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娟從嗓子眼裏嘀咕一句:「頭髮多有甚麽好,總堵住下水口,一揪就一大把,看著膩心!」
英珍接著抱怨:「阿妹你再看伊的眼睛,單眼皮,眼烏子灰褐色,眼梢要挑進鬢裏去,生的怪裏怪氣。」
趙太太笑說:「雖不及你的丹鳳眼流光溢彩,但伊的眼睛倒有幾分像洋人。」
美娟道:「聽父親講太婆婆是蘇聯人,前幾輩都無事,就倒我這裏返祖了,這能怪得我麽。」
英珍語帶嘲諷:「洋人高挺的鼻子,你咋堆了瓣蒜頭在那。」
美娟不示弱:「鼻子卦前程,蒜頭鼻天生福相,姆媽鼻子高挺又哪能,你整日裏不是抱怨命苦麽!」
趙太太噗嗤笑出聲來:「你倆雖長得不相像,可這你一言我一往的,伶牙俐齒的樣子,倒是真的親母女。」
又朝英珍嘆了口氣,指著美娟道:「你瞧她這活潑潑的勁兒,和你十七歲時有甚區別!」
英珍沉默少頃,掏出錢夾取了兩張錢票遞給美娟:「你先回家去。」
美娟巴不得早些離開,接過錢票,再把殘餘的一點咖啡吃光,高興的同趙太太道個別,如離籠的小鳥般飛走了。
注釋:(1): 吳語,好的意思。
第2章
英珍自嫁到上海後,就和蘇州娘家斷了聯繫,娘家那邊倒無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的思想,最初的幾年三不五時會來信,她拆都沒拆就丟進火盆裏。
後來她生下美娟坐月子時,娘家來了封信,沒寄給她,署名是姑爺聶雲藩,這才曉得父母已相繼亡故了。她聽後麵無表情,很快就拋到腦後去,因為當時正學著給孩子綁「蠟燭包」,小手小腳又細又脆,似乎用點力氣就會給咯嚓一聲掰斷。還特別不老實,踢蹬揮舞,左手捊直右手又彎,右腳捊直左腳又縮。
「生了個討債鬼!」她咬著牙罵,怎麽也搞不定,急的滿頭大汗,請來的月婆攏著手隻是用嘴教她,其它妯娌也沒當回事。
大抵生的是女孩兒,若是男丁,那又不一樣了。
她狠狠地大哭幾回,後來照鏡子時,就覺得自己的眼睛沒以前清澈了,女人月子做不好,又傷身又顯老。
她以為此生都不會遇見王玉琴、也就是這位趙太太。
直到上周那一場聚會。
警察署督察科李科長的太太喜歡替人保媒,打電話給她,說手裏有個留洋歸國的年輕人,名喚姚蘇念,二十五歲,還單身著。其父親任政府的財政部長,其母親姚太太和她熟撚,請她幫忙留意可否有合適的女孩兒。又問美娟若也單著身,不妨來她家裏見見。英珍暗忖李太太大抵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她那樣的身份,怎會和財政部長太太熟撚呢,興許人家不過隨口客套一句,她便雞毛當令箭,哈巴狗兒跪舔。
英珍對李太太言行雖不齒,卻也頗心動,能攀上這門親事,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她特地領美娟去大馬路的鴻翔旗袍店做了旗袍,選的是最時髦款式,把壓箱底的首飾給她戴,再仔細化了妝,倒也有模有樣。
那天陰雨纏綿,怕弄髒了旗袍和妝容,沒敢叫黃包車,把覆蓋在汽車上的塑料布揭開,如今汽油價昂,她們消費不起,許久沒敢用了。
在李太太家門口,她替美娟整整額前流海兒,再把緊窄的旗袍腰間因坐姿而起的褶皺扯平,這才滿麵笑容的進了客廳,她的笑容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
