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指名道姓的確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你不能說他講的就沒有道理。
劉總的總結也顯得很有水平,「你的意思是,這種服務實際上是降低了效率。」
溫曉光豎起手指,「更關鍵的地方在於它的消費頻次很低。我看o2o的項目是有兩條基本準則的,第一,不能麻煩,比如上門洗車,弄個小捅,帶那麽些水,完了還沒多少錢,no,這肯定不行;第二,消費頻次要高,哪個私家車車主天天洗車?天天上門按摩?與此相比,外賣就好的多,每個人每天都要吃好幾頓,而且上門服務非常容易,隻要到地方,瞬間就完成了一單,走一趟能完成很多單。這樣才能在微薄的獲利中積累到可觀的利潤。」
這些東西看似簡單,但說的簡單其實看水平。
所謂深入淺出,自身不硬的人是做不到的。
「總體上看,你對o2o的態度非常悲觀。」
溫曉光說:「o2o是個偽命題,它不是放在所有行業都適用的,要有更進一步的具體的精準行業概念,比如我們投資的本地生活服務。」
他說的大膽,所有人也都在等著看。
其實不管他說不說,都不會影響大勢太多,全國人民不是聽他指揮的,該往裏投錢的人還是會去投。
溫曉光隻是希望熱度降低一些,他快被那些拿著一個app就獅子大開口的人,煩死了。
不過也有人批評他,現場就有。
批評的也倒不狠,更多的大概是諷刺的犀利。
當劉冬華問他對溫曉光的話有何感想,他說的是:「麵對新事物,溫總這樣的年輕人為什麽沒有年輕的勁頭,而多了那麽多中年企業家的謹慎呢?」
他說的高度叫人無法反駁。
溫曉光隻想說現在是網絡時代,三四年後,當人們開始對o2o說拜拜的時候,當投資人聽到o2o這個詞還沒聽內容就開始搖頭的時候,再後悔今日所言可就晚了。
第574章 以我為主
有很多話,說的是很對,但細想就很錯。
譬如溫曉光應該多些創新的勁頭,而不要那麽求穩。
有人認為對,溫曉光自己卻不認為對。
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很自然,因為2012年是這個概念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從團購到外賣,一款app連接線上與線下已經讓一些人嚐到了甜頭。
此時講要剎車,必然是有人反對的。還有很多人等著嚐甜頭。
所以這並不讓溫曉光感到意外,他隻是一直維持著笑容,不管那人說的如何天花亂墜,我自不動如山。坐在他的位置上,聽到的聲音太多元了,有很多聰明人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都有道理,因而能不被那些聲音引導而堅定自己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厲害的能力。
劉總總結了一下旁人的發言回過頭來再對話溫曉光:「溫總,剛剛的觀點你也聽到了o2o可以提高效率,網上訂單給了用戶便捷,給了商家更多的機會,一個平台千萬用戶,用企業語言說這也叫降低了信息的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你怎麽看?」
溫曉光倒也沒有新的表情,也沒有被別人的批評而惹毛,沒有必要,而且那麽多人看著呢,他隻是這樣回答:「這些優點,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其實對於我來說沒什麽新意,因為我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聽各式各樣的人說過了無數遍。」
謔,竟然這樣說。
現在換對方禮貌性的微笑了。
人們也都聽出來隱隱之中確有一股針鋒相對之意。
「所以你問我怎麽看,我想之前我說的沒有什麽要改動,隻有一點補充。」他降低了語速,「o2o模式我本身不是完全反對,總的來說還是支持,但是是謹慎支持,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創業激情,而是希望資本冷靜一點。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它一定提升效率,這是對的。我不建議過度看好……」
「……道理在這,現在大家都在尋找機會,同一個細分領域有數千家公司在做,然而每一個領域一旦出現兩家或兩家以上平台型企業,因為服務的內容一樣,那麽在吸引商家進駐和用戶下載的時候,會用什麽方法?」
「很簡單,補貼。這就導致作為競爭者的兩方既不敢提高傭金,也不敢停止用戶補貼,不然對手公司就會搶走一切。所以我腦子裏現在是這樣認為的:第一,隻有少數的細分領域會誕生比較大的公司,大多數都是沒有出路的;第二,同領域的公司會陷入補貼用戶的燒錢大戰,進行惡性競爭;第三,當有一方支撐不下去的時候,要麽握手言和合併,要麽賣給大的金主,比如說阿狸這樣的大公司。第四,即便活下來的公司,要想帳麵盈利也非常困難。所有的這些困難都度過了,那一家才能活下來。」
雖然這份不算預言的預言在邏輯上是能分的清的,不過就如同溫曉光不會被別人輕易忽悠一樣,其他成功人士也不會聽他一番言論就將o2o棄之如敝履。
其實隻要事情沒發生,不管你怎麽說,爭議都是會有的。
今天他所講的自然是引起了爭議。
盡管他還沒有去看,但想必網絡上肯定是各種意見都有。
溫曉光卻不著急,可能這種言論未來會隨著這個行業的火熱而更加升溫,甚至於總理在2015年都開口提了這玩意兒。
