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王離了乾清門,各人想著各人心思往外走。


    走到宮城外麵,晉王朱求桂對朱恭枵說道:


    \"恭枵,你可真是會洑上水,你確實討到了皇上歡心,卻害苦了一大幫子人。咱們的榮華富貴是太祖他老人家賞的,憑什麽一句話就收回去了?你那麽有錢,要捐就捐個百八十萬啊,六萬兩算什麽,葷不葷素不素的。\"


    代王朱鼐鉉也數落朱恭枵:\"你就是慷他人之慨討好皇上,我倒想看看你怎麽向府裏那些子侄交代。\"


    朱恭枵是個很有見識的人,深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道理,平日在開封很是循規蹈矩,遇到水旱災害,便力勸捐錢捐糧給府縣,由府縣出麵賑濟災民,做好事,卻不拋頭露麵居功。


    晉王和代王則截然相反,在封地胡作非為,很招山西人的恨。


    朱恭枵懶得跟這種不明事理不知進退的人解釋,頭歪向一邊,一聲也不吭。


    一行人回到宗人府,襄王重申了宗藩改革勢在必行,勸諸王顧全大局。


    話還沒說完,吵嚷之聲四起。


    \"宗祿一減再減,現在倒好,連子孫後代的爵位也降了!\"


    \"朝廷窮到連宗室也養不活了嗎?我不信!\"


    就在人聲鼎沸之際,常洛突然來到了宗人府,所有的聲音刹那間停歇了。


    常洛環視眾人,朗聲道:


    “各位叔伯兄弟子侄,宗藩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如今朝廷財政困難,百姓生活困苦,而宗室人數眾多,耗費巨大。


    若不改革,國家危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家不要成天待在王府裏,得閑了不妨到市井間走一走,看看老百姓過的什麽日子,看看國家究竟淪落到了什麽地步。”


    諸王麵麵相覷,誰也不敢接話,隻有晉王和代王站了出來。


    常洛心裏己十分惱怒,隻是不想在臉上顯現出來,盡量平聲靜氣說道:\"二王有什麽想法,就盡管說出來吧。\"


    朱求桂說道:\"請問陛下,晉藩遠支近支幾千號子弟,一下子爵位全降了,將來怎麽養活?依臣之見,祖宗製度還是不要輕易改動。\"


    朱鼐鉉也說道:\"代藩沒晉藩人多,但也不算少,臣也為此發愁,請陛下指示一條生路。\"


    你踏馬的真的是靠這點宗祿過活嗎?大庭廣眾之下,又是這兩人公然跳出來叫板,常洛也是十分不悅,板著臉說道:


    \"既然如此,朕也不好勉強,從今往後,晉藩和代藩還是照太祖的老規矩來,親王嫡長子還是親王,郡王嫡長子還是郡王,其餘各藩則一律照新規矩來!\"


    \"諸王在京也有半年了,各自回去吧,到了藩地,記得謹守祖宗製度!\"


    說罷,憤憤然拂袖而去。


    宗人府裏的氣氛頓時肅殺了起來,晉王和代王卻滿臉的不以為然。


    過了兩三日,諸王陸陸繼繼離開了北京。


    常洛隨即命孫傳庭派可靠人手前往山西,搜集晉王、代王種種不法行徑的證掘。


    從十六世紀中期起,全球進入小冰河期,糧食產量銳減,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政權崩潰和人口銳減。


    法國波旁王朝分裂為兩支;波蘭立陶宛王國走向衰落;英國斯特亞特王朝被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決;1648年,俄國遍地城市暴亂和農民起義;當然還有明清易代。


    在這樣一個末世降臨的時代,能夠苟下去都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功。


    泰昌元年的寒潮席卷南北各省,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各省寄往戶部要錢要糧的公文快把戶部尚書畢自嚴逼瘋了。


