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喜滋滋收了,轉念一想,又問。
「那雨濃姐姐豈不是大大逾製?」
杜若正色道,「王妃喜愛雨濃,慣的她走了樣兒了。我卻不能如此待你。這個梳子你隻收著,往後去她府上便戴絨花吧。」
海桐聽得明白,用力點了點頭。
絨花雖然不是金銀珠玉的,卻也造的十分精細。譬如當中最大的一朵紫牡丹,雍容華貴,惟妙惟肖,她還不知道自己戴不戴的出那股子貴氣呢。
「郎主到底要送小娘子去什麽下處?這樣日防夜防。」
杜若在肚內揣度再三,長嘆一聲,癟嘴道,「眼下卻不好說。不過阿耶已打完長拳,接下來該換阿娘炮製我了。」
她語氣沮喪,卻並未失了躍躍欲試的活力,咬牙道,「你且瞧著罷。我呀,就是顆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的銅豌豆。他們隻管放馬過來,哼,我才不會上當呢。」
跟著幾日,韋氏拘著杜蘅交了家裏帳簿並錢糧鑰匙,打發她回房趕繡嫁妝,轉手便通通甩給杜若。
「蘅兒展眼嫁了,我是個不管事的,往後隻有你當家,一應功夫也當學起來。」
阿娘閉口不提待選之事,杜若也不多問,隻得先應下,帶著海桐從早到晚在後罩房清點物資,又將了管菜園的壽喜、外麵跑腿的福喜、採辦上的祿喜、門上的榮喜、廚下的房媽媽進來問話。
幾個僕役進了正院,在廊下站成一排,看堂上坐的不是杜蘅而是杜若,齊齊擰了脖子瞧西廂。
杜若沉得住氣,隻埋頭飲茶。
片刻功夫,還是榮喜靈光,見海桐提著大串銅匙立在一旁,又自謂受過二娘子恩恤,緊了緊身上簇新的繭襖,亮嗓子嚷道,「還請二娘子吩咐。」
壽喜幾個回過味來,眼風打了個轉,也齊聲道,「聽二娘子吩咐。」
杜若撇了茶碗,先發落近十日採買的帳目。
杜宅自有祖田,又有職田,一應米麵糧草、雞鴨豬羊都由田莊供應,後院菜園另種著瓜果蔬菜,所需採買者無非鹽醬布匹,脂粉玩意,零嘴小鮮。杜若的開銷除外,一月也要四五百個大錢。
杜若見祿喜年紀最輕卻占了好活計,心下留意,將流水帳細細翻過,撿金額大的問問,如此忙碌數日,方才理出個大概。
杜宅這塊地皮幸虧置辦的早,十多年前杜有鄰搬進城時便買了下來,當時隻有正房廂房,兩個跨院都是後頭銀錢湊手時加建的。
這些年國泰民安,人口孳生迅捷,關中的田畝原是不夠吃的。幸虧朝廷有遠見,逐年開鑿多條運河,自洛陽乃至江南徵調糧米。因此長安城裏米價日低,田畝的出產便越發不足觀,而城內地價卻節節高攀。
進項少,出項多,杜家再想擴充宅門是萬萬不能了。
且不說難以積累財資,自杜若入學讀書以來,單靠杜有鄰微薄俸祿,維持日常運轉已有困難,如再添上思晦延師讀書,小半年內便會捉襟見肘。
19.閑持貝葉書,一
晚間海桐服侍杜若收拾洗漱,便感嘆道,「全家五個主子七八個下人,元娘當真能幹,將就那麽一丁點祿米,一文錢掰作兩個花,竟也敷衍下來。」
「可不是,這個帳叫我接,卻有些措手不及。」
其實韋氏這般抬舉,杜若心裏頗不是滋味兒。
爺娘分明未將阿姐的親事放在心頭,提也不提嫁妝怎生安排。
旁人家的女兒,從生下來就開始攢嫁妝了,遇見好的木料、布匹、首飾、器物乃至家具,隻要經得存放的,都當好生收拾了替女兒存著。
