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沉屙痼疾
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徵的父親擅長數學,是個私塾先生,舅父張鑒為關中理學名儒,通曉兵法,善製各種器械。
從七歲起,王徵就住讀在外家,耳濡目染之下,對兵法和器械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徵二十五歲中舉,可是此後近三十年都未能考中進士。
在頻繁入京赴試的數十年裏,適逢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來華傳教,他與教士金尼閣、湯若望、龍華民、鄧玉函交往密切,並向傳教士們學習拉丁文和西洋科學知識。
徐光啟聽說皇上要召王徵來京教皇長子讀書,高興得不得了,對常洛說道:
\"王徵雖然隻是一個舉人,但學問高深莫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泰昌元年二月十七日,王徵到了北京,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小小舉人,竟然在年過半百之際,一步登天成了皇長子的老師,而且還得到了皇上的召見
王徵站在文華門外,當聽到一聲:\"宣王徵覲見\"時,心情惶恐慌亂得無以複加。
朱由校站在禦座之旁,亦是激動不已,頻頻伸長脖子向殿門外張望。
常洛輕聲喝道:\"身為皇長子,你能不能稍微莊重一點?\"
王徵在內官的導引下走進文華殿,偷眼瞅見端坐在禦座之上的皇上和侍立一旁的皇長子,隻覺得頭暈目眩。
他雙膝一軟,跪倒在地,\"微臣王徵,叩見陛下!\"
自己喉嚨裏發出的聲音,自己聽著都無比陌生。
常洛抬了抬手,笑容可掬說道:\"朕聽聞你精通算學、曆法和器械製造,以後便留在京中教授皇長子吧。”
王徵伏地叩頭謝恩,心中暗喜。
朱由校早已按捺不住,跑到王徵身邊,拉住他的衣袖。
“王師傅,快跟我去看看我做的那些好玩的東西!”
常洛苦笑著地搖搖頭,看著這一老一小離去的背影。
王徵隨著朱由校來到慈慶宮,這裏堆放著他多年來的發明創造。
有一個木雕壺,龍身虎首,且不說材質,光是繁複的紋飾就讓人歎為觀止。
有一張木床,精美而實用,設計了一道機關,可以使床任意折疊,移動方便,人躺在上麵,能根據自己的姿勢調整角度,實在讓人拍案叫絕。
朱由校興奮地炫耀著各種奇奇怪怪的玩意兒,小桌子,小凳子,小椅子,無不匠心獨具。
王徵笑著看著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朱由校擺弄了一個夠,從袖中掏出一個小小的錦盒,遞向王徴,笑吟吟說道:
\"這是我最愛吃的梔子糕,是用隔年的梔子花蕊,費了十幾道工序做成的,極是難得,我隻剩下十幾盒了,這一盒王師傅拿回家去嚐一嚐。\"
王徵早就聽說皇長子荒唐頑皮,今日見了方知傳言未必可信。
朱由校拿出那兩本圖說,指著其中看不懂的地方請教,王徵耐心地加以解說,朱由校極是聰明,一聽就懂,王徵禁不住心中暗暗稱奇。
朱由校才走,孫承宗和袁可立就來了,第一件就是說皇長子虛歲己經十七了,耽誤了這麽多年,應該上緊著出閣讀書。
常洛說:\"朕已經給皇長子擇了位良師,皇長子很是歡喜。\"
孫承宗看了袁可立一眼,詫異地問道:\"擇的是誰?臣怎麽不知道?\"
常洛答道:\"是王徵。\"
袁可立兼著吏部尚書,對朝中大小官員姓名、籍貫了如指掌。
能夠給皇長子當師傅的,即使不是高官,也必定是名震一方的碩儒。
袁可立搜腸刮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這麽個人來,遂問道:\"請問陛下,這位王師傅是何方人氏?\"
常洛道:\"是西安府一個舉人。\"
\"這……\"孫承宗、袁可立俱是吃了一驚,麵露為難之色。
常洛解釋道:\"王徵雖隻是個舉人,學問卻是極好的,有徐光啟全力為他作保,卿等盡可以放心。\"
一聽徐光啟作保,孫承宗就料定這個王徵必定是西學一路的,問了問,果然王徵和徐光啟、孫元化一樣,也是天主教教徒。
孫承宗當下就不樂意了,說道:\"“陛下,西學乃是蠻夷之學,我大明自有聖賢之道,何須學習蠻夷?”
