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丁醜(1697)年殿試,李蟠中了狀元。
李蟠是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生卒年不詳。他的字寫得不好而且文思遲澀。殿試時,各個考生先後在傍晚前交卷離場,獨有他仍伏在案上苦幹。監考官不斷催促,他哭著哀求說:“我一輩子的事業就在這一天了,請不要催促我,讓我成就功名吧!”監考官員隻好同意。就這樣,他一直苦幹到四更才交卷。
誰知這卻給他帶來好運。康熙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認為他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就點他為狀元。而文名極高的薑宸英卻屈居探花(第三名),心裏不服,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
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
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
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
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李蟠帶了三十六個饅頭進的考場,吃完之後,也做完了題,故有人稱其為“餑餑狀元”,也即饅頭狀元。)
李蟠是徐州曆史上唯一一個狀元。
徐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民風剽悍,皇帝出了不少,劉邦呀,劉裕呀,李昪呀,連那個明太祖朱元璋,實際上也是徐州人。這很讓徐州人自豪。但如講到文化,那就差蘇南一節子了。
自有科舉以來,直至清康熙36年,徐州才出了李蟠這麽一個狀元。
李蟠字根庵,生於順治12年,卒於雍正六年。他康熙29年中舉,36年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可惜好景不長,在他於康熙38年任順天(北京)鄉試主考官時,因舞蔽案被流放沈陽,三年後才被平反放回家鄉,從此終老林泉,未再出仕。
關於康熙38年順天科場舞蔽案,曆史上仍有爭議,徐州人更不平。畢竟清朝267年間,江南共得30多個狀元,僅蘇州一府就得18個,而堂堂九州之一的徐州卻隻有李蟠一個!於情於理,都可以以理解。
順天鄉試後,有多個大官子弟得中,生員嘩然,那個寫《桃花扇》的孔尚任又弄了個《通天榜傳奇》,直接諷刺這場考試不公,天下洶洶。康熙皇帝不得已重試已中的舉子,雖未發現舞蔽行為,仍將主考李蟠流放沈陽,副主考薑宸英不堪受辱,自盡於獄中;康熙也恨孔尚任推波助瀾,將他斥逐還鄉,罷了郎中之官。實際上康熙知道李蟠冤枉,但由於清初政局尚未穩,害怕漢人借機鬧事,就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政策,息事寧人了事。所以,三年後,將李蟠無罪放還回家。
這次科考案,《清史稿》雖有記載,但筆下似留疑點。事件八十多年後,江蘇巡撫蔣攸銛在《李蟠傳》中寫道:“三十八年主順天鄉試,鄂爾泰、史貽直......諸名臣鹹出其門,而不得誌者乃為蜚語中蟠。事聞,複試殿庭,無一黜落者,得解;而郎中孔尚任以作《通天榜傳奇》宣播都下斥逐,蟠亦遂謫戍三年。昭雪得賜還,歸居林下,時以著述自娛。”
李蟠是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生卒年不詳。他的字寫得不好而且文思遲澀。殿試時,各個考生先後在傍晚前交卷離場,獨有他仍伏在案上苦幹。監考官不斷催促,他哭著哀求說:“我一輩子的事業就在這一天了,請不要催促我,讓我成就功名吧!”監考官員隻好同意。就這樣,他一直苦幹到四更才交卷。
誰知這卻給他帶來好運。康熙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認為他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就點他為狀元。而文名極高的薑宸英卻屈居探花(第三名),心裏不服,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
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
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
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
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李蟠帶了三十六個饅頭進的考場,吃完之後,也做完了題,故有人稱其為“餑餑狀元”,也即饅頭狀元。)
李蟠是徐州曆史上唯一一個狀元。
徐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民風剽悍,皇帝出了不少,劉邦呀,劉裕呀,李昪呀,連那個明太祖朱元璋,實際上也是徐州人。這很讓徐州人自豪。但如講到文化,那就差蘇南一節子了。
自有科舉以來,直至清康熙36年,徐州才出了李蟠這麽一個狀元。
李蟠字根庵,生於順治12年,卒於雍正六年。他康熙29年中舉,36年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可惜好景不長,在他於康熙38年任順天(北京)鄉試主考官時,因舞蔽案被流放沈陽,三年後才被平反放回家鄉,從此終老林泉,未再出仕。
關於康熙38年順天科場舞蔽案,曆史上仍有爭議,徐州人更不平。畢竟清朝267年間,江南共得30多個狀元,僅蘇州一府就得18個,而堂堂九州之一的徐州卻隻有李蟠一個!於情於理,都可以以理解。
順天鄉試後,有多個大官子弟得中,生員嘩然,那個寫《桃花扇》的孔尚任又弄了個《通天榜傳奇》,直接諷刺這場考試不公,天下洶洶。康熙皇帝不得已重試已中的舉子,雖未發現舞蔽行為,仍將主考李蟠流放沈陽,副主考薑宸英不堪受辱,自盡於獄中;康熙也恨孔尚任推波助瀾,將他斥逐還鄉,罷了郎中之官。實際上康熙知道李蟠冤枉,但由於清初政局尚未穩,害怕漢人借機鬧事,就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政策,息事寧人了事。所以,三年後,將李蟠無罪放還回家。
這次科考案,《清史稿》雖有記載,但筆下似留疑點。事件八十多年後,江蘇巡撫蔣攸銛在《李蟠傳》中寫道:“三十八年主順天鄉試,鄂爾泰、史貽直......諸名臣鹹出其門,而不得誌者乃為蜚語中蟠。事聞,複試殿庭,無一黜落者,得解;而郎中孔尚任以作《通天榜傳奇》宣播都下斥逐,蟠亦遂謫戍三年。昭雪得賜還,歸居林下,時以著述自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