李太太當然不會隻請她的美娟一個,本著多斂魚廣撒網的心思,廳裏來了好些小姐,皆打扮的花團錦簇,認識的湊一堆兒聊閑,不認識的散坐著,或吃咖啡、或看書,甚或就那樣優雅地坐著。
和英珍美娟一同進客廳的,還有馬太太及她的侄女,三五個太太很快迎來圍擁寒喧,把英珍母女擠到一邊兒,也不曉是誰踩了英珍的右腳麵,她低頭看,雪白的玻璃絲襪染了淺淺的泥水印。頓時肝火上升,覺得飽受欺辱,怨恨李太太的欺騙,她仰起臉,透過那些女人頭波浪鬈髮的縫隙,打量馬太太的侄女,不過十六七歲年紀,是個混血小美人,像商店裏賣的洋娃娃,精緻且乖巧,很令人憐愛。
美娟看見她的同學,熱情的上前招呼,兩人嘀嘀咕咕說話兒。英珍看向那位小姐,因著美娟再旁襯托,顯得姿容愈發秀麗,她的心蕩入穀底,有種難以言喻的滋味。
也就在此時,她聽見身側有個聲音在問,不確定的:「你是英珍麽?」
英珍偏過頭看,是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太太,穿一身墨綠寧綢旗袍,腰肢比她還細,胸前繡朵玉蘭花樣,膚色白皙,五官雖平坦,卻柔和顯得易親近,眉間生一顆紅痣,笑起來露出不太齊的一口牙。
她佯裝遲疑:「哦,是玉琴啊!好多年沒見,差點認不出來了。」
英珍覺得和趙太太邂逅是件極其糟糕的事。
她這二十幾年和血親恩斷義絕,絕口不提娘家,甚連用的娘姨有安徽的、河南的、蘇北的,上海本地的,就是不用蘇州的娘姨,雖然誰都知道蘇州娘姨最勤快、利落、能吃苦。
她在掩飾還待字閨閣中發生的一樁風月舊案。
流年淡褪了記憶,連她有時都茫然那是真的麽!或許不過是曾聽過的一折崑曲,在自家廟堂裏,午後的陽光從窗牖三交六椀菱花格縫裏溜進,一道道斑馬紋忽明忽暗地晃蕩,明裏是父親盞裏老酒黃色,染滿了塵埃,落在戲台那撐著腮苦讀的書生身上,有個小姐挑簾偷看他,柳眉杏眼,頰腮抹得紅紅白白。
英珍接著抱怨:「阿妹你再看伊的眼睛,單眼皮,眼烏子灰褐色,眼梢要挑進鬢裏去,生的怪裏怪氣。」
趙太太笑說:「雖不及你的丹鳳眼流光溢彩,但伊的眼睛倒有幾分像洋人。」
美娟道:「聽父親講太婆婆是蘇聯人,前幾輩都無事,就倒我這裏返祖了,這能怪得我麽。」
英珍語帶嘲諷:「洋人高挺的鼻子,你咋堆了瓣蒜頭在那。」
美娟不示弱:「鼻子卦前程,蒜頭鼻天生福相,姆媽鼻子高挺又哪能,你整日裏不是抱怨命苦麽!」
趙太太噗嗤笑出聲來:「你倆雖長得不相像,可這你一言我一往的,伶牙俐齒的樣子,倒是真的親母女。」
又朝英珍嘆了口氣,指著美娟道:「你瞧她這活潑潑的勁兒,和你十七歲時有甚區別!」
英珍沉默少頃,掏出錢夾取了兩張錢票遞給美娟:「你先回家去。」
美娟巴不得早些離開,接過錢票,再把殘餘的一點咖啡吃光,高興的同趙太太道個別,如離籠的小鳥般飛走了。
注釋:(1): 吳語,好的意思。
第2章
英珍自嫁到上海後,就和蘇州娘家斷了聯繫,娘家那邊倒無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的思想,最初的幾年三不五時會來信,她拆都沒拆就丟進火盆裏。
後來她生下美娟坐月子時,娘家來了封信,沒寄給她,署名是姑爺聶雲藩,這才曉得父母已相繼亡故了。她聽後麵無表情,很快就拋到腦後去,因為當時正學著給孩子綁「蠟燭包」,小手小腳又細又脆,似乎用點力氣就會給咯嚓一聲掰斷。還特別不老實,踢蹬揮舞,左手捊直右手又彎,右腳捊直左腳又縮。
「生了個討債鬼!」她咬著牙罵,怎麽也搞不定,急的滿頭大汗,請來的月婆攏著手隻是用嘴教她,其它妯娌也沒當回事。
