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以南養北
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扯了一通不著邊際的閑篇,孫承宗、袁可立、畢自嚴怏怏不樂離開了乾清宮。
本來是找皇上要點錢的,結果一厘錢沒要著,反被派了一個難上天的差事。
常洛吩咐三位重臣,第一期在陝西征召三十萬饑民,送往遼東,以十年為期,共移民三百萬。
真是上頭一張嘴,下頭跑斷腿。
好個萬歲爺,你老人家知不知道這是三十萬人,不是三萬人,更不是三千人。
西安距沈陽四千餘裏,三十萬饑民一路穿州過縣,需得派多少官吏、多少士兵隨行?從哪裏派?拿什麽錢派?
三十幾萬人一路上吃喝拉撒,一旦照管不周嘩變了,那就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誰扛得住?
就算列祖列宗保佑安全送到,三十萬人的安置費又是一筆十分龐大的開支,粗略算來不下五百萬兩白銀!誰出?
遼東又怎麽找得到那麽多地耕種?老遼民跟新移民爭地打起來了怎麽辦?
眼下國庫窮得叮當響,連賑濟雪災的錢都拿不出來,哪裏有錢移民?
因此孫承宗、袁可立、畢自嚴對從陝西向遼東移民三十萬的方案毫無興趣。
但常洛不這麽想,隻有將陝西的問題和遼東的問題綜合考慮,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否則顧此失彼永無了期。
第二日,他就下旨,命九卿科道官研討此事,盡快拿出一套確實可行的方案出來。
九卿科道官收到聖旨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商討移民之事。
然而,辦什麽事都少不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在這種要啥沒啥的境況下,要想拿出一套行得通的方案並非易事。
戶部認為應該先解決資金問題,有了錢才能辦事,沒有錢說啥都是白搭。
兵部則主張,還是先加強對饑民的安撫,別磨磨蹭蹭搞出民變了,到時候還得派兵彈壓,又是一樁麻煩事。
工部、禮部也各說各話。
一時間,朝堂之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常態,從中央到地方的執行力都奇差無比,不論做什麽事,隻要涉及的部門多了,就是無窮無盡的扯皮拉筋,每個部門雖隻慢上半拍,但結果出來就慢了無數拍。
比如賑濟災民,下麵的州縣報告督撫,督撫行文戶部,戶部主事閱後呈侍郎,侍郎呈尚書,尚書審核後交內閣,閣臣票擬後交司禮監,司禮監呈禦覽,禦覽後又轉內閣。
明明已經火燒眉毛了,公文還在轉過來轉過去,無數道手序之後,該餓死的饑民早餓死了,該暴走的饑民早暴走了,賑濟糧才慢吞吞上路,至於這些糧食會便宜誰,隻有天知道。
民心就是這樣喪盡了。
朱翊鈞看透了底下官員幹啥啥不行貪汙第一名,更有理由啥也不幹了。
眼下全國都在鬧雪災,大臣們實在想不明白,皇上哪有閑心思千裏大移民?