袁可立也附和道:“孫首輔所言甚是,而且讓一個舉人教導皇長子,這恐怕不妥吧。”
常洛卻不以為然,“朕相信徐光啟的眼光,而且王徵確實博學多才。朝廷用人,唯才是舉,比如孫元化也是個舉人,卻將京軍火器營訓練得有聲有色,此次在建州,火器營就立下了奇功。王徵學貫中西,對算學、曆學、機械都很精通,皇長子對這些學問也很有興趣。”
孫承宗和袁可立知道皇帝心意己定,也不好再說什麽,又提起該為皇長子選婚了。
一旦選婚,大婚就接踵而至了,而大婚必定涉及到名位,冊立太子就勢所必然。
知子莫若父,以朱由校的性格真的適合當大明的皇帝嗎?
麵對孫承宗、袁可立的一再追問,常洛實在不知道該如何作答,隻好敷衍道:\"由校心性未定,選婚的事還是一年半載後再說吧。\"
孫承宗卻不是那麽好敷衍的,又講了一大篇,什麽太子天下根本,憲宗多少歲立太子,孝宗多少歲立太子,先帝多少歲立太子。
刹那間,常洛有點理解朱翊鈞的憤怒與無奈了,等孫承宗的長篇大論終於完結了,才淡淡說了聲:\"知道了。\"
孫承宗一通亂拳打在棉絮上,很是泄氣,又說起第二件事:
\"諸王在京己逾四五個月了,先帝喪禮己畢,禮部問,何時遣諸王歸藩地。\"
\"還有瑞王、惠王、桂王己封多年,今新朝己立,何時遣三王之國?\"
瑞王就是老五朱常浩,封地漢中;惠王就是老六朱常潤,封地荊州;桂王就是老七朱常瀛,封地衡州。
這三位大爺之所以遲遲沒有之國,就是因為朝廷實在拿不出巨額的安置費來。
朱元璋出了名的護犢子,別的朝代都是皇子降等襲爵,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了,可是明朝不是。
朱元璋二十四個兒子封了親王;
朱棣三個兒子封了親王;
朱高熾九個兒子封了親王;
……
親王的嫡長子還是親王,其餘的一律封郡王。郡王的長子還是郡王,其餘的一律封鎮國將軍。
二百餘年的時間,經過十來代的繁衍生息,宗室人口如同滾雪球一般,擴張到了一個恐怖的數字。
至於究竟有多少人,連禮部也搞不清楚,據徐光啟推測,當在二十萬上下了。
藩王最集中的陝西、山西、河南,負擔的宗祿極其沉重。
以山西而言,存留僅152萬石,宗祿312萬石;
以河南而言,存留僅84萬石,宗祿192萬石;
以陝西而言,存留僅114萬石,宗祿高達280萬石。
宗室的供給通常由當地解決,宗室吃多了,百姓和官員就沒得吃了。
地方府縣怎麽維持?
遇到災荒拿什麽賑濟?
激起民變怎麽辦?
