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諸葛亮師徒相談,劉德然安排造紙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多時,諸葛亮來到大堂。他身姿挺拔,麵容清秀。聽聞劉彥叫他,便即刻放下了手中書卷前來拜見。
“師父,徒兒來了。”
劉彥聽到諸葛亮的聲音,微睜雙眼,輕輕點頭,抬手示意他坐下,隨後開口道。
“孔明啊,今日學宮令鄭公前來,與我商議學宮之事。學宮之困,主要有二,一是造紙,二是傳抄。”
“造紙之術,和帝之時,龍亭侯蔡倫已有改進之法流傳,我欲召集造紙工匠,統一其技藝,擴大生產,此並非極難之事,我亦略知一二,隻是未曾實踐。”
諸葛亮一聽這話,眉頭舒展。他本以為劉彥要有重大政務交於他做,如今看來,單造紙之術,諸葛亮以為並不很難。他當初在家讀書學習,還真的曾經讀過有關蔡侯紙的製造方法。但諸葛氏作為世家,紙張自然是不缺的。所以諸葛亮與劉彥相同,也並沒有實踐過。
劉彥頓了頓,眉頭微微皺起,繼續說道:“傳抄一項,才是真正棘手。如今文字留存傳播皆靠手抄,速度頗慢且錯漏極多,即便紙張問題得解,若印刷之術無法突破,學宮困境仍難根本改善。雖先帝之時有拓印之法,熹平年間更有石經刻製。然而如今石經位在司隸,遠水不解近渴。僅靠拓印、手抄,難以滿足學宮龐大需求。我苦思良久,尚無良策,不知孔明你可有什麽想法?” 說罷,劉彥目光殷切地望向諸葛亮。
劉彥又何嚐不知曉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他如此對諸葛亮說,隻是想借此給他一點靈感,讓他去鼓搗這些東西。
所謂雕版,便是由拓印而來。拓印之法,是用紙鋪展在石頭等材料上,塗以墨水,在紙上留下痕跡。
至於雕版,大多以木頭製成。在上麵刻寫文章,將墨汁塗在雕版凸起之處,再用刷子印在紙上,稱為雕版印刷。
諸葛亮聽聞劉彥之言,陷入深深思索。他垂首凝眉,腦海中不斷思索著。片刻後,他眼睛突然一亮,似是想到了什麽。
旋即,他趕忙起身,向劉彥告罪一聲,便匆匆跑回書房。不多時,他懷抱一本舊書返回大堂。此書紙張微微泛黃,邊角略有磨損,顯然已有些年頭。
諸葛亮恭敬地將書呈到劉彥麵前,說道:“師父,徒兒家中曾有一本古籍,其上正記得蔡侯紙的製作方法。此書中細節頗為豐富全麵。師父若依此法,必會有極大助益。”
劉彥接過書冊,緩緩翻開,目光仔細掃過書頁。隻見書中所記蔡侯紙製作步驟頗為詳盡,從原料選取,如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到加工處理,浸泡、蒸煮、舂搗、抄紙、晾曬等工序,皆一一在列。
劉彥原本微蹙的眉頭在接過諸葛亮遞來古籍的瞬間豁然舒展,眼中滿是驚喜。
“孔明啊,此乃天助我也!”劉彥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有了諸葛亮的這本古書,造紙之術便可追根溯源,進而廣布天下。
劉彥一頁一頁仔細閱讀著書,細細察看。名聞天下的蔡侯紙,不過也就幾步而已。與西漢時候相比,蔡侯紙已經有了太大的進步。
首先,是原料的選取。蔡倫選擇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這些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的材料,作為造紙原料。這也是蔡侯紙得以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
選擇好原料之後,將原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初步軟化,並經過蒸煮,讓植物纖維得以發生變化。
然後對經過蒸煮初步處理的原料進行漂洗,使植物纖維纖維變軟散開。隨後便是切銼,旨在把原料纖維變短,更易於後續的加工處理和舂搗。
所謂舂搗,便是用杵臼等工具對原料進行加工。在現代造紙術語中稱之為打漿,讓纖維在水中形成有較大表麵積的絲絮狀,使纖維之間結合得更緊密,利於後續製作。緊接著,將舂搗後的植物纖維加水稀釋,形成均勻的紙漿懸浮液。
在懸浮液製作好之後,把新鮮植物的葉、藤、根直接加水浸泡或經火熬煮的稠滑液汁,即紙藥,加入紙漿中,使纖維懸浮均勻,防止沉澱結成絮團,並且讓抄撈出的濕紙可以重疊,壓榨去水後能夠一張張分開。
分開之後,用紙簾從紙漿槽中撈出纖維,水從簾隙漏去,簾上分布均勻的植物纖維結合緊密,形成濕紙頁。再通過擠壓等方式,去除濕紙頁中的大部分水分,使紙張初步成型。然後將經過壓榨的紙張一張張分開,避免相互粘連。最後把分好的紙張進行烘幹或晾曬,使其完全幹燥。
大體上,這就是蔡侯紙的製作過程。
劉彥喚來一名侍從,神色鄭重地吩咐。
“你即刻去安排人尋找製作紙張的材料,需麻頭、破布、舊漁網、各類樹皮等,越多越好。”
侍從領命匆匆而去。
劉彥又轉向諸葛亮,語氣溫和且期許:“孔明你才思敏捷,煩請你寫一份公告,要廣招工匠,若有百姓願意學習者,來者不拒!”
