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天氣慢慢發生了變化。當我們離開倫敦時還是艷陽高照,而現在天空灰濛濛的,飄著毛毛細雨。我忽然明白為什麽艾倫要以一場葬禮作為《喜鵲謀殺案》的開頭。這是一種成功的寫作手法,他用這種方式來介紹所有主角,在舒緩的節奏下分析每個人物。我現在也可以這樣做。他們中很多人我都認識,也感到頗為詫異。
首先是詹姆斯·泰勒,他身上裹著一件黑色的設計師款雨衣,濕淋淋的頭髮貼著脖頸。他在東張西望,似乎剛從某部間諜小說裏走出來。他竭力做出沉痛而鎮定的模樣,但臉上卻不由自主地浮現笑意——不是掛在唇角,而是藏在眼睛裏,而他的站姿也暴露了他的竊喜。薩吉德站在他旁邊,舉著一把雨傘。他們兩個是一起來的。這麽說來,詹姆斯繼承了遺產。他知道艾倫沒能在他最新修改的遺囑上簽字,而格蘭其莊園還有其他一切都將歸他所有。這很耐人尋味。詹姆斯注意到我,沖我點點頭,我報以微笑。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但卻是真心替他高興;我甚至從來沒糾結過艾倫也許是死在他的手上。
克萊爾·詹金斯也來了。她一身黑色打扮,哭得很傷心。她是真的在抽泣,淚水混合著雨水,如涓涓細流般淌過她的臉頰。她拿著一塊手帕,但現在一定也派不上用場了。一個男人站在她旁邊,用一隻戴著手套的手笨拙地扶著她的胳膊。我之前沒見過他,但是如果下次再見到他,應該很容易認出他。首先,他是黑人,是出席葬禮的唯一一位黑人。他的身材也格外引人注目,體型健美,胳膊和肩膀處的肌肉結實,脖子粗壯,目光灼灼。起初,由於他健碩的體格,我以為他之前可能是一名摔跤運動員,但是接著我突然想到,他很可能是一名警察。克萊爾告訴我,她在薩福克警察局工作。難道這位難以捉摸的洛克警司的調查與我同步了?
我的目光落在另一個男人身上,他獨自站在一旁,教堂塔樓在他身後赫然聳立。對於這樣一座小鎮,教堂顯得過於巍峨,而塔樓相對於教堂又過於龐大。我最先注意到那人穿著一雙赫特威靈頓靴[1]。那是一雙嶄新的靴子,亮眼的橙色——穿這樣一雙靴子參加葬禮頗為奇怪。我幾乎看不清楚他的麵容。他戴著一頂棉布帽子,穿著一身巴伯爾[2]夾克。當我在觀察他時,他的手機響了,他沒有選擇把手機調成靜音,而是接起電話,轉過身去保護隱私。「約翰·懷特……」我聽到他介紹自己的名字,再也沒有多餘的信息。不過,我立刻就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艾倫的鄰居,那位在艾倫死前不久與他鬧翻的對沖基金經理。
葬禮儀式還沒有開始。我在人群中搜尋,找到了梅麗莎·康威和她的兒子,他們站在墓地上豎著的戰爭紀念碑旁邊。她緊緊裹著雨衣,似乎要把自己勒成兩半。她的手深深地插進口袋裏,圍巾遮住她的頭髮。我差點認不出她來,而她的兒子已經都快要成年了。他和他的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至少是艾倫後來的化身。他侷促地穿著一身深色西裝,衣服顯得有些肥大。出現在這裏,他一臉不情願——我的意思是,他不高興。他盯著墓穴,目光像要吃人一樣。
我至少有六年沒見過梅麗莎了。她出席過《阿提庫斯·龐德來斷案》的新書發布會,發布會是在德國駐倫敦大使館舉行的。那是一個美妙的夜晚,空氣中瀰漫著香檳的芬芳和德國小香腸的香氣。那時,我和安德魯還隻是偶爾會見麵,因為他是我們共同的熟人,我們還勉強能打開話匣子。我記憶中的她禮貌而疏離。嫁給一位作家並不是很有趣,她明確表示,她來這裏隻是滿足丈夫的期待。房間裏的人她一個都不認識,也沒有人和她有什麽共同語言。說來遺憾,我們兩個人之前從未在伍德布裏奇中學適當的場合見過麵:除了知道她是艾倫的妻子以外,我對她一無所知。她現在仍是一臉茫然,雖然這次要抬上來的不是什麽法式吐司條,而是一口棺材。我不明白她為什麽要來。