明朝的宗室不需繳納賦稅,不需要充當勞役,隻有權利,沒有義務。
農民辛苦耕種,卻需要繳納十稅一或三十稅二不同比例的田稅,修縣道、鄉道、河道、城牆什麽的也得出錢出工出力。
現在又有三位大爺要塞到藩地去,一個陝西的,一個湖廣的,一個河南的,常洛想一想就覺得膽寒。
在長久的沉默之後,他突然說道:\"孫先生,袁先生,國朝的宗藩製度己經到了非大改不可的地步了。\"
孫承宗、袁可立也正為了瑞王、惠王、桂王之國的巨額開支而焦頭爛額,聞聽此言都抬起了頭。
從七歲起,王徵就住讀在外家,耳濡目染之下,對兵法和器械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徵二十五歲中舉,可是此後近三十年都未能考中進士。
在頻繁入京赴試的數十年裏,適逢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來華傳教,他與教士金尼閣、湯若望、龍華民、鄧玉函交往密切,並向傳教士們學習拉丁文和西洋科學知識。
徐光啟聽說皇上要召王徵來京教皇長子讀書,高興得不得了,對常洛說道:
\"王徵雖然隻是一個舉人,但學問高深莫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泰昌元年二月十七日,王徵到了北京,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小小舉人,竟然在年過半百之際,一步登天成了皇長子的老師,而且還得到了皇上的召見
王徵站在文華門外,當聽到一聲:\"宣王徵覲見\"時,心情惶恐慌亂得無以複加。
朱由校站在禦座之旁,亦是激動不已,頻頻伸長脖子向殿門外張望。
常洛輕聲喝道:\"身為皇長子,你能不能稍微莊重一點?\"
王徵在內官的導引下走進文華殿,偷眼瞅見端坐在禦座之上的皇上和侍立一旁的皇長子,隻覺得頭暈目眩。
他雙膝一軟,跪倒在地,\"微臣王徵,叩見陛下!\"
自己喉嚨裏發出的聲音,自己聽著都無比陌生。
常洛抬了抬手,笑容可掬說道:\"朕聽聞你精通算學、曆法和器械製造,以後便留在京中教授皇長子吧。”
王徵伏地叩頭謝恩,心中暗喜。
朱由校早已按捺不住,跑到王徵身邊,拉住他的衣袖。
“王師傅,快跟我去看看我做的那些好玩的東西!”
常洛苦笑著地搖搖頭,看著這一老一小離去的背影。
王徵隨著朱由校來到慈慶宮,這裏堆放著他多年來的發明創造。
有一個木雕壺,龍身虎首,且不說材質,光是繁複的紋飾就讓人歎為觀止。
有一張木床,精美而實用,設計了一道機關,可以使床任意折疊,移動方便,人躺在上麵,能根據自己的姿勢調整角度,實在讓人拍案叫絕。
朱由校興奮地炫耀著各種奇奇怪怪的玩意兒,小桌子,小凳子,小椅子,無不匠心獨具。
王徵笑著看著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朱由校擺弄了一個夠,從袖中掏出一個小小的錦盒,遞向王徴,笑吟吟說道:
\"這是我最愛吃的梔子糕,是用隔年的梔子花蕊,費了十幾道工序做成的,極是難得,我隻剩下十幾盒了,這一盒王師傅拿回家去嚐一嚐。\"
王徵早就聽說皇長子荒唐頑皮,今日見了方知傳言未必可信。
朱由校拿出那兩本圖說,指著其中看不懂的地方請教,王徵耐心地加以解說,朱由校極是聰明,一聽就懂,王徵禁不住心中暗暗稱奇。
朱由校才走,孫承宗和袁可立就來了,第一件就是說皇長子虛歲己經十七了,耽誤了這麽多年,應該上緊著出閣讀書。
常洛說:\"朕已經給皇長子擇了位良師,皇長子很是歡喜。\"
孫承宗看了袁可立一眼,詫異地問道:\"擇的是誰?臣怎麽不知道?\"
常洛答道:\"是王徵。\"
袁可立兼著吏部尚書,對朝中大小官員姓名、籍貫了如指掌。
能夠給皇長子當師傅的,即使不是高官,也必定是名震一方的碩儒。
袁可立搜腸刮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這麽個人來,遂問道:\"請問陛下,這位王師傅是何方人氏?\"
常洛道:\"是西安府一個舉人。\"
\"這……\"孫承宗、袁可立俱是吃了一驚,麵露為難之色。
常洛解釋道:\"王徵雖隻是個舉人,學問卻是極好的,有徐光啟全力為他作保,卿等盡可以放心。\"
一聽徐光啟作保,孫承宗就料定這個王徵必定是西學一路的,問了問,果然王徵和徐光啟、孫元化一樣,也是天主教教徒。
孫承宗當下就不樂意了,說道:\"“陛下,西學乃是蠻夷之學,我大明自有聖賢之道,何須學習蠻夷?”