大抵生的是女孩兒,若是男丁,那又不一樣了。
她狠狠地大哭幾回,後來照鏡子時,就覺得自己的眼睛沒以前清澈了,女人月子做不好,又傷身又顯老。
她以為此生都不會遇見王玉琴、也就是這位趙太太。
直到上周那一場聚會。
警察署督察科李科長的太太喜歡替人保媒,打電話給她,說手裏有個留洋歸國的年輕人,名喚姚蘇念,二十五歲,還單身著。其父親任政府的財政部長,其母親姚太太和她熟撚,請她幫忙留意可否有合適的女孩兒。又問美娟若也單著身,不妨來她家裏見見。英珍暗忖李太太大抵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她那樣的身份,怎會和財政部長太太熟撚呢,興許人家不過隨口客套一句,她便雞毛當令箭,哈巴狗兒跪舔。
英珍對李太太言行雖不齒,卻也頗心動,能攀上這門親事,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她特地領美娟去大馬路的鴻翔旗袍店做了旗袍,選的是最時髦款式,把壓箱底的首飾給她戴,再仔細化了妝,倒也有模有樣。
那天陰雨纏綿,怕弄髒了旗袍和妝容,沒敢叫黃包車,把覆蓋在汽車上的塑料布揭開,如今汽油價昂,她們消費不起,許久沒敢用了。
在李太太家門口,她替美娟整整額前流海兒,再把緊窄的旗袍腰間因坐姿而起的褶皺扯平,這才滿麵笑容的進了客廳,她的笑容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
李太太當然不會隻請她的美娟一個,本著多斂魚廣撒網的心思,廳裏來了好些小姐,皆打扮的花團錦簇,認識的湊一堆兒聊閑,不認識的散坐著,或吃咖啡、或看書,甚或就那樣優雅地坐著。
和英珍美娟一同進客廳的,還有馬太太及她的侄女,三五個太太很快迎來圍擁寒喧,把英珍母女擠到一邊兒,也不曉是誰踩了英珍的右腳麵,她低頭看,雪白的玻璃絲襪染了淺淺的泥水印。頓時肝火上升,覺得飽受欺辱,怨恨李太太的欺騙,她仰起臉,透過那些女人頭波浪鬈髮的縫隙,打量馬太太的侄女,不過十六七歲年紀,是個混血小美人,像商店裏賣的洋娃娃,精緻且乖巧,很令人憐愛。
美娟看見她的同學,熱情的上前招呼,兩人嘀嘀咕咕說話兒。英珍看向那位小姐,因著美娟再旁襯托,顯得姿容愈發秀麗,她的心蕩入穀底,有種難以言喻的滋味。
也就在此時,她聽見身側有個聲音在問,不確定的:「你是英珍麽?」
英珍偏過頭看,是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太太,穿一身墨綠寧綢旗袍,腰肢比她還細,胸前繡朵玉蘭花樣,膚色白皙,五官雖平坦,卻柔和顯得易親近,眉間生一顆紅痣,笑起來露出不太齊的一口牙。
她佯裝遲疑:「哦,是玉琴啊!好多年沒見,差點認不出來了。」
英珍覺得和趙太太邂逅是件極其糟糕的事。
她這二十幾年和血親恩斷義絕,絕口不提娘家,甚連用的娘姨有安徽的、河南的、蘇北的,上海本地的,就是不用蘇州的娘姨,雖然誰都知道蘇州娘姨最勤快、利落、能吃苦。
她在掩飾還待字閨閣中發生的一樁風月舊案。
流年淡褪了記憶,連她有時都茫然那是真的麽!或許不過是曾聽過的一折崑曲,在自家廟堂裏,午後的陽光從窗牖三交六椀菱花格縫裏溜進,一道道斑馬紋忽明忽暗地晃蕩,明裏是父親盞裏老酒黃色,染滿了塵埃,落在戲台那撐著腮苦讀的書生身上,有個小姐挑簾偷看他,柳眉杏眼,頰腮抹得紅紅白白。