“另外,也可向百姓大批量購入原材料。麻頭破布之類物件,百姓家中必然不少。”
“孔明,此事刻不容緩。你需盡快準備。 ”
諸葛亮鄭重點頭,應道:“徒兒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言罷,便轉身欲回書房著手撰寫。
諸葛亮剛轉身邁出一步,忽然轉頭看向劉彥,神色凝重地問道:“師父,那傳抄之事又當如何處置?此事於學宮來說,亦是大事。倘若遷延時日,恐其久拖無解。”
劉彥微微搖頭,抬手擺了擺,說道:“孔明,莫要心急。傳抄固然緊要,但此刻先集中精力於造紙。待紙張之事順利了結,再全力處理此事,方為上策。切不可顧此失彼,亂了陣腳。”
諸葛亮略作沉思,點頭稱是:“師父所言甚是,徒兒明白了。”
言罷,便快步回書房準備撰寫公告。
然而,諸葛亮看劉彥神色,眉眼之間卻不見多少憂慮。反而是一種莫名其妙而來的自信。
諸葛亮搖搖頭,不再去管這些。
“師父,徒兒來了。”
劉彥聽到諸葛亮的聲音,微睜雙眼,輕輕點頭,抬手示意他坐下,隨後開口道。
“孔明啊,今日學宮令鄭公前來,與我商議學宮之事。學宮之困,主要有二,一是造紙,二是傳抄。”
“造紙之術,和帝之時,龍亭侯蔡倫已有改進之法流傳,我欲召集造紙工匠,統一其技藝,擴大生產,此並非極難之事,我亦略知一二,隻是未曾實踐。”
諸葛亮一聽這話,眉頭舒展。他本以為劉彥要有重大政務交於他做,如今看來,單造紙之術,諸葛亮以為並不很難。他當初在家讀書學習,還真的曾經讀過有關蔡侯紙的製造方法。但諸葛氏作為世家,紙張自然是不缺的。所以諸葛亮與劉彥相同,也並沒有實踐過。
劉彥頓了頓,眉頭微微皺起,繼續說道:“傳抄一項,才是真正棘手。如今文字留存傳播皆靠手抄,速度頗慢且錯漏極多,即便紙張問題得解,若印刷之術無法突破,學宮困境仍難根本改善。雖先帝之時有拓印之法,熹平年間更有石經刻製。然而如今石經位在司隸,遠水不解近渴。僅靠拓印、手抄,難以滿足學宮龐大需求。我苦思良久,尚無良策,不知孔明你可有什麽想法?” 說罷,劉彥目光殷切地望向諸葛亮。
劉彥又何嚐不知曉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他如此對諸葛亮說,隻是想借此給他一點靈感,讓他去鼓搗這些東西。
所謂雕版,便是由拓印而來。拓印之法,是用紙鋪展在石頭等材料上,塗以墨水,在紙上留下痕跡。
至於雕版,大多以木頭製成。在上麵刻寫文章,將墨汁塗在雕版凸起之處,再用刷子印在紙上,稱為雕版印刷。
諸葛亮聽聞劉彥之言,陷入深深思索。他垂首凝眉,腦海中不斷思索著。片刻後,他眼睛突然一亮,似是想到了什麽。
旋即,他趕忙起身,向劉彥告罪一聲,便匆匆跑回書房。不多時,他懷抱一本舊書返回大堂。此書紙張微微泛黃,邊角略有磨損,顯然已有些年頭。
諸葛亮恭敬地將書呈到劉彥麵前,說道:“師父,徒兒家中曾有一本古籍,其上正記得蔡侯紙的製作方法。此書中細節頗為豐富全麵。師父若依此法,必會有極大助益。”
劉彥接過書冊,緩緩翻開,目光仔細掃過書頁。隻見書中所記蔡侯紙製作步驟頗為詳盡,從原料選取,如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到加工處理,浸泡、蒸煮、舂搗、抄紙、晾曬等工序,皆一一在列。
劉彥原本微蹙的眉頭在接過諸葛亮遞來古籍的瞬間豁然舒展,眼中滿是驚喜。