靈車抵達。棺材被一路送進墓地。這時,從教堂裏走出一位牧師。他就是湯姆·羅伯森牧師,他的名字上過報紙。他大概五十多歲,盡管之前從未見過麵,我還是立刻就認出了他。「……麵龐像墓碑一樣冰冷,長發有些淩亂。」艾倫在《喜鵲謀殺案》就是這樣描述羅賓·奧斯本的,我還來不及細想,忽然想起一件事。之前進入墓地時,我在一個標牌上看見過這個名字,而視覺提示卻無意間點醒了我。
如果把羅伯森(robeson)的字母交換位置,就變成了奧斯本(osborne)。
這又是艾倫私下開的一個玩笑。詹姆斯·泰勒搖身一變,成了詹姆斯·弗雷澤;克萊爾就是克拉麗莎;這麽一想,對沖基金經理約翰·懷特就是書裏那位有前科的賣二手家具的約翰尼·懷特海德——這就是和他為錢爭執的下場。據我所知,雖然他選擇了傳統的葬禮,但艾倫卻從來都不是一個宗教人士。我不得不問自己,他和這位牧師是什麽關係,為什麽會值得他大書特書。奧斯本在我的嫌疑犯名單上排名第三。
瑪麗·布萊基斯頓發現了他桌上的某個秘密。羅伯森有沒有殺害艾倫的動機呢?他看樣子當然有幾分復仇殺人狂的特徵:冷酷、毫無血色的五官,在雨中絕望地飄曳著的一襲長袍。
他形容艾倫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給全世界上千萬的人帶去了快樂,仿佛艾倫正在參加廣播四台的名人討論,而不是在自己的葬禮上。「艾倫·康威因為一場悲劇早早地離開了我們,但我確信,他將永遠活在文學團體的心中,活在它們的思想裏。」撇開文學團體有沒有心這一問題不談,我認為他說的話不太可能實現。根據我的經驗,故去的作者會以驚人的速度被人遺忘。即使是在世的作家,也很難在貨架上始終占據一席之地;新書浩如煙海,而相比之下貨架少得可憐。「艾倫是國內最知名的偵探作家之一,」他繼續說道,「他在薩福克郡度過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光,他一直都希望死後能夠被埋葬在這裏。」在《喜鵲謀殺案》中,葬禮致辭與謀殺案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在列印稿的最後一頁,當龐德談起解開謎團的線索時,他特別提到了「牧師的致辭」。不幸的是,羅伯森的演講似乎做作平淡而空洞無物。他沒有提到詹姆斯或是梅麗莎,也沒有提及諸如友誼、慷慨、幽默、個人習性、小小的善舉或是特別的時刻這些在逝者身上讓我們由衷緬懷的東西。如果艾倫是一座從公園裏偷來的大理石雕像,湯姆·羅伯森牧師表達的關心也不過如此吧。
首先是詹姆斯·泰勒,他身上裹著一件黑色的設計師款雨衣,濕淋淋的頭髮貼著脖頸。他在東張西望,似乎剛從某部間諜小說裏走出來。他竭力做出沉痛而鎮定的模樣,但臉上卻不由自主地浮現笑意——不是掛在唇角,而是藏在眼睛裏,而他的站姿也暴露了他的竊喜。薩吉德站在他旁邊,舉著一把雨傘。他們兩個是一起來的。這麽說來,詹姆斯繼承了遺產。他知道艾倫沒能在他最新修改的遺囑上簽字,而格蘭其莊園還有其他一切都將歸他所有。這很耐人尋味。詹姆斯注意到我,沖我點點頭,我報以微笑。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但卻是真心替他高興;我甚至從來沒糾結過艾倫也許是死在他的手上。
克萊爾·詹金斯也來了。她一身黑色打扮,哭得很傷心。她是真的在抽泣,淚水混合著雨水,如涓涓細流般淌過她的臉頰。她拿著一塊手帕,但現在一定也派不上用場了。一個男人站在她旁邊,用一隻戴著手套的手笨拙地扶著她的胳膊。我之前沒見過他,但是如果下次再見到他,應該很容易認出他。首先,他是黑人,是出席葬禮的唯一一位黑人。他的身材也格外引人注目,體型健美,胳膊和肩膀處的肌肉結實,脖子粗壯,目光灼灼。起初,由於他健碩的體格,我以為他之前可能是一名摔跤運動員,但是接著我突然想到,他很可能是一名警察。克萊爾告訴我,她在薩福克警察局工作。難道這位難以捉摸的洛克警司的調查與我同步了?