    看著這堆積如山的文書,畢自嚴無奈地搖搖頭。


    照以往的經驗,出了這麽大這麽廣的天災,如果不進行強有力的賑濟,爆發民變是遲早的事,到時候又要賑災,又要剿寇,局勢就更加難以收拾了。


    他跑到文淵閣去,孫承宗、袁可立也想不出任何辦法,三個人又跑到乾清門外求見。


    常洛正為晉王、代王而生氣,聽了畢自嚴的報告,心情更加鬱悶了,沉思半晌說道:


    \"據朕推測,這一兩年,大規模的雪災恐怕就要過去了,但雪災之後通常旱災不可避免。\"


    這也是能掐指一算的嗎?


    孫承宗問道:\"為什麽雪災之後是旱災?\"


    常洛道:\"朕起初也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王徵解釋說,大量的降雪在冬季落下,春季回暖之後迅速融化,土壤會變得很溫潤,江河解凍之後,水量驟增,很多地方甚至會洪災肆虐。\"


    \"然而,冬季大量降雪耗盡了空氣中的水汽,到了夏季,就會出現降雨不足的情況,之前的雪水融化之後,在光照下會迅速耗盡,土壤就變得幹燥了,自然會引發旱災。\"


    孫承宗連連點頭,\"嗯,很有道理,看來王徵還是很有學問的\"


    常洛繼續說道:\"災情最為嚴重的將是陝西。\"


    孫承宗問道:\"這又是為何?\"


    常洛道:\"這個容易解釋。因為陝西地勢比河北、河南、四川高出太多,又緊鄰蒙古的沙漠戈壁,常年被朔風吹著,本就比別的省更幹燥。\"


    \"再一個原因是關中經過秦漢隋唐近千年的開發,地下的水被汲取幹了,地上草木稀疏,因此比別的省更容易大旱。\"


    \"旱極必蝗,蝗後必疫,這其中的道理朕就不一一解釋了。\"


    \"總之這一次災情不是三兩年能夠過去的,至少要持續二三十年,所以一定要未雨綢繆啊。\"


    一場災情竟然要持續二三十年!而且是水旱蝗疫一起來。


    三個重臣俱是麵如死灰。


    孫承宗實在不敢相信,問道:\"不會這麽慘烈吧?\"


    常洛說道:\"會,甚至比這還要慘烈。到時候受災最重的陝西會連旱十年,赤野千裏,顆粒無收,饑民遍地,流民遍地。


    如果不能很好地賑濟,整個陝西將成為動亂的源頭,然後牽連到山西、河南、湖廣………\"


    這也太嚇人了!


    孫承宗搶著說道:\"北方數省糧食一向難以自給,至少有三成的糧食需要南方轉運,現在南北糧食產量俱大減,若真有大旱,這個危局該怎麽度過?\"


    袁可立和畢自嚴也不住地搖頭歎息。


    常洛說道:\"其實有一個風水寶地,可以助我大明度此浩劫。目下陝西有四百八十萬人口,如果往那裏遷移三百萬,陝西的旱災就沒那麽可怕了!\"


    孫承宗、袁可立、畢自嚴不約而同問道:\"陛下說的是哪裏?\"


    常洛答道:\"就是遼東都司和原來的奴兒幹都司!\"


    三人俱是一驚,\"啊?\"


    常洛道:\"朕的想法是,將遼東都司從山東劃出來,設立遼寧布政使司,然後進一步向北擴展,設立吉林布政使司和黑龍江布政使司。黑吉遼三省沃野千裏,假如開發出來,養活三千萬人毫無問題。\"


    此言一出,三人無不麵麵相覷。


    遼東苦寒,百萬遼民都無以為生,怎麽可能再往那裏遷移三百萬人口?難道建奴是吃素的嗎?