“孔明啊,此乃天助我也!”劉彥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有了諸葛亮的這本古書,造紙之術便可追根溯源,進而廣布天下。
劉彥一頁一頁仔細閱讀著書,細細察看。名聞天下的蔡侯紙,不過也就幾步而已。與西漢時候相比,蔡侯紙已經有了太大的進步。
首先,是原料的選取。蔡倫選擇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這些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的材料,作為造紙原料。這也是蔡侯紙得以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
選擇好原料之後,將原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初步軟化,並經過蒸煮,讓植物纖維得以發生變化。
然後對經過蒸煮初步處理的原料進行漂洗,使植物纖維纖維變軟散開。隨後便是切銼,旨在把原料纖維變短,更易於後續的加工處理和舂搗。
所謂舂搗,便是用杵臼等工具對原料進行加工。在現代造紙術語中稱之為打漿,讓纖維在水中形成有較大表麵積的絲絮狀,使纖維之間結合得更緊密,利於後續製作。緊接著,將舂搗後的植物纖維加水稀釋,形成均勻的紙漿懸浮液。
在懸浮液製作好之後,把新鮮植物的葉、藤、根直接加水浸泡或經火熬煮的稠滑液汁,即紙藥,加入紙漿中,使纖維懸浮均勻,防止沉澱結成絮團,並且讓抄撈出的濕紙可以重疊,壓榨去水後能夠一張張分開。
分開之後,用紙簾從紙漿槽中撈出纖維,水從簾隙漏去,簾上分布均勻的植物纖維結合緊密,形成濕紙頁。再通過擠壓等方式,去除濕紙頁中的大部分水分,使紙張初步成型。然後將經過壓榨的紙張一張張分開,避免相互粘連。最後把分好的紙張進行烘幹或晾曬,使其完全幹燥。
大體上,這就是蔡侯紙的製作過程。
劉彥喚來一名侍從,神色鄭重地吩咐。
“你即刻去安排人尋找製作紙張的材料,需麻頭、破布、舊漁網、各類樹皮等,越多越好。”
侍從領命匆匆而去。
劉彥又轉向諸葛亮,語氣溫和且期許:“孔明你才思敏捷,煩請你寫一份公告,要廣招工匠,若有百姓願意學習者,來者不拒!”
“另外,也可向百姓大批量購入原材料。麻頭破布之類物件,百姓家中必然不少。”
“孔明,此事刻不容緩。你需盡快準備。 ”
諸葛亮鄭重點頭,應道:“徒兒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言罷,便轉身欲回書房著手撰寫。
諸葛亮剛轉身邁出一步,忽然轉頭看向劉彥,神色凝重地問道:“師父,那傳抄之事又當如何處置?此事於學宮來說,亦是大事。倘若遷延時日,恐其久拖無解。”
劉彥微微搖頭,抬手擺了擺,說道:“孔明,莫要心急。傳抄固然緊要,但此刻先集中精力於造紙。待紙張之事順利了結,再全力處理此事,方為上策。切不可顧此失彼,亂了陣腳。”
諸葛亮略作沉思,點頭稱是:“師父所言甚是,徒兒明白了。”
言罷,便快步回書房準備撰寫公告。
然而,諸葛亮看劉彥神色,眉眼之間卻不見多少憂慮。反而是一種莫名其妙而來的自信。
諸葛亮搖搖頭,不再去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