杜家有兩女,竟是一丁點兒嫁妝都未預備下。
庫房裏除了當錢用的幾箱素絹,留著過年的火腿臘肉,細緻果品如綠豆百合紅棗粳米等,空空如也。倒是頭幾日柳家送來的整箱幹果頗占地方,桂圓、幹棗、酥糖、風栗各有二三十斤,分量大得驚人。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原來咱們家是個空架子。」
海桐嘆息。
「你又是個花慣了手的。公中攏共七十多貫錢,咱們私房再有二十幾貫,可夠什麽。」
「剛過了年,秋日裏才得收糧發賣,阿耶下一筆年俸要等明年。哎,嫁妝辦得少了,阿姐豈不怨我。」
「小娘子不如賣了奴婢!」
海桐拍拍胸膛與她算帳。
「旁人都有大用:郎官出門怎可不帶隨從,家裏牛車要人照管,沒了菜地外麵買菜又是一筆開銷。最要緊是房媽媽,少了她,娘子何等清潔素淨的人兒,難道要親手下廚?」
樁樁件件都是麻煩事兒,且上元節近在眼前,說不得又是一筆花費。
杜若展開被褥,聞見熏的是五百錢一盒的帳中香,嬌聲叱道。
「往後再不許用這個!你便老老實實留著服侍我。」
海桐縮了縮頭,把心放在肚子裏,立時睡了過去。
次日清晨,杜若起了個大早,安頓諸人吃了米粥蒸餅,便坐在耳房提筆算小帳,卻是左算也不夠,右算也不夠。
她咬著筆桿思之再三,還是下不了決心,煩悶之下便推門站到院中。
原來阿娘竟是卜算子,區區數日之差,天空明晃晃的就亮起來了,日頭底下也能略站站。
她正發呆,眼角瞥見一團灰影倏忽閃過,驚的後脖梗子一凜。
那東西已竄到耳房牆根老槐樹底下。
「那雨濃姐姐豈不是大大逾製?」
杜若正色道,「王妃喜愛雨濃,慣的她走了樣兒了。我卻不能如此待你。這個梳子你隻收著,往後去她府上便戴絨花吧。」
海桐聽得明白,用力點了點頭。
絨花雖然不是金銀珠玉的,卻也造的十分精細。譬如當中最大的一朵紫牡丹,雍容華貴,惟妙惟肖,她還不知道自己戴不戴的出那股子貴氣呢。
「郎主到底要送小娘子去什麽下處?這樣日防夜防。」
杜若在肚內揣度再三,長嘆一聲,癟嘴道,「眼下卻不好說。不過阿耶已打完長拳,接下來該換阿娘炮製我了。」
她語氣沮喪,卻並未失了躍躍欲試的活力,咬牙道,「你且瞧著罷。我呀,就是顆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的銅豌豆。他們隻管放馬過來,哼,我才不會上當呢。」
跟著幾日,韋氏拘著杜蘅交了家裏帳簿並錢糧鑰匙,打發她回房趕繡嫁妝,轉手便通通甩給杜若。
「蘅兒展眼嫁了,我是個不管事的,往後隻有你當家,一應功夫也當學起來。」
阿娘閉口不提待選之事,杜若也不多問,隻得先應下,帶著海桐從早到晚在後罩房清點物資,又將了管菜園的壽喜、外麵跑腿的福喜、採辦上的祿喜、門上的榮喜、廚下的房媽媽進來問話。
幾個僕役進了正院,在廊下站成一排,看堂上坐的不是杜蘅而是杜若,齊齊擰了脖子瞧西廂。
杜若沉得住氣,隻埋頭飲茶。
片刻功夫,還是榮喜靈光,見海桐提著大串銅匙立在一旁,又自謂受過二娘子恩恤,緊了緊身上簇新的繭襖,亮嗓子嚷道,「還請二娘子吩咐。」
壽喜幾個回過味來,眼風打了個轉,也齊聲道,「聽二娘子吩咐。」
