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初中組時,牆麵上大大的投影幕布上亮起一個小男生的兩寸證件照,那是褚雲,有些瘦,表情很平靜,紅領巾綁得一絲不苟。


    照片右邊是他翻譯的《靜夜思》,《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他沒有直譯這首詩,他將月光比作了明亮的水,用了homesickness準確地表達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在極短的答題時間內,盡量追求了英文的韻腳押韻,又保持了詩歌本身形式上的美感。


    她聽見台上的老師宣布:「第七屆「外研社杯」全國中小學外語素養大賽,初中組第一名,江蘇隊,褚雲。」


    再次聽見褚雲這個名字時,他已經是江蘇省的高考文科狀元了。


    老爹作為高中校長,對這方麵的消息格外關注。


    在老爹與爺爺議論各省的滿分作文時,她在書房前頓住腳步,湊巧看到了他的滿分作文。


    其中有一句話,她到現在都還記得,「解決痛苦困惑,就是和社會連結起來。一個媽媽抱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是合作的開始。」


    他用最樸素簡單的辦法,解決了最根深難解的問題。


    後來,曾祖母過世,她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悲痛過後,第二天卻是擺酒請客。不斷有客人上門,表達慰問,告知哀痛。


    在人來人往的社會連結之中,悲痛被掩埋在忙亂之後,忽然就被減輕了分量。


    等再回過神來,就沒有那麽痛苦了。


    也就是那年,老爹帶她回了一趟江蘇老家。


    抗戰初年,他們舉家因為日本人的侵略,從蘇州逃難,逃到了上海。


    此後,林家在上海開枝散葉。卻其實,蘇州才是林家的根。


    曾祖母說,落葉歸根,她要葬回蘇州。他們就遵從她的遺願,帶著她的骨灰盒回到了蘇州。


    林晏晏也頭一回去到他們林家的祖宅,隻是這時候,時過境遷,林家的祖宅已成了售票景點。


    後來老爹又帶她去了南京,去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在她的記憶裏,那個地方是黑暗的,那天的情緒也是黑暗的,但她遇見的褚雲是明亮的。


    他作為誌願講解員站在了她的麵前,他長高了,長大了,五官深邃,身形修長。


    但對上他寧靜清冽的目光,她一眼就認出了他。


    她朝他胸前的銘牌看去,果然就是他。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給人的感覺是壓抑的,好像無數個慘死的亡魂在血泊中伸出手,在痛哭流涕地說,請記住我。


    從邁入大門那一刻起,她的眼睛就在發澀。


    他說:「南京大屠殺的亡者遠不止三十萬人,日本侵略者的手段極其殘忍,許多人直接就被拉去秦淮河邊被殺害。屍體被拋進河中,是真正的浮屍遍野。當時,能跑的都跑了,跑不掉的幾乎都成了亡魂,南京成了一無所有了無生氣的空城。」


    「手無寸鐵的百姓投降也沒有用。」她不由感慨。


    「是的,日本第六師團步兵第23聯隊上等兵宇和田彌市曾在日記中記錄,『某日,遭遇了手持白旗無處可逃的中國人約2000人,其中有老有少,服飾各異,手無寸鐵一齊跪在大路上,現場可謂是天下一奇觀。然而我軍並未接受投降,而是用各種方式將這些人屠殺。』」


    那天,在他的敘述中,她仿佛看見日本人的炮火在紫金山上響了一夜,南京所有的守軍全部潰散,擁擠的人潮有的逃命有的躲避。防空洞已經沒有用了,一片火海的南京城即將淪為日本人槍桿下的斷壁殘垣。


    他一直帶著她,走過一麵麵牆,講述一樁樁事實,他的聲音很輕,語調很平靜。


    紀念館裏不時會有捂著嘴失聲痛哭的人,他會極紳士地避開目光,又提醒她注意避開人群。


    最後,他們走到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照片牆前。


    一張照片,一盞燈。


    人如果不在了,燈也要熄滅了。


    她覺得牆上的燈光像是螢火蟲,用微弱的生命,照亮暗黑的夜。


    她記得他說:「這麵牆上的燈終究會全部被熄滅。」


    她抬起臉看他,對上他平靜的目光,他溫和地朝她笑,又說:「但是我們會記得,對麽?」


    也就是那一天,她知道,他去了首大,選擇了考古專業。


    後來,她零誌願報考了首大。


    她其實挺想再見他一麵的,隻可惜她考入首大時,他已經離開了。


    不過考古文博學院還流傳著他的傳說。


    譬如,褚神大三實習期間的考古報告就被宿白先生誇了。


    考古學,在中國是一門新興的近代學科。宿白先生,是新中國考古報告的奠基人。


    縱然,我國在東漢已有「古學」這個名詞,卻也隻是用來泛指「研究古代的學問」。到了北宋,歐陽修開創了金石學,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著錄考證文字資料來證經補史。趙明誠的《金石錄》中,明確提出了金石一詞。


    金石學算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然而,這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


    近代考古學發祥於歐洲,之後傳入世界各國。


    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興起,是在1928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土裏挖文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芝並收藏我在土裏挖文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