袁可立也附和道:“孫首輔所言甚是,而且讓一個舉人教導皇長子,這恐怕不妥吧。”
常洛卻不以為然,“朕相信徐光啟的眼光,而且王徵確實博學多才。朝廷用人,唯才是舉,比如孫元化也是個舉人,卻將京軍火器營訓練得有聲有色,此次在建州,火器營就立下了奇功。王徵學貫中西,對算學、曆學、機械都很精通,皇長子對這些學問也很有興趣。”
孫承宗和袁可立知道皇帝心意己定,也不好再說什麽,又提起該為皇長子選婚了。
一旦選婚,大婚就接踵而至了,而大婚必定涉及到名位,冊立太子就勢所必然。
知子莫若父,以朱由校的性格真的適合當大明的皇帝嗎?
麵對孫承宗、袁可立的一再追問,常洛實在不知道該如何作答,隻好敷衍道:\"由校心性未定,選婚的事還是一年半載後再說吧。\"
孫承宗卻不是那麽好敷衍的,又講了一大篇,什麽太子天下根本,憲宗多少歲立太子,孝宗多少歲立太子,先帝多少歲立太子。
刹那間,常洛有點理解朱翊鈞的憤怒與無奈了,等孫承宗的長篇大論終於完結了,才淡淡說了聲:\"知道了。\"
孫承宗一通亂拳打在棉絮上,很是泄氣,又說起第二件事:
\"諸王在京己逾四五個月了,先帝喪禮己畢,禮部問,何時遣諸王歸藩地。\"
\"還有瑞王、惠王、桂王己封多年,今新朝己立,何時遣三王之國?\"
瑞王就是老五朱常浩,封地漢中;惠王就是老六朱常潤,封地荊州;桂王就是老七朱常瀛,封地衡州。
這三位大爺之所以遲遲沒有之國,就是因為朝廷實在拿不出巨額的安置費來。
朱元璋出了名的護犢子,別的朝代都是皇子降等襲爵,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了,可是明朝不是。
朱元璋二十四個兒子封了親王;
朱棣三個兒子封了親王;
朱高熾九個兒子封了親王;
……
親王的嫡長子還是親王,其餘的一律封郡王。郡王的長子還是郡王,其餘的一律封鎮國將軍。
二百餘年的時間,經過十來代的繁衍生息,宗室人口如同滾雪球一般,擴張到了一個恐怖的數字。
至於究竟有多少人,連禮部也搞不清楚,據徐光啟推測,當在二十萬上下了。
藩王最集中的陝西、山西、河南,負擔的宗祿極其沉重。
以山西而言,存留僅152萬石,宗祿312萬石;
以河南而言,存留僅84萬石,宗祿192萬石;
以陝西而言,存留僅114萬石,宗祿高達280萬石。
宗室的供給通常由當地解決,宗室吃多了,百姓和官員就沒得吃了。
地方府縣怎麽維持?
遇到災荒拿什麽賑濟?
激起民變怎麽辦?
明朝的宗室不需繳納賦稅,不需要充當勞役,隻有權利,沒有義務。
農民辛苦耕種,卻需要繳納十稅一或三十稅二不同比例的田稅,修縣道、鄉道、河道、城牆什麽的也得出錢出工出力。
現在又有三位大爺要塞到藩地去,一個陝西的,一個湖廣的,一個河南的,常洛想一想就覺得膽寒。
在長久的沉默之後,他突然說道:\"孫先生,袁先生,國朝的宗藩製度己經到了非大改不可的地步了。\"
孫承宗、袁可立也正為了瑞王、惠王、桂王之國的巨額開支而焦頭爛額,聞聽此言都抬起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