文淵閣裏七嘴八舌,都察院左都禦史周延儒站了出來:
\"諸公,下官倒有一個法子,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孫承宗忙說道:\"說來聽聽。\"
周延儒道:\"下官的意思,當此非常之世,朝廷用不著什麽事都大包大攬,完全可以借用民間的力量。\"
\"既然朝廷有意開發東北,那麽這其中必然蘊含著無限的商機。隻要這個消息稍微透出去一點點,就有無數人削尖腦袋往裏鑽。\"
\"江淮地區有很多家資巨萬的鹽商、布商,他們財力雄厚,神通廣大,建議朝廷與這些富商合作,由富商承擔移民的費用,作為補償,以後遼東軍糧、軍鹽就交給他們購買、承運。\"
\"這樣一來,富商們獲得了天大的發財機會,而朝廷不費一文錢辦了一件大事,陝西的饑民有了一條活路,而遼東人口得以充實,豈不是皆大歡喜?\"
大臣們紛紛說:\"這恐怕不行吧,遼東軍糧轉運怎能交給一夥奸商?誰防得住他們以次充好?誤了軍機如何了得?\"
明朝的底色就是重農輕商,對商人充滿了防範和打壓。
周延儒出生於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的一個書香人家,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
萬曆四十年,周延儒高中南直隸鄉試第一名,而南直隸曆來就是全國科考霸主,這個南直隸鄉試第一,基本上就相當於兩京十三省聯考第一名,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次年,周延儒高中殿試第一名。
一人身兼會元和狀元,時年二十四歲的周延儒,可謂一時風頭無兩。
周延儒不僅聰明絕頂,而且長得相當帥氣。
那一年殿試還冒出來一個少年才俊,名叫馮銓,此人年方十八,長得眉清目秀。
兩人關係好得有點不正常,白日同遊,晚上同眠,在京城有\"小唱翰林\"的風評。
這樣一個人尖子,心氣自然是相當高的。
眼見袁崇煥、孫傳庭、鄭崇儉、瞿式耜這幫他壓根看不上的新科進士平步青雲,周延儒心裏一百個不服氣。
南直隸是全國最富庶的省份,而常州的富庶程度在南直隸又屈指可數。
周家是常州世家大族,在蘇州、揚州、無錫、常州、湖州一帶人脈深厚,所與交往者,非大富即大貴。
周延儒少年得誌,位列九卿,自然要為家鄉的故交好友謀福利。
這些人中不乏大鹽商,大布商,日進鬥金,過著驕奢浮誇的日子,十分招搖。
孫承宗、袁可立俱是北方人,與這些富商八字不合,入主內閣之後,對江南富商從不手軟,能課重稅的絕不課輕稅,能重罰的絕不輕罰。
因此江南的富商一心盼著江南才子第一的周延儒有朝一日也能入閣,而這,也正是周延儒孜孜以求的目標。
周延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時間並無人響應,這令他略有些尷尬。
孫承宗麵無表情說道:\"如此軍國大事,交給一群利字當頭商人辦,略顯得有些不妥。\"
話說得很客氣,但是否決得也是一幹二淨。
周延儒心裏憤憤不平起來,臉上笑容卻絲毫未減:
“孫閣老,學生以為,商人重利是其本性,無可厚非,隻要能為朝廷所用,分些利與他們又何妨?若能善加引導,讓他們替朝廷把事情好,其實也還不錯。”
孫承宗問道:“依你所見,應當如何引導?”
周延儒胸有成竹地答道:“向他們申明法度,告訴他們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隻要他們遵循朝廷法度,依章繳稅,能掙多少錢都是他們的本事,朝廷樂見其成。如果膽敢擾亂朝廷法度,偷逃稅款,自然嚴懲不貸。
同時,可出台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商人發展實業,促進商貿繁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隻要運籌得當,也能利用商人的聰明才智和人力物力,使其為朝廷效力。”
孫承宗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商人不稼不嗇,性喜偷奸耍滑,太祖諭後世務以農耕為根本。況官一旦與商攪到一起,難免會沆瀣一氣徇私舞弊瓜分國帑,實在有失國體。”
話都說的這麽直白了,周延儒也實在不好再多說。
第二天,周延儒上了一個密揭,提出利用江南富商的財力,實現移民遼東的大計。
上完密揭,周延儒心情就忐忑起來,皇上歡喜還好,不歡喜的話就是上趕著自討沒趣。
誰知次日午後就有內官到了周府,傳皇上諭旨,命他明天一早到平台召對。
平台位於乾清門東側,是皇上專門召見閣臣或封疆大吏,征詢國家大計方針的地方。
蒙此殊榮,周延儒激動得無以言喻,忙活了大半夜,寫了一封五千言的條陳,反反複複讀了三遍,改到完美無瑕之後,才心滿意足睡下。
周延儒次日雞鳴即起,沐浴更衣,穿戴得齊齊整整之後,坐上馬車,不疾不徐向著宮廷駛去。
本來是找皇上要點錢的,結果一厘錢沒要著,反被派了一個難上天的差事。
常洛吩咐三位重臣,第一期在陝西征召三十萬饑民,送往遼東,以十年為期,共移民三百萬。
真是上頭一張嘴,下頭跑斷腿。
好個萬歲爺,你老人家知不知道這是三十萬人,不是三萬人,更不是三千人。
西安距沈陽四千餘裏,三十萬饑民一路穿州過縣,需得派多少官吏、多少士兵隨行?從哪裏派?拿什麽錢派?
