏巷間散布關於他的謠言。他說:“黑牛出圈棕繩斷。”這句話意味深長,因為劉知俊膚色黑且相貌醜陋,“棕繩”者,又因為王氏子孫都以“宗”、“承”為名,所以用這個來構陷他,暗示他將會對王氏子孫構成威脅。這些謠言讓劉知俊的處境更加艱難,也讓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偽蜀天漢元年(公元917年)冬天十二月,王建終於下定了決心,派人捉拿劉知俊。在成都府的炭市,劉知俊被斬首示眾。他的生命就這樣走到了盡頭,結束在這個紛擾的亂世之中。


    然而,劉知俊的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他的族子劉嗣彬,從小便跟隨他征戰沙場,屢次升遷為軍校。當劉知俊反叛時,劉嗣彬並沒有參與謀劃,因此沒有受到牽連。他繼續留在軍中,為蜀國效力。


    貞明末年(公元921年左右),大軍與晉王李存勖在德勝對峙。過了很久,劉嗣彬率領幾名騎兵投奔了晉王。他詳細地向晉王講述了朝廷的軍機得失,還表達了自己因為家族世代的仇怨而想要報複的決心。晉王非常信任他,立即賜給他豐厚的田宅和錦衣玉帶,並在軍中稱他為“劉二哥”。


    過了一年,劉嗣彬又來投奔晉王。當時晉人以為他是刺客,想要暗中動手除掉他。然而,晉王卻念及舊情和恩澤,沒有讓手下人動手。這讓劉嗣彬非常感動,也更加堅定了他為晉王效力的決心。


    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冬天,劉嗣彬跟隨王彥章在中都作戰。然而,這次戰鬥卻以失敗告終。劉嗣彬被晉人擒獲,成為了俘虜。當他被帶到晉王麵前時,晉王笑著對他說:“你可以把我的玉帶還給我了。”這句話讓劉嗣彬惶恐不已,他請求晉王處死自己。於是,晉王便下令殺了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