但到了2016年,他說的都會應驗,網約車領域的合併出現了,外賣領域的補貼是必然的,而美團、滴滴等公司出現的巨額虧損也不是出幾個牛逼的人就能改變的。
劉總的總結也顯得很有水平,「你的意思是,這種服務實際上是降低了效率。」
溫曉光豎起手指,「更關鍵的地方在於它的消費頻次很低。我看o2o的項目是有兩條基本準則的,第一,不能麻煩,比如上門洗車,弄個小捅,帶那麽些水,完了還沒多少錢,no,這肯定不行;第二,消費頻次要高,哪個私家車車主天天洗車?天天上門按摩?與此相比,外賣就好的多,每個人每天都要吃好幾頓,而且上門服務非常容易,隻要到地方,瞬間就完成了一單,走一趟能完成很多單。這樣才能在微薄的獲利中積累到可觀的利潤。」
這些東西看似簡單,但說的簡單其實看水平。
所謂深入淺出,自身不硬的人是做不到的。
「總體上看,你對o2o的態度非常悲觀。」
溫曉光說:「o2o是個偽命題,它不是放在所有行業都適用的,要有更進一步的具體的精準行業概念,比如我們投資的本地生活服務。」
他說的大膽,所有人也都在等著看。
其實不管他說不說,都不會影響大勢太多,全國人民不是聽他指揮的,該往裏投錢的人還是會去投。
溫曉光隻是希望熱度降低一些,他快被那些拿著一個app就獅子大開口的人,煩死了。
不過也有人批評他,現場就有。
批評的也倒不狠,更多的大概是諷刺的犀利。
當劉冬華問他對溫曉光的話有何感想,他說的是:「麵對新事物,溫總這樣的年輕人為什麽沒有年輕的勁頭,而多了那麽多中年企業家的謹慎呢?」
他說的高度叫人無法反駁。
溫曉光隻想說現在是網絡時代,三四年後,當人們開始對o2o說拜拜的時候,當投資人聽到o2o這個詞還沒聽內容就開始搖頭的時候,再後悔今日所言可就晚了。
第574章 以我為主
有很多話,說的是很對,但細想就很錯。
譬如溫曉光應該多些創新的勁頭,而不要那麽求穩。
有人認為對,溫曉光自己卻不認為對。
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很自然,因為2012年是這個概念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從團購到外賣,一款app連接線上與線下已經讓一些人嚐到了甜頭。
此時講要剎車,必然是有人反對的。還有很多人等著嚐甜頭。
所以這並不讓溫曉光感到意外,他隻是一直維持著笑容,不管那人說的如何天花亂墜,我自不動如山。坐在他的位置上,聽到的聲音太多元了,有很多聰明人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都有道理,因而能不被那些聲音引導而堅定自己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厲害的能力。
劉總總結了一下旁人的發言回過頭來再對話溫曉光:「溫總,剛剛的觀點你也聽到了o2o可以提高效率,網上訂單給了用戶便捷,給了商家更多的機會,一個平台千萬用戶,用企業語言說這也叫降低了信息的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你怎麽看?」
溫曉光倒也沒有新的表情,也沒有被別人的批評而惹毛,沒有必要,而且那麽多人看著呢,他隻是這樣回答:「這些優點,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其實對於我來說沒什麽新意,因為我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聽各式各樣的人說過了無數遍。」
謔,竟然這樣說。
現在換對方禮貌性的微笑了。
人們也都聽出來隱隱之中確有一股針鋒相對之意。
「所以你問我怎麽看,我想之前我說的沒有什麽要改動,隻有一點補充。」他降低了語速,「o2o模式我本身不是完全反對,總的來說還是支持,但是是謹慎支持,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創業激情,而是希望資本冷靜一點。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它一定提升效率,這是對的。我不建議過度看好……」
「……道理在這,現在大家都在尋找機會,同一個細分領域有數千家公司在做,然而每一個領域一旦出現兩家或兩家以上平台型企業,因為服務的內容一樣,那麽在吸引商家進駐和用戶下載的時候,會用什麽方法?」
「很簡單,補貼。這就導致作為競爭者的兩方既不敢提高傭金,也不敢停止用戶補貼,不然對手公司就會搶走一切。所以我腦子裏現在是這樣認為的:第一,隻有少數的細分領域會誕生比較大的公司,大多數都是沒有出路的;第二,同領域的公司會陷入補貼用戶的燒錢大戰,進行惡性競爭;第三,當有一方支撐不下去的時候,要麽握手言和合併,要麽賣給大的金主,比如說阿狸這樣的大公司。第四,即便活下來的公司,要想帳麵盈利也非常困難。所有的這些困難都度過了,那一家才能活下來。」
雖然這份不算預言的預言在邏輯上是能分的清的,不過就如同溫曉光不會被別人輕易忽悠一樣,其他成功人士也不會聽他一番言論就將o2o棄之如敝履。
其實隻要事情沒發生,不管你怎麽說,爭議都是會有的。
今天他所講的自然是引起了爭議。
盡管他還沒有去看,但想必網絡上肯定是各種意見都有。
溫曉光卻不著急,可能這種言論未來會隨著這個行業的火熱而更加升溫,甚至於總理在2015年都開口提了這玩意兒。
但到了2016年,他說的都會應驗,網約車領域的合併出現了,外賣領域的補貼是必然的,而美團、滴滴等公司出現的巨額虧損也不是出幾個牛逼的人就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