三十幾萬人一路上吃喝拉撒,一旦照管不周嘩變了,那就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誰扛得住?
就算列祖列宗保佑安全送到,三十萬人的安置費又是一筆十分龐大的開支,粗略算來不下五百萬兩白銀!誰出?
遼東又怎麽找得到那麽多地耕種?老遼民跟新移民爭地打起來了怎麽辦?
眼下國庫窮得叮當響,連賑濟雪災的錢都拿不出來,哪裏有錢移民?
因此孫承宗、袁可立、畢自嚴對從陝西向遼東移民三十萬的方案毫無興趣。
但常洛不這麽想,隻有將陝西的問題和遼東的問題綜合考慮,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否則顧此失彼永無了期。
第二日,他就下旨,命九卿科道官研討此事,盡快拿出一套確實可行的方案出來。
九卿科道官收到聖旨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商討移民之事。
然而,辦什麽事都少不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在這種要啥沒啥的境況下,要想拿出一套行得通的方案並非易事。
戶部認為應該先解決資金問題,有了錢才能辦事,沒有錢說啥都是白搭。
兵部則主張,還是先加強對饑民的安撫,別磨磨蹭蹭搞出民變了,到時候還得派兵彈壓,又是一樁麻煩事。
工部、禮部也各說各話。
一時間,朝堂之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常態,從中央到地方的執行力都奇差無比,不論做什麽事,隻要涉及的部門多了,就是無窮無盡的扯皮拉筋,每個部門雖隻慢上半拍,但結果出來就慢了無數拍。
比如賑濟災民,下麵的州縣報告督撫,督撫行文戶部,戶部主事閱後呈侍郎,侍郎呈尚書,尚書審核後交內閣,閣臣票擬後交司禮監,司禮監呈禦覽,禦覽後又轉內閣。
明明已經火燒眉毛了,公文還在轉過來轉過去,無數道手序之後,該餓死的饑民早餓死了,該暴走的饑民早暴走了,賑濟糧才慢吞吞上路,至於這些糧食會便宜誰,隻有天知道。
民心就是這樣喪盡了。
朱翊鈞看透了底下官員幹啥啥不行貪汙第一名,更有理由啥也不幹了。
眼下全國都在鬧雪災,大臣們實在想不明白,皇上哪有閑心思千裏大移民?
