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霞亮明自己的身份,把個蔣有禮驚得嘴巴張成一個“〇”字,飯菜塞在口裏,雖因斯文,飯菜入口不多,竟也是透不出氣來。


    蔣有禮不愧是見過世麵的人,他聽了倪玉霞的話後,馬上四處張望起來。


    “表侄女呀,這事可不得亂說哈,不光是被日本人知曉不得了,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說這種事有時也會倒大黴。”蔣有禮依據自己的經驗說。


    倪玉霞笑了笑,不置可否。


    “你當真是新四軍?”蔣有禮問。


    “表叔,你認識新四軍?”倪玉霞以問代答。


    “沒有見過!隻是聽說而已!”蔣有禮說。


    “表叔,你聽到的新四軍怎麽樣了呢?”為了試探蔣有禮,倪玉霞故意這樣問。


    “我隻知道新四軍是抗日的隊伍,但是裝備很差,所以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對手。”蔣有禮說。


    回答得很實在。


    但卻有消極的成份。


    “不錯,我們新四軍目前確實弱小,但我們會不斷壯大。”倪玉霞給他講了蔣家河口伏擊戰和仙女嶺伏擊戰。


    蔣有禮聽罷更是吃驚,好像在說:“我的媽耶,這新四軍還真敢碰日本佬!?”


    蔣有禮吃完飯,倪玉霞結了賬。蔣有禮就說:


    “表侄女呀,你說做什麽吧?”


    倪玉霞見蔣有禮終於答應肯幫忙的了。她也不說話,用眼色示意他跟著自己走。


    “表叔,您現在就不要裝了,沒有誰會注意到您。”來到鎮外,倪玉霞誠懇地對蔣有禮說。


    蔣有禮把眼睛睜開,倪玉霞就看到蔣有禮深井般的眼眶裏滴溜溜滾動的亮眸。


    “去哪兒吧?你吩咐就是了!”蔣有禮說。


    “何家祠堂。”倪玉霞說。


    “何家祠堂?”這話又把蔣有禮嚇了一跳。因為他知道,何家祠堂駐紮的就是日本軍指揮部。


    “表叔,您放心,我不是去拚命,而是去取一張圖。”倪玉霞說。


    “取一張圖?大白天如何取?”蔣有禮不解。


    倪玉霞說:“表叔,您有辦法的。您把日本人調離祠堂,然後我混進去,不就可以取出來了嗎?”


    蔣有禮說:“那張圖就那麽重要?”


    “自然重要!”倪玉霞答。


    “那好吧,我試試看吧!”蔣有禮終於鬆了口。


    “但是有一點,不可傷及無辜,不可使日本人遷怒於老百姓。”倪玉霞提出要求。


    蔣有禮為難了,他說:“不傷及無辜可以做到,不使日本人遷怒老百姓不好說。”


    倪玉霞點撥:“您下手的地方離鎮上人遠點不就可以嗎?”


    “那好吧,先去踩踩盤子吧!”蔣有禮說。


    “踩盤子”是土匪或盜墓賊的勾當,其實就是搞偵察。蔣有禮完全不屑於幹的勾當,為了倪玉霞,他竟然也要幹了。


    然而倪玉霞聽了蔣有禮的話後,不禁笑了。她認識了蔣有禮的另一麵。


    因為踩盤子就是搞偵察。而對於搞偵察,倪玉霞比較擅長。但蔣有禮是風水大師,他肯定有更妙的手段。


    於是倆人往鎮北走,遠遠望去,一幢巨大建築橫臥在太陽底下,一一那便是何家祠堂,典型的徽派祠堂。


    徽派祠堂,在全國祠堂文化上獨樹一幟。


    宗祠,這是一個很神秘而又很神聖的地方。它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場所。在宗祠中族人們都會以最虔誠的心態,最嚴肅的情感去緬懷先人,拜祭先人。


    除了宗祠中所顯露出的對祖先的崇拜,對神靈的敬畏,他們的建築風格也展現了古代的建築特點;規模越宏大的宗祠,越代表了當時的建築水平。


    而徽派宗祠,更是在全國屬領先地位。


    它的建築風格動靜結合,對立統一,錯落有致;它高大莊嚴,不僅成為了族人們的精神後盾,還與村莊融為一體,成了村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徽派祠堂萌芽於宋、元,而具有宗法意義的徽派宗族祠堂大約出現於明中葉。


    明世宗皇帝采納禮部尚書夏言“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的建議,使中國古代民間祭祖活動發生重大改革,民間開始大規模修建祠堂。


    “相逢哪裏通姓名,但問高居何處村?”這是僑居揚州的徽州岩寺人方士席鄉祭祖省親時所寫竹枝詞中的兩句,真實反映了徽州同族而居的社會現實。


    徽派祠堂的建築始於宋代,其數量並不很多,而在明朝中期才開始有大規模的修築祠堂的風氣,此時才多了起來。它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其規模才更為宏大。


    早期的徽派祠堂因為建立的時間較早,數量也最少,所以成為了宗祠建築中的鳳毛麟角,這也是後世宗祠在建築時不可不參考的原因所在。


    徽派祠堂是整個村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它不僅與村莊融合為一,更是村莊最核心的部分。


    它通常以祠堂為中心,整個村莊慢慢的向周圍擴展開來,有序統一,而又各自獨立。


    祠堂建築中有三種祠堂,第一種為宗祠,它是祠堂體係中最為重要的祠堂,它供奉的是同姓氏的第一世祖先。


    除了宗祠以外,還有支祠和房祠,支祠是僅次於宗祠的為下麵的祖先所建的祠堂,房祠在支祠之下,供奉的是有貢獻或品德高尚的祖先。


    通常,徽派祠堂在選址、空間結構、內部結構上都非常講究。


    徽派建築十分重視選址,認為住宅風水的好壞與家庭,子孫後代的興旺直接關聯。


    最理想的宅基地是左有流水,右有長道,前有宅池,後有丘陵,謂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俱全。