杜若撇了茶碗,先發落近十日採買的帳目。
杜宅自有祖田,又有職田,一應米麵糧草、雞鴨豬羊都由田莊供應,後院菜園另種著瓜果蔬菜,所需採買者無非鹽醬布匹,脂粉玩意,零嘴小鮮。杜若的開銷除外,一月也要四五百個大錢。
杜若見祿喜年紀最輕卻占了好活計,心下留意,將流水帳細細翻過,撿金額大的問問,如此忙碌數日,方才理出個大概。
杜宅這塊地皮幸虧置辦的早,十多年前杜有鄰搬進城時便買了下來,當時隻有正房廂房,兩個跨院都是後頭銀錢湊手時加建的。
這些年國泰民安,人口孳生迅捷,關中的田畝原是不夠吃的。幸虧朝廷有遠見,逐年開鑿多條運河,自洛陽乃至江南徵調糧米。因此長安城裏米價日低,田畝的出產便越發不足觀,而城內地價卻節節高攀。
進項少,出項多,杜家再想擴充宅門是萬萬不能了。
且不說難以積累財資,自杜若入學讀書以來,單靠杜有鄰微薄俸祿,維持日常運轉已有困難,如再添上思晦延師讀書,小半年內便會捉襟見肘。
19.閑持貝葉書,一
晚間海桐服侍杜若收拾洗漱,便感嘆道,「全家五個主子七八個下人,元娘當真能幹,將就那麽一丁點祿米,一文錢掰作兩個花,竟也敷衍下來。」
「可不是,這個帳叫我接,卻有些措手不及。」
其實韋氏這般抬舉,杜若心裏頗不是滋味兒。
爺娘分明未將阿姐的親事放在心頭,提也不提嫁妝怎生安排。
旁人家的女兒,從生下來就開始攢嫁妝了,遇見好的木料、布匹、首飾、器物乃至家具,隻要經得存放的,都當好生收拾了替女兒存著。
杜家有兩女,竟是一丁點兒嫁妝都未預備下。
庫房裏除了當錢用的幾箱素絹,留著過年的火腿臘肉,細緻果品如綠豆百合紅棗粳米等,空空如也。倒是頭幾日柳家送來的整箱幹果頗占地方,桂圓、幹棗、酥糖、風栗各有二三十斤,分量大得驚人。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原來咱們家是個空架子。」
海桐嘆息。
「你又是個花慣了手的。公中攏共七十多貫錢,咱們私房再有二十幾貫,可夠什麽。」
「剛過了年,秋日裏才得收糧發賣,阿耶下一筆年俸要等明年。哎,嫁妝辦得少了,阿姐豈不怨我。」
「小娘子不如賣了奴婢!」
海桐拍拍胸膛與她算帳。
「旁人都有大用:郎官出門怎可不帶隨從,家裏牛車要人照管,沒了菜地外麵買菜又是一筆開銷。最要緊是房媽媽,少了她,娘子何等清潔素淨的人兒,難道要親手下廚?」
樁樁件件都是麻煩事兒,且上元節近在眼前,說不得又是一筆花費。
杜若展開被褥,聞見熏的是五百錢一盒的帳中香,嬌聲叱道。
「往後再不許用這個!你便老老實實留著服侍我。」
海桐縮了縮頭,把心放在肚子裏,立時睡了過去。
次日清晨,杜若起了個大早,安頓諸人吃了米粥蒸餅,便坐在耳房提筆算小帳,卻是左算也不夠,右算也不夠。
她咬著筆桿思之再三,還是下不了決心,煩悶之下便推門站到院中。
原來阿娘竟是卜算子,區區數日之差,天空明晃晃的就亮起來了,日頭底下也能略站站。
她正發呆,眼角瞥見一團灰影倏忽閃過,驚的後脖梗子一凜。
那東西已竄到耳房牆根老槐樹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