文淵閣裏七嘴八舌,都察院左都禦史周延儒站了出來:
\"諸公,下官倒有一個法子,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孫承宗忙說道:\"說來聽聽。\"
周延儒道:\"下官的意思,當此非常之世,朝廷用不著什麽事都大包大攬,完全可以借用民間的力量。\"
\"既然朝廷有意開發東北,那麽這其中必然蘊含著無限的商機。隻要這個消息稍微透出去一點點,就有無數人削尖腦袋往裏鑽。\"
\"江淮地區有很多家資巨萬的鹽商、布商,他們財力雄厚,神通廣大,建議朝廷與這些富商合作,由富商承擔移民的費用,作為補償,以後遼東軍糧、軍鹽就交給他們購買、承運。\"
\"這樣一來,富商們獲得了天大的發財機會,而朝廷不費一文錢辦了一件大事,陝西的饑民有了一條活路,而遼東人口得以充實,豈不是皆大歡喜?\"
大臣們紛紛說:\"這恐怕不行吧,遼東軍糧轉運怎能交給一夥奸商?誰防得住他們以次充好?誤了軍機如何了得?\"
明朝的底色就是重農輕商,對商人充滿了防範和打壓。
周延儒出生於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的一個書香人家,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
萬曆四十年,周延儒高中南直隸鄉試第一名,而南直隸曆來就是全國科考霸主,這個南直隸鄉試第一,基本上就相當於兩京十三省聯考第一名,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次年,周延儒高中殿試第一名。
一人身兼會元和狀元,時年二十四歲的周延儒,可謂一時風頭無兩。
周延儒不僅聰明絕頂,而且長得相當帥氣。
那一年殿試還冒出來一個少年才俊,名叫馮銓,此人年方十八,長得眉清目秀。
兩人關係好得有點不正常,白日同遊,晚上同眠,在京城有\"小唱翰林\"的風評。
這樣一個人尖子,心氣自然是相當高的。
眼見袁崇煥、孫傳庭、鄭崇儉、瞿式耜這幫他壓根看不上的新科進士平步青雲,周延儒心裏一百個不服氣。
南直隸是全國最富庶的省份,而常州的富庶程度在南直隸又屈指可數。
周家是常州世家大族,在蘇州、揚州、無錫、常州、湖州一帶人脈深厚,所與交往者,非大富即大貴。
周延儒少年得誌,位列九卿,自然要為家鄉的故交好友謀福利。
這些人中不乏大鹽商,大布商,日進鬥金,過著驕奢浮誇的日子,十分招搖。
孫承宗、袁可立俱是北方人,與這些富商八字不合,入主內閣之後,對江南富商從不手軟,能課重稅的絕不課輕稅,能重罰的絕不輕罰。
因此江南的富商一心盼著江南才子第一的周延儒有朝一日也能入閣,而這,也正是周延儒孜孜以求的目標。
周延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時間並無人響應,這令他略有些尷尬。
孫承宗麵無表情說道:\"如此軍國大事,交給一群利字當頭商人辦,略顯得有些不妥。\"
話說得很客氣,但是否決得也是一幹二淨。
周延儒心裏憤憤不平起來,臉上笑容卻絲毫未減:
“孫閣老,學生以為,商人重利是其本性,無可厚非,隻要能為朝廷所用,分些利與他們又何妨?若能善加引導,讓他們替朝廷把事情好,其實也還不錯。”
孫承宗問道:“依你所見,應當如何引導?”
周延儒胸有成竹地答道:“向他們申明法度,告訴他們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隻要他們遵循朝廷法度,依章繳稅,能掙多少錢都是他們的本事,朝廷樂見其成。如果膽敢擾亂朝廷法度,偷逃稅款,自然嚴懲不貸。
同時,可出台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商人發展實業,促進商貿繁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隻要運籌得當,也能利用商人的聰明才智和人力物力,使其為朝廷效力。”
孫承宗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商人不稼不嗇,性喜偷奸耍滑,太祖諭後世務以農耕為根本。況官一旦與商攪到一起,難免會沆瀣一氣徇私舞弊瓜分國帑,實在有失國體。”
話都說的這麽直白了,周延儒也實在不好再多說。
第二天,周延儒上了一個密揭,提出利用江南富商的財力,實現移民遼東的大計。
上完密揭,周延儒心情就忐忑起來,皇上歡喜還好,不歡喜的話就是上趕著自討沒趣。
誰知次日午後就有內官到了周府,傳皇上諭旨,命他明天一早到平台召對。
平台位於乾清門東側,是皇上專門召見閣臣或封疆大吏,征詢國家大計方針的地方。
蒙此殊榮,周延儒激動得無以言喻,忙活了大半夜,寫了一封五千言的條陳,反反複複讀了三遍,改到完美無瑕之後,才心滿意足睡下。
周延儒次日雞鳴即起,沐浴更衣,穿戴得齊齊整整之後,坐上馬車,不疾不徐向著宮廷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