我的目光落在另一個男人身上,他獨自站在一旁,教堂塔樓在他身後赫然聳立。對於這樣一座小鎮,教堂顯得過於巍峨,而塔樓相對於教堂又過於龐大。我最先注意到那人穿著一雙赫特威靈頓靴[1]。那是一雙嶄新的靴子,亮眼的橙色——穿這樣一雙靴子參加葬禮頗為奇怪。我幾乎看不清楚他的麵容。他戴著一頂棉布帽子,穿著一身巴伯爾[2]夾克。當我在觀察他時,他的手機響了,他沒有選擇把手機調成靜音,而是接起電話,轉過身去保護隱私。「約翰·懷特……」我聽到他介紹自己的名字,再也沒有多餘的信息。不過,我立刻就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艾倫的鄰居,那位在艾倫死前不久與他鬧翻的對沖基金經理。
葬禮儀式還沒有開始。我在人群中搜尋,找到了梅麗莎·康威和她的兒子,他們站在墓地上豎著的戰爭紀念碑旁邊。她緊緊裹著雨衣,似乎要把自己勒成兩半。她的手深深地插進口袋裏,圍巾遮住她的頭髮。我差點認不出她來,而她的兒子已經都快要成年了。他和他的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至少是艾倫後來的化身。他侷促地穿著一身深色西裝,衣服顯得有些肥大。出現在這裏,他一臉不情願——我的意思是,他不高興。他盯著墓穴,目光像要吃人一樣。
我至少有六年沒見過梅麗莎了。她出席過《阿提庫斯·龐德來斷案》的新書發布會,發布會是在德國駐倫敦大使館舉行的。那是一個美妙的夜晚,空氣中瀰漫著香檳的芬芳和德國小香腸的香氣。那時,我和安德魯還隻是偶爾會見麵,因為他是我們共同的熟人,我們還勉強能打開話匣子。我記憶中的她禮貌而疏離。嫁給一位作家並不是很有趣,她明確表示,她來這裏隻是滿足丈夫的期待。房間裏的人她一個都不認識,也沒有人和她有什麽共同語言。說來遺憾,我們兩個人之前從未在伍德布裏奇中學適當的場合見過麵:除了知道她是艾倫的妻子以外,我對她一無所知。她現在仍是一臉茫然,雖然這次要抬上來的不是什麽法式吐司條,而是一口棺材。我不明白她為什麽要來。
靈車抵達。棺材被一路送進墓地。這時,從教堂裏走出一位牧師。他就是湯姆·羅伯森牧師,他的名字上過報紙。他大概五十多歲,盡管之前從未見過麵,我還是立刻就認出了他。「……麵龐像墓碑一樣冰冷,長發有些淩亂。」艾倫在《喜鵲謀殺案》就是這樣描述羅賓·奧斯本的,我還來不及細想,忽然想起一件事。之前進入墓地時,我在一個標牌上看見過這個名字,而視覺提示卻無意間點醒了我。
如果把羅伯森(robeson)的字母交換位置,就變成了奧斯本(osborne)。
這又是艾倫私下開的一個玩笑。詹姆斯·泰勒搖身一變,成了詹姆斯·弗雷澤;克萊爾就是克拉麗莎;這麽一想,對沖基金經理約翰·懷特就是書裏那位有前科的賣二手家具的約翰尼·懷特海德——這就是和他為錢爭執的下場。據我所知,雖然他選擇了傳統的葬禮,但艾倫卻從來都不是一個宗教人士。我不得不問自己,他和這位牧師是什麽關係,為什麽會值得他大書特書。奧斯本在我的嫌疑犯名單上排名第三。
瑪麗·布萊基斯頓發現了他桌上的某個秘密。羅伯森有沒有殺害艾倫的動機呢?他看樣子當然有幾分復仇殺人狂的特徵:冷酷、毫無血色的五官,在雨中絕望地飄曳著的一襲長袍。
他形容艾倫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給全世界上千萬的人帶去了快樂,仿佛艾倫正在參加廣播四台的名人討論,而不是在自己的葬禮上。「艾倫·康威因為一場悲劇早早地離開了我們,但我確信,他將永遠活在文學團體的心中,活在它們的思想裏。」撇開文學團體有沒有心這一問題不談,我認為他說的話不太可能實現。根據我的經驗,故去的作者會以驚人的速度被人遺忘。即使是在世的作家,也很難在貨架上始終占據一席之地;新書浩如煙海,而相比之下貨架少得可憐。「艾倫是國內最知名的偵探作家之一,」他繼續說道,「他在薩福克郡度過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光,他一直都希望死後能夠被埋葬在這裏。」在《喜鵲謀殺案》中,葬禮致辭與謀殺案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在列印稿的最後一頁,當龐德談起解開謎團的線索時,他特別提到了「牧師的致辭」。不幸的是,羅伯森的演講似乎做作平淡而空洞無物。他沒有提到詹姆斯或是梅麗莎,也沒有提及諸如友誼、慷慨、幽默、個人習性、小小的善舉或是特別的時刻這些在逝者身上讓我們由衷緬懷的東西。如果艾倫是一座從公園裏偷來的大理石雕像,湯姆·羅伯森牧師表達的關心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