    連平定建奴都遙遙無期,在更北奴兒幹都司設省就更不用想了。


    其實,最早對東北這塊風水寶地產生興趣的,是戰國時期的燕人,是他們最早越過燕山,向北滲透。


    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分界線是長城,而長城是沿著陰山、燕山修建的。


    東北平原在燕山以北,被燕山、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圍了起來。


    東北平原的南方為遼河平原,北方為鬆嫩平原,兩大平原之間一馬平川,地理上完全沒有障礙。


    要進入遼河平原,最大的障礙就是燕山山脈,屹立於燕山之上的長城讓遊牧民族有多頭疼,中原王朝翻越燕山就有多頭疼。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燕山最東邊靠近大海有一條狹長卻平坦的通道,它就是——遼西走廊!


    但問題是,直到北宋時期,遼西走廊才全線貫通。


    最糟糕的是,中原王朝即使握有遼西走廊,一進入遼河平原就會麵臨四麵受敵的窘境。


    然而在燕山山脈與大興安嶺的交界處,剛好有個很大的口子連通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


    這個地方就是明朝的命門——廣寧。


    東北的遊牧民族隻要掌握了廣寧,隻要願意,成千上萬的騎兵隨時可以借道東蒙古,衝破薊鎮防區的古北口、喜峰口、大安口,兵臨北京城下。


    朱棣武德充沛,設立奴兒幹都司,最遠管轄到了苦葉島,可是東北的漢人人口實在是太少了,不到七十年的時間,明軍就全麵退縮到了遼東邊牆以南。


    而遼東邊牆以北慢慢地又成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地盤。


    聽見常洛要從陝西向遼東移民三百萬,然後設三個省,孫承宗、袁可立、畢自嚴都大搖其頭。


    \"陛下,臣認為此舉不妥。\"


    \"陛下,臣認為難以實現。\"


    在他們看來,這純粹就是件勞民傷財,並且勞而無功的傻事。


    常洛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東北山川地形沙盤,隻見在燕山山脈、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圍成的巨大平原裏,一條條河流縱橫交錯,奔湧著流向大海。


    常洛指著沙盤說道:“諸位愛卿請看,這裏是黑龍江、鬆花江、嫩江、遼河、鴨綠江,還有大大小小的支流無數。\"


    \"如此密集的水網,如此肥沃的土地,如此廣闊的地域,相當於兩個半南直隸,供養大量三千萬人口毫無問題。\"


    \"而且朕還打算在這裏推廣高產作物,到時糧食產量必然大增。大旱即將來臨,南北各省的饑民將以千萬人計,隻有將東北開發出來,才能躲過這一場浩劫。”


    孫承宗拱手道:“陛下,即便如此,可遼東邊牆之外乃是女真各部的勢力範圍,他們豈能坐視朝廷開發東北?”


    常洛微微一笑,\"那就由不了他們了,隻要遷居過去的漢人足夠多,區區幾十萬女真人有何懼哉?\"


    中原漢人政權的格局比較小,盛唐以後尤為顯著,眼裏隻有中原,中原以外即為蠻荒。


    朱元璋小農出身,隻有農耕才能讓他感到充實、安全。


    新朝初立,大戰之後人口銳減,地多人少,可是經過四五代的繁衍之後,人口大增,土地卻增加得極其有限。


    這時候隻有兩條出路:


    第一條路是內鬥,死很多人,人少了,地自然沒那麽緊缺了。


    第二條路是仗著人多,打出去,到外麵搶地。


    明朝的疆域在永樂時期達到了頂峰,可是從宣德起,就一直在收縮。


    和開疆拓土比起來,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比多爽啊。


    孫承宗說道:\"東北實在太冷了,沒人願意去。\"


    常洛:\"如今哪裏不冷?比如陝西,不僅冷,還旱。東北雖冷,卻不缺水,至少比陝西強多了。再說女真人在東北待得住,漢人為什麽就待不住。\"


    孫承宗:\"到哪裏征召三百萬人移民過去?\"


    常洛似乎早就胸有成竹,笑道:\"隻要大計定了,這又有何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並收藏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