    選址選好後再考慮大門的朝向。一般情況下,大門安在整座宅居最前麵,並且位於中軸線上,朝向為東、西、北向,不朝南。


    為什麽不朝南呢?風水認為南向主火大不吉。


    當然為規避不利因素,會采取一些補救措施,諸如設立偏門、斜門、假門、樣門等千姿百態的門。


    在空間角度上,可將祠堂分為廊院式、天井式兩大類。廊院式主要是宗祠和少數較大的支祠,多為四合院式,由三進或四進組成。


    廊院式以中軸線對稱,正門門樓建在中軸線上,並作為祠堂第一進,過儀門為正方形天井(明堂),明堂正中一般為通向正廳的石板道,兩側為連接門樓與正廳的廊廡。


    正廳為祠堂的主要建築,地勢高,麵積約占整座建築麵積的30%。裝飾祠堂的平麵布局特征是麵闊三間,圍繞天井形成三合院布局,即明三間結構。


    這種結構的特點是開間麵闊與進深尺度基本相等,平麵近似正方形,外表高牆封閉,整個結構類似一顆金印,外觀造型古樸精致。


    祠堂內部結構一般都采用以天井為中心,中軸對稱,樓房與院落相套疊的布局模式。


    天井就是“通天之井”,實質上是由主體建築包圍出的沒有屋頂的空間,安徽人稱為明堂,是祠堂的中心點,集排水,采光,通風等實用功能於一體。


    天井在儀門與正廳之間,兩側與左右廊廡相連,構成了大約13米的正方形天井。


    天井長寬比例為5:1,四麵都有屋麵向著天井,稱四水歸堂;由於天井狹小,古廳堂都不設牆,與天井融為一體。


    儀門兩側石鼓相對,石獅蹲峙。“獅”與“事”諧音,便以雙獅寓意“事事如意”、“事事平安”。


    守門的石獅,雄右雌左,雄獅腳下安一繡球,母獅腳下安一幼獅。繡球是權利的象征,幼獅代表子嗣,踩繡球戲幼獅,即表示“子嗣昌盛世代為官”之意。


    在舉行重大宗族活動時,宗族中上層人物,高齡長輩,貢獻突出的家族成員及各家戶主,才可由儀門進入,經天井中央由條石鋪成的甬道進入正廳。


    正廳多為抬梁、穿鬥式構架。整個軒頂布滿了木雕構件,大到大梁雀替,小到梁臍,基本上都是透雕和淺浮雕。


    雕刻內容可分為人物、飛禽、走獸、花卉等方麵,主要分布在額枋、梁、隔扇、梁柱、雀替、斜撐、駝峰、鬥拱、軒頂等上。


    廊廡的前沿柱一律采用方石柱,上架木層架,方磚鋪地,是宗族祭祀祖先和決議族中大事的廳堂。


    這座何氏宗祠,便是徽派祠堂的典型代表。


    它座落在鎮北的一座高崗上,其祠堂大門正對著整個何家鎮,對著它的後代子孫。


    然而現在日本鬼子卻將這種神聖的地方辟為自己的指揮部,在裏麵幹著侵略與殺人的勾當。


    倆人圍著宗祠走了一遭,蔣有禮就說:“玉霞,宗祠的東邊有一幢小屋,應該是宗祠儲存食品等的地方,我就從這裏下手。一來,這地方離祠堂較近,日軍有可能傾巢而出;二來,這地方接近樹林,可以方便我撤退。”


    蔣有禮的變化太大,已經把對倪玉霞的客套淡化了。他直接呼“玉霞”,就顯得親切多了。


    而且,從蔣有禮的分析中,倪玉霞看出了這個風水大師不平常的見識。


    “好的,就按您說的做!表叔。”倪玉霞也看到了那幢小屋,但沒想到可以借用它來做文章。


    就見蔣有禮像變戲法似地從褡褳中拿出兩把長尺餘的桃符1,又拿出一把同樣尺許的桃木劍。


    他將那塊八卦灰布捏巴捏巴,不幾,就變成了一個拂塵。他將拂塵抖了抖,又從拂塵裏落下那個羅盤。


    如果說將偽裝的眼睛恢複正常是一種理性的回歸,那未拂塵和羅盤的再現,將是一個真正風水大師尊嚴的回歸。


    在倪玉霞看來,現在站在眼前的才是真正的蔣有禮。


    蔣有禮將羅盤放在一塊平地上,定好了方向。將兩塊桃符置於羅盤之上,然後一手持拂塵,一手持桃木劍。


    他對倪玉霞說:“玉霞,你去吧,但願你馬到成功!”


    蔣有禮並不知道倪玉霞所取的是什麽圖,但是他聽倪玉霞說過那是很重要的圖,他相信了,並且願意為此而竭盡全力。


    這是一個莊嚴的使命嗎?


    倪玉霞聽罷,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不明白這種感情的由來緣何而起,但是她明白了,一個靠吃風水和麻相而活命的人,現在卻在為完成一個莊嚴的使命而嚴陣以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古代相傳有神荼、鬱壘二神,能捉百鬼,因此,新年時於門旁設兩塊桃木板,上麵書寫二神之名或畫上其圖像,用於驅鬼避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三古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兵阿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兵